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文心雕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志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描摹故乡和亲人、老师与同学的篇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通过不少细节的渲染,勾勒出了灵动和丰满的性格。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抒写国內外人文建筑或山水风光的游记,也显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心灵中洋溢着个性色彩的感受,文字优美而又富有情韵,这才算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记。而不像是当前的有些游记中间,充满了纯粹是客观介绍性质的旅游手册那样的文字。旅游手册对于旅游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宝典,然而它毕竟不是游记那样的艺术作品。这部选集里面还有一些抒写社会人生的篇章,有形象的描绘,有哲理的闪烁,在精炼的文字中,显出了奕奕的神采,真犹如吉光片羽,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内容推荐

王志清教授编纂成这部命名为《文心雕虫》的散文集,收录了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姜光斗、徐应佩、顾启、金志仁、徐乃为、周建忠、张祝平、王树林、丁富生等十二位教授的作品。

散文此种文体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间是显得非常宽泛的。本书作者们所挥洒的文字,正好是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这里有治学心得的随笔、学术论著的序跋、文史知识的考证,以及用古文撰写的辞赋和碑铭等等。

目录

序言

一、姜光斗散文选辑

 黄帝陵祭奠

 香港印象

 五十教龄散忆

 母亲

 序《佛国仙乡的秘密》

 序《问渔书法选》

 读书札记(五则)

 春节民俗考

二、徐应佩散文选辑

 天凉好个秋

 处女作引发的回忆

 老树着花无丑枝

 我和古代文学鉴赏

 跋《文心雕龙读本》

 念忆搭档周溶泉

三、顾启散文选辑

 与傅抱石的文字缘

 高山仰止金启华

 洒泪忆方之

 缅怀赵国璋老师

 南通友人徐复老师

 悼钱仲联老师

 唐圭璋老师一事

 忆迪昌兄

 追思李俊民

 军山董其昌书碑

 烛光

四、金志仁散文选辑

 漫话启秀桥

 闲话水明楼

 南通曲家黄振

 江海萤火伴我行

 心竹先生二三事

 芸窗杏坛感悟录

五、徐乃为散文选辑

 遭遇“即席赋诗”

 书斋的对子

 江城奇遇记

 围墙断想

 诗豪字逸驱意象

 碑痕石屑篇(六篇)

 序跋篇(七篇)

六、王志清散文选辑

 走近王维

 走进欧洲

 走向根地

 走上大桥

七、周建忠散文选辑

 “大主任”逸事

 存殁均感

 难忘的读书旧事

 寻找怀德堂

 赴郢小记

 司马迁祠留影

 迈进四十岁的门槛

 记在戴上博士帽的时候

 端午节的“屈原情结”

 《诗苑彩虹》序

 《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序

 我读范曾

八、张祝平散文选辑

 “十八学士”

 童的梦

 关于上海话的故事

 夜深千帐灯

 《观瀑图》与博士文凭

 读史二则

 致段琪桂的一封信

 千古同慨人生帐

 不龟手药与鹿龟酒

 漫话“流行学”——《时髦与新潮》前言

 《夷坚志论稿》后记

九、王树林散文选辑

 壬午鸿迹录

 《求阙斋随笔注译》序

 《中州文化世家》序

 跋高文师赠书法条幅

十、尉迟从泰散文选辑

 中原的村寨和庙宇

 中原水井

 中原乡村道路

 中原人的互走节令

十一、丁富生散文选辑

 回眸历史

 《历代文人咏如皋》前言

 《国语译注》前言

十二、许富宏散文选辑

 故乡的一天一夜

 徽州纪行

 刘老三

 我看文化复古

后记

试读章节

五十教龄散忆

鲁迅先生曾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渐渐地成了路。人生的道路,大概也是如此。

我于一九五二年九月当上小学教师,一九六○年九月当上中学教师,一九七七年九月走上大学讲坛,已经有了整整五十年教龄(在大学四年由于我是调干生,故仍算连续教龄)。五十年在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短的一瞬间,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却是漫长而重要的一段,是值得回味的一段。

我能走上小教岗位,是颇为不易的。一九五一年春节期间,我在家种田,家乡某小学王校长来告诉我,海门师范要举办小教培训班,招收一百名学员,学习半年,由国家正式分配当小学教师。招生对象一般是具有高中学历的社会知青,问我愿不愿去考。我说自己仅有初二学历,没有资格去考。由于我曾在他的小学里代过两个月的课,他对我很赏识,他告诉我他是本区考点负责人,可由他代我向海门师范申请。结果,我居然考上了。

由于学员的水平参差不齐,入学后举行了分班考试,我的作文成绩名列榜首,算术也得了满分,自然分在甲班了。小教培训班时间短,课程多,任务重,生活苦,通过艰苦奋斗,我终于以优异的成绩毕了业。

我被分配在海门县余中街小学任教,这地区有不少读过私塾的人,当我第一天去学校时,恰好有一位老先生送他的孙子来报名,见到我很年轻,十分傲慢地说:“哼!识得几拳头字,竟来教书!”我当时气愤至极,想要回敬他几句,又顾虑初来乍到便与学生家长争吵,怕影响不好,只得忍气吞声,但心中不服,暗暗地说:骑驴读唱本。走着瞧!

余中街小学校长看了我的档案,对我很器重,分配我教六年级算术和四年级语文,兼任四年级班主任。第一堂课就是算术,校长带了四位教师来听课,其中有一位教师,原是教六年级算术的,现在让他去教四年级算术,他有点不服气,存心想来找岔子的。我一跨进课堂,看到最后两排有几名学生,年龄跟我相近(我当时虚龄十八岁),身高跟我相仿,禁不住怦然心惊,但立即又镇定下来。我根据教案,清晰地讲解了两道四则应用题,看到了学生信赖的目光,校长又在频频向我点头微笑,我欣喜地意识到,我已经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

一九五六年三月,国务院发布命令,因全国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应届高中毕业生人数不足,号召在职干部和教师报考高校。我动了心,想以同等学力的资格去报考高校,回家跟母亲商量。母亲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工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你去考,我相信你至少有八分把握。”在母亲的支持下,我决心报考。这时,在我的面前横挡着一座似乎完全难以逾越的大山:我报考的是文科,当时文科考试政治、语文、历史、地理四门,一共三十三本课本。别人是复习。而我却要在三个月内啃完这三十三本课本!每三天必须啃完一本书,而且大体上要记住其中的要点!并且白天还得上课、批作业!于是我自己规定,每晚至少要干到凌晨两点或三点,每天只睡三四小时!当我十分疲劳的时候,当我想打退堂鼓的时候,眼前便出现慈母坚毅的面容,耳边便响起慈母坚定的声音,于是我便用冷水洗一下脸,继续坚持啃下去。苦干不负有心人,我终被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录取了。

五六至六○年读大学的四年,政治运动极其频繁,鸣放,反右,反右倾,拔白旗,大跃进,大炼钢铁……学校动辄停课,八个学期期终考试只考了四次,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简直学不到什么。而我面对图书馆里浩瀚的书籍,沉浸于其中,而对政治运动则不感兴趣,在会上极少发言。因此,尽管学业成绩优异,毕业时也只好以“走白专道路的典型”而未能留校,被分配到启东县中学,一干就是十七年!

中学教师也是不好当的。六十年代能升上大学的高中生为数寥寥,开头七年启东中学校长对我很赏识,让我当语文教研组长,一直担任高三的语文课,负责全校高考作文指导。由于每年启东中学语文高考的成绩都排名较前,再加上有一年高考作文题是有关何其芳等倡导的“不怕鬼的故事”,竟被我猜中了,从此,我在启东出了名,好几次全县中学语文教学的观摩课都由我主讲。这对我压力很大,我更加兢兢业业。到了“文革”期间,情况完全变了,由于出身不好,不仅我的语文教研组长职务被免去,高三语文再也与我无缘了,我被“下放”去教初一语文,去上解剖生理课和针灸课(当时称为新针疗法)。但即使对于那些“旁门左道”的课,我也不甘落于人后。有一次我上针灸观摩课,有几十名“赤脚医生”来听课,我一边跟学生讲穴位的位置,一边在自己大腿上插上银针,共插了十几枚银针。“赤脚医生”们惊讶地说:“姜老师真了不起,连我们都不敢!”但离开了专业,对我来说,只有悲哀,并无喜悦!

“文革”结束后,我被调到南通师专,走上了大学讲坛,圆了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梦。从此,我发愤钻研,开始发表专业论文。专业技术职称也缘阶而上,由教员而讲师,由讲师而副教授,由副教授而教授。升上了正高,我一点也不敢自满与懈怠,仍精进不息,笔耕不辍,讲课精益求精。

我执教五十年,学生遍布于各地,有的已成为著名学者和党政部门重要领导干部,绝大多数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战线上的骨干。我主要研究中国古典美学、唐代文学以及佛教文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已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约六十万字;为各种古典文学作品鉴赏辞典撰写鉴赏文章四百余篇,约五十万字;已发表古体诗词百余首,散文七十余篇;已出版专著十部,其中独著七部。参加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王维研究会、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华诗词协会、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江苏省明清小说研究会、江苏省六朝史学会、南通诗词协会等学术文艺团体。为“南通市十大藏书家”之首,藏书一万余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的事迹被收入多种名人辞书。

但成绩对我来讲仅仅是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我的人生格言是:

执着于自己的专业,奋进不息,开拓进取,有所贡献。为人坦诚清纯,肝胆皆冰雪。像山泉一样清冽,像明月一样皎洁。生也有涯而书海无涯,我将让书籍耗尽我的生命而陪伴我度过一生!

再过半年,我即将退出教坛。最近,我发表了一首散曲《天净沙·青海湖畔抒怀》:

蓝天白云艳阳。嫩草牦牛绵羊,旅店穹庐帐房。青海湖旁,散淡人在徜徉!

希望自己退休以后,成为一个散淡的人,但仍能以自己的余力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二○○二年七月P7-P10

序言

我曾经站立在狼山的顶巅,遥望着滚滚奔流的长江:我曾经漫步于濠河的岸边,倾听着欢天喜地的笑声。很遗憾的是还没有能够走进南通大学的校门,领略家乡这所最高学府的泱泱风范。

尽管未能身临其境,却早就知悉这儿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盛况,不少老师在著书立说中提出的学术主张,在大江南北的多少同行中间,已经引起了相当广泛的注意。我从未有过认真研究这门学问的机会,只是偶尔阅读了若干有关的论著,其中就有出自南通大学几位高手的鸿篇,每当这些探赜索隐和钩深致远的文字,触发自己开阔视野与强化思考的时候,不由得要兴高采烈地击节赞叹起来。

这些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们,在细心钻研学问的同时,还因为长期积淀而成的丰盈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就促使自己充满着激情,想要抒发独创的见解和内心的体验。在多少杰出的古典文学作品中间,那种打动人们心灵的感情力量,他们自然是有着最深的感受,最多的领会,这样也就必定会身体力行,像《毛诗大序》所说的“吟咏情性”,和《毛诗小序》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表达的方式除开诗词歌赋之外,当然就是散文这条宽敞的大道了。

王志清教授编纂成这部命名为《文心雕虫》的散文集,收录了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十二位教授的作品,已经送交齐鲁书社付梓。他很热情地打来电话,希望我撰写一篇简短的序言,给诸位尊敬的文友提供一些作为参考的意见。我与志清教授结识多年,他每有新著问世时,总会赠我阅读,又总会使我读得逸兴遄飞,思索不止。为了仿效他治学的精神,为了答谢他诚挚的友情,我当然要责成自己努力地写出几行文字来。

于是在收到赵发国博士寄来的全部文稿之后,立即很仔细地阅读了一遍,觉得收获是很丰富的。更多地了解这十二位饱学之士的研究心得和不同风格,这就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散文此种文体的概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间是显得非常宽泛的。他们所挥洒的文字,正好是表现出了这样的情形。这里有治学心得的随笔、学术论著的序跋、文史知识的考证,以及用古文撰写的辞赋和碑铭等等。读着这些丰富多彩的篇章,我好像又重返五十多年前大学生涯中刻苦读书的旅程了。温古而知新,正是升华人生的必由之路。

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描摹故乡和亲人、老师与同学的篇章,娓娓道来,情真意切,通过不少细节的渲染,勾勒出了灵动和丰满的性格。这部选集里面有好多篇抒写国内外人文建筑或山水风光的游记,也显出了独到的眼光,和心灵中洋溢着个性色彩的感受,文字优美而又富有情韵,这才算得是真正意义上的游记,而不像是当前的有些游记中间,充满了纯粹是客观介绍性质的旅游手册那样的文字。旅游手册对于旅游者来说,无疑是必要的宝典,然而它毕竟不是游记那样的艺术作品。这部选集里面还有一些抒写社会人生的篇章,有形象的描绘,有哲理的闪烁,在精炼的文字中,显出了奕奕的神采。真犹如吉光片羽,照耀着人们的心灵。

散文创作的天地,确实是十分宽阔的,然而在其中最能够打动和震撼读者的,当然必须是写得充满情愫和蕴涵哲思,而且这样的情与理,又应该是在栩栩如生的形象中间,交融汇合,渗透而出,再运用优美的文字,或汩汩地流淌,或滔滔地倾泻成章。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是,“散文易学而难工”,这是千真万确的。在现代文学史上闻名遐迩的散文大家朱自清,被人们喜爱和传诵的作品,大概也不会超过七八篇之谱,可见此事的万千难处了。我自己也写了多年的散文,对此是深有体会的。从事古典文学研究的诸位方家,对此的体验,肯定会比我深厚得多了。有了这样的感受,肯定就会力求去切中肯綮,掌握规律,知难而进,琢磨着怎么能够撰写出美妙绝伦的篇章来。我正盼望着有幸获得这种阅读的机会。  2007年9月3日于北京静淑苑

后记

亲爱的读者朋友,假如您不想被花里胡哨所“忽悠”,我便向您荐读《文心雕虫》。

诚然,在此集中找不到余秋雨的口味,也没有贾平凹的手笔,更谈不上低俗、粗俗和媚俗的所谓“大众化情绪”啦。

但是,在这里,您可以找到本色自然,找到当下不太容易找到的素朴和清新,甚至是纯情。一本在手,说不定还会让您染上一身的学究气和书卷气的。此一部散文集,少矫作之姿态,多自然之声色;少雕凿之斧痕,多率真之流宕;少无病之呻吟,多性情之叹咏。回眸千古,关注当下,言之有物,感激生发,往往是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也。

在我们读多了“文化大散文”、“小女人散文”的时候,一读此类文字,自然有种异常新鲜感。虽然并不十分华贵,也不可能有如当下散文名家的高超烹作,但仿佛来自山野的一捧野山菊,或者是一篮野荠菜,叫人齿颊生香,别样滋味。

这些“散文”作品,出自一群终日与古代典籍文献打交道的古代文学研究者之手。学者创作,自古而然。古代文学学者的文学创作,今天也不鲜见。然而,将一个学科里的研究者们的散文创作汇编一集,恕我孤陋寡闻,恐怕也能够算得一个之“最”吧?

了解一个文化人,散文不失为一张名片,更确切地说是一张心灵的履历表。此集中所选者共12人,虽然不是南通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成员的全部,然而,足以显示此集体文学创作上的状态和实力,显示该学科成员的文化内涵、性情学养、生平经历和创作才华。

受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周建忠教授的全权委托,我自二○○三年开始编辑这一本散文集。因为多方面原因,编编停停,至今已逾三年多了,有两个教授也退休了。重新拿起此编而准备出版,是在教育部专家来校评估的倒计时之日:二百天……一百六十天……九十八天,终于,形成了现在这样的规模。

何以要编辑这样一本散文集呢?

南通大学古代文学学科,有较深厚的积淀,严迪昌、吴功正、徐应佩、姜光斗、顾启、金志仁等先生的研究,在省内外有较大的影响。一九九五年该学科被评为江苏省普通高校优秀学科梯队,周建忠教授成为省优秀学科梯队学术带头人。二○○三年该学科获得“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状”。近两年来发展飞速,现已成为江苏省政府“十一五”重点学科。并先后获得江苏精品课程、江苏精品教材、江苏教学名师,牵头申报并获得江苏品牌专业。古代文学的阵容可观,真可谓兵强马壮:教授八人(另有退休的教授四人),博士七人,副教授六人,还有讲师五人。无论从其年龄、知识,还是专业结构上来说,诚为最佳组合。学有专攻,人有专长,该学科学者大多有一个专攻领域:楚辞学、唐诗学、词曲学、鉴赏学、王维研究、红学研究、中州古籍文化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民俗研究等等,不少还具有相当高学术知名度,其中也不乏学术领军人物。

人秉七情,人具六根,情动于衷而形于外,这些深受古代文学所浸渍,而承古代文化精华之泽甚广的一群“夫子”们,也大多富有才气和激情,在各种场合,常常以诗词歌赋,散文等来传载情感,表现他们埋首故纸堆的另一方面的性情真实。

为什么要以“雕虫”为题呢?

编辑已成,正为书名犯愁,猛有一书名跳出:“文心雕虫”。与周建忠先生一说,所见略同。此题受启发于《文心雕龙》,自然也受启发于王力和卞之琳的二书名。王力先生有“龙虫并雕斋”,有《龙虫并雕斋诗集》著,乡贤卞之琳将其诗歌集取名为《雕虫纪历》集。何谓“雕虫”?许有非大器、非大技之含意吧。汉代著名辞赋家扬雄《法言,吾子》载云:“或问:‘吾子少而好赋?’曰:‘然。童子雕虫篆刻。’俄而日: ‘壮夫不为也。”’扬雄将辞赋譬之雕虫篆刻,比喻词章乃小技。这自然是与“经国之大业”的文字比较而言的。人道是:大道雕龙,小技雕虫。相对而言,古代文学研究与散文创作,对于这群教授和博士们来说,自然主次分明,轻重判然,于散文只是“票友”而已,姑取“雕虫”义,文心雕虫是也。《旧唐书·文苑传序》云:“王维、杜甫之雕虫,并非肄业使然。自是天机秀绝,若隋珠色泽,无假淬磨,孔玑翠羽,自成华彩。”此中之“雕虫”,也成为文学和修饰的意思了。用“雕虫”为题,也有取其自然秀发义的意思。

付梓之时,编者窃喜由衷,披览再三。钟惺《诗归序》云:“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为伍。而自出眼光之人,专其力,壹其思,以达于古人;觉古人有炯炯双眸,从纸上还瞩人。”此著中作者,多为饱读经书之人,多为饱经风霜之人,多为饱览世事之人,文如其人也。人各专长,各行其道,各擅其长,各得其所,各有千秋,各具风采。老一辈里,姜光斗的厚朴,徐应佩的从容,顾启的平易,金志仁的简淡;中年组里,周建忠的灵动,王树林的敦实,张祝平的质直,王志清的俊逸;还有徐乃为的古拙,尉迟从泰的流丽:新生代里,丁富生的通达,许富宏的清峻。散文原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可,宇宙之大,尘埃之微,此一集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文化随笔偏多,也有记游、忆旧、怀古、笔记、序跋、碑铭,还包括学术人生的自述等,文笔各异,风格多元,真可谓杂花生树,异彩纷呈。

《文心雕虫》此散文集,先后按照年齿排序,其中同庚者则看月份大小。该散文合集收散文十二家,多则十篇八篇,少则三五篇,文字多者也控制在两万字左右。全书共有文字约二十六万言。

非常感谢学科领导和同仁对我的信任,让我获得了最大的编选自由,没有按照当下时兴的那一套做法,成立一个班子,搞一个编委会什么的,挂几个空头的衔。故而,我更诚惶诚恐,唯恐编选不精而有辱使命。然由于自身和外在条件之限,往往有力不从心之遗憾。非常欢迎读者来见仁见智、说短道长。

还要感谢的是齐鲁书社编辑部主任赵发国博士,承蒙他非常看好此选题,以为在某个方面开了一个好头,精心编辑。提速出版。

最后,特别要向林非先生致以崇高的敬礼!林非先生乃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鲁迅研究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两年前编者才着手编辑时就与林先生约定,请他赐序。林先生慨允。林先生为序,权威鉴定。书稿成型后即寄北京,在通话中得知林先生逐一读过,对在选诸家作品了然在胸,爽然成序,这让我们十分感动。谨借此后而记之的机会,感谢林先生百忙中拨冗序书,感谢林先生的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是为后记。

编者丁亥初秋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