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都来自天堂,别让那些平庸的父母毁掉天使的光芒!父母可以教孩子第—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自私,也可以教他做一个无私博爱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的心里扬起爱的风帆……用西方的观点,用东方的精髓,教育出不一样的孩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没有平凡的孩子只有平庸的父母/家庭教育经典系列读本 |
分类 | |
作者 | 周蓉靖 |
出版社 | 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每个孩子都来自天堂,别让那些平庸的父母毁掉天使的光芒!父母可以教孩子第—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自私,也可以教他做一个无私博爱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的心里扬起爱的风帆……用西方的观点,用东方的精髓,教育出不一样的孩子! 内容推荐 一个人—生中最早受到的教育来自家庭,来自父母,父母正是孩子的第—任老师。那些平庸的父母也许不会意识到自己面前的那个孩子就是未来的天才。 父母可以教孩子第—句谎言,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父母可以教孩子学会自私,也可以教他做一个无私博爱的人;父母可以在孩子的心里播下暴力的种子,也可以在他的心里扬起爱的风帆…… 目录 第一章 父母,请把你们的平庸甩了 1.多一份理性,少一份随波逐流/2 2.懂得幸福比获得人生成功更重要/7 3.给人生树立一根不朽的标杆/11 4.你不可能搀扶孩子一辈子/14 5.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16 6.浇点水,让孩子的潜能发芽/20 7.让孩子回归大自然/23 8.孩子一生的本钱是健康的体魄/26 课后总结/29 第二章 孩子来自天堂,每个都独一无二 1.龙有九子各有不同/32 2.尊重天然的琢磨才能真成器/34 3.老鼠会打洞谁说没有用/37 4.都说小淘气才是机灵鬼/40 5.就是要问“为什么?”/43 6.朝三暮四未必错/46 7.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49 8.风筝有风,海豚有海/51 9.让孩子自己去听/53 课后总结/57 第三章 优秀品格不能靠水到渠成 1.强化孩子善良本性/60 2.学会去爱流浪猫/62 3.邻居家的小花园/65 4.自己事情自己做/69 5.成绩单和小红花/71 6.要做社会一分子/75 7.做不畏强暴的勇者/77 8.我的承诺我的信誉/81 9.责任心要从小处养/84 10.华盛顿有把小斧子/87 11.“谢谢你”“对不起”/90 课后总结/94 第四章 不要怕孩子越来越“异想天开” 1.幻想换来的是理想/96 2.特立独行是因为我真的很棒!/99 3.天空很辽阔,翅膀是自由的/103 4.别说伟人高不可攀,我也有梦/106 5.山的外面还是山,那月亮外面是什么?/109 6.学点小哲学,用思维来作战/112 7.童话里的城堡是用勤奋盖成的/116 课后总结/120 第五章 造反有理,有出息的孩子会造反 1.听话不是只听没话/122 2.我也有权说“不”!/124 3.谁说标准是惟一的/127 4.怀疑一切探索真理/130 5.我的地盘请还给我/133 6.做个领导来学领导/137 7.我表达所以我快乐/141 课后总结/143 第六章 孩子需要爱,更需要合理的爱 1.过分的溺爱不是爱/146 2.请对话而不是训话/150 3.叛逆,成长的声音/153 4.大棒主义真是没意义/157 5.冷漠,对心灵的虐待/161 6.别伤着了敏感的童心/164 7.疗伤,让爱及时传递/169 8.给一粒用赞赏做的糖/172 9.我爱你,我才教育你/176 课后总结/181 第七章 给孩子心力,让孩子自己驱“心魔” 1.欲望从鸟儿变成马/184 2.在挫折里学会坚毅/187 3.竞争也要有好修养/191 4.好胜心不能变为嫉妒心/195 5.别人的优点在发光/199 6.水滴石穿持之以恒/202 7.我能行!一定就行/205 8.我冒险但不怕危险/209 课后总结/212 第八章 父母更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1.生活随处见教育/214 2.父母就是好榜样/217 3.潜移默化力量大/220 4.言出必行得信赖/223 5.陪伴孩子同成长/225 6.恶语伤人六月寒/228 7.用好情绪做底色/231 8.家庭战争最伤人/234 课后总结/237 试读章节 有时我们回忆自己的童年,那些懵懵懂懂的往事似乎早已被淡忘了。审视自己的成长之后就会感慨现代社会的教育可谓有了巨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越来越人性化的教育思路,越来越多样的教育方式……但是这一切真的对于我们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及教育手段有什么具体的作用吗? 放眼看去,邻居白天夜晚都在“管”他们的孩子,亲友们也在奋力地“管”他们的孩子,电视上所有的家长都在“管”着孩子刻苦地学这学那。3岁的孩子懂得《红楼梦》,与电视台主持人对话的一个面孔和蔼的母亲,她两岁的孩子已经学习了钢琴、外语。媒体不断地用神童的故事刺激我们,社会舆论还通过各种方法告诉我们种种育儿良方。是不是孩子就必须有哪个特长?如果适得其反呢?作为家长,我们总是感情用事。孩子哭了,我们就去劝哄;孩子跌倒了,我们飞跑去扶。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是在依赖自己的感受来抚养子女,所以当我们强烈地感到有必要去“管”,去逼迫、催促、训导我们的子女时,也就很难考虑其他问题了。 身为父母,我们这一代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换来了今天的成就,从这一经验出发,我们势必感到要求子女成功是很有道理的。我们拥有的东西比父辈多多了,我们希望下一代至少不会输于我们。回首走过的岁月,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作出的明智选择以及曾经犯下的那些错误。虽然我们也能体会到强迫孩子放弃冰球、音乐或手工劳动时,孩子那种沮丧的感觉,但是我们自身的成长经验和我们所受到的教育却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知道自己的决定对孩子的将来意味着什么。 人都想要成功,这一点无可厚非,父母的焦虑发愁也在所难免。为人父母的重要职责不仅仅是将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还要武装他、管理他、爱护他,让他更好地生存下去。当周围的人,当主流社会的论调都在鼓吹强者生存的道理时,慢慢地,看着自己那个孩子,那个不是快活地做泥巴馅饼,就是看着电视傻笑的小家伙,他是不是比别人暗淡无光呢?这是不是意味着他一定要赶上周围那些富有天才和特长的儿童呢?我们真的开始担心,再这样下去,社会怎能认识到他的聪慧和不同凡响呢?是不是当别的孩子收获时,他却只能两手空空呢? 难道真的只能、只是因为“人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们也要采取逼迫式的家教,来用尽心思地“管”我们的孩子?大人的生活是由许多带有明显目的性的目标构成的:工作时我们要达到某个目标;骑自行车是为了锻炼心脏、保持健康;母亲花费时间做美容是为了看起来更美丽;而父亲坐在桌前阅读或许仅仅就是为了让自己放松。身为大人,我们体会着自古所说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带来的乐趣还有种种回报,如果减肥成功或掌握了一门外语,我们会洋洋自得。于是自然地,我们就把这种成年人的感受扩及到了孩子身上。我们相信,如果能成为奥数一员、赢得外语讲演竞赛胜利、会弹钢琴,他们也会感到开心。确实,赢得比赛的感觉是不错,可是对孩子来说,只有那种快乐的过程最为重要。如果目标是孩子自己定的,实现它当然就会欣喜无比,但如果是别人强加的,也许那种成就感就索然无味了。 过分强调“目标”的心态是父母强迫孩子的元凶。父母把孩子和自己看作一体,将孩子的需要和自己的需要混为一谈,把孩子的成功看成自己的成功,因此对孩子实行“逼迫”式教育,而且欲罢不能。正如大卫·厄尔金在《后现代家庭:新的不平衡》一书中指出的那样,家长对孩子的态度已经改变,这是为了让他们更适应我们成年人的生活。 试图让家长们放弃那想要取胜的决心很不容易,没人愿意首先从这场战役中退下来。在很多时候,父母会想:“人人都这么做,怎么会错?”很久以前,我们的父辈养育我们时,他们认为子女的聪明或愚笨是遗传决定的。《大脑的工作》一书这样写道:“智力是与生俱来的,不可能通过教育或训练习得。幸运的是,它可以轻松测量。”这就是我们出生时,那个时代典型的教育观念。我们的父辈们几乎不读什么育儿书籍,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除非与那些天才的思想家、音乐家或科学工作者联姻,否则就只需要看着子女在自然环境下自由地成长、发展。那时候养孩子是多么简单! 今天,许多儿童教育理论都被奉为真理,广为传播。有时,这种基于某种理念的教育方式让人感觉很滑稽。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在早期要是受到过多刺激会成为压力的牺牲品,他们多患有头痛、消化不良、睡眠不足等毛病;另外他们中大多数人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很多研究发现,过早开始阅读的孩子到了9岁时常常会变得焦虑不安、消沉沮丧。当然,在家长的刺激下,这些孩子可能很早就取得了一些骄人成绩,但人生却不是一天两天那么短暂,这些曾经的神童多数都难以继续保持自己童年时代的那些超常之处。非常遗憾的却是,绝大多数的家长们对此却一无所知。 P2-4 序言 有人说:每一个“坏孩子”的背后,必定站着一对不合格的父母! 但我要说的是:每个孩子生来都是不平凡的,重要的是他们的父母是否只能给他们那些平庸的教育! 当孩子带着一颗单纯得透明的心来到这个世界时,他们不懂得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什么是恶什么是善,父母的心理和人格决定着孩子的生命品质。前苏联著名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父母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最重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父母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或发愁,怎样对待朋友或敌人,怎样笑,怎样读报……这一切的一切对儿童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名为《领袖们》的书,他说,一些国家的教育制度可以为大众提供很好的教育,却失去了培养出达尔文和爱因斯坦的机会。因为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式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是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教育学家认为,“中国的父母是天底下最爱孩子的,却是最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每个人的生命品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父母给予的,父母给孩子输送什么样的营养,就会有什么生命品质的孩子。其实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一直在积极探索周围的世界,让孩子学会做“人”,必须从学会做一个独立的“人”开始,从而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位早期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6岁之前所受到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人的潜能仿佛是一座宝库。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所能包容的智力能量,犹如原子核的物理能量一样巨大。”“一个孩子就是一个无与伦比的创造性的试验室。” 俄国一位教育学家说过:在你们的家庭里,在你们的领导下,成长着未来的公民、未来的事业家、未来的战士。如果你们教育无方,教育不出好的人来,那么,由此得到的痛苦不仅是你们的,而且是许多人的,是整个国家的。这就要求我们身为父母需要更多的辛劳和努力来培养未来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育观也是人生观的一部分,一个人对待人生、对待社会的态度,必然会体现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 苏霍姆林斯基说:家庭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与家庭教育水平,并且和子女一起成长,而不是只学习什么招术,照搬什么方法。 作者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