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面旗帜, 要让生命教育落实在学校生活之中,落实在课堂之中,就需要创造生命化的课堂、生命化的校园。生命化教育的探索在八闽大地上悄悄地展开着,并逐渐影响到全国许多地方。
在本书中,你可以听到真诚、素相,有时还显得有点稚嫩的声音,他们没有刻意地阐释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化教育,他们始终是生命在场的践履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践履中才有教育的柔情和高贵,才有智慧的开启和对生命的信任,甚至也才可能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技巧。也许他们的热情乃至有点急切的倾诉,也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微小却格外动人的力量。
本书为教育散文集,记录了一位老师的教学历程。全书分为五辑,有生命化教育心路历程、课堂教学实录、案例精选、教育随笔、他人眼里的我。在这本书中,你可以听到真诚、素朴,有时还显得有点稚嫩的声音,他们没有刻意地阐释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化教育,他们始终是生命在场的践履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践履中才有教育的柔情和高贵,才有智慧的开启和对生命的信任,甚至也才可能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技巧。
从成全每一个生命发展开始……
这些理念,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新鲜,并且轻轻拨动了我那已逐渐枯竭的心灵!
省教育专家的几场讲座更是使我接受了一场洗礼,经历了一场急风骤雨般的“头脑风暴”,遭遇了一场极大的冲击波,“尊重、关注、赏识、宽容、等待……”一个个鲜活的关键词重重地冲撞着我的心灵。我觉得该是我重新审视、反思以往的教育教学行为的时候了:原来,孩子怕老师,听话、遵守纪律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个被扼杀的个性;师生共同追求的及格率百分百的背后,隐藏的是应试教育中的最大硬伤——孩子创造性思维、创造性火花的泯灭;“要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的错误教育教学观势必会导致错误的甚至极端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出现,其背后隐藏的是燃烧了自己也毁灭了孩子的危险。这真是造孽呀!我决不能让自己沦为这样一位“刽子手”。
伴着全新的教育理念,一股急于让自己蜕变的激情在胸中熊熊燃烧着。开学的第一天,拥着一大群清纯可爱、才丁点儿大的小孩儿,我首先把自己从高高的讲坛上请下来,一步一步地走进这帮小精灵,直至融人了他们当中。既当孩子们学习上的合作者、参与者,又当他们游戏中的好玩伴,同时还当他们思想上的引导者,努力创设民主、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孩子彻底摆脱旧式师道尊严的束缚,自由快乐地成长。
焕然一新的教育理念,带来的必然是教育教学行为的悄然变化,这种变化是双边的、互动的。
低年级的孩子在一堂课的前半阶段注意力相对集中,进入后半阶段时,孩子注意力易分散,出现注意力疲劳,做小动作、趴桌子、走神的大有人在。没关系,我会在孩子出现注意力疲劳的时候,与他们一起做做手操,唱唱健康歌,摇头晃脑吟上几首古诗,或讲上一两个幽默的小故事,疲劳在孩子身上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会在孩子做错事之后,创设情境,或用生动的故事开导他,让他自省、自悟,做到润物细无声,因为我知道学校就是一个允许孩子犯错并勇于改正的地方;我会在课堂上用自己美妙的肢体语言、独特而富有磁性的嗓音、用语文蕴涵的丰富情感来打动孩子,让孩子与文本融合在一起,情感受到极好的熏陶;我更关注孩子的内心体验,洞察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们的纯真、可爱、善良常常那样深地打动了我。我和孩子都深深地陶醉在美丽的课堂中。
是的,我们的课堂是如此的美丽并富有魅力。因为老师会以一份真爱、一份关注、一份尊重、一份赏识、一份等待、一份宽容去对待每个孩子,想他们所想,投他们所好,以他们存在的差异设计教学。而孩子呢?他们在课堂上是快乐的小精灵,不必因回答不出或答错题而惶恐不安,因为老师和同学都已学会了等待和宽容;有困惑随时都可以站起来请教老师或同学,因为他们知道有困惑而不思求解是可耻的;允许一部分孩子超前学习,因为强求所有的孩子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学习是多么不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呀!我高兴,课堂因师生懂得互相包容而变得更加美好!我更高兴,我已渐渐成长,因为“尊重、赏识、宽容、等待……”已完全融入了我的生命中。
成长使我明白在课堂上有错应勇于向孩子们承认,恳求孩子们的理解。本以为就此会失去孩子们的尊敬,但,孩子们的宽容使我感动。原来,教师可以不必完美;原来,教师是人不是神。
学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识字4》后,老师正引导小朋友进行仿编练习,一位可爱的男孩子仿编的句子是“蟑螂脏脏满地爬”,全班小朋友当即用热烈的掌声给予肯定,我一转身准备在黑板上书写“蟑螂”时,令人尴尬的事情发生了,我竟忘了“螂”字怎么写。当我面朝黑板手足无措时,这位仿编的小男孩立在座位上轻声但清晰地说:“老师,这‘螂’字我来写。”说完,径自走上讲台,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螂”字。我伸手摸摸他的小脑袋,动情地说:“谢谢你!刚才,老师确实忘了‘螂’字怎么写,我真惭愧!”“这有什么?我们更是经常把您教的生字还给了您!”“老师,您瞧,可能是小荣把您本来记得好好的‘螂’字给窃去了!”“是啊,嘻嘻……”“就是,哈哈哈……”班级里充满了善意的笑声。这班小淘气,用他们特殊的方式替老师解了围,我禁不住对小小的他们肃然起敬!我欣慰,“生命化教育”中的孩子已慢慢长大!
不知是孩子影响了我,还是我影响了孩子,无数的教育机智竟犹如一颗颗珍珠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它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尊重了孩子的个性差异,师生间充满了善意温情的理解,成了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在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北京师大版的《圆圆的沙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终于上到了本课的高潮处,请孩子们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就是这颗圆圆的沙粒,你是否想钻出这牢狱般的蚌壳?为什么?果然,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再一次被激发了出来,有的和同桌互说,有的前后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思考。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孩子们的回答惊人一致,都表示决不钻出蚌壳来,理由是“我想变成有用之才!”“变成珍珠多美呀!”P204-206
生活在迷恋与执著之中
他们都是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重要的成员。虽然时隔多年,我仍然清晰记得我与他们之中每一个的第一次相见,我常常想,在彼此怀有期待的人那里,对第一次的精神照面总是有点兴奋,有点惊讶,我曾夸张地说,每个人为了这样的会聚都准备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要不,很难想象,天各一方的人们怎么可能在一次其实形式很寻常,似乎不经意的相遇之后,就能相互认同,相互鼓励,用心地通过各自的努力,共同描摹着基于人性的美好,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渺茫得很的“虚灵的教育景象”呢?也许我看重的并不是经过我的笔而变得有点神秘的这样的“偶遇”,而是,一个行走在精神之途上的人,他一定在寻找、在等待,有时所谓的“相见”,就是彼此的“自我发现”,因为正是这样的肯定和互相开启,我们对教育采取“顺从和负责的行动”时,视野才得以变得更为明晰而敞亮,我们把彼此所有的坚持和勇气,都看作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能够出版自己的作品,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件重要的事情,一种恰当的褒扬,一种值得期许的分享,然而,我也想说,在这里也没有多少“胜利与光荣”可言。在艰难的教育境遇中,我们耐心地注视、记录,我们把对教育的倾心,既看作是一种责任,更作为自我挣脱、自我提升的路径。有时,我们也不太知道方向在哪里,但是,在无数次的生命相遇之中,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明白,拥有服务于教育,拥有一种因为这样的服务而获得的精神慰藉意味着什么。我常想,我们可以理直气和地说自己只想做个小人物,做些小事情,有些许的小影响,对一小部分人有些帮助,我们既受限于各种束缚,又不甘于屈服,我们从事的能够不断得以自我肯定的工作,其实就是一种面对世间的压力和紧张时的最好的支持。
在这样的一本书中,你可以听到真诚、素朴,有时还显得有点稚嫩的声音,他们没有刻意地阐释到底什么才是生命化教育,他们始终是生命在场的践履者,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践履中才有教育的柔情和高贵,才有智慧的开启和对生命的信任,甚至也才可能有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和技巧。也许他们的热情乃至有点急切的倾诉,也因此而具有了一种微小却格外动人的力量。
我们仍行走在路上,我们越来越多地表现出了对生命和世界的感恩与眷恋,同时,我们也深知自己的处境和局限,但没有因为表现出一点急躁、渴望和对于不正常的命运的不满而羞愧,也没有因为对自由、世间幸福和创造的巨大期许而羞愧,让我们允诺以感激和真诚之心,把一件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事坚持下去。
张文质
2005年7月
“我原只想收藏一缕阳光,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
那天,接到张文质老师的电话,得知自己近期能出一本书,在“望外”的惊诧之下我在挂断电话的一瞬间又让它接通了,得到张老师的再次确认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思绪纷飞……
忘不了那年暑假的一天,骄阳似火,我着一袭红旗袍来到学校参加一个讲座,虽是准时到场,但红旗袍的着装丝毫也掩盖不了内心的不以为然。谁曾想,就是这场讲座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生命化教育”的全新理念,并有幸认识了圆了我的“生命化教育”之梦的张文质老师。对于张老师给予的诸多关爱与指导,每每念及,总令我感动不已。
忘不了那一段时间,我在校园里一见到陈延周校长,总想方设法避开,因为陈校长见到我总是那么几句话:“最近写了什么文章?发表了没?智红、燕燕老师的文章已安排在《素质教育博览》的第×期刊出了。”“最近又在看什么书?哪天我们来交流交流?有机会,让你出门取经去。”体会了校长的用心良苦,为了能坦然地面对,我默默地读着、写着、思考着、积攒着……在学校经费极为紧张的情况下,陈校长实践了他的诺言,送我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进修,又在我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窗……面对这一切的一切,怎一个“谢”字能了?
我衷心感谢所有成就我美好人生的人,当然包括我的家人、同事,是他们使我对理想的教育有了美好的期待,在期待中不断追求,在追求中不断发现自己的潜力,并在发现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意义与人生价值,我感激这样的生活!
陈丽婷
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