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荀子选译(名家导读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荀子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儒学典籍之一,是荀子全部思想的结晶。本书精选了该书中的精华部分进行了白话文翻译,以方便广大青少年读者阅读理解。

内容推荐

“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收录有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中外童话、民间故事和中国古代诗歌,有适合初中生和高中生阅读的中国古代诸子作品、中国现代名家散文及外国经典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和散文。这些作品经历了几十年乃至百年、千年的淘洗而成为广为传诵的经典,对培养中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趣味和阅读兴趣,提高中小学生的语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该丛书选本精良,质量上乘,每本书均由国内一流专家、翻译家倾心打造。

丛书的每一本书前均有一篇“导读”,全面介绍作者的生平、作品的内容及作品的特色,通过它读者可以快速地了解本书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文学特点,便于自学。

本书为该套系列丛书之一。

目录

导读

劝学

修身

荣辱

非十二子

王制

富国

君道

致士

天论

正论

礼论(节选)

乐论

正名

性恶(节选)

尧问

试读章节

译文

凡是人都有一致相同的地方:饿了就想吃东西,冷了就想取暖,累了就想休息,喜欢利益而厌恶祸害,这是人生来就有的本性,是不需依靠什么就自然这样的,是禹和桀都相同的。眼睛能够辨别事物的黑白美丑,耳朵能够辨别声音的清亮混浊,口舌能够辨别酸咸甜苦,鼻子能够辨别芳香腥臭,身体皮肤能够辨别冷热痛痒,这也是人生下来就有的本能,是不必依靠什么就自然这样的,是禹和桀都相同的。凭借这些本性和本能,人们可以成为尧和禹那样的贤君,也可以成为桀和跖那样的坏人,可以成为工匠,也可以成为农民和商人,这都取决于各人对自己的本性和本能的处置以及习俗的积累影响罢了。成为尧、禹那样的人,就常常得到安全和光荣,成为桀、跖那样的人,就常常遭受危险和耻辱;成为尧、禹那样的人就常常觉得愉悦和安逸,成为工匠、农民、商人,就常常感到麻烦和劳累。然而人们却往往极力成为桀、跖、工匠、农民和商人,做这种危险劳累的事,却很少成为尧、禹,去做那种光荣安逸的事,为什么呢?回答是:由于浅陋无知。尧、禹这样的人,并不是生下来就具备了做圣贤的条件的,而是从改变他固有的本性开始,经过了长期的身心修养才成功的,而修养身心的行为,是等到原有的本性都除去了之后才逐渐完备起来的。

人生下来时,本就是小人,如果没有良师教导、没有礼法约束,眼里就只能看到财利了。人生下来时,本就是小人,又因为遇上了混乱的社会,接触了混乱的习俗,这样,就在小人的本性上又加上了渺小卑鄙的习性,从混乱的社会和习俗里又染上了混乱的品行。君子如果不能得到权势来统率他们,那就没有办法打开他们的心志来使他们接受礼义的熏陶。现在这些人的嘴巴和肠胃只知道吃喝,哪里会懂得什么礼法道义?哪里会懂得什么推辞谦让?哪里会懂得什么廉洁耻辱、局部的道理和整体的道理?而只知道大口地嚼食东西、狼吞虎咽地吃饱肚子罢了。人没有良师教导、没有礼法约束,那么他们的心灵也就正像他们的嘴巴肠胃一样,只知道吃喝了。现在,假如人生下来后就从来没有看见过牛羊猪狗等肉食和大米谷子等细粮,只见过豆叶一类的蔬菜和糟糠一类的粗粮,那么他们就会认为最令人满足的食物就是这些东西了;但如果一会儿突然很显眼地有个拿着牛羊猪狗等肉食和大米谷子等细粮的人来到跟前,他就会惊奇地瞪着眼睛看着这些肉食和细粮说:“这是什么怪东西呀?”他闻闻它,鼻子里香喷喷的;尝尝它,嘴巴里甜丝丝的;吃了它,身体感到很舒服;那么就没有谁不丢下这蔬菜粗食而去求取那肉食细粮了。现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法则和仁义的纲纪,来帮助人们群体居住,帮助人们得到养育,帮助人们得到保护,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还是用那桀、跖的办法?这两种方法的差别是很悬殊的,它们难道只是那肉食细粮和蔬菜粗粮之间的差别吗?然而人们却极力施行桀、跖的办法而很少去推行古代帝王的法则,为什么呢?回答是:因为浅陋无知。浅陋无知,是天下人的通病,是人们的大灾大难。所以说:讲究仁义的人喜欢把礼法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他们看。把礼法告诉给别人,做榜样给他们看,使他们遵循,使他们习惯,使他们服膺,使他们感动,那么那些闭塞的人很快就会开窍,见识浅陋的人很快就会心胸开阔,愚笨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这些事情如果不能成为现实,那么商汤、周武这样的圣贤身居君位又有什么好处?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身居君位又有什么害处?商汤、周武在,那么天下人就随之而安定;夏桀、商纣在,那么天下人就跟着混乱。如此看来,难道不是人们的性情本来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吗?

译文

人之常情是:吃东西,希望有牛羊猪狗等美味佳肴;穿衣服,希望有华美的绫罗绸缎;出行,希望有车马;还希望富裕,拥有多余的财物积蓄;然而他们一年到头、世世代代都懂得财物不可能积攒得很充足,这就是人之常情。所以现在人们活在世上,知道了喂养鸡狗猪,还畜养了牛羊,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肉;有剩余的钱,又有粮仓地窖,但是穿衣时却不敢穿丝绸;节俭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但是出门却不敢用车马。这是为什么呢?他们并不是不想享受这些东西,这难道不是他们在作长远打算、顾及到以后而担心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吗?于是他们又进一步节约用度、抑制欲望、聚积财物、贮藏粮食,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这种为了自己作长远打算、顾及今后生活的做法,难道不是很好的吗?现在那些苟且偷生、浅陋无知之辈,竟然连这种道理也不懂;他们对粮食大量地挥霍浪费,不顾及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竭尽财物而陷于困境了。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拿着讨饭的瓢和布袋而成为沟壑中的饿死鬼的原因。他们连怎样生存下去都不懂,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帝王的原则,仁义的纲领,以及《诗》《书》《礼》《乐》的道理呢!那些原则、纲领、道理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方略,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作长远考虑、顾及到以后的生计从而永保子孙万代的;它的流传已经很长久了,它的蕴积已经很深厚了,它的功业已经很隆盛悠远了,如果不是谨慎谦恭、精深学问、长期修身、持久磨砺的君子,是没有人能够理解它的。所以说:短绳不能够用来汲取深井中的泉水,知识不深厚的人就不能跟他谈论圣人的言论。那《诗》《书》《礼》《乐》的道理,本来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所以说:精通了其中的一个道理,就可以精通其中的第二个道理;都掌握了它们,就可以长期奉行运用;将它们推而广之,就可以触类旁通明白一切世事;经常想到它们的要旨,就可以安定幸福;反复揣摩、不断省察它们,就会更加喜欢它们。用它们来调理情思,就能得到好处;用它们来成就名声,就能得到荣誉;用它们来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就能做到和睦融洽;用它们来独自修养身心,就能得到足够快乐;想来《诗》《书》《礼》《乐》的道理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P41-45

序言

荀子是战国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儒学典籍之一,是荀子全部思想的结晶。

一、荀子的生平

荀子(约公元前325—前235),名况;当时人尊号为卿,故称荀卿;又因荀、孙音近相通,又作孙卿、孙卿子;后人尊称为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今河北南部及山西一带)人。

齐宣王(公元前319—前301年在位)时,继承其父齐威王的遗业,继续扩置学官,招揽文学游说之士前来自由议论讲学。15岁的荀子便离开家乡来到齐国都城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的稷下学宫(因学宫建在临淄城南门外的稷山脚下,故称稷下学官)游学。齐滑王十五年(公元前286年),荀子离开齐国到楚国游历。齐襄王(公元前283一前265年在位)时,荀子再次来到齐国。这时,由于老一辈的学者或死或散,荀子在稷下“先生”中年纪最长,遂位居列大夫,并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学术领袖兼学宫主事)。

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荀子打破了“儒者不入秦”的惯例,离齐入秦。他从儒家立场出发,向秦国君臣提出用“节威反文”的和缓方式统一全国的建议,但没有被采纳。

赵国是荀子的父母之国,荀子对其怀有很深的感情。约在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荀子从秦国回到赵国。

不久,荀子又一次从赵国来到齐国。荀子劝说相国田单富国强兵,但其主张没有被采纳。齐王建十年(公元前255年)荀子又离开齐国来到楚国。就在这一年,荀子被楚相春申君黄歇任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不久,荀子又因遭受谗言而离楚至赵。

荀子离楚后,黄歇又感到后悔,忙以书召之,荀子也以书、赋作答,表示拒绝。但因春申君坚请,荀子约于次年又由赵国回到楚国,复任兰陵令。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相春申君被李园所杀,荀子也被罢职,遂定居兰陵。晚年荀子深恶当时的黑暗政治,发愤著书数万言,卒时年约90岁。主要事迹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荀子善治《诗》《礼》《易》《春秋》,到处讲学,门徒众多,形成一大学派,李斯、韩非、浮丘伯等均是其著名弟子;同时荀子深于思考,勤于著述,他以孔子为师,以六艺为法,对同时代的各家学说均进行了批判总结,是战国时代最后的一位儒学大师。

二、《荀子》的内容

战国末期,正是中国奴隶制度走向彻底崩溃、封建制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夺土地、民众和霸权,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弱肉强食的争战。“诸侯异政”的局面必然导致“百家异说”(《解蔽》),特别是儒、墨、道、法、名、阴阳、纵横各家最为活跃。他们代表不同的政治阶层,放言争辩,无所顾忌,形成了空前未有的文化繁荣氛围。但是儒家的礼乐教化、墨家的兼爱非攻、道家的返璞归真、法家的严刑峻法,都不能单方面地成为使社会统一并获得长治久安的灵丹妙药。正是在这种时代的要求下,目光敏锐、博学多识的荀子总结了前代及当时各家的思想,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及其他各家的有益成分,创立了援法入儒、礼法并施、张弛有度、刚柔相济的思想体系,成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一)在天道观方面,荀子否认了有人格有意志能主宰宇宙一切的神秘的“天”的存在,主张“天”就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有其自身运动变化的规律,不因人间统治者的善恶和人们的意志而改变,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不与天争职”(《天论》),认为天道与人事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社会治乱与人间祸福的是“人”而不是“天”。荀子着重指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天论》)认为人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要迷信上天,不要依赖自然,而要认识、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服务。这就是荀子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二)在认识论方面,荀子通过对名实关系的总结,全面考察了人运用主观思维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的认识能力问题,从而指出人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只有在主观符合客观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这一方面强调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然性;另一方面又意识到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强调“心”对“五官”的主导作用,肯定了理性思维对感性认识的指导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荀子还把“行之”当做认识的最高阶段,从而在认识的目的性方面,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终极趋向,这在中国古代认识论方面是一个突破。

(三)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而主张性恶论。他反复论述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荀子认为圣人之性与众人之性本来都是一样的,都是“恶”的,只是由于行业、习俗及后天人为努力的不同才造成了差异。普通人只要努力,也可以成为圣人,即“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荀子强调进行后天人为的改造,重在社会的教化。尽管荀子“性恶论”也未能准确地提示出人的社会属性,但毕竟距真理更进了一步。

(四)在社会观方面,荀子意识到社会性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所在,人力不如牛,行不如马,但牛马却被人所用,原因就在于“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王制》)。“群”,即是人类组织成的社会团体,即国家。荀子看到,人们一方面在物质利益的分配上产生利害冲突,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又需要互通有无;人在一定关系中组成区分明确而又互相协作的社会群体,就能在同自然作斗争中发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王制》)的能动作用。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荀子认为社会制度应根据时代变化而进行因革损益。荀子认为历史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发展中,过去由“先王”制定的社会制度,因为时代的久远,早已废弛失传了,代之而起的“后王”则建立了比过去更为健全美好的社会制度,因此要承认今日胜于古代,所以荀子更强调“法后王”,坚决反对“呼先王以欺愚者”(《儒效》)的做法。很显然,荀子是站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进步立场上,主张变革,主张前进的。

(五)人欲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性恶是人类发展的杠杆。荀子正是从性恶出发,阐发了他的政治思想。在政治领域,荀子鲜明地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关于礼的本质,荀子认为礼是一种区别等级、划分名分和职分的标准,所以礼对于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荀子在强调“隆礼”的同时,还十分重视“重法”的作用。 在荀子看来,虽然礼是治的根本,但是仅仅有“礼”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实行严刑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道》)。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只有礼与法结合,才能使国家大治。所以荀子论礼,总是与法相提并论。荀子既“隆礼”又“重法”,但礼与法在荀子的政治思想中并不是并列齐等的,礼是总纲、枢要和指导原则,“法”则从属于“礼”,按照“礼”的原则来制定具体的条例。荀子的这种以法治充实礼治、以礼治统摄法治的主张,表明他是站在儒家立场上吸收了法家的某些观念来分析社会政治问题的。

(六)荀子在经济领域还有许多深刻见解。荀子主张“裕民以政”,用政治手段来使社会安定,促使经济发展;主张强本抑末,积极调整生产结构;主张“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用来调动劳动积极性;主张“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用来调整消费结构,以保证经济的良性发展;以为“如是,则国富矣”(《富国》)。荀子的这些经济原则在今天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七)战国时代政局动荡,兵连祸结,故诸子中不仅有兵家专论战争策略及战争技巧,其他各家亦不乏军事理论的论述。荀子对于军事也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比如,荀子论兵“常以仁义为本”;主张要“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出一”,反对“争夺”,不依靠“权谋”“势诈”(《议兵》)等。这些论述均为不刊之论,是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精华。

(八)荀子提倡性恶论,所以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荀子全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目的、内容和方法,强调尊师重教、注重实践、知行合一、学思兼顾、参验反省、专一有恒,尤其重视道德教育,提倡用礼义来改变人类本来的恶性。比如,“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大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不积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等语,都是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使后入深受启迪。

(九)《荀子》在中国文论史、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文学艺术问题上,荀子强调“言必当理”,这开启了后世文学批评中“明道”,“载道”说的先声。同时,荀子还十分重视言辞技巧,认为言论应该有文采,内容形式应该并重,“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论》)。《荀子》全书基本上是独立的专题散文,并大都有一个概括每篇内容的篇题。荀子在书中大量运用对偶句、排比句和骈俪词语。显得笔墨恣肆、气势雄浑,而又工稳富丽;荀子又善用比喻,特别是《劝学》篇中连续用了五十多个比喻,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成相》篇五十六节采用“三三七、四七”为节奏的五句四韵体这种民间说唱形式来杂陈古今治乱兴亡的经验教训,开创了一种新文体,是后世弹词的滥觞;《赋》篇则以猜谜的形式来说理,假物寓意,开汉代辞赋之先河,而赋的定名并成为一种文体,也由此开始。

其他如《非十二子》篇评论各家思想,《正名》篇阐述正名学说和逻辑思想,《解蔽》篇批判片面认识,均精彩纷呈,发前人之所未发,启后人无穷心智。

总之,荀子对春秋以来的儒家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同时对春秋战国时代的各家学说广采博取,加以批判吸收,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和思想风格。他通过毕生的学术活动,为儒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确立了他在中国儒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三、(《荀子》的流传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发展中,荀子的思想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秦始皇曾利用荀子的思想统一了天下,此后一直到汉唐,荀子都始终受到社会的推重,学者们甚至将荀子和孟子并称。而在宋明时代,理学家们却对荀子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抨击,认为荀子的思想有悖于圣道。清代,随着理学时代的结束,荀子又重新受到推崇。自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荀子及其思想更是受到了高度重视,人们不断从哲学、伦理、逻辑、政治、经济、法律、教育、心理、美学、文学、语言等不同角度对荀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尤其是对荀子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给予重新审视,更加促进了对荀子思想的研究和认识。

《荀子》一书是荀子思想的总结,先秦时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作,约成书于战国后期荀子在世之时。经秦火后,此书藏于汉秘府,名《孙卿书》,当时共存322篇。西汉刘向重新加以整理校定,去其重复290篇,定为32篇,名《孙卿新书》。唐代杨惊又为《荀子》一书订正和注解,把32篇分为20卷,调整了个别篇目,改名为《荀卿子》,简称《荀子》。这便是今本《荀子》的最早定本。

清代中叶以后,研究《荀子》者不乏其人,王先谦汇集清代学者的训诂考订成果,作《荀子集解》,内容极为翔实。近人梁启雄综合清代诸家校释成果,作《荀子简释》,尤重“简易、简明、简要”。《荀子》一书大部分为荀子自著;《儒效》《议兵》《强国》等篇皆称“孙卿子”,当是其弟子所记录;《大略》《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等六篇语录体文章疑为弟子所记;《仲尼》篇讲“持宠”“擅宠”之术,与荀子全书思想体系相矛盾,恐是其他学派著作窜入。

本书以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荀子集解》(1988年9月第1版)为底本(注释中简作“《集解》”),校以其他善本,并广泛吸取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节选注释翻译。本书对原文适当分段,注释力求简明、准确,译文以直译为主,难以直译的地方辅以意译,每篇均有解读。由于注译者水平有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专家、读者及年轻朋友们批评指正。

2007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4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