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座重镇已于今年4月中旬开馆,在开馆前,自博馆与上海文艺出版社一起邀请上海市20位著名作家和摄影家先行观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这座新颖、现代气派的饱含着大自然百科知识的殿堂。王莲华主编的这本《它是一粒种子(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印象)》就是这些散文随笔、摄影作品的汇集。图文并茂,颇具观赏可读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它是一粒种子(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印象)(精)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座重镇已于今年4月中旬开馆,在开馆前,自博馆与上海文艺出版社一起邀请上海市20位著名作家和摄影家先行观览,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这座新颖、现代气派的饱含着大自然百科知识的殿堂。王莲华主编的这本《它是一粒种子(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印象)》就是这些散文随笔、摄影作品的汇集。图文并茂,颇具观赏可读性。 内容推荐 王莲华主编的这本《它是一粒种子(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印象)》正文分新馆印象、参观链接、展馆指南三部分。其中,新馆印象收录了有关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散文随笔14篇。 本书的编辑出版,提供了一扇了解与认识上海自然博物馆历史与现实的窗口。 目录 王莲华 序 新馆印象 孙 颙 谁播种智慧 叶 辛 我与自然博物馆 毛时安 它是一粒种子一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散记 王小鹰 人类与大自然一写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开馆之际 秦文君 戴萦袅 一座明亮的“惊奇屋” 王周生 遥想恐龙 金宇澄 红顶啄木鸟 滕肖澜 自然、环境、人 薛 舒 上帝创造秘密 薛海翔 博物馆奇妙夜 殷健灵 自然博物馆猜想 王雪瑛 海百合的歌声 马以鑫 生命:多么缤纷,多么智慧 杨秀丽 大自然的宫殿 参观链接 展馆指南 试读章节 有一种偏见,认为中国人的头脑长于诗文,弱在理工。你说这是胡诌吧,它有自己的逻辑。中国辉煌的文明,大文人汇聚成灿烂星河,细细点下去,数昏了头,未必数齐全;科学巨人呢?不能说绝无仅有,反复盘点,寥若晨星,与文豪们确实不成比例。你可以不服气,举出中国的四大发明予以反驳,强调我们的祖先早就懂得圆周率,早就发明了观察天象的浑天仪、指点天下的指南车,不过,你还是得承认,世界近现代科学大师的名录中,我们没占几个位置。 如何解释? 不妨先说当代中国的问题。年轻人创新精神不足,创造能力不够,与我们的教育制度,特别是处于核心地位的高考制度密切相关。由海量试题铺就的通往高考之路,死记硬背加机械演练的应试秘诀,折磨从六七岁绵延至二十岁,自然而然磨灭了大量少男少女思维的棱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播种的不是生意盎然的智慧之树,智慧之花哪里会盛开? 同理可推,中国历朝历代,李白式的文人多,鲁班式的工匠少,张衡式的科技奇人难得一见,毛病出在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上。成亦萧何,败亦萧何。科举制度打通了社会精英的腾达之路,却把无数智慧的大脑引向只知死背四书五经的独木桥。并非中国人的头脑不适合研究科学技术,原本是社会制度设计的偏好,导致了科学思维的枯萎。 这篇短文,是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开张而作,写到此处,似乎有些跑题。其实不然,我想破解的,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在不少人的眼里,知识,分经济实用与无关紧要两类。凡是能应付考试的,有利于求职升级的,显见得经济实用,而缺乏上述直接效益的,便属可有可无之列。自然博物馆里,新奇的东西自然放眼皆是:体格健硕的古代巨兽之化石,身材纤细的变色爬虫之真相,千姿万态的海底生物之美艳,让你看得眼花缭乱。静心一想,好像只是看看而已,看了派啥用处,实在说不清楚。除非你决心去攻读生物或地理,看有何益?顶多是老师布置作文,正好碰上相关命题,胡扯几句得以交卷。 我坚决反对上述偏见。人由孩提而成年,思维的发达,绝对不是线性的,如几加几等于几那么简洁明了。这里顺便扯一下当前灸手可热的智能计算机。据说,若干年以后,智能电脑将全面超越人脑的智慧,人脑可以做的它均能做,并且做得更好。我对此深刻怀疑。智能电脑在许多应用的层面可以超越人脑,唯独在智慧的顶端,即“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方面,我无法对它的优越投赞成票。 为什么? 计算机的基础,是0和1,所有复杂的功能均在此基因上演绎。数字时代的大厦,全部由0和1的砖石构建。它比人脑强悍之处,首先是精确和速度。但是,人脑思维的非精确性,混沌性,却是上天赋予人类大脑的最高秘密。精确见长的电脑,对此难以模仿。人的创造能力,首先是由以往的知识积累为基础,这里需要精确;但是,现成的知识再多,也无法自动生成创造力,即创造前人没有发现过的东西。“无中生有”的创造力,是在混沌的难以规范的思维活动中孕育。所谓“灵光一闪”,所谓“忽然开窍”,所谓“梦中之悟”,恰恰是任何高速精确的运算难以完成的。这种情形,有点像基因的变异。基因复制,不过是基因可靠的延续,唯有基因的突变,才是生命进化的真正原因。 因此,人脑的一大优势,人脑的无限魅力,在于它的思维活动的复杂的模糊性。人脑中存在的知识越是五花八门,思维在各种知识的边际游荡,越是可能火花激荡而形成难以预先规划的创造力。那天,我和一批朋友去拜访尚未开馆的上海自然博物馆。站在远古那些巨型生物的骨架前,我突然有点迷惑。我问身边的一位老朋友,为什么远古的动物,不仅仅是恐龙,包括古象等等,躯体均比现在的动物要庞大的多?我猜,答案恐怕不仅仅是古代的自然环境优越,是否与当时地球的引力有关呢?我的朋友,是知名大学的物理教授,他犹疑地回答,也许,地球引力的变化,不会在几千万年中就急剧变化吧?回家之后,我查了资料,却发现确实有此假说,即在恐龙的年代,地球的引力比今天要小一些。我的朋友在物理的某些领域是资深专家,但是,世界的知识实在丰富无比,我们难以穷尽。我们需要做的,是像海绵一般尽力汲取,以保证复杂思维与创造力所需要的充分养料。 由此推论,孩子成长的最佳途径,不仅仅需要灌输家长老师设计好的“有用”的知识,同时需要大量搭配不那么实用的似乎可有可无的内容。这里,大自然的神奇和魅力,绝对是超越任何书本的宝藏。伟大的美术家,难以比肩自然的神来之笔;天才的音乐家,难以模拟无穷的天籁之音。让孩子们自由地游逛于浩瀚的天地之中,是他们的大脑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带孩子们旅行,是个好办法。但是,这远远不够。你不可能走遍山峦海洋的每个角落,你更不可能去访问远古消失的世界。于是,聪明的国度,会把科学馆、博物馆的建设,作为社会文明的基础工程,作为开启智慧宝库的最佳投资。 上海已经建造了规模宏大的位于浦东新区的上海科技馆,现在,焕然一新的自然博物馆又将撩开面纱。这是中国孩子们的福气,是文化教育的福音,是民族发达的先声。 我丝毫不想贬低迪斯尼之类游乐场所的价值。但是,我想说,时间越久,我们越会认识到,即将开幕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比社会期待已久的上海迪斯尼,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P17-21 序言 在经过历年变迁、进入新世纪后,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这座启蒙了好几代市民的大自然殿堂,顺利移师上海静安雕塑公园,鹦鹉螺形状的绿色建筑,以其优雅的身姿蕴涵着生命的永远的律动。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织了20余位著名的作家和摄影家,于今年年初走进即将开放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大家以手中的笔触与镜头,记录下这座与城市发展紧密相连、饱含着大自然百科知识的殿堂。 回望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发展历程,每一步都是上海城市发展史的见证: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上海改革发展变迁中的一页记载:它得益于上海海纳百川的开放与大气。十九世纪的上海,最能代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中西文化的交融碰撞,历史传承与创新突破,孕育了上海独特的气质,既不囿于传统,又颇具现代感。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皇家亚洲文会在上海创建的“上海博物院”,以及法国天主教会在上海徐家汇创建的“徐家汇自然博物院”(后更名为震旦博物院)。因此,上海自然博物馆也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而随着上海的快速发展,上海自然博物馆也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新蓝图,迁建新址、展现新貌、发挥新作为。 上海自然博物馆还是上海人文自然精神的一幅缩影:位于延安东路260号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原名华商纱布交易所,它所在的坐北朝南的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是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在半个多世纪里,它承担起为社会收藏保存自然遗产的重要功能和神圣使命,可谓影响了几代上海人。就在这座高大的欧式建筑里,上海民众一次次近距离地亲密接触各类生物标本,热爱自然与生命的种子悄悄在心田生根萌芽。时至今日,四、五十岁左右的上海人,对老自博都结下一段难以忘怀的情结,他们从小浸润于自博营造的文化氛围中,那些让人叹为观止的恐龙、古尸,各种逼真的动植物标本,与高大昏黄的展厅,已深深刻入他们的记忆,并成为上海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被誉为“荡涤心灵的圣殿”。 上海自然博物馆更是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一张名片:建国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不仅承担着“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独特职能,而且记载了与城市历史相生相伴的自然瑰丽和生命轨迹,激发了公众对大自然热爱和探索之情。为了更好地传承使命,在市委市府领导的关心下,在多名院士专家的推动下,翘首期盼多日的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作为上海科技馆分馆开放了!在敞亮一新的场馆内,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9万件藏品集聚一堂,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条主线,演绎“自然·人·和谐”的主题,更彰显着上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魅力与魄力。 自然的探寻、科学的探索,最终还是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构建。在自博馆中,无数人在这里获得知识的启迪,对自然的追问、对生命的叩问、对未来的畅想…… 上海文艺出版社组织作家与摄影家实地采风新自然博物馆,编辑推出本土作家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畅想、感怀,摄影家对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不同视角的摄影,抒发对灿烂自然与缤纷生命的讴歌与赞美,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发展的无限向往。这些作家、摄影家,生于斯,长于斯,对上海自然博物馆老馆都有过亲身体验,有着不同感受和认识,而今走进新自然博物馆,更夹杂着新鲜与亲切之情。 当他们走进大厅,明亮的光线从细胞壁般大小不一的玻璃墙透射进来,仿佛穿越历史的尘埃,站在崭新的台阶,追索自然的演化之道,感悟造化的神奇,了解生命与人类文明的渊源。 徜徉其中,一路目睹生命长河中的多样物种,那些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飞鸟巨兽们,那些美得让人咋舌的古生物们,让作家们感慨万千:新自博“陈列布置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融植物与动物为一体,演绎生命的缤纷、生命的智慧,展现出生命的诞生、生命的发展以及她的未来。” 新自博馆来之不易的珍稀标本,让作家们连连感叹:“展馆内有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有近千件,这里蕴含着多少生命生存的智慧和秘密,蕴含着多少生命发展和演进的动人故事,我相信每一次探寻,都可能有奇遇……” 本书的编缉出版,提供了一扇了解与认识上海自然博物馆历史与现实的窗口。在这里,要感谢作家和摄影家们的倾情投入,诚挚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的大力支持。 博古而观今,尤知人类之所以。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不仅反映上海链接过去与未来的海纳百川,而且在不断地显示人类历史与文化和谐传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开放,不仅成为市民了解自然、感受科学的文化盛筵,还将为和谐上海、生态上海,争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培育丰沃的土壤! 2015年3月 (本文作者系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