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路易斯的《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万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书中,他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四种爱(精)/路易斯著作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英)C.S.路易斯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C.S.路易斯的《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万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 在书中,他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级差别的爱;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在一起的友爱,则是“高度灵性的”;而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超越了对自己的关注;能够爱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的爱,就是大爱、仁爱。 内容推荐 在这本《四种爱》书中,C.S.路易斯深度剖析了几种真正不同的爱:物爱、情爱、友爱、爱情、仁爱。对同一种爱,他会变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再用亲切、机智的方式进行分析。《四种爱》既谈爱的魅力,也谈爱的陷阱;不但谈“给予之爱”的危险,也谈“需求之爱”的崇高;充分发掘和赞美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美质,也深刻地揭示和剖析了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缺陷。 目录 中译本序(何光沪) 引言 物爱 情爱 友爱 爱情 仁爱 译者后记 试读章节 圣约翰说:“上帝就是爱。”最初构思此书时,我觉得约翰的名言为我提供了一条很好的线索,我可以用它贯穿整个主题的始终。我认为自己应该能够说,人类的爱只有在与大爱(即上帝)相似时,才可以称为爱。因此,我首先将爱划分为给予之爱与需求之爱。给予之爱的典型例子是一个男人为家庭未来的幸福筹谋划策、工作、积蓄,虽然这种幸福他不能享受或者见到;需求之爱的典型例子是孩子在孤独、惊恐时扑向母亲的怀抱。 这两种爱谁更接近大爱本身,毋庸置疑。上帝的爱是给予之爱:圣父将自己的一切所是及一切所有给予了圣子;圣子也将自己返还给了圣父;圣子还将自己给予了世界,为了世界,将自己给予了圣父,从而也将(位于自己之中的)世界返还给了圣父。 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对上帝生命的认识,有什么比需求之爱更为不当的呢?上帝一无所缺,而我们的需求之爱,正如柏拉图所见,是“贫乏之子”,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在意识中的精确反映。我们生而无助,一旦意识成熟,就会发现自己孤独,无论在身体、感情还是智力上都需要他人,我们若想对任何事物(甚至对自己)有所认识,都离不开他人。 我原以为这本书写起来会很轻松,只是简单地对第一种爱予以颂扬,对第二种爱进行贬抑就可以了。我原先打算讲述的内容,很多在现在看来仍然正确。我仍然认为,我们所说的爱若仅仅是一种渴望——渴望自己被爱,那就十分可悲。但是现在,我不赞同我的恩师麦克唐纳①的观点,即,如果我们的爱只是指这种渴望,我们就把根本不是爱的东西误当作了爱。不可否认,需求之爱是爱。每次我否认它为爱,试图沿着这条思路作清晰的思考,都以困惑与矛盾告终。现实比我想象的要复杂。 首先,如果不称需求之爱为“爱”,我们势必会戕害大部分语言。语言当然不是万无一失的标准。但是,尽管有着种种缺陷,语言中仍然包含着许多积淀的洞见和经验,开始时你不尊重它,到头来会招致它的报复。我们最好不要学亨普蒂·邓普蒂,随心所欲地赋予语词以意义。 其次,在称需求之爱为“纯粹自私”时,我们一定要谨慎,纯粹是一个危险的字眼。毫无疑问,像其他本能一样,人也可能出于自私纵容需求之爱。贪婪霸道地索求爱也许很可怕,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会因孩子向母亲寻求安慰,称他为自私,对成人在同伙中“找伴”也是如此。很少这样做的人,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通常都不是最无私的。在心中出现需求之爱时,我们可能有理由对它予以拒绝,或彻底地克制。但是,缺乏需求之爱通常都是冷酷的自我主义者的标志,因为在现实中我们确实彼此需要(“那人独居不好”)。这种需要不以需求之爱的形式在意识中出现,换句话说,那种虚幻的、认为“独居是好的”感觉,是精神不健康的症候,正如食欲不振在医学上是不健康的症候一样,因为人确实需要食物。 第三点要重要得多。每个基督徒都同意,人的精神健康与他对上帝的爱完全成正比。但是,人对上帝的爱就其本质而言,必定在很大程度上始终是需求之爱,往往还纯粹是需求之爱。这点在我们祈求罪得赦免、患难中祈求帮助时显得尤为明显。从长远来看,随着意识的不断成熟,我们也许会更清楚地发现:我们整个的存在本质上就是一个巨大的需求;我们的存在不完整,尚处初始阶段,空虚而混沌;我们向上帝呼求,唯有他能够解开纠结、拾缀松散之物。我并不是说,除纯粹的需求之爱外,人不能带给上帝什么。高尚之人也许会告诉我们,他们已经超越了需求之爱。但是我想,他们也会第一个告诉我们,一旦一个人胆敢认为自己能永远处于那样的境界,从此抛开需求的成分,那样的境界便不复是真正的恩典,将成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幻想,甚至最终沦为邪恶的幻想。《效法基督》中说到,“没有最低者,最高者便站立不住(The highest cannot stand without the lowest)。”一个在造物主面前夸口说“我不是乞丐,我无私地爱你,,的受造物,是一个愚蠢狂妄的受造物。那些对上帝的爱最接近给予之爱的人,很快、甚至当即就会与那个税吏一起捶胸,①将自己的贫乏敞露在唯一真正的给予者面前。上帝会让我们这样。针对我们的需求之爱,他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在旧约中,他也说:“你要大大张口,我就给你充满。” 因此,有一种需求之爱——一切需求之爱中最重要的需求之爱——与人最崇高、最健康、最现实的精神状态相吻合,或者说,至少构成了它的主要成分。这样,我们就势必得出一个非常奇怪的结论:人在某种意义上最不像上帝时,最接近上帝。因为,有什么比完满与匮乏、君权与谦卑、公义与忏悔、无限的权力与祈求帮助,相去更远的呢?第一次发现这个悖论时,我大为惊愕,彻底打消了以前准备著书论述爱的念头。面对这个悖论,我们似乎只能如此。 1-5P 序言 中译本序 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已经成为人生最大的支柱,或最后的支柱。 但是这个支柱,在我们这个时代,也许比在其他任何时代更甚,又已变得极其脆弱,一触即溃。 难怪许许多多的人会觉得,人生的大厦或者小屋,常常岌岌可危! 这种危局,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常常没能把爱想透,把它看得太简单,或者混同于别的东西;我们常常只用一种爱(例如男女之爱)取代别的爱,眼光变得太狭窄;我们常常对爱过于信赖或近乎崇拜,把它当成了上帝——圣经说“上帝就是爱”,但人间的爱并不就是上帝! 这就好像一个人把桌子腿当作了房子的支柱,或者以为一根支柱就能撑起整座房子,或者以为有了几根支柱就可以不要地基! 这种危局,不是不可以改变的——你手里这本书,就曾经帮助了一个又一个人,完成这个巨大的改变!当然,那需要有一点点“正心诚意”,花一点点时间去读读这位大作家的这本小小书,跟着他去看一看各种各样的爱,去想一想各种各样的爱,去体会一下各种各样的爱。 真的,C.S.路易斯会帮助我们去想透爱,去看清爱,去体会爱。我们可能经历过许多人的爱、爱过许多人,也看过许多人的爱,但也许都只属于一种或两种,C.S.路易斯会让我们懂得好几种真正不同的爱。还有,对同一种爱,他会变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再用亲切、机智的方式,向我们娓娓道来…… 他不但谈到了爱的魅力,也谈到了爱的陷阱;他不但谈到了“给予之爱”的危险,也谈到了“需求之爱”的崇高;他充分发掘和赞美了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美质,也深刻地揭示和剖析了各种爱具有的种种缺陷。他不像一般人只把爱视为一种上天赐给的礼物,而且提醒人们要由此做出靠近上帝的努力。最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人间的爱之不可靠、甚至有沦为魔鬼、毁灭人生的危险,所以,必须有仁爱来加入,必须有圣爱来转变;人类的爱必须有超人间的基础,必须有超人间的目标——那就是书中所说的“大爱”。 所以,我们可以说,C.S.路易斯就像一个老练的人生“建筑师”,他会教你识破某根支柱的钢筋裂痕,洞察某些支柱的强度弱点。他会让你明白人生大厦有多少支柱支撑,明白这些支柱又需要有怎样的地基…… 我曾在《从岁首到年终》的序言中说,同C.s.路易斯交上一年的朋友,会使你变得更好。现在我要在这里说,好好读读这本小书,会使你拥有更多、更大、更深、更丰富多彩的爱。 我又曾为拥有大爱的特蕾莎修女的言论集写过一篇序言。那本书的书名叫《活着就是爱》,我认为应改为《爱才是活着》。因为,特蕾莎嬷嬷用她的生命告诉我们:爱,才是真正的人生,才会真正地生活。然而,那爱必须是仁爱,或圣爱,或大爱。 何光沪2007年10月8日 于北京 后记 译者后记 我最初读到C.S.路易斯的《四种爱》是在2004年7月,当时我刚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基督教研究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正在为将来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发愁。《四种爱》九页的引言还没有读完,我就为路易斯清晰优美的语言、生动贴切的类比、独特深刻的洞见所震撼。那时,我差不多就决定研究他的神学思想作为将来的博士论文主题。两个月后,在人学的第一天,我的导师何光沪教授主动提出让我研究路易斯,对这种不谋而合,我惊诧得简直无法形容。在接下来的三年中,我非常有幸地成为路易斯的《从岁首到年终》(合译)、《返璞归真(纯粹的基督教)》和《四种爱》的译者。其间的很多巧合是我不曾预料、也无法测透的。 《四种爱》堪称爱的经典,是路易斯晚年在遍尝情爱、友爱、爱情和仁爱之后创作的,对每一种爱的论述都反映了他丰富而坎坷的人生经历。路易斯1898年出生于北爱尔兰一个虔诚的新教徒家庭。不到10岁时,母亲患癌症去世。这件事对他和哥哥沃伦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父亲原本多愁善感、喜怒无常,在妻子患病期间,由于焦虑,情绪变得越发不可捉摸,常常口出粗言、蛮横无理,“一切使家可以称之为家的东西都不复存在。”路易斯和哥哥开始与父亲隔绝,兄弟俩越来越相互依靠,像“两只惊恐的刺猬,在寒冷的世界上蜷缩在一起,相互寻求温暖。”①除上学和在军中服役外,兄弟俩终生相依为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路易斯结识了战友的母亲——与丈夫分居、年长他27岁的摩尔太太。也许因为幼年丧母、父子情疏的伤痛,路易斯和摩尔太太的关系非常亲密。战友阵亡后,回到牛津大学读书的路易斯和摩尔太太母女生活在一起,直到摩尔太太去世。在朋友面前,他称摩尔太太为母亲,和她在同一屋檐下度过了整整半生的时光。路易斯在《四种爱》中谈到情爱由彼此相处熟悉中产生,是一种最没有等差区别的爱,情爱中容易产生嫉妒,作为给予之爱,情爱可能发生扭曲等等,显然都是他和哥哥及摩尔太太之间感情的真实反映。少年路易斯热爱北欧神话,与拥有同样爱好的邻居亚瑟·格雷夫斯结下了终生的友谊,相互通信谈论读书、写作、信仰、生活近50年之久。自20世纪30年代初起,路易斯和《魔戒》的作者托尔金等清一色的男性文学爱好者成立了“淡墨会”,其成员连续15年每周两次分别在路易斯的寓所和牛津大学的一所酒吧聚集,一边抽着烟斗、啜饮啤酒,一边海阔天空地畅谈文学、哲学、宗教,宣读、评论彼此的作品。“淡墨会”的生活是路易斯理想的生活和快乐模式。在《四种爱》中,他称共同的兴趣将朋友们连结到一起,称友爱为“高度灵性的”、类似天使之间的爱,指出了友谊圈子的排外性以及容易产生的集体的骄傲,这些无疑都来自他对友爱的切身体悟。路易斯一直单身,59岁时与离异、带着二子来英国、患有多种癌症、濒临死亡的美国女作家乔伊结婚。在三年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尽情享受了爱的筵席……心灵或肉体没有一丝缝隙不曾得到满足。”①在《四种爱》中,路易斯称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将幸福置之度外、超越了对自我的关注,这些无疑是他自己婚姻的真实写照。他提到,爱情容易变成宗教,在所有爱中,达至巅峰的爱情最酷似上帝,最有可能要求人们去崇拜,也许他在自己崇高美丽的爱情中就曾经历这样的“试探”。路易斯少年时由于受神秘主义、悲观主义等影响,背弃了基督教信仰,33岁时重新皈依。他将自己比喻为《路加福音》中的浪子,称上帝为“垂钓高手”和他的对弈者,借助他对喜乐(Joy)的渴望、他所阅读的书籍、结交的朋友、信奉的哲学等,一步步进逼,迫使他回归。“上帝的严厉比人类的温柔更仁慈,上帝的强制是我们的自由。”在《四种爱》最后一章中,路易斯谈到上帝的恩典的改变作用:允许大爱进驻其中,自然之爱就会转变为仁爱,能够爱那些不可爱之人,像上帝那样无私地给予。路易斯对酗酒的哥哥、晚年脾气乖戾的摩尔太太的宽容和照顾,与乔伊结婚前,对她们母子三人数年的同情和帮助,二战时期接纳从伦敦撤退的孩子住进自己的家中,捐献从电台演讲和著作出版中所得的收入等等,都是他仁爱的表现。 在书中,路易斯把情爱、友爱和爱情的崇高及危险之处娓娓道来,旨在说明,自然之爱有类似上帝——大爱本身——的一面,但它们不能够自足,需要上帝恩典的介入,向仁爱转变。“[自然之]爱一旦变成上帝,亦即沦为魔鬼。”自然之爱常常与爱上帝相竞争,对二者之间关系,路易斯说:我们是为上帝而造,尘世上的人之所以激起我们的爱,只是因为他们在某方面与上帝相似,彰显出上帝的美、仁慈、爱心、智慧或善。我们的问题不在于爱他们太多,而在于不太明白自己究竟在爱什么。上帝不是要求我们离弃他们,离弃自己如此熟悉、挚爱的人,去爱一个陌生人。将来等我们见到上帝面时,我们会发现自己早已认识他。我们在尘世上经历一切纯真之爱时,上帝始终参与其中,他给了我们这些经历,维持其存在,每时每刻都在其间运行。在这些经历中,凡是真正的爱,即便在尘世,也都主要来自上帝,而不是来自我们,来自我们也只是因为来自上帝……爱上帝胜过爱他们,我们爱他们就会胜过现在。因此,在面临选择时,人应该始终将上帝放在首位,选择他,侍奉他,让自己的意志顺服于他。 《四种爱》对我的影响其实远远不止于学术研究。在翻译本书及随后的写作过程中,路易斯揭示的爱的种种陷阱常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促使我思考自己的爱:我对孩子的给予是否出于自己需要被人需要的心理?我是否为了能够永远为他所需,在他年幼的时候操纵他的需要,使他永远依赖于我,从而牺牲了原本属于他的真正的幸福?我对他人的帮助是真的出于仁爱,还是一种施恩,为要得到人的赏赐?路易斯说,在友爱中,“一位看不见的司仪一直在那里工作”。我们彼此为友,不是自己选择了彼此,乃是上帝为我们选择了彼此。有很多人都比我们的朋友更美,但是通过友爱,上帝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美,在有益的友谊中,上帝通过友爱使他们的美加增。我想,路易斯的这番话岂不同样适用于情爱和爱情?在这个世界上,每一种关系的形成都不是绝对的偶然。果真如此,我们就应当存一颗感恩、敬畏的心对待每一位我们与之交往的人。在题为“荣耀的重负,,的讲道文中,路易斯说,我们应该善待我们的邻人,他们将来能否获得荣耀,这个重担在很大程度上落在我们肩上。我们今天与之交谈、感觉最沉闷乏味的人,将来可能成为我们不由自主想要崇拜的对象,也可能成为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堕落可怕之人。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每天都在帮助他们向此或彼终点靠近。 最后,我要解释一下本书中四种爱的名称翻译。这四种爱,英文分别是Affection、Friendship、Eros和Charity。第一种爱和第四种爱名称的翻译采用的是何光沪教授使用的名词:情爱和仁爱。何教授在《月映万川》的开篇——“宗教、道德与爱的维度”一文中,从爱之起因、爱之趋向和爱之关系三个角度,区别了爱的三种性质:喜爱、情爱和仁爱。他认为,情爱的起因是人际之间由于血缘关系或交往相处而产生的自然的感情;仁爱的起因“是由于对象及其特性的存在本身”。仁爱是“爱的第三维度”,“具有某种超越的特性”。何教授所说的情爱和仁爱,与路易斯所说的Affection和Charity指的是同一内容。因为本书的书名是《四种爱》,所以,何教授建议我将Friendship译为“友爱”,而不是“友谊”。这一建议还出于另外一个原因,即正如路易斯所说,今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友谊已经不再是爱。 本书大部分的翻译是在严冬季节的教室里、孩子枕在我的膝头睡着时完成的。翻译的过程固然艰辛,但也增加了我对爱的深切认识。在翻译过程中,笔者曾得到何光沪教授和王文炯教授的多方指教和更正,在此谨向两位学者表示敬意。六点的编辑们对译文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使译文有了很大的改进,在此也向他们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有限,尽管得到众人的帮助,译文中一定仍然存在很多缺点和错误,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汪咏梅 2007年11月 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