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止于70年代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持续了20多年,曾经是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本书作者多为当年投身这场运动的当事人,他们亲笔写下这段难忘的经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难忘的岁月--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侧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宋涛 |
出版社 | 杭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止于70年代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持续了20多年,曾经是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本书作者多为当年投身这场运动的当事人,他们亲笔写下这段难忘的经历。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多为当年投身这场运动的当事人。他们在上山下乡时均系初高中毕业、正当花季的青年男女,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毅然从城镇奔赴祖国的边疆和农村,决心在“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长达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军事训练……磨励出他们自强自立、勇对困难的坚强性格,在战天斗地的同时,也努力改造着和激荡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其中,还有人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本书共收录了40余篇共计30余万字的史料(含《概述》和《大事记》),作者绝大部分系知青当事人,另有三位作者作为当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分别参加了对知青的动员、采访和返城工作。为了多角度记述知青运动的实况,我们也将他们的回顾文章一并收录。 目录 序 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概述 八年北大荒 难忘的第一课——记一次扑灭山火的经历 我的青春,我的梦 我在杭州市种猪试验场的知青岁月 亲历农场、兵团十四年 记场员老姚的一次遭遇 我的支边情结 几件难忘的往事 我的两年山乡知青生涯 回望生产建设兵团的岁月 难忘的第二故乡 插队往事 生命无价——记陈钢烈士 安家记 战洪水 运肥记 忆葛兆华二三事 一张旧喜报勾起我对农场的记忆 知青生涯杂记 香兰农场记略 我在依兰 难忘富阳白石皎村 锻魂铸魄的岁月 丹磨不夺赤 合村.我的第二故乡 追寻林海雪原的足迹 插队杂忆 知青·农场·街上 涓涓大坑溪 下乡记忆 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日子里 人生的重大转折——一个支边教师的回忆 回顾兵团生涯 激情燃烧的岁月——桐庐洋洲公社文艺宣传队纪实 农场、兵团经历五则 带着奶奶去插队 九岭公社知青在“七·五”抗洪救灾中 插队往事点滴 支边回忆录 我所参加的知青上山下乡动员工作 当年采访下乡知青的一段回忆 我做知青返城工作的点滴回忆 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经历过的至今心有余悸,没见识过的一直莫名所以。这就是上个世纪中叶发生在中国大陆的十年浩劫——“文化大革命”。 “文革”开始后,随着红卫兵运动的兴起,“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所谓“四旧”是指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和旧习惯。由于当时对于“新”和“旧”的概念没有科学的标准和正确的态度,加之红卫兵的盲目和无知,“破四旧”变成了砸文物、打人、抄家的同义词。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口号,将“破四旧”列为“文革”的重要目标。同年8月,毛泽东在天安门接见百万红卫兵后,全国各地的红卫兵、造反派“破四旧”行动升级,大肆破坏寺院、古建筑、古籍等文物。一时间,街道、工厂、公社、老字号商店、学校改名成风,“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等革命名称比比皆是,剪小腿裤、理飞机头、穿火箭鞋,揪斗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等“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更是随处可见的街头即景,许多原本置身度外的学生也参加到了红卫兵的行列。 新华社当时对此进行了连续、正面的歌颂性报道。1966年8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好得很》:“许多地方的名称、商店的字号,服务行业的不少陈规陋习,仍然散发着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腐朽气息,毒化着人们的灵魂。广大革命群众,对这些实在不能再容忍了!”“千千万万‘红卫兵’举起了铁扫帚,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把这些代表着剥削阶级思想的名称和风俗习惯,来了个大扫除。” 有了“尚方宝剑”,这股潮流迅速涌向全国,各地红卫兵竞相效仿:冲击寺院(甚至西藏著名的大昭寺也不能幸免)、古迹(包括山东曲阜的孔庙、孔林),捣毁佛像、牌坊、石碑,查抄、焚烧藏书、名家字画,取消修指甲、美容、摩面、洁齿等服务项目,停止销售具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色彩的化妆品、仿古工艺品,砸毁文物,烧戏装、道具,勒令政协、民主党派解散,抓人、揪斗、抄家,禁止信徒过宗教生活,强迫僧尼还俗……甚至打擂台似的相互竞赛,看谁的花样翻新出彩。没有受保护的文化遗产,没有受保护的私人财产,没有受保护的人身自由,甚至连老人的胡子都被当成“四旧”来革除,“破四旧”成了践踏法律、恣意妄为的绝对律令、通行证件、神符魔咒。四川乐山背靠乌尤山、面对青衣江的大佛,通高71米,其巨大的体量让年轻的破坏者一时难以下手;又被乐山县一位副县长在其身上书写了“毛主席万岁”几个大字,才幸免于难。但是大佛背后乌尤寺中的五百罗汉却是泥塑的,被红卫兵尽数砸去。 佛教有所谓“在劫难逃”的说法,所以佛教徒并不认为一切都能太太平平、一帆风顺;当灾难来临时,他们会把灾难看成是自己注定的宿命而默默地承受。历史上就有过“三武一宗”灭佛的教难,即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和后周世宗等四位帝王灭佛政策带来的四次大厄运。当时,无数的寺院、经书、佛像、法器等被焚毁、破坏,数以万计的僧侣遭到杀戮,或被迫还俗。这一次次的打击,使得佛教的发展遭到严重的扼杀,几经摧残而致衰微不振。但佛教自东汉末年传人以后已深植民众之心,因此在遭受重重打击之后,却能始终屹立不倒。 再说,“破四旧”与历次教难的性质也很不相同,“文革”是真正的“大革文化命”,破坏对象是一切人类文明,而不是专门针对佛教的。但是“破四旧”运动加在佛教头上的一顶帽子——“封建迷信”,却让人啼笑皆非。原来汉语里的“迷信”是个外来词,它就来源于由古印度传来的佛教。佛教要用觉悟真理的所谓“正信”,来破除凡夫俗子执迷于虚妄世相的“迷信”。现在,不管大小尺寸合不合,反正几千年前自己缝制的帽子,却被人驴唇不对马嘴地扣在了自己的头上,而且影响深远。在“文革”早就结束的今天,社会上不是还有人常常用“迷信”来形容佛教吗?P7-8 序言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是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一个历史事件,它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止于70年代末,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持续了20多年,曾经是涉及千家万户、牵动亿万人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这20多年中,杭州知青共有20余万人(含部分精简回乡人员),投入到这场轰轰烈烈的社会政治大潮之中,成为我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杭州市政协文史和教文卫体委员会在完成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关于征编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史料的协作规划的同时,征集、编辑、出版了《难忘的岁月——杭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侧记》(《杭州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本书作者多为当年投身这场运动的当事人。他们在上山下乡时均系初高中毕业、正当花季的青年男女,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毅然从城镇奔赴祖国的边疆和农村,决心在“广阔的天地”里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辛勤劳作,长达几年、十几年、二十几年。艰苦的生活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繁重的生产劳动、严格的军事训练……磨励出他们自强自立、勇对困难的坚强性格,在战天斗地的同时,也努力改造着和激荡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其中,还有人为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如今,当他们亲笔写下这段难忘的经历时,仍然激情洋溢,思绪万千!他们从各个视野、多个角度把自己在“上山下乡”过程中,当时如何想的、如何做的,接触了怎样的人物、经历了怎样的事件记载下来,不溢美、不护短,如实反映了各自在知青生涯中的点滴往事和心灵感悟,文笔朴实流畅、内容生动具体,却不免沉重。从中可以看到:他们既有对理想未来的向往,也有对茫茫前途的困惑;既有对劳动收获的喜悦,也有对入不敷出的尴尬;既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环境的无奈;既有对自得其乐的欢笑,也有对亲人思念的眼泪;既有对淳朴农民的深情,也有对不公遭遇的愤懑……从中也可以看到:在知青生涯中,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知青中存在着无证行医、逃票乘车、打架斗殴、我行我素、秘密出走等等不规行为的负面现象。我们无意用今天的行为规范标准予以责难,因为这些毕竟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背景、特殊的环境中发生的事,是那个时代的特定社会现象。我们保留这些内容,当然不是为了提倡,而是为了全面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迈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持续了20多年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随之结束。从此,“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等当年人们耳熟能详的名词已成为历史。许多经历了那个年代的人们对此已经封存,社会对此也许已慢慢地淡忘,广大青少年对此则更是知之寥寥。但历史毕竟是历史,只要经历过,就无法从记忆中抹去。 “存真求实”是文史资料工作的生命线。唯有真实才能可信,唯有可信才能发挥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的社会效益。我们挖掘整理这些当年知青们的回忆录,并以文史资料的形式公开出版,是为了通过展示那一代人在一个特殊年代里的特殊经历,为历史留下一份真实的记录。同时,也期盼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广大市民及其后人,对此有所感悟和启迪,为进一步推进我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孙忠焕 2007年12月 后记 编完这本专辑,编者终于稍微松了一口气。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征集、编辑有关“知识青年”的专题史料,对我们来说还是第一次。编者本身没有经历当年这场“上山下乡”运动的切身体验,手头又没有什么可资借鉴的材料,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抱着“走一步,看一步”的心态,摸索着编成这本书。至于出版后能否得到当年知青们的认可和广大读者的首肯,心中还是忐忑不安的。 在征编这本专辑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面谈、电话交流等方式,结识了许多知青朋友。听着他们对当年蹉跎岁月的叙述,看着他们对各种酸甜苦辣的回顾,其内容既生动有趣而又不免沉重,编者的心情也随之跌荡起伏,感慨万千! 杭州知青们的去向和经历各有不同。他们有的去了周边农村,有的奔赴远离家乡的边疆;有的插队落户当了农民,有的进了农场、林场当了工人,。有的则成为生产建设兵团的战士。返城后有的当了工人、干部、记者、医生、教师、企业家,有的至今还“扎根”在农村……但共同的一点,他们都是在当时祖国的历史大背景下,响应毛主席和党中央的号召,奔赴“广阔天地”,决心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热血青年。他们不论男女,在贫困的农村,在荒芜的边疆,在极其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与大自然进行了战天斗地的人生博击。在为国家和集体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为自己锻铸出一个勇于面对各种困难的坚强信念和身处逆境时团结互相的精神。这种信念和精神,对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时代、正在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的杭州市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让大家懂得:什么是无私奉献?什么是艰苦创业?我们期盼,《难忘的岁月》的出版,不仅是为今天许许多多没有“知青”经历的人们,对那段特殊的经历有所了解,还能为当前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出一点启迪和教化作用。 本专辑共收录了40余篇共计30余万字的史料(含《概述》和《大事记》),作者绝大部分系知青当事人,另有三位作者作为当时相关的教育工作者和企业管理者,分别参加了对知青的动员、采访和返城工作。为了多角度记述知青运动的实况,我们也将他们的回顾文章一并收录。史料中既有反映在本省支农的内容,也有反映去边疆支农的内容(其中有关宁夏的仅一篇,其余均为黑龙江。而有关新疆、内蒙古的则还是空白)。应该说明的是,本书收录的文章,并不能代表杭州知青运动的全部。我们出版这本书,权作“抛砖引玉”之举,期盼今后能有更多的知青朋友为我们投稿。 此外,本书还收集了数十张有关知青运动的实物照片和生活、生产照片,以期让今天的读者对当年的那场运动,有一个较为直观和感性的了解。 本书史料的征集编辑工作,受到了“浙江知青网”和广大知青朋友的热情关注和鼎力支持。同时,市属各区、县(市)政协文史委也为此开展了大量工作。为此,我们谨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我们的水平和经验,本书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7年12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