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描摹故乡和亲人、老师与同学的篇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通过不少细节的渲染,勾勒出了灵动和丰满的性格。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抒写国內外人文建筑或山水风光的游记,也显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心灵中洋溢着个性色彩的感受,文字优美而又富有情韵,这才算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记。而不像是当前的有些游记中间,充满了纯粹是客观介绍性质的旅游手册那样的文字。旅游手册对于旅游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宝典,然而它毕竟不是游记那样的艺术作品。这部选集里面还有一些抒写社会人生的篇章,有形象的描绘,有哲理的闪烁,在精炼的文字中,显出了奕奕的神采,真犹如吉光片羽,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王志清教授编纂成这部命名为《文心雕虫》的散文集,收录了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姜光斗、徐应佩、顾启、金志仁、徐乃为、周建忠、张祝平、王树林、丁富生等十二位教授的作品。
散文此种文体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间是显得非常宽泛的。本书作者们所挥洒的文字,正好是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这里有治学心得的随笔、学术论著的序跋、文史知识的考证,以及用古文撰写的辞赋和碑铭等等。
五十教龄散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渐渐地成了路。人生的道路,大概也是如此。
我于一九五二年九月当上小学教师,一九六○年九月当上中学教师,一九七七年九月走上大学讲坛,已经有了整整五十年教龄(在大学四年由于我是调干生,故仍算连续教龄)。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漫长而重要的一段,是值得回味的一段。
我能走上小教岗位,是颇为不易的。一九五一年春节期间,我在家种田,家乡某小学王校长来告诉我,海门师范要举办小教培训班,招收一百名学员,学习半年,由国家正式分配当小学教师。招生对象一般是具有高中学历的社会知青,问我愿不愿去考。我说自己仅有初二学历,没有资格去考。由于我曾在他的小学里代过两个月的课,他对我很赏识,他告诉我他是本区考点负责人,可由他代我向海门师范申请。结果,我居然考上了。
由于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后举行了分班考试,我的作文成绩名列榜首,算术也得了满分,自然分在甲班了。小教培训班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生活苦,通过艰苦奋斗,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我被分配在海门县余中街小学任教,这地区有不少读过私塾的人,当我第一天去学校时,恰好有一位老先生送他的孙子来报名,见到我很年轻,十分傲慢地说:“哼!识得几拳头字,竟来教书!”我当时气愤至极,想要回敬他几句,又顾虑初来乍到便与学生家长争吵,怕影响不好,只得忍气吞声,但心中不服,暗暗地说:骑驴读唱本。走着瞧!
余中街小学校长看了我的档案,对我很器重,分配我教六年级算术和四年级语文,兼任四年级班主任。第一堂课就是算术,校长带了四位教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教师,原是教六年级算术的,现在让他去教四年级算术,他有点不服气,存心想来找岔子的。我一跨进课堂,看到最后两排有几名学生,年龄跟我相近(我当时虚龄十八岁),身高跟我相仿,禁不住怦然心惊,但立即又镇定下来。我根据教案,清晰地讲解了两道四则应用题,看到了学生信赖的目光,校长又在频频向我点头微笑,我欣喜地意识到,我已经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发布命令,因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不足,号召在职干部和教师报考高校。我动了心,想以同等学力的资格去报考高校,回家跟母亲商量。母亲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你去考,我相信你至少有八分把握。”在母亲的支持下,我决心报考。这时,在我的面前横挡着一座似乎完全难以逾越的大山:我报考的是文科,当时文科考试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一共三十三本课本。别人是复习。而我却要在三个月内啃完这三十三本课本!每三天必须啃完一本书,而且大体上要记住其中的要点!并且白天还得上课、批作业!于是我自己规定,每晚至少要干到凌晨两点或三点,每天只睡三四小时!当我十分疲劳的时候,当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候,眼前便出现慈母坚毅的面容,耳边便响起慈母坚定的声音,于是我便用冷水洗一下脸,继续坚持啃下去。苦干不负有心人,我终被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了。
五六至六○年读大学的四年,政治运动极其频繁,鸣放,反右,反右倾,拔白旗,大跃进,大炼钢铁……学校动辄停课,八个学期期终考试只考了四次,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简直学不到什么。而我面对图书馆里浩瀚的书籍,沉浸于其中,而对政治运动则不感兴趣,在会上极少发言。因此,尽管学业成绩优异,毕业时也只好以“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未能留校,被分配到启东县中学,一干就是十七年!
中学教师也是不好当的。六十年代能升上大学的高中生为数寥寥,开头七年启东中学校长对我很赏识,让我当语文教研组长,一直担任高三的语文课,负责全校高考作文指导。由于每年启东中学语文高考的成绩都排名较前,再加上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有关何其芳等倡导的“不怕鬼的故事”,竟被我猜中了,从此,我在启东出了名,好几次全县中学语文教学的观摩课都由我主讲。这对我压力很大,我更加兢兢业业。到了“文革”期间,情况完全变了,由于出身不好,不仅我的语文教研组长职务被免去,高三语文再也与我无缘了,我被“下放”去教初一语文,去上解剖生理课和针灸课(当时称为新针疗法)。但即使对于那些“旁门左道”的课,我也不甘落于人后。有一次我上针灸观摩课,有几十名“赤脚医生”来听课,我一边跟学生讲穴位的位置,一边在自己大腿上插上银针,共插了十几枚银针。“赤脚医生”们惊讶地说:“姜老师真了不起,连我们都不敢!”但离开了专业,对我来说,只有悲哀,并无喜悦!
“文革”结束后,我被调到南通师专,走上了大学讲坛,圆了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梦。从此,我发愤钻研,开始发表专业论文。专业技术职称也缘阶而上,由教员而讲师,由讲师而副教授,由副教授而教授。升上了正高,我一点也不敢自满与懈怠,仍精进不息,笔耕不辍,讲课精益求精。
我执教五十年,学生遍布于各地,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和党政部门重要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战线上的骨干。我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唐代文学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约六十万字;为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辞典撰写鉴赏文章四百余篇,约五十万字;已发表古体诗词百余首,散文七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十部,其中独著七部。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王维研究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协会、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南通诗词协会等学术文艺团体。为“南通市十大藏书家”之首,藏书一万余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的事迹被收入多种名人辞书。
但成绩对我来讲仅仅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我的人生格言是:
执着于自己的专业,奋进不息,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为人坦诚清纯,肝胆皆冰雪。像山泉一样清冽,像明月一样皎洁。生也有涯而书海无涯,我将让书籍耗尽我的生命而陪伴我度过一生!
再过半年,我即将退出教坛。最近,我发表了一首散曲《天净沙·青海湖畔抒怀》:
蓝天白云艳阳。嫩草牦牛绵羊,旅店穹庐帐房。青海湖旁,散淡人在徜徉!
希望自己退休以后,成为一个散淡的人,但仍能以自己的余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二○○二年七月P7-P10
我曾经站立在狼山的顶巅,遥望着滚滚奔流的长江:我曾经漫步于濠河的岸边,倾听着欢天喜地的笑声。很遗憾的是还没有能够走进南通大学的校门,领略家乡这所最高学府的泱泱风范。
尽管未能身临其境,却早就知悉这儿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盛况,不少老师在著书立说中提出的学术主张,在大江南北的多少同行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注意。我从未有过认真研究这门学问的机会,只是偶尔阅读了若干有关的论著,其中就有出自南通大学几位高手的鸿篇,每当这些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的文字,触发自己开阔视野与强化思考的时候,不由得要兴高采烈地击节赞叹起来。
这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在细心钻研学问的同时,还因为长期积淀而成的丰盈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就促使自己充满着激情,想要抒发独创的见解和内心的体验。在多少杰出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间,那种打动人们心灵的感情力量,他们自然是有着最深的感受,最多的领会,这样也就必定会身体力行,像《毛诗大序》所说的“吟咏情性”,和《毛诗小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表达的方式除开诗词歌赋之外,当然就是散文这条宽敞的大道了。
王志清教授编纂成这部命名为《文心雕虫》的散文集,收录了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十二位教授的作品,已经送交齐鲁书社付梓。他很热情地打来电话,希望我撰写一篇简短的序言,给诸位尊敬的文友提供一些作为参考的意见。我与志清教授结识多年,他每有新著问世时,总会赠我阅读,又总会使我读得逸兴遄飞,思索不止。为了仿效他治学的精神,为了答谢他诚挚的友情,我当然要责成自己努力地写出几行文字来。
于是在收到赵发国博士寄来的全部文稿之后,立即很仔细地阅读了一遍,觉得收获是很丰富的。更多地了解这十二位饱学之士的研究心得和不同风格,这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散文此种文体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间是显得非常宽泛的。他们所挥洒的文字,正好是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这里有治学心得的随笔、学术论著的序跋、文史知识的考证,以及用古文撰写的辞赋和碑铭等等。读着这些丰富多彩的篇章,我好像又重返五十多年前大学生涯中刻苦读书的旅程了。温古而知新,正是升华人生的必由之路。
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描摹故乡和亲人、老师与同学的篇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通过不少细节的渲染,勾勒出了灵动和丰满的性格。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抒写国内外人文建筑或山水风光的游记,也显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心灵中洋溢着个性色彩的感受,文字优美而又富有情韵,这才算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记,而不像是当前的有些游记中间,充满了纯粹是客观介绍性质的旅游手册那样的文字。旅游手册对于旅游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宝典,然而它毕竟不是游记那样的艺术作品。这部选集里面还有一些抒写社会人生的篇章,有形象的描绘,有哲理的闪烁,在精炼的文字中,显出了奕奕的神采。真犹如吉光片羽,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散文创作的天地,确实是十分宽阔的,然而在其中最能够打动和震撼读者的,当然必须是写得充满情愫和蕴涵哲思,而且这样的情与理,又应该是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间,交融汇合,渗透而出,再运用优美的文字,或汩汩地流淌,或滔滔地倾泻成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是,“散文易学而难工”,这是千真万确的。在现代文学史上闻名遐迩的散文大家朱自清,被人们喜爱和传诵的作品,大概也不会超过七八篇之谱,可见此事的万千难处了。我自己也写了多年的散文,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诸位方家,对此的体验,肯定会比我深厚得多了。有了这样的感受,肯定就会力求去切中肯綮,掌握规律,知难而进,琢磨着怎么能够撰写出美妙绝伦的篇章来。我正盼望着有幸获得这种阅读的机会。 2007年9月3日于北京静淑苑
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您不想被花里胡哨所“忽悠”,我便向您荐读《文心雕虫》。
诚然,在此集中找不到余秋雨的口味,也没有贾平凹的手笔,更谈不上低俗、粗俗和媚俗的所谓“大众化情绪”啦。
但是,在这里,您可以找到本色自然,找到当下不太容易找到的素朴和清新,甚至是纯情。一本在手,说不定还会让您染上一身的学究气和书卷气的。此一部散文集,少矫作之姿态,多自然之声色;少雕凿之斧痕,多率真之流宕;少无病之呻吟,多性情之叹咏。回眸千古,关注当下,言之有物,感激生发,往往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
在我们读多了“文化大散文”、“小女人散文”的时候,一读此类文字,自然有种异常新鲜感。虽然并不十分华贵,也不可能有如当下散文名家的高超烹作,但仿佛来自山野的一捧野山菊,或者是一篮野荠菜,叫人齿颊生香,别样滋味。
这些“散文”作品,出自一群终日与古代典籍文献打交道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之手。学者创作,自古而然。古代文学学者的文学创作,今天也不鲜见。然而,将一个学科里的研究者们的散文创作汇编一集,恕我孤陋寡闻,恐怕也能够算得一个之“最”吧?
了解一个文化人,散文不失为一张名片,更确切地说是一张心灵的履历表。此集中所选者共12人,虽然不是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成员的全部,然而,足以显示此集体文学创作上的状态和实力,显示该学科成员的文化内涵、性情学养、生平经历和创作才华。
受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周建忠教授的全权委托,我自二○○三年开始编辑这一本散文集。因为多方面原因,编编停停,至今已逾三年多了,有两个教授也退休了。重新拿起此编而准备出版,是在教育部专家来校评估的倒计时之日:二百天……一百六十天……九十八天,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何以要编辑这样一本散文集呢?
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学科,有较深厚的积淀,严迪昌、吴功正、徐应佩、姜光斗、顾启、金志仁等先生的研究,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一九九五年该学科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周建忠教授成为省优秀学科梯队学术带头人。二○○三年该学科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近两年来发展飞速,现已成为江苏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学科。并先后获得江苏精品课程、江苏精品教材、江苏教学名师,牵头申报并获得江苏品牌专业。古代文学的阵容可观,真可谓兵强马壮:教授八人(另有退休的教授四人),博士七人,副教授六人,还有讲师五人。无论从其年龄、知识,还是专业结构上来说,诚为最佳组合。学有专攻,人有专长,该学科学者大多有一个专攻领域:楚辞学、唐诗学、词曲学、鉴赏学、王维研究、红学研究、中州古籍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民俗研究等等,不少还具有相当高学术知名度,其中也不乏学术领军人物。
人秉七情,人具六根,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些深受古代文学所浸渍,而承古代文化精华之泽甚广的一群“夫子”们,也大多富有才气和激情,在各种场合,常常以诗词歌赋,散文等来传载情感,表现他们埋首故纸堆的另一方面的性情真实。
为什么要以“雕虫”为题呢?
编辑已成,正为书名犯愁,猛有一书名跳出:“文心雕虫”。与周建忠先生一说,所见略同。此题受启发于《文心雕龙》,自然也受启发于王力和卞之琳的二书名。王力先生有“龙虫并雕斋”,有《龙虫并雕斋诗集》著,乡贤卞之琳将其诗歌集取名为《雕虫纪历》集。何谓“雕虫”?许有非大器、非大技之含意吧。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法言,吾子》载云:“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日: ‘壮夫不为也。”’扬雄将辞赋譬之雕虫篆刻,比喻词章乃小技。这自然是与“经国之大业”的文字比较而言的。人道是:大道雕龙,小技雕虫。相对而言,古代文学研究与散文创作,对于这群教授和博士们来说,自然主次分明,轻重判然,于散文只是“票友”而已,姑取“雕虫”义,文心雕虫是也。《旧唐书·文苑传序》云:“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自成华彩。”此中之“雕虫”,也成为文学和修饰的意思了。用“雕虫”为题,也有取其自然秀发义的意思。
付梓之时,编者窃喜由衷,披览再三。钟惺《诗归序》云:“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为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此著中作者,多为饱读经书之人,多为饱经风霜之人,多为饱览世事之人,文如其人也。人各专长,各行其道,各擅其长,各得其所,各有千秋,各具风采。老一辈里,姜光斗的厚朴,徐应佩的从容,顾启的平易,金志仁的简淡;中年组里,周建忠的灵动,王树林的敦实,张祝平的质直,王志清的俊逸;还有徐乃为的古拙,尉迟从泰的流丽:新生代里,丁富生的通达,许富宏的清峻。散文原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可,宇宙之大,尘埃之微,此一集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随笔偏多,也有记游、忆旧、怀古、笔记、序跋、碑铭,还包括学术人生的自述等,文笔各异,风格多元,真可谓杂花生树,异彩纷呈。
《文心雕虫》此散文集,先后按照年齿排序,其中同庚者则看月份大小。该散文合集收散文十二家,多则十篇八篇,少则三五篇,文字多者也控制在两万字左右。全书共有文字约二十六万言。
非常感谢学科领导和同仁对我的信任,让我获得了最大的编选自由,没有按照当下时兴的那一套做法,成立一个班子,搞一个编委会什么的,挂几个空头的衔。故而,我更诚惶诚恐,唯恐编选不精而有辱使命。然由于自身和外在条件之限,往往有力不从心之遗憾。非常欢迎读者来见仁见智、说短道长。
还要感谢的是齐鲁书社编辑部主任赵发国博士,承蒙他非常看好此选题,以为在某个方面开了一个好头,精心编辑。提速出版。
最后,特别要向林非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礼!林非先生乃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两年前编者才着手编辑时就与林先生约定,请他赐序。林先生慨允。林先生为序,权威鉴定。书稿成型后即寄北京,在通话中得知林先生逐一读过,对在选诸家作品了然在胸,爽然成序,这让我们十分感动。谨借此后而记之的机会,感谢林先生百忙中拨冗序书,感谢林先生的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是为后记。
编者丁亥初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