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瀛高士--杜光庭大传/神仙传记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孙亦平
出版社 宗教文化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由孙亦平著的《东瀛高士--杜光庭大传/神仙传记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以《道藏》等典籍中保存的杜光庭著作为主要研究资料,并借鉴国内外道教研究新成果,对杜光庭的生平事迹、主要著作、思想学说、神仙信仰、斋醮科仪、文学作品等进行了系统阐述,以轻松的笔法来展示东瀛高士——杜光庭对道教发展的重要贡献。

内容推荐

由孙亦平著的《东瀛高士--杜光庭大传/神仙传记系列/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神仙传记的第18本,在本书中,作者力图以娓娓道来的话语方式来诠释唐末五代时的“道门领袖”杜光庭这一历史人物,以道教文化为基点,来回视一千多年前的道教文化的发展情况,虽然有时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无论历史多么久远,人类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代代人通过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理性自觉,对已有的文化成果进行继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诠释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作者们现在所具有的理性自觉和文化成果大都是由人类在过去各个时代所创获的成果累积起来的。这种累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形容:“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人类的一切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传统,就是因为人有思想,人的思想能够代代相传。正是基于此,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将杜光庭这个人物放到道教思想史中加以考察,以期揭示他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推进了道教思想的发展,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道教文化。

目录

缘起

总序

导言

第一章 杜光庭的生平与著述

 第一节 少年勤学,志趣超迈

 第二节 天台人道,传承上清

 第三节 道门领袖,蜀地弘道

 第四节 一生勤勉,著述甚丰

第二章 有无与道气

 第一节 老君创世,化生万物

 第二节 大道元气,造化自然

 第三节 以无为本,以有为迹

第三章 心境与重玄

 第一节 复归老庄,采用中道

 第二节 有无双遣,非空为空

 第三节 心寂境忘,玄道自至

第四章 形神与道性

 第一节 一切众生,皆有道性

 第二节 禀道受气,得俱形神

 第三节 得道则生,失道则死

 第四节 返性归元,心性清静

第五章 顿渐与性命

 第一节 仙道多途,性命双修

 第二节 调伏其心,自然清静

 第三节 性有利钝,悟有顿渐

第六章 天人合一的神仙世界

 第一节 三十六天,极道之域

 第二节 洞天福地,岳渎名山

 第三节 灵化二十四,靖庐三十六

 第四节 昆仑墉城,女仙世界

第七章 集斋醮科仪之大成

 第一节 道场设置,戒律法篆

 第二节 金篆斋醮,济度祈禳

 第三节 黄篆斋醮,拯救亡魂

第八章 对道教文学创作的贡献

 第一节 空灵静谧,咏道诗歌

 第二节 亦真亦幻,神仙故事

 第三节 青词绿章,步虚词颂

 第四节 传奇小说,《虬髯客传》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节 天台入道,传承上清

杜光庭在参加科举失利后,来到天台山学道。杜光庭之所以选择去天台山学道,大概有多种原因:天台山是其家乡,其师应夷节具有高超的道行,天台山在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中形成了富有特色的道教文化传统所产生的吸引力。道教讲究师承,强调“非师不度,非师不仙”o。杜光庭拜天台山道士应夷节为师学习上清经築,成为唐代著名的上清派道士司马承祯的五传弟子。

杜光庭学道虽然是跟随师父从上清经篆人手,但却深受天台山道教文化的浸淫。天台山位于今天浙江省天台县境内.最高峰海拔一千多米,山峰秀丽.泉流飞瀑,白云缭绕,深幽清静,是一修道之佳地。虽然天台山后来是以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主要活动地而名遐天下,但在东汉时天台山就为道教所开发。相传,东汉光和年间(]78—180)方士左慈为避乱世来到天台山,后将“《九丹金液仙经》,炼气保形之术,治病劾鬼秘法,三元真一妙经”授予葛玄,开出天台山道教文化之先风。葛玄(164—244年)少好学慕道,曾居于天台山,拜左慈为师,精思苦炼,曾炼丹于华顶峰、桐柏山、赤城山等地,成为天台山道教的实际开创者。葛玄在天台山得道后,又去周游天下,因道术高超既得到百姓的崇拜,也深得喜好道术的三国吴大帝孙权的欣赏与器重。葛玄曾在天台山以《灵宝经》授孙权。后来,杜光庭在《历代崇道记》中写道:“吴主孙权于天台山造桐柏观,命葛玄居之。”可见,孙权尊祟葛玄而促进了天台山道教的发展。相传为葛玄炼丹处的天台山华顶峰,峰麓灵墟后来成为道教的第六十福地。因此,天台山首先是道教名山,然后才成为佛教圣地。后来的佛教天台宗在创立与发展过程中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

天台山作为杜光庭的学道之地一直流播着葛玄开创的道教文化传统①,既重视道教理论建设,又重视养生之道,还重视符篆召神驱鬼之术。东晋末年,造作《上清经》的杨羲、许谧、许翊均已去世,许□的儿子许黄民为躲避战乱携带经文来到浙江剡县天台山。从此.<上清经》在天台山浓厚的道教文化氛围中开始传播。当时,江东许多道士和好道士族争相传抄《上清经》,在传抄过程中又伪造增益。陶弘景在《真诰叙录》中就写道:“有王灵期者,才思绮拔,志规敷道。见葛巢甫造构《灵宝》,风教大行,深所忿嫉。于是诣许丞(即许黄民)求受上经,……乃窃加损益,盛其藻丽。……并增重诡信,崇贵其道,凡五十余篇。趋竞之徒,闻其丰博,互来宗禀。传写既广,枝叶繁杂,新旧浑淆,未易甄别,自非已现,真经实难证辨。”南朝道士陆修静在编《三洞经书目录》时说:“《上清经》一百八十六卷,一百二十七卷已行。”以存思服气、吟咏宝章为重要特色的《上清经》的大量出现与传播,为天台山道教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天台山道教在南北朝时就开始与在江南地区广为传播的上清派、灵宝派和天师道的思想和实践相融合。南朝时,道教思想家顾欢在“剡天台山开馆聚徒,受业者常近百人”。顾欢曾作《老子义疏》而大力传播老子之道,又因与奉行《上清经》的士族交往而得以阅览杨羲、许谧等人托神造作的上清经诀,并编成《真迹经》一书。顾欢晚年隐居天台山,服食养生,后卒于山中。顾欢著有<夷夏论》,提出“道则佛也,佛则道也,其圣则符,其迹则反”,表面上主张佛道并列,实际上扬道抑佛。后来,上清派茅山宗师陶弘景为搜寻道经,也“到始丰天台山,谒诸僧标及诸处宿旧道士.并得真人遗迹十余卷,游历山水二百余日乃还”,并依顾欢的《真迹经》编成一部专门记述道教上清派早期历史、教义和道术的重要著作——《真诰》。陶弘景在天台山生活的时间并不长,但他也大力倡导佛道双修,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这后来发展成为天台山道教的重要特点之一,对杜光庭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唐代时,天台山道教以传授上清大法为特色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承。

P8-11

序言

乙酉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神仙传记书系”第一批选题中的两部书稿发送到我的电脑,我停下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连续数日,我沉浸在“先睹为快”的感受海洋里。一片曙光迎面而来,我透过窗,抬头远眺,水天一色的朦胧画面勾起心中的阵阵涟漪。

记得1985年我还在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曾经利用暑假考察了大江南北的许多道教宫观古迹。那时候,经过史无前例“文革…‘野火”狂烧的道教刚刚有了复苏的迹象。尽管到处屡见古老宫观的断垣残壁,但在考察过程中,我依然可以感觉到飘荡于断垣残壁上空的神仙传说的催春气息。时隔八年,当我故地重游的时候,那种具有催春气息的神仙故事在郁郁葱葱的树木衬托下,像掩映于崇山峻岭的溪流一样,由于传统文化精神的积蓄而涌动着一种百折不挠的生命活力。

从河南省鹿邑县的老君“升仙台”到陕西省周至县终南山的宗圣宫,从四川省大邑县的鹤鸣山到江西省龙虎山天师府,从河北省邯郸市郊的吕翁祠到北京白云观,从江苏省茅山的神霄宫到上海域隍庙,从浙江省天台山桐柏观旧址到武夷山的桃源洞,从杭州西湖边上的葛岭到中岳嵩山的启母石,从成都灌县的二郎庙到西安的八仙宫,我的步履每经一处似乎都踏在“神仙脚印”上,这种脚印虽说已经有些模糊,但却让人感觉到一种坚实、一种力度。因为具有符号意义的“神仙脚印”不仅是道教生命意识的载体,而且是芸芸众生“消灾祈福”愿望的表征。

如果说对道教名山宫观的多次实地考察使我意识到神仙文化传统的源远流长和内容的丰富多彩,那么乡村的生活熏陶则使我切实感触到神仙文化的深厚民俗基础。青藤、老树、牛群、祭坛,小桥、流水、神轿、香烛,一组组蒙太奇般的意象从我的脑际闪烁而过,使我萌发了编纂“神仙传记书系”的念头。我盼望着有一天梦想能够成为现实,激情与理性的交织能够浇灌出灿烂的文化花朵。

……

难忘蓬瀛仙馆各位前辈、各位理事在香江之畔的嘱托,难忘他们为了这套丛书的付诸实施所做出的巨大努力,难忘中国道教协会、港澳台道教界朋友以及海外道教组织、道教学者长期以来给予的精神鼓励,难忘宗教文化出版社在丛书策划与具体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辛劳。

当东方现出鱼肚白,阵阵锣鼓之声过后,我走到书架边,取出一个珍藏已久的纸包,昔日登临终南山的随想作一一(上楼观台)短诗映入眼帘:

矗立终南.

一览秦川。

茫茫寰宇,

尽在一楼观。

观太空星环.  观天下文章.

观生老病死,

观苦辣酸甜,

观古往今来,

观人间恶善。

大道泛兮涤污浊.

上善若水济坤乾。

我回味着诗中的感受,仿佛再度登临楼观台。我不知道“历代真仙”是否每月来到楼观台聚会,但我相信贯注着“士善文化精神”的神仙故事传说在经过时代的理性锻铸与道德洗礼之后将展现出更加独特的生命风釆。

后记

《东瀛高士——杜光庭大传》是以我的《杜光庭评传》为蓝本,再以轻松笔法改写而成的,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向读者介绍并普及道教文化知识。

完成《杜先庭评传》写作工作是在1999年初,至今已有十五年的岁月匆匆流过。《杜光庭评传》既受到学界的关注与肯首,也获得了江苏省人民政府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尤其是在这十五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经历了又一个新千年的历史性跨越。在新千年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发展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感谢香港蓬瀛仙馆道教文化丛书编委会一贯致力于道教文化的传播,感谢四川大学詹石窗教授的邀请,感谢厦门大学黄永锋教授的联络工作,正是在众缘和合的盛情之下,我利用2013年夏天在美国度假的时光完成了本书的写作。书稿交出后,著名道教研究专家陈耀庭先生进行了认真审阅,既对书稿的內容作了充分肯定,又对引文进行了一丝不苟的校对,在此我深表感谢!

在本书中,我力图以娓娓道来的话语方式来诠释唐末五代时的“道门领袖”杜光庭这一历史人物,以道教文化为基点,来回视一千多年前的道教文化的发展情况,虽然有时真有一种穿越的感觉,但仔细想想,无论历史多么久远,人类文化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代代人通过建立在个体意识之上的理性自觉,对已有的文化成果进行继承、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诠释并进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我们现在所具有的理性自觉和文化成果大都是由人类在过去各个时代所创获的成果累积起来的。这种累积所形成的一种文化传统,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形容:“这种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而是生命洋溢的,有如一道洪流,离开它的源头越远,它就膨胀得越大。”人类的一切文化之所以能够形成传统,就是因为人有思想,人的思想能够代代相传。正是基于此,我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将杜光庭这个人物放到道教思想史中加以考察,以期揭示他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如何成为唐代道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和宋元道教新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推进了道教思想的发展,如何以自己的方式来诠释道教文化。我力图做到深入浅出,使拙著能够雅俗共赏,让更多读者更好地了解道教,但究竟做到了多少,还有待于读者的检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4:2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