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鲁滨孙漂流记(青少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必读
分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小学语文
作者 (英国)丹尼尔·笛福
出版社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鲁滨孙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孙顽强不息地与自然做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本书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内容推荐

《鲁滨孙漂流记》讲述的是一个叫鲁滨孙的英国人由于遭遇海上风暴,漂流到了一个荒岛上。在岛上,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忍的毅力,顽强地与各种困难做斗争。后来从食人族手中解救出一个野人“星期五”,两个人在岛上快乐生活的故事。

目录

违背父命去航海

沦为奴隶

出逃

成为种植园主

再次航海

荒岛建家园

落难日记

荒岛上的麦苗

病中感悟

乡间别墅

艰辛耕作

岛上旅行

自制器具

环岛探险

圈地驯羊

发现脚印

海边人骨

发现新山洞

恐怖的人肉宴

遇难船只

星期五的出现

教育和考验

激战野人

骨肉情深

绝处逢生

大获全胜

重返故乡

旧地重游

试读章节

违背父命去航海

1632年,我出生在约克城的一个体面人家。我的父亲来自德国不来梅,他到英国做生意发了财。后来生意不做了,才搬到约克城,并在那里娶了我母亲。我母亲娘家姓鲁滨孙,在当地属上等人家。随着母亲的姓氏,家里人给我起名为鲁滨孙·克鲁索。

我有两个哥哥,大哥曾在英国驻佛兰德步兵团中担任中尉,后来在同西班牙人作战时牺牲了。至于我的第二个哥哥,直到现在我对他的下落仍是一无所知,正如后来我父母不知晓我的下落一样。

我在很小的时候,脑子里便充满了周游世界的想法。但我的父亲却有着很浓厚的传统思想,他希望我去学法律,但除了想去航海外,我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我的固执、任性,仿佛注定了我的一生必将遭受不幸的命运和传奇的生活。

父亲严肃而又十分明智,他已预见到我的想法将会给我的一生带来危险,因此,他对我的忠告严厉而又精辟。一天早晨,他把我叫到他的房间,非常温和地劝说了我一番。他问我除了想在海上冒险外,还有什么理由可以让自己离开家庭和故土?在家里,我可以依靠家人的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勤奋,过上一种安逸舒适的生活。他告诉我,那些到海外去冒险、去创业,或是想以此扬名的人,一种是穷途末路之人,另一种便是充满野心的人。而我并不属于这两种人。他说我的社会地位居于两者之间,可以称作是中间的阶层。以他长期的社会经验,他认为这恰是世界上最理想的阶层,最能予人以幸福。因为这个阶层的人既不用像体力劳动者那样吃苦受累,也不必像那些上层阔人那样终日被骄奢、野心和猜忌所烦恼。

例如,很多帝王常常感叹他们出身高贵的不幸,而希望自己生于贵贱之间。众多智达之人也都常常向神祈祷,希望自己既不贫穷,也不要过于富有。

他要我认识到,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人都会经受生活的不幸,而中间阶层的人则很少遇到灾难,更不会像前两种人的生活那样大起大落。只有中间阶层的人们才最有机会享受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平和、富裕是中产人家的随身之宝。只有他们可以平稳安闲地过日子,品尝生活的甜美,在没有苦难的生活中体会幸福。

他说我没必要自己去找饭吃。如果我肯听他的话,留在家中,他一定会设法帮助我,进入他所建议的那种生活状态。

最后,他对我说,我应以哥哥为戒,当初他也曾同样认真地规劝他不要去佛兰德打仗,但哥哥不肯听,年轻人血气方刚,他加入了军队,最后葬送了性命。他说他一方面仍将继续为我祈祷,另一方面,如果我非要愚蠢地走这一步,上帝将不会再保佑我。在我走投无路之时,我定会因当初不听从他的忠告而追悔莫及……

后来的事实证明,父亲的话确实很有预见性。当时他泪流满面,最后竟伤感得无法再说下去了。

父亲这番话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下定决心遵从他的意愿,留在家里,打消航海的念头。可是,唉,几天以后我又把自己的决心抛在脑后。为了能说服父亲,我决定先去说服母亲。我悄悄地对她说,我下定决心想去海外闯荡闯荡,除此以外我无心做任何事情,父亲最好能答应我,免得逼我从他的身边逃走。如果母亲能说服父亲让我出外航海,等我再回到家里时,如果我不再喜欢这种事,就再也不会外出,愿意加倍地努力工作以弥补所浪费的时光。

这些话使我母亲非常恼怒,她对我说,拿这些话说给我父亲听是不会有结果的,因为他太清楚其中的利害关系了,他绝不会答应这种对我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她说她感到很奇怪,在我父亲对我进行了那样的谆谆教诲后,我怎么还会提起这件事情。她说,总之,如果我自找绝路,没人会帮我的,我也就不要再设想他们会答应我这件事。而她自己,则更不愿帮我走向绝路,免得日后我会说,当时我父亲不同意我这样做,而我母亲却同意。

尽管母亲当时拒绝向父亲传达我的话,但后来我听说她把我们的谈话全都告诉了父亲,父亲对此非常担心,对她叹息道:“这孩子如果能留在家里,他会很幸福的,可他如果非要出去跑的话,将会成为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我是绝不会答应他的要求的。”

一年以后,我便私自航海冒险去了。在这一年里,我顽固地拒绝了家里让我找点事做的提议,并且因为父母亲对我志向的反对,经常同他们争辩。直至有一天,我偶然到了赫尔城,虽然当时并没有要逃跑的意思,但到了那里,我的一位同伴正打算坐他父亲的船到伦敦去。他用通常那种招募水手的方式怂恿我跟他们一起去,并答应说在航行中对我分文不取。我没有同父母商量,甚至连口信也没给他们捎就同意了。我既不祈求上帝或父亲的祝福,也没有考虑当时的处境和后果,就在1651年9月10日这个不吉祥的日子里,登上了这艘开往伦敦的船。

船刚驶出亨伯河港口,便刮起了大风,大海变得十分恐怖。我以前从没有坐过船,遇到这种情况,不禁感到全身难受,心里十分害怕。我第一次开始认真地回顾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自己私自逃离家庭和放弃责任,上帝现在对我的惩罚是多么公正啊!那一刻,朋友的忠告、父亲的眼泪和母亲的哀求这时都浮现在我的脑海,我的良心开始责备自己当初轻视别人的劝告,逃避对上帝和父亲的责任。

这时风声渐大,海面上波涛汹涌,虽不似我后来几次所见过的那样汹涌澎湃,但对于我这个初次航海的新水手来说,已足以令我胆战心惊了。我以为每一个波浪都会把我们吞没,每次当船降到漩涡的时候,我都在想我们不会浮起来了。在这种极度痛苦的心情下,我多次发誓并下定决心,假如上帝愿意在这次航海中留给我生命,假如我能再一次踏上干硬的陆地,我将径直回到父亲的身边,听从父亲的劝告,再也不会自寻这种苦恼了。

现在我明白了父亲对中产阶层生活的论断是多么正确,他的日子的确过得很安闲、舒适,在他的一生中,从没有遇到过海上的暴风雨,也没有在陆地上碰到任何困难。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回到我父亲身边去。

这些明智而清醒的想法一直盘踞在我的脑海。到了第二天,风平浪静,一切又恢复了正常,我也开始有点习惯了这种海上的生活,只是有些晕船。傍晚时分,天放晴了,风也完全停了,一个美丽可爱的夜晚来临了。

第三天,天空依然晴朗,海面上凉风习习,阳光照耀,碧波万里,那种令人兴奋的景致是我前所未见的。

因为头天晚上睡得很好,我这时精神状态特别好,而且一点儿也不晕船了。我看着前天还是那样波涛汹涌的大海,现在竟是这般平静可爱,心中好不诧异。这时,那位怂恿我上船的朋友唯恐我产生动摇,便走到我身边,拍拍我的肩头说:“嗨,伙计,现在感觉好点了吗?那股小风,把你吓坏了吧?”

“一股小风?”我反问道,“它简直是场可怕的风暴。”

“风暴?哈,”他说,“你叫它风暴。嗨,其实这算不上什么。我们的船很坚固,这里海面宽阔,这点风对我们来说根本算不上什么。不过你毕竟是个新水手,也难怪你会这样想。来吧,让我们喝杯甜酒,把这些都忘掉,你看,今天的天气多么美好而可爱呀!”

甜酒配好后,我就被灌得酩酊大醉。那晚的“罪恶行径”把我对过去行为的痛恨、反悔以及对未来的决心全都淹没了。总之,在这风平浪静的时候,我那种慌乱的心情也一扫而光,那种担心被海水吞没的恐惧也一并全忘记了,原有的欲望又涌上我的心头。我完全忘记了自己在处境危难时立下的誓言。那些改邪归正的念头虽不时地甚至顽固地占据我的脑海,但我把这些念头当做瘟神一样摆脱掉了,我强打起精神,去喝酒,去胡闹,不久便控制住了这种念头。

P1-4

序言

18世纪初“英国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创作了《鲁滨孙漂流记》,据说该书是仅次于《圣经》再版次数最多的一本书。

《鲁滨孙漂流记》中的主人公鲁滨孙出身于中产阶级,他的父亲常用知足常乐的哲学教育他,要他满足现状,不要出海。但海外的新世界像一股不可抗拒的吸引力诱惑着他,他雄心勃勃,决心舍弃安逸舒适的平庸生活出海远航。第一次出海他几乎淹死。第三次出海,又被海盗掳去,逃出后在巴西发了财。但他仍不死心,经别人提议,再次出航,结果滞留荒岛。在克服了最初的悲观绝望情绪后,鲁滨孙立即投入了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他从搁浅的破船上取走了几乎所有可以取走的东西。他靠着智慧,为自己的生存创造了条件。他挖凿山洞,修筑栅栏,驯养山羊,种植谷物,制造独木舟,焙制陶器,加工面粉,烘烤面包等,使自己的“生活过得很富裕”。其间,鲁滨孙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离开孤岛的办法。在岛上独自生活了24年后,鲁滨孙救了一名土人取名为“星期五”。此后, “星期五”成了鲁滨孙忠实的仆人和朋友。接着。鲁滨孙带着“星期五”救出了一个西班牙人和“星期五”的父亲。不久有条英国船在孤岛附近停泊,船上水手闹事,把船长等三人抛弃在岛上,鲁滨孙与“星期五”帮助船长制服了那帮水手。他把那帮水手留在岛上,自己带着“星期五”和船长等离开荒岛回到了英国。此时鲁滨孙已离家3 5年。他在英国结了婚,生了三个孩子。妻子死后,鲁滨孙又一次出海经商,路经他住过的荒岛,又送去新的移民,将岛上的土地分给他们,并留给他们各种日用必需品,满意地离开了小岛。

作者丹尼尔·笛福是英国18世纪启蒙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代表作《鲁滨孙漂流记》是一部流传很广、影响很大的文学名著,它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这种勇于进取的冒险精神,表现了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不满足于现状,要开拓世界、占有世界的欲望。鲁滨孙是个劳动者同时又是资产者和殖民者,因此具有剥削掠夺的本性。他几次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到非洲贩卖奴隶。他用火枪和《圣经》慑服土人,火枪和《圣经》就是欧洲殖民主义者对殖民地人民所惯用的双重武器。鲁滨孙顽强不息地与自然做斗争,既是为了生存,也是为了占有财富和土地。鲁滨孙身上的两重性,充分体现了作者自身的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小说主人公鲁滨孙也因此成为欧洲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文学形象。

编者

2008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