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情言说的野心(2008-2010)(精)》是“张炜散文随笔年编”的第十五卷,共三辑,文章写于2008年~2010年期间。齐鲁大地是作家的生源之地,在这一卷中,张炜倾谈“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不同,讲地域文化的兴衰。另有《你在高原》的创作谈等访谈文集。本书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纵情言说的野心(2008-2010)(精)/张炜散文随笔年编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炜 |
出版社 |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情言说的野心(2008-2010)(精)》是“张炜散文随笔年编”的第十五卷,共三辑,文章写于2008年~2010年期间。齐鲁大地是作家的生源之地,在这一卷中,张炜倾谈“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不同,讲地域文化的兴衰。另有《你在高原》的创作谈等访谈文集。本书供文学爱好者阅读。 内容推荐 《纵情言说的野心(2008-2010)(精)》是张炜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纵情言说的野心(2008-2010)(精)》里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作者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 目录 自序 一辑 远和静,环境和文学 大物与大言之间 二十年的演变 小说状态:预测和感想 民间文学:视而不见的海洋 选择记忆中的大感动 半岛的灵性 一个激越不安的灵魂 智慧的快意 天府之吟 青春的力量和真诚 谁读齐国老顽耿 写作:八十年代以来 散文写作答问 二辑 齐文化及其他 茂长的大陆 书院随谈 纵情言说的野心 独一无二的文化背景 坚信强大的人道力量 上路和远行 与全球化逆行的文学写作 三十年文学小结 行走之书 岱下文化谈 三辑 圆融·思辨·质朴 岁月的一层荧光 人迹罕至的大路 纯良的面容 事事簇新 狮子山下鸣尺八 写作和行走的心情 站在谁的一边 渴望更大的劳动 从春天到冬天 十年琐记 充耳不闻的状态 穿越理性的筛子 太多的不安和喜悦(代后记) 附:散文总目 试读章节 印象当中,一谈到齐鲁文学,就首先会想到东部,因为新时期以来,相当重要的创作力量集中在东部。我们这个年龄,主要的文学经历都在新时期,印象最深的,还是新时期的一些文学新锐,是与他们之间的一些文学过往。这给我们注入了往前走的力量。今天,我们特别想到王润滋,他在东部团结和影响了一大批人,他们直到现在都活跃在文坛上。 远和静 居住在威海特别幸福。可能总在这里生活,这种幸福感就会淡化,会忽略它地理、自然环境,以及人脉和文化上的许多优势。实际上偏远安静的城市或乡村更有利于文学。每年我们到各地去,比较一下,会感到威海的可贵。 大约是1995年,在威海开过一个国际环境与文学方面的会议,参加的主体是大陆和台湾,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也来了些作家和学者。他们很惊讶中国还有这么漂亮干净的一个城市。 从西边过来,穿过海边的万亩松林来到城区,觉得除了建筑有点区别,这里空气的透明度、卫生程度跟许多欧洲城市差不多。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城市里,呼吸着这样的空气,很幸福。 此外,威海还是齐文化圈内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研究齐文化,就很难忽略威海,很难忽略成山头和刘公岛这些地方。研究当代文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研究齐文化的影响。鲁文化与文学的关系过去研究得很多,齐文化与文学,这个题目还没人去做专门研究;实际上大多数东部作家都是齐文化哺育起来的。 威海相对来讲僻远而安静,这是出思想家、艺术家的一个条件。许多人向往中心城市,外国则是美国纽约曼哈顿这些地方,但考察一下,要从事思想和写作的工作,百分之九十还是要找一个相对静远的地方。为什么?就为了能够更多地保持一份独立见解,保持与相对独立的生活群体接触的机会。这样更有利于思想和感悟,以便经营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天地。 无论是国内国外,历史和现实,一些艺术家思想家,都在尽可能地从中心往外移动,住到边远的小城或乡村,最起码也要去城郊。这类例子有许多。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因为远离所谓的中心而忧虑。 每到一些中等发达的城市,就能听到抱怨,有人对生活环境有一种忧虑:把住处与事业的发展联合起来察省,产生了一种焦虑感。其实这既没有必要也不准确。这种焦虑感的消除,恰恰是个人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基础和心理准备。 特别羡慕一种环境,却不一定就能拥有,因为有时难免会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有幸在这个海边生活,就成了一种福分。 民族形象 许多专家在讨论上层建筑,如文学创作与民族形象这样的问题。其实它早就困扰着一部分人,并产生了各种说法。 有时我们看文学作品,常常有一种忧虑,就是其中所描写的生活,有许多阴暗面,甚至是羞于言说的一些生活场景。于是有人担心长此以往,会对民族形象造成损害。可以理解有人不断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如何认识虚构和生活真实的关系。写正面,弘扬正气,积极向上,这些自然谈了很多。作为全局观也只能如此。我们总不能主张一路颓丧。给人力量,强化精神的意义,是很好理解的。 文学和艺术又是非常复杂的一个命题。从文化史上看,也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形象最好最有力的强化和确立,莫过于作家艺术家深刻的创造性劳动。只有那些对人性最有深度、最复杂、最丰富的表达,才会成为杰出的作品。它会自然而然地成为民族的标志,显示一个民族在追求完美、创造世界诸方面的能力以及所能达到的高度。为形象计,绝不意味着写概念化的、类型化的、简单化的东西。那种苍白和肤浅,思维的狭隘性、功利性,会简化和扭曲一个民族的性格,丧失历史和现实的深度,也难以确立令人敬畏的民族形象。 谈到伟大的俄罗斯文学,我们会想到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他们写了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角落和层次,抵达了人性最曲折最晦涩的细部,对人性的深入挖掘,有时达到了让人不敢正视的地步。但恰恰是他们,使伟大的俄罗斯民族更加令人尊敬。有一部东方电影,上面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和俄国人打仗,即便在战争上赢得了这个民族,他们的艺术和思想也仍然要征服我们,因为我们的人民还是要读托尔斯泰、屠格涅夫…… 的确,一个产生过普希金和托尔斯泰的民族,是很难被战胜的。 作家和艺术家,说到底不过是对一个民族的抽样检查,借此正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品质。人们常常讲中华民族多么伟大,是一个诗歌之国。在国外,许多年前因为经济极其落后,西方人要用同情的眼光看我们;但他们始终需要敬畏的,就是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史,是孔子、屈原、杜甫、李白。有这些人存在那儿,一个民族是无法被藐视的。 他们这些人正是民族的瑰宝。回头看一下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他们的底层性,对人民疾苦的表达,强烈的人道主义、强烈的道德感,那种对于人性奥秘的探究,都贯彻了一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P11-14 序言 这是我三十多年里写下的散文和随笔,几乎是虚构作品之外的全部存留文字。更早的丢失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的部分文字也找不到了。因为生活匆忙而沉重,人渐渐都像迎风奔驰的老马,背上的一些驮载难免要在路上飞扬四散,再也无从寻觅。 从头看这大大小小的篇章,让我时而激越时而黯然,难以平静。这分明是树的年轮,是旅痕和足迹,也是由远及近的心音。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疼感。 许多篇目写在青春时段,那时的稚嫩和面红耳赤的冲动,今天看非但不尽是羞愧,而且还引起我多多少少的钦羡。单纯直撞的勇气与昨日紧紧相连,如今这一切却随着时间的推移,渐渐潜在了心底,只更多在夤时、在倾听扑扑海浪和漫漫市声的无眠之夜,才缓缓地升腾起丝丝绺绺。是的,我仍然为当年人和文学的承诺而激动不已。 我的出生地在半岛地区,即那个东部海角。那里曾经有无边的丛林,有大片的松树,离河的入海口不远,又在重要的古港之侧,于是被命名为万松浦。一个人由此地起步远行,就近的比喻是一条船从这里启航,缓缓驶入了风雨之中。如果留有一部长长的出航志,那么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必定连接着万松浦、开始于万松浦。 人是一条船,并且始终是独自一人的水手兼船长。这部出航记录未免颜色斑驳,腥咸汗洇,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记得有一次回到故地,一个辛苦劳作的下午,我疲惫不堪地走入了万松浦的丛林。当时正是温煦的春天,飞蝶和小虫在洁白的沙土上舞动蹿跑,四野泛绿,鼻孔里全是青生气息。这时我的目光被什么吸引住——那是正在冒出沙土的一蓬蓬树棵嫩芽,它们呈深紫色向上茂长,四周是迎向春阳的新草与灌木……我一动不动地站定。大野熏蒸之气将我团团笼罩,恍惚问又一次返回了童年。置身此地此情,好像全部人生又在从头开始,兴奋与感激溢满全身。我仿佛接受了冥冥中的昭示,在心里说:你永远也不要离开这里,不要偏移和忘却——这就是那一刻的领悟、感知和记忆。 那是难忘的瞬间感受。也就是类似那个春天下午的一种莫名之力、一种悟想,时不时地在心底泛起,提醒我,并用以抵御生命的苍老、阴郁和颓丧。多少年来,万松浦一直伴我吟哦,伴我长旅——它的意义,它与我、与我一生劳作的关系,若以传统诗歌中的比兴手法而论,那么更多的是“兴”,而不是“比”。它总是明亮着和激励着我的整个劳动。 这些文字是系列的短章编年,更是一部丝绺相连的心书,一部长长的书。它们出生或早或晚,都一概源发于万松浦的根柢之上。 2012年3月9日 后记 太多的不安和喜悦 会议开到这会儿,就到了被讨论者致辞答谢的时候了。不过我想,自己按程序说一番感谢的话,还不足以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大家到了年底,各自有多少事情要做,用胶东的一个说法,即各位都是“一等一的大忙人”,来参加会议实在太不容易了。最好的感谢,还是说说心里话吧。 我从很早就开始写作,挚爱文学,不可救药和没有来由地爱着,爱得很深。以前我也说受过哪些影响走上了文学之路等,但知道那是找个他人可以理解的话头而已,实际上更多的是没有来由地爱着。从1975年就开始发表作品,到现在已经写了快四十年,累计发表字数到了一千三百多万字,还不算练笔的几百万字。 仍然由于特别爱文学,对与之关连一起的事物就要求格外高、格外严,有放不下的牵挂。我自己缺点和弱点很多,却对人性、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自然环境、道德状况,要求很高,甚至还有点苛刻。对黑暗的东西不能容忍。我在许多时候是忧虑和不满的,有时竟然非常愤怒。情绪激烈时,表达上常常是冲动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着一些事物,对自然,对友谊,对各种美,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柔情。因为童年的艰辛,我特别不会忘记并且一直感激着来自他人的善意和帮助。 最近因为要编辑虚构作品之外的文字,这才仔细统计了一下,发现竟然积下了四百多万字的散文及其他言说类文字。这个字数太大了一些,让我觉得十分突兀甚至不安。发现自己说得太多,这并不好。从一般规律上看,一个从事虚构的作家,最聪明的做法是少说一点,因为说得多了,一方面会莫名地得罪人,另一方面自己作品可诠释的余地就越来越少了,整个作家也就变“小”了。形象总是大的、多解的,作家自己说多了,就会局限解释的空间。 那会儿一度想改变这个状况,就是以后尽可能地少写散文。可是心里又有太多的不安、喜悦和愤怒,只想看到什么赶紧提醒一下。我知道这样做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责任感的驱使。当然还要想到生活和写作的意义,并且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写作者,并不仅仅是为了写虚构作品。结果后来还是决定让一切自然而然地下去吧,尽自己之力,能做多少做多少,真实地一路走去。面对这个危险的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我就是这样的人,不必因为服从什么文学策略而硬性地改变自己。 说到运用文学策略,一个作家还是小作了。一个人写了那么多,苦心经营如此,又大多来自艰辛的底层,怎样对待社会、读者,怎样对待评论家、汉学家,怎样对待外国人,心里都该是十分明白和熟练的。做好这一切并无更大的难度,起码比用心写好几部长篇容易得多。这一类聪明和机智,差不多人人都不缺乏。但这样做就要迁就许多,违心许多,天长日久必会造成内伤,说到底这与从小对文学的深爱是相抵触的。 人的文学志向是不同的。如果努力用写作来换取一些世俗利益,比如赚钱、获取地位、获得更多赞誉和奖项,都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是什么坏事。但比较起来,还有另一些目标放在那里。如果是一个基督教作家,要他来回答为什么写作,他可能回答是‘‘为了荣耀上帝”。我们大多没有这样的信仰,但我们却会明白这回答中包含了怎样的深意,是很高的志向和境界,是很了不起的要求。 那么我是怎样的?总结一下,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名利心在一点点淡去。回忆刻苦写作的这些年,许多时候只是受没有来由的一种深爱的力量支配着,写个不停。做文字工作的都知道,将一一篇几百字的东西在纸上落实好,让其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思,尚且还要费不少的工夫——如果这样较真地写上千万字,不能不说是一种辛苦。可是这种辛苦也有更多的欣悦在。人在生活中,如果不是一个傻子,只要活到了四十多岁,就一定会深刻地感受到绝望。所以也就是这种没有间断的写作,这种劳动,安慰了我激励了我,让心灵维持在较好的状态,能够向上提升而不是往下沉沦。就因为不停地思索和阅读,让我知道了人世间还有这样一些不同的人生、不同的情怀。我必须说,写作无论如何令自己不满意,还是让我变得比过去善良了,比过去好了。文学既然对我有了这样的意义,就该感激文学,它是多么重要。 除了文学使自己成长、帮助了自己,还觉得留下的这些文字虽然谬误不少,但其中的多数还是有助于这个世界的,就是说它们有助于这个世界道德的提高、人的素质的提高。它这方面的作用哪怕只有一点点,但因为是良性的,所以也还是有点意义的。 从如上来看,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看,文学之于我既是这样,也算很好地走向了、实践了一种志向。可见这并不需要文学策略,而只需依照从一开始就发生的爱的初衷走下去就行,是很自然的一个过程。我的成绩微不足道,但这个过程,对我的意义不可谓不大。 爱文学是很重要的,一个“爱”字可以解决很多棘手的问题。现在看来,文学人士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念头,比如机会主义倾向、虚荣心,都是不爱造成的。现在一些刊物的问题、写作的问题、出版的问题、评论的问题,常常出现一些让人大不如意的状况,也大都是不爱造成的。如果真正爱、深深地爱,也许整个情形就会好得多。 随着写作历史的延长,年龄的增长,会变得比过去宽容。我渐渐知道不宽容的主因,就是太以自己为中心了,不愿离开自己的经验去理解他人外物。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或许比人和动物的差异还要大,只是让差不多的眉眼衣着和语言方式给掩盖了罢了。人太多了,人群当中真的会有各种不同,甚至充满奇迹。要理解一个人,就得知道他的出身、绝然不同的经历,包括一些生活细节,甚至是神秘血缘等。我愿意努力去体会别人的行为,找到自己的方向。宽容的结果当然不是变得更圆滑、更没有原则,而是变得更加逼近真实,更加有立场。 我越来越怀疑“线性时间”,不再简单地相信人类社会能像生物界那样进化,如达尔文主义。人性决定的社会绝没有那样简单和机械,而是十分复杂。如果不能打破“进化”的观念,无论对生活和人性的批判或赞誉,都可能不中要害,肤浅简略。可是我们的文学表达,就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进化论的思维。 能够始终保持对文学热爱的初衷是很重要的。这样才会朴素,才会找到真实。一个人相信永恒的真理,相信这种寻找的意义,就是信仰。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持续的、不能间断的,这看上去就必然有些笨拙。我以前引用过他人的一句比喻:“大动物都有一副平静的外表。”这样说,丝毫也不敢隐喻自己是一个“大动物”,而只是表明了对大动物的力量、自信和专注的喜爱。是的,只有黄鼬一类小动物才那么机灵跳跃,窥视多变。在这方面,大动物是做不来的。 已经写了近40年,27岁左右动手写《古船》,后来被要求反复改动,出版时已是两年以后了。30左右岁还写了《九月寓言》,以及大批中短篇小说和散文。现在共写了19部长篇、几十部中篇和一百多部短篇。可是今天却不见得比当年写得更好——写作就是这样,一边前进一边后退,获得就是丢失。对一个创作者来说,并不一定是越写越好。但仅就工艺和技术层面来说,或许应该有起码的清醒。记得画家毕加索说过,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拉斐尔的能力,绘画技艺十分成熟,可惜后来一辈子努力做的,就是怎样才能画得像小孩子一样。 这样说,当然也不会被误解成狂傲到自比毕加索的地步,这儿不过是说赞同这样的看法,即艺术技法和工艺层面的东西从来都不是最难的,在艺术这里,一直有比技艺重要得多的东西,是它决定一个人将来能走多远。 《你在高原》写了22年,有四五百万字——它最初长达五百多万字,应出版要求缩为今天的长度。但长度并不说明更多,好才是目的。不过它毕竟呈现了相对长的一段生命河流。时间给予的一些认识,难以靠其他方法比如能力之类弥补。出版后有人担心它太长无法阅读,只是朴素的担心,总归不是文学争论。说到阅读和理解,以前的八部长篇不太长,都是在心里煎煮多年、用钢笔一个字一个字刻在稿纸_上的,有点像刻钢版的感觉。那些长篇让我倾尽心力。可是阅读它们的时候,难道会更容易吗?事实并非如此。那些作品对我的重要性来说,像《古船》《九月寓言》《外省书》《丑行或浪漫》《剌猬歌》等,仅就个人所能达到的完美度和深速度而言,丝毫不比《你在高原》差。所以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全都一样,它从来不是一个长度问题,而是一个心灵问题。 今后会一直缓慢而有耐心地写下去。无论如何,这样写到最后,或许会拥有自己的一个文学世界。也只有这样,朋友们才会高兴。 (2011年12月10日,标题为整理时所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