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慌城孤独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于是
出版社 黄山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喜爱阅读的女人的书,作者笔下的文学作品与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大众读者熟悉和喜欢的,有很多更是经典之作。再加上作者独到的见解和感性的文字,这本书堪称一本优秀的看电影入门手册和经典“导读”,读者可以根据这些影评去寻找好的电影和好书,而且绝对不会失望。

内容推荐

《慌城孤读》是于是近年来书评与影评的集合,书中提到的大多数作品都是作者真心喜欢的。因而这本书不仅仅是书评,更是结合了作者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深刻剖析。全书分为六辑,每一辑围绕同一个主题分别穿插了书评与影评。例如第二辑:书影中的女子,便是以女性为主角的评论集合;再比如第六辑,这是作者对自己翻译的作品的评论与感受。

目录

自序: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

第一辑:浓度最高的文字

 在废纸堆里,自我流放

 写作,让幽灵显形

 杀死我,另外打死我的骄傲

 情敌已成死者

 初夜的那场爱

 时限为一生的真实

 被继承的失落

 入骨入血的字字纠结

 你要么是幽灵,要么是别人的幽灵

 乌有之乡的囚禁,或是搅拌文字

 三重唱的主题:决然摒弃旧我

第二辑:书影中的女子

 灰色花园的迟暮美人

 海潮,以及时光中的那些瞬间

 雌雄同体

 那个姓海明威的女人

 激情收纳处——战场

 南方女人的私人墓园

 卧房有书的女子

 她为何被流放到婚姻里?

 绝非是久违的痴情

 忘年情,或是随波逐流的老

 失去比获得更强势

 坚强,是多少女人的魔障?

 放逐的最深处

第三辑:肆意,放大纯粹

 洁净的恐怖

 你让陆地四处成地狱

 封印于身

 谎颜

 谎言自身的密室

 妖本无术,人本执迷

 天地美学大骗局

 科技,以人为命

 兽界的温暖

 换生灵的假面自我

 世上最优异图书馆的主人

 香蕉是善良到没有一丝怨念的

第四辑:迷情者档案

 孤独的人都是爱的囚徒

 重金时代的《傲慢与偏见》

 蓄意谋划的幸福家庭

 只为爱,时空旅行

 平凡,何尝不是一种探险?

 从甜蜜到危机,十五分钟

 究竟怎样才能抵抗平凡?

 在逃亡中想起的爱

 寂寞的真相,是无处可逃

 他生之缘

 一条命,两条命,三条命…

 挽歌

 天使不负责爱人

 誓言是种很玄的东西

 回潮

 无酒而醉才是青春

 正常和疯狂,一线之间

 东西摔掉到地上之前……

第五辑:跨界话题

 香奈儿住在谁的家?

 高调的白色

 流亡后,她还有爱情和春膳

 梦幻钢琴的生命痕迹

 下一站,千年之前

 用文学,补全被武断的性别

 身体支配权:归属法律、医学或情感范畴?

第六辑:长散记

 读信的人,最懂远与近的魔法

 爱哭的波伏瓦

 总是不合时宜地想到他……

 在黑暗塔的宇宙里,恐怖是为了悲壮

试读章节

第一辑:浓度最高的文字

在废纸堆里,自我流放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在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工作之余这个手持铲子的老工人每天阅读一本好书,字字句句都经过充分咀嚼。但这份工作是如此底层如此肮脏,汉嘉的手指总是被暗藏在废物堆的刮胡刀片划伤,遇到从屠宰场上运来的血肉模糊的废纸,还会被成群的苍蝇围绕,他的额头上留存着拍死的苍蝇,袖筒里窜出小老鼠来,以至于他去啤酒店要一杯酒水,服务生都会厌恶地远离他。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给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他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的精美藏书作为战利品,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产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这部小说的开头让人莫名其妙艳羡了一瞬间,仿佛知识的获得的确是那般享受的过程。之后在他的层层披露中才恍然大悟,这个特殊课堂的脏乱差可谓到达极点。人生的回忆就在这些和废品打交道的时刻被挖掘出来:母亲的骨灰、舅舅腐烂的尸首;总是因沾染粪便而备受歧视和嘲笑的曼倩卡;只需要升起炉火做一锅土豆炖香肠,偶尔也想放放风筝,最终死于集中营的无名姑娘;坚信会有漂亮的照片送给她们,终日辛苦劳作的茨冈女人……和岁月有关的爱和悲凉的片断,在这个老鼠遍地的地下室里悠然浮现。甚至耶稣和老子也会现身在卑微的地下室里,被汉嘉看出两厢对比后的奥秘。

知识、想法、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因为对人类文明的珍惜,便有了一种新的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外层包上名画复制品。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像的,只有当一个人闭上嘴巴,内心却变得无边无际时,才会有此等喧嚣。

到最后,当他眼看着年轻人和孩子们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连看都不看一眼,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而正是这些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处理废纸变成了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和新机械接替了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于是,他失去了一切。

你会看到当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生命就此打上了死结,无以延续。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这究竟算不算发自卑微个人的对世界极至的无望呢?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以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地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

天道不仁慈。原本应该神圣的书本,本该人性的人,都会改变各种形式以证明天地人间的无法仁慈。虚伪、狂热、粗鲁、战争乃至现代化,都会将人变成被抛弃的对象。总有人被以不同的理由处死、耻笑、遗忘。而在此,这个在地下室与老鼠为伍的老汉嘉即便饱学经书又能奈何。

这个故事骇人听闻的结局,在老汉嘉讲述了自己的一生之后,变得那么合情合理。  我也读了赫拉巴尔的《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一部关于小个子饭店服务生的人生悲剧。故事纠结在二战的背景中,这个捷克服务生由卑微到富有,却以某种丧失民族立场的背叛为前提。他的人生准则简单而强大,只是想拥有一问属于他自己的著名的饭店,成为百万富翁。离奇之处在于,因德国妻子留下的几张邮票而成为百万富翁的他,却宁可坐监狱,也要首先被承认为百万富翁。贫富阶层历来互相歧视,但到了他这一步,已成讽刺,却让人为之悲悯。人生为何而存在呢?单纯的普通人若有一个坚定的理想,是伟大还是更可怜。

赫拉巴尔的这两部小说都精简短小,却处处可见他的良知和悲悯之心。那些纠缠在战争、政变等等重大人类社会变革中的小人物,都以其特有的智慧、坚忍和幽默感让人心痛。

和他的短篇小说截然不同的是,《过于喧嚣的孤独》和《我曾服侍过英国国王》采用的都是第一人称自述,几乎没有分段,一气呵成。回忆中穿插感想、写实中夹带虚幻,如行云流水一般,没有一丝一毫的生涩。这样精彩乃至离奇的人物命运都会引发读者产生一种迫不及待的阅读需求和快感。若确定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描写,我们就不得不格外重视其中的超现实笔法,他的自述不亚于“百年孤独”式的拉丁魔幻。出其不意的对比,超出知识分子常识之外的细节,都将令满足于温饱城市生活的人震撼,并产生前所未有的联想能力。

这样滔滔不绝地倾诉,带着悲天悯人的黑色幽默,还能及时打住,巧妙转场,有多少人能做到?罪恶感和仁慈的默许在共同考验人的良心;罪孽,有时源自自己内心的背叛;束手无策地面对现实,默许那些罪名并不成立的事实罪行在我们面前大摇大摆;这个名叫汉嘉的废纸打包工人让我觉得心灵有多么矛盾,而想像可以怎样的无边无际。也许你会说,我们的生活中没有那样悲惨死去而又被浪漫埋葬的舅舅、那样失踪并死于集中营的姑娘,即便我们是废品工人,也不会有那么多梵高名画复制品,可以让我们包裹出二十一个像金灿灿向日葵的废品方包……太离奇了,这是一个有艺术想像力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幻想。

P3-6

序言

自序: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

我是因写作而爱上阅读的,这大概和某些人相反吧。因为写作让我觉得空洞,永远不让我满足,永远要指出我生活中的缺失,思绪中的漏洞。身处一个被墨字涂满的世界,阅读会让我先忘记自己的空渺,再承认自己的空渺;与其说学习写作技巧,不如说是为了学习谦卑。所以我喜欢说一本书的好——批评别人永远是最容易的事,因为谁也不完美,因为完美根本就不存在。被感动,永远是值得珍惜的,这种能力或许本该在生活中获取,但就我而言,我认定故事里的世界更能催化我的情智双全。

书和影碟是无限量供应,但我无法像《历史学家》里的吸血鬼王坐拥全世界所有图书和所有时间。我生活在书和影构成的独居洞穴里,不晓得怎么就像吸血鬼一样贪婪难耐。读得多,就像在考验记忆力;因我好忘,所以顺手记下。长大后不再有考试,但我依然像个没毕业的学生,在宿舍里点着蜡烛抄小纸条、或摇头晃脑喃喃自语背诵纲要的情景记忆犹新,只不过现在变成看了一本好书,如果不做点笔记,我会觉得半途而废。让我看到落泪的书,我会在翻完最后一页后让一切沉淀几日,否则只能写下落泪二字权当最诚实的读后感。当然,拍案大笑(通常是拍着被子)也是常有的事,像个傻瓜一样独自闷笑着睡去亦是多么满足。

又因爱书而开始译书,权当是从读者P晋升为VIP,作首席读者率先饕餮大宴。译三岛由纪夫传记时,借机把三岛作品再浏览一遍,纪念青春后期初读时的悸动。也译通俗大作,午后或深夜,完全让阅读和写作合为一体,是休闲时刻的脑力游戏。斯蒂芬·金在《黑暗塔》里设置一座图书馆,让超能力者在静谧阅读时发挥足以摧毁世界的力量。写到这里,又不禁默默自叹,想起数年前自己也曾写过,一个人在孤读的密室里,有与世隔绝的表象,却有洞悉世事的智慧。其实,喜好书和影碟的人,岂不都有此执念?

书和影碟无限供应,年中无休,是世界向我本人开放的24小时便利店,提供食粮乃至药方。只有亲身阅读,才能成药成饮,能治人生中的微妙疾苦。一页纸500字,一秒钟20帧画面,如女巫面对煮锅,好奇于瑰丽诡谲的魔法,期盼奇妙的化学反应,偶尔也会割破指尖,滴入自己的心血神思,这才配成一剂无中生有的成仙药。

于是,外部世界对我的影响日渐荒疏——我说的是林立商厦灯红酒绿,眼花缭乱,车堵人挤,万物既存在也不存在。每每到市中心,除非见友畅聊,否则便百无聊赖,思念同城的蜗居书房竟如同思念遥远故乡。天气好的时候,我喜欢坐在红色沙发里晒着阳光看书;每晚睡前也是我的阅读或观影时段,大致从我中学至今都是如此。其实这会导致失眠,根本是不健康的做法,常把自己看得神思亢奋,看着天空亮起来。在透光的纸页背后,世界如常旋转,而我只能阅到一醉方休。

长途旅行就还好。曾在卧铺上捧《禁色》重读,火车隆隆嗡嗡如摇篮催眠,几十小时的路程里,大学老师模样的半老学者坐在对面,时不时瞅我一眼,其实他自己的小床上也摊了一堆图纸和笔记。我睡着又醒来,发现他在拿我的书读,递还给我时只说,书掉地上了。直到下车各奔东西,彼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话。也曾在爱尔兰小镇等车,人也不见一个,可以顺心顺意晒夕阳读小说,唯一的干扰是两只漂亮的大鸟,羽毛黑蓝闪动光泽,因为它们觊觎我的三明治。东京地铁里亦好亦怪,袖珍体形的小学馆图书都裹在书皮里,令人好奇他们看的是什么。更佩服他们只站十分钟下车也会吊在沙丁鱼罐里看几页。十白是以书做屏吧,胡思乱想或发呆也无妨——此乃书的另一好处是也。我见过纤细骨感,犀利时装的浓妆女子,一只手托着足有八百页的《达芬奇密码》英文版,在银座下车。而在蒙特利尔公车里,各色人等聚集一堂,捧读者更是常见,有夸张如北非富翁装扮的魁梧黑人,金灿灿一身上下,大手覆着一本又小又薄的侦探小说;也有金发冷艳的老妇人,戴着金边眼镜,眉头紧锁在车上研究哲学:最有趣的莫过于那个流浪汉般蓬头垢面的大叔,坐在清晨八点的地铁里,书页边清晰可见图书馆印章,像红色弹簧一张一驰,随着翻页,将正圆拖成椭圆。后来上来一个粉红色头发的朋克少女,唇环眉环一大把,叮叮当当,外加耳机里嚣张噪音,落座他身边。大叔诡笑着看一眼书,再看一眼她,好像书里刚好写到这一情节,令他不由自主感叹造化。

我就是喜欢看到书的存在,不管它在谁的手里都会立刻造出一个世界来,书与人的小宇宙,腾跃于现实之外。然而上海的城市脉络里,不存在光天化日看书的习惯。这把我逼进书房独处,逼我在咖啡茶坊与人喧哗某本书的精彩情节。渐渐数年,书成了我必须独处时才能消化的营养。风景也好,爱人也好,统统是我和书之间的障碍。或许是我太愚钝,太怕分心,分掉我和故事、人物、乃至书的形式感之间白勺紧密相连。或许是太孤独,才依赖文字里活色生香的世界,无所不能,又是时空机器,无处不及。

所有故事都可以因此而被自己独霸,甚至诠释也可以用自己做证据,对自己讲道理。写读后感或观影感,我喜欢挑最打动我的那部分。每一本书都会有一丝闪光,或者说,在我眼里的一丝闪光,共鸣或新知。我不是清高的评论家,只是感恩的读者,激赏作者苦心孤诣完成的转达:从一个孤独者到另一个孤独者,从一个人类的七情六欲到另一个人类的所思所想。看完再记,犹如从独霸还原到共享,如在心里念一声:你的心意我已收到,多谢。

当然,讨厌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的时候也是有的。火大起来,会觉得和作者本人干了一架,在虚构的、想像的争执里,我永远能赢,甚至把作者本人摔过肩。不喜欢,甚至不需要充足理由,就像你没法爱上别人眼里的西施,哪十白它揽下诺贝尔奖,我也会觉得它不如枕边一册恬淡小书、或密室公案来得精彩,哪怕理性分析也能论出优点一二三。性情中人的孤读症,大致如此。本书中没有收集被我“摔过肩”的书籍或电影,一来是尊重创作者,二来是提醒自己:阅读和写作可以任性,但我终究是要说书和影的好处。所以这册小书提到的作品都是我真心喜欢的。大多数篇章都曾发表在书评专栏,是几年来孤读成瘾的结果。感谢DXM促成这本集子的诞生,也感谢豆瓣诸友的关注和指教。

阅读和写作真的是人类古怪的享受之一,是允许误解、忽视的自由之旅,允许对方畅所欲言,也允许自己随着个人经验的深浅去尽量领悟,甚至假想。走到每个故事的最深处,孤读也不孤独,我因此有伙伴,有知己,甚至有对手。我一直以为,爱一个人也不过如此罢了。

于是

二零零年元月

书评(媒体评论)

曾经因了于是的一篇影评,便迫不及待地寻找日本电影《东京塔》的碟片来看。至今深深记得那篇影评的标题是《放逐的最深处》——于是的文字,总是这样既有着冷眼旁观的理性,又有着直入人心的感性。

——《瑞丽伊人》编辑总监 安静

每个月都会读到她的文字,因为她一直给我们杂志写人物采访或者书评、影评,文字既大气又细腻,是少有的“好用”的作者。常常在她华丽的书写中,感受到灵光一闪的智慧。愿你在阅读她的文字中,收到她的心意。

——《安25ans》编辑总监 宋娟

于是的评论绵密、清晰、深刻、自然,既无人事八卦,也无哼哼唧唧,纯粹以艺术感悟力对话作品……我愿意每周拜读一篇。

——南方都市报阅读周刊编辑 戴新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21:2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