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秀太郎著的这本《技术史入门》对自古以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历史作了简明而清晰的叙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哲理性。全书包括:前言,技术的问题点,技术的萌芽,文艺复兴时代,技术与科学,产业革命,技术的鼎盛时期,美国的技术模式,大量生产时代和结语。
本书是关于技术史的入门书,在内容上并不涉及深奥的专业性知识,凡是对技术史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技术史入门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作者 | (日)中山秀太郎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山秀太郎著的这本《技术史入门》对自古以来人类改造自然、创造人工自然的历史作了简明而清晰的叙述,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科学性和哲理性。全书包括:前言,技术的问题点,技术的萌芽,文艺复兴时代,技术与科学,产业革命,技术的鼎盛时期,美国的技术模式,大量生产时代和结语。 本书是关于技术史的入门书,在内容上并不涉及深奥的专业性知识,凡是对技术史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 内容推荐 《技术史入门》一书是中山秀太郎先生为普及技术史知识、作为教学用书而写作的,该书于1979年由日本欧姆(才厶)社出版后,被列为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重印多次,是一部难得的简明的技术史入门著作。 目录 前言 I.绪论——技术的问题点 I-1 内燃机的进步与污染 I-2 什么是安全 优裕的生活与安全/技术万能论是危险的/安全的相对性/人类的安全 I-3 观念的改变 I-4 人类的诞生 II.技术的萌芽——工具的发展 II-1 简单机械 车轮的发明/杠杆的利用/滑轮的发明/螺旋的发明/斜面的利用/轮轴的发明 II-2 自动装置 II-3 从人力到自然力的利用 纺织/农耕/车的利用/弓钻/自然力的利用/水车的发明/风车的发明/时钟的进步 III.文艺复兴时代——学问的振兴 III-1 印刷术 最古老的印刷物 III-2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 III-3 列奥纳多·达芬奇 米兰时代/重返佛罗伦萨/鸟的飞翔/飞机的构思/飞机的设计/螺旋桨的设计/动荡的晚年,机床/纺织机械/水泵、水车,动力车的发明/列奥纳多的自荐书 III-4 阿格里柯拉的《矿山学》 IV.技术与科学——先驱者们 IV-1 惠更斯 法学家惠更斯/天文学研究/单摆时钟的发明/去法国/从巴黎到海牙 IV-2 帕斯卡 青年时代/帕斯卡定理/幡然悔悟/冥想录 IV-3 胡克 胡克定律/《显微图谱》的出版/人品 IV-4 牛顿 剑桥大学时代/在伍尔索普的18个月/剑桥时代/晚年 IV-5 托马斯·杨 皇家研究所/托马斯·杨的研究活动/杨氏系数的测定 V.产业革命——近代工业基础的确立 V-1 纺织机械 飞梭的发明/纺纱机械的改革/珍妮机/水力纺纱机 V-2 蒸汽机 矿井排水问题/瓦特的发明 V-3 机床 英国工业的推进者/莫兹利的师傅布拉默/锁的制作/莫兹利的成长/ 莫兹利的独立/车床的发明/螺旋的应用/平面的制作/推进精密加工 的人们/镗床的改革/克莱门特和罗伯茨/惠特沃斯/测长仪的设计/ 标准螺纹的提倡/詹姆斯·内史密斯/内史密斯的修业时代/蒸汽锤 的制作/内史密斯的晚年/世界博览会的历史 VI.技术的鼎盛时期——动力革命 VI-1 钢铁时代 炼钢技术的进步/炮身的发明/炼钢法的发明/平炉炼钢法的发明 VI-2 大炮王“克虏伯” 克虏伯家族/弗里德里希·克虏伯/克虏伯公司的诞生/炼钢业的少 壮实业家阿尔弗雷德·克虏伯/“休洛甫男爵”去英国/大炮王/ 晚年的阿尔弗雷德·克虏伯 VI-3 动力机械 涡轮机的发明/汽轮机的发明/内燃机的出现/狄塞尔的发明/旺克尔 发动机/转缸式发动机 VII.美国的技术方式——互换式生产 VII-1 美国的技术发展 埃文斯的自动磨粉厂/斯莱特去美国/惠特尼的发明/互换式生产方式 VII-2 互换式生产方式的发展 麦考密克的收割机/科尔特手枪/豪的缝纫机/辛格缝纫机的大量生产 VIII.大量生产时代——自动化 VIII-1泰勒与福特 塞勒斯/塞勒斯螺纹/提高效率运动的背景/泰勒/福特 VIII-2 运输工具的发展和电子学的诞生 电的应用/电子学的发展 VIII-3 化学工业的进步 化学工业的发展/石油化学/连续作业 VIII-4 自动化 VIII-5 机器人 VIII-6 群控系统 IX.结语——今后的技术 IX-1 公害的历史 红旗法/铜烟/足黾铜矿矿毒事件/日立矿山的烟害/浅野水泥厂降灰事件 IX-2 公害的现状 大气污染/水质污浊/海洋污染/多氯联苯污染/自然环境的破坏 IX-3 今后的技术 技术发明的终结/资源的枯竭/技术的发展方向/今后发展期待的新 能源技术 参考文献 事项索引 人名索引 技术史简明年表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现代生活中,无论从哪方面讲,观念的改变都是必要的。这个问题之所以被许多人提了出来,是因为无论是经济问题还是社会问题,如果仍然以科学和技术为中心,按原来的方式发展下去的话,势必会产生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人类在不远的将来是否会走向灭亡的危机。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最初阶段其发展速度是相当缓慢的。自19世纪中叶起其发展速度逐渐加快,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发展速度开始急剧上升,我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可是在1970年以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逐渐显现,疼痛病和水俣病等事件的出现,才使我们开始认识到这一点。由此我们不能不担心,这些已经暴露出来的明显化的例子虽然是局部的现象,但是是否还会存在着以隐蔽的形式慢慢地侵蚀我们肌体的情况。每当我们听到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浊或者关于农药、食品添加剂等的有害性消息时,许多人便会以茫然而不安的心情考虑到:我们人类的身体是否还是真正健康的? 像以往那样认为经济发展快一些、多一些、规模大一些才好的指导思想,是错误的。今后应该提倡的是低速增长或负增长。当然,希望效率高、使用方便的想法是必要的,但是一种技术即使效率低一些、方便性差一些而使用起来也很好,不是同样也应当给予注意吗?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种说法,即观念的改变。那么是否实行慢一些、少一些、小一些的方针就可以了呢?恐怕也未必如此。有人认为时速超过300千米的电力机车太不必要,去远处何必要跑得那么快呢?然而说话者本人,恐怕也有过乘东海道新干线的高速电力机车从东京去大阪的亲身经历吧! 我们把多年来所做的事情进行根本性改变,使之沿完全不同的道路发展是极为困难的,也可以说是行不通的。观念的改变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相当困难的。 现代文明已经处于一定程度的发展状态,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已经构成了一个系统。要想通过观念的改变,把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历来的做法转变成新的做法,必将会导致整个系统的失调,而到处出现故障,最后只能使新的做法实行不了。若是墨守成规,那么人类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招致悲惨的结局,因此观念的改变又是绝对必要的。作为其基本设想,这里仅指出如下三点:“不引起自然破坏的技术是不存在的”、“资源是有限的”和最重要的一点,即“人类和在这个地球上生存的其他动植物一样,也是生物中的一员”。 科学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因此,由于我们对科学和技术的伟大力量的叹服,而增加了对科学和技术的信赖感。结果使我们认定,科学和技术具有巨大力量,能使历来认为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并由此设想利用科学和技术的力量把自然界按人类的意志加以改造。 现在,虽然出现了作为汽车动力的内燃机排出废气污染大气的问题,但是有人认为,只要把内燃机加以技术性的改革,使它不再产生有害气体就可以了。显然这是对科学和技术的迷信,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只要使用现在的内燃机、使用化石燃料,那么无论怎样进行技术改革,也不可能制造出不产生有害气体的内燃机来。 想防止内燃机排出的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不在于从技术方面,而在于从诸如什么是机械文明,什么是进步、发展等类基本思想性问题中去寻求答案。以为推进科学和技术就能解决问题,这只不过是我们被以往的技术进步成果所迷惑而已。 任何事情都应该效率高、处理上合理、速度快,这是我们的基本想法。大概不会有人对物品丰富、价格便宜是件好事这一点产生怀疑,可是当真事情做得快就是好,物品多价格便宜就是好吗?现在有必要很好地改变一下这些观念了。 大量制造物品势必要大量消耗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采掘加工自然资源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乍一看是不错的,但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在所进行的技术过程中,必然要伴随发生破坏自然的事件。 我们居住的这个地球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的一切物体形成为一个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这些物体相互制约、协调共存。人类不过是组成这个系统中的一种生物而已,只是由于偶然的原因,人类具有了其他生物所没有的发达的大脑,由此开始使用火、经营农业并发展工业。这样一来,可以说现代人类已经切断了这个自然封闭循环系统的一环,也只有人类摆脱了这个循环系统的约束。 脱离开这个循环的生物是无法生存的,这是大自然的哲理。人类很快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深切感到如果不返回到这个自然循环里去,人类的未来是没有希望的。生物总要经历发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过程,既然人类是生物中的一员,也就避免不了灭亡的命运。但是达到自然消亡时期,大概要用几十万年或几十亿年的时间。可以说,现在是人类自己正在有意识地去缩短这个时间。 一味地发展科学和技术,不顾其他生物的生存而迅速获得经济繁荣的人类,把自己的生存条件弄得愈来愈窄。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人们把危害自己生命的有害物质散布在地球上,这些有害物的数量不知不觉悄悄地在我们周围逐渐增加起来。今天,像人工合成物这类异物,在历经几亿年漫长的进化历史而形成的人体中,开始很快地积蓄起来,这不能不认为是给人类生命带来危害的严重事件。 所谓回归到自然中去的人类是指什么?进步发展又是怎么回事?现在已经到了该认真思考的时候了,也到了必须大胆改变传统观念的时候了。只去思考而不付诸实施是不行的,而在实施中,还必须具备极大的勇气和果断的行动。否则,只图安逸不加改变地继续现在这样的进步和发展,人类的灭亡无疑会加快到来。 P14-17 序言 技术对人类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确保食物的供应、住宅的建设、服装的生产是人类维持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耕种田地、建筑房舍还是纺纱织布,都离不开工具和机器。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为了研制这些工具和机器耗费了大量的心血。在古代,人类最初使用的是极其简单的工具,为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断地对工具和机器进行改革,并不时地发明新机器。本书对过去的几千年中这些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做一概述。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极其迅速的。在像日本这样先进的工业国里,发达的技术给人们创造了极其方便的生活条件。汽车、电车、飞机以及家用炊具、电冰箱、洗衣机、空调机等,真是不胜枚举。但是,这种种机器的发明创造决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是许多科学技术人员在漫长的岁月里共同努力的结果。了解发现和发明的来龙去脉,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珍爱今天所使用的先进机械和设备。 机械技术对人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机器的发明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进一步的改善。各项发明的动机也许会因发明者而有所不同,有人凭兴趣去搞发明,也有人为了金钱而搞发明,但是其结果都能起到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作用。 人类一向擅长制作器物。在古代,所有的人都是“技术人员”,他们在制作实用的工具和机械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专业分工,从而逐渐使机械得到了发展。哪些人在什么时代用什么方法发明了什么新技术,都是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因此,本书对做出过重大发现和发明的人物生平,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其宗旨在于说明,任何技术归根结底都是以人为主体的。这也是本书写作的基本出发点。 进入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有了更为惊人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幻梦”一个个变成了现实。由于其成果极为显著,从而增强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信赖,以至于有人认为机械文明掌控着人类的幸福。在20世纪后半叶的今天,科学技术一方面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损害人体健康的公害问题。因此人们开始注意到,无制约地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存在着潜在的意想不到的危害性。然而,为了众多人口的生活,人们不得不去大量地生产物品,这就使得资源被大量地消耗掉,而这些资源并不是无限存在的。特别是作为人类各种活动原动力的能源——石油资源的有限性,将成为今后左右技术发展的关键所在。 伴随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公害问题和作为能源的石油问题,将是人类今后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认为今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会使人类的生活愈来愈富足的乐观论观点,是值得怀疑的。倘若一步失误,科学技术的发展也许会导致人类的灭亡,因此科学技术万能的思想是危险的。基于这种意义,本书首先评述了科学技术本身违反人类意愿的一面。这是因为不如此慎重地考虑科学技术的进步发展的话,有可能使我们今后的生活陷入困境。 那种认为只要技术得到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提高、文明社会就会出现的想法,是极其片面的。倒是应该记住,技术的发展不一定都会对人类有益。 本书是关于技术史的入门书,在内容上并不涉及深奥的专业性知识,凡是对技术史有兴趣的人都可以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供大学理工科的学生使用,也可以作为文科学生的教科书。此外,如果本书对于社会上关心技术文明的过去和未来的人们能提供一些参考的话,本人将深以为幸。 在本书执笔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许多著作,书后列举了主要的参考书目。在这里,谨对这些著作的作者致以深切的谢意,并对帮助整理本书原稿的日本工学院专业学校机械工程科的堤一郎教师以及欧姆社出版部的诸位先生表示衷心谢意! 昭和59年3月 中山秀太郎 后记 《技术史入门》是日本技术史学家中山秀太郎晚年的力作。中山秀太郎于1915年生于日本岩手县盛同市,1940年东京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1962年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东京大学、上智大学担任教授,上智大学名誉教授,2005年去世。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机械工程学的研究,并对技术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究近代机械工程的起源而到访英国,在格拉斯哥考察了瓦特蒸汽机的发明背景,在技术通史的研究方面特别关注文艺复兴和产业革命时期的技术发展状况。著有《自动化》(1957)、《材料力学》(1967)、《技术史入门》(1979)、《机械的再发现——从圆珠笔到永动机》(1980)以及《机械发展史》(1987)等。 《技术史入门》是中山先生为了普及技术史知识、作为高校的教学用书而写作的,该书于1979年由日本欧姆社(才~厶社)出版后,被列为日本“全国学校图书馆协议会选定图书”,重印多次,是一部难得的简明的技术史入门著作。书中插图200余幅,还有许多关于发明家的创业情节和发明背景的描述,增加了不少趣味性。特别是书中对因盲目追求技术发展而造成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论述,在观念上是十分超前的。 由于人类从事的技术活动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通史的写作是相当困难的,或者说,任何一部技术通史也不可能对各类技术都面面俱到,多是抓几条主线去构造体系,简史更是如此。本书的写作体现了人类技术手段的基本进化模式,即:简单工具一复合工具—机器一自动化生产系统。 1984年,我在北京参与由李昌和于光远组织领导的“中国技术发展战略思想研究”工作时,为了学习技术史,利用业余时间将此书翻译出来。哈工大庞铁榆老师得知此事后希望由他校对和联系出版社。1985年,该书由黑龙江科技出版社出版,可惜不但印刷装帧较为粗糙,而且原来的大32开精装本也被改成了小32开简装本,还被删去了所有的插图和索引。更由于我当时刚接触技术史学科不久,知识储备极为不足,翻译及印刷中错漏处甚多,其可读性大为缩减,为此我多年遗憾不已。虽然如此,这在改革开放之初,国力还不富裕,出版单位经费十分有限,特别是书籍印刷还是铅字手工排版、插图制作困难的年代,能够出本书已实属不易。 2012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决定重新出版此书,并很快取得日本欧姆社的授权。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在原稿基础上重新翻译。由于原书插图系用腐蚀锌板印制的,大多模糊不清,为此花费了不少气力寻找原图进行复制修版,又适当增加了近20幅重要的历史性插图。对原书中外国人名母语标注不够规范完整的及文中错误之处亦参照相关资料做了补充和订正,涉及的计量单位一律按原书的名称处理,如磅、英尺、英寸等,对个别术语、事件用页下注的形式作了注释。 本书的出版得益于山东教育出版社历届领导对出版科学文化著作的重视。哈工大科技史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陈朴博士设法购得原书,胞弟姜振宇教授在图版修正方面给予了许多指导,山东教育出版社任军芳主任和徐旭编辑给予了很大帮助,特此致谢。 本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翻译中的差错诚望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姜振寰 2014-03-1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