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小说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次,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而安德烈听到风声就逃走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译文名著文库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拉斯普京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该小说是俄罗斯当代作家瓦连京·拉斯普京的代表作,小说荣获1977年苏联国家奖金。 这部长篇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一次,纳斯焦娜在被人跟踪的情况下,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了,而安德烈听到风声就逃走了。 内容推荐 小说讲述了卫国战争最后一年发生在西伯利亚安加拉河畔的故事。当兵的丈夫安德烈因眷恋妻子、家庭及和平的乡村生活,在伤愈重返前线途中从医院逃回故乡,藏匿于离村子不远的荒山野岭,冒着随时都可能受到国家法律制裁的危险,与妻子纳斯焦娜频频相会,终于使多年不育的妻子怀了孕,时间一久便被村里人看出了破绽……最后,纳斯焦娜因被人跟踪,走投无路,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投河自尽。 试读章节 在战争的最后一个年头——九四五年年初的冬天,这一带气候不太冷。不过到了主显节,严寒还是占了上风,温度照例降到零下四十度以下。经过一星期的天寒地冻之后,霜花从树木上掉落,树林完全失去了生气,满地的雪踩上去咔嚓咔嚓直响,松散得好似细沙,空气变得如此的凛冽,仿佛一碰就要碎裂似的,早晨往往连喘气也感到困难。但接着就回暖了一次,后来又回暖了一次,于是在空旷的地方,雪面上很早就结起了一层坚硬的冰凌。 在这严寒的日子里,安加拉河畔古西科夫家下坡的菜园子内靠近河边的澡堂里发生了失窃事件:米赫伊奇·古西科夫的一把精制老货木工斧头不见了。他家历来凡是有东西生怕外人看到,总是藏在炉子边一块没有钉死的地板底下。古西科夫老头清楚地记得,头天他用这把斧头剁过烟草后,仍把它藏回到了那里。可第二天发现斧头不见了。到处都找不到,无影无踪。米赫伊奇在澡堂里上上下下、前前后后搜索了一遍,结果发现失窃的原来还不仅是一把斧头,有人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家,竟从搁板上顺手牵羊拿走了整整一半自种烟叶,而且还贪得无厌地带走了搁在更衣室里的猎用旧滑雪板。这下古西科夫老头可明白了:小偷是外地来的,他的斧头再也没有指望找到了,因为本村的人何必拿走滑雪板呢。 纳斯焦娜得悉失窃的消息时已是晚上,收工以后。米赫伊奇一整天都无法平静下来,在这种兵荒马乱的年头,叫他上哪里再弄这样一把斧头呢?什么样的斧头也弄不到,何况这样一把,它像小玩意儿一样,又轻,又锋利,正合手。纳斯焦娜听见公公大发雷霆,没精打采地想:为了一件铁器,就值得那么心痛吗,其实家里早就弄得乱七八糟了。只是等到纳斯焦娜躺到床上,舒展的身子在昏昏入睡之前感到微微酸痛的时候,她的心头才猛地一震,忽然想到:如果是外人,怎么会想到看看地板底下有什么东西呢?她差一点被这无意中偶然想到的念头憋得喘不过气来,睡意立即烟消云散,于是她睁大眼睛在黑暗中躺了很久,一动也不敢动,生怕向谁暴露了自己这可怕的猜测。她时而把这猜测从自己头脑中驱赶掉,时而又把它的纤细的、断断续续的头绪重新收回来。 这一夜纳斯焦娜没有睡好,早上,天蒙蒙亮,她就决定亲自去澡堂看看。她不走那条在雪地里踏出来的通过牛犊栏的小路,而是穿过村里的一条冷僻的小巷,往下走到安加拉河边,再向右一拐,就望见了耸立在峭岸上木栅后面的澡堂屋顶。纳斯焦娜在峭岸下站了一会,然后小心翼翼地踏着结冰的台级,登上峭岸,为了免得栅栏门嘎嘎作响,她从围栅上爬了过去。她不敢马上走进澡堂,在门前踌躇了好一会,这才伸出手去,轻轻地拉那扇矮门。可是门给冻牢了,纳斯焦娜用尽力气才拉了开来。这就是说,里面一个人也没有,其实也不可能有人。澡堂里很暗,一扇开向安加拉河的朝西的小窗子里刚刚开始出现暗淡微弱的晨光。纳斯焦娜在窗旁的墙边凳上坐下来,像野兽一般凭灵敏的嗅觉拼命嗅澡堂的空气,希望能闻到一些新出现的、生疏的、然而却是她当年闻惯了的气味,可是除了冻结的霉烂物所发出的有点刺鼻的辛辣味之外,其他什么也嗅不到。 “我这傻瓜,尽胡思乱想,”她责备自己,于是站了起来,自己也弄不明白为什么要到这里来,想在这里发现些什么。 这天白天,纳斯焦娜把麦秸从打谷场运往集体农庄的院子里去时,每次走下山坡,就像着了魔似的,必定要向澡堂方向望望。她很恼火,想制止自己这样做,但是眼睛仍然一次又一次地盯住棱角突兀的昏黑的澡堂。麦秸得用铁叉从雪底下挖出来,再抛到雪橇上去。运过三趟以后,干任何活儿都能耐劳的纳斯焦娜就已疲惫不堪,难以支撑了。昨晚失眠显然对这也有影响。所以到了晚上,纳斯焦娜一吃完饭,人就像死了一样瘫倒在床上。也不知是夜里做梦得到了启示,睡了一觉又忘了呢,还是醒后才想出来的主意,总之,她醒来后,已经明确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她在粮仓里挑了一只最大的圆面包,用一块干净的麻布包起来,悄悄地拿到澡堂里,放在劈对澡堂门的墙边凳上。她在澡堂里又坐了一会儿,掂量一下自己神志是否清醒,然后像祝祷似的悄悄叹口气,掩上门,走了。 此后接连两个早晨,纳斯焦娜都去澡堂察看,谁也没有来碰过这只圆面包。于是她又换了一只刚烤出来的,仍旧放在那个显眼的地方。她已经不再抱任何希望了,可是有一种使人不得安宁的、摆脱不掉的紧张心情迫使她继续去探索斧头的下落。外人是不可能猜到地板底下有一个秘密所在的。瞧,那块地板同其他的地板紧紧地排在一起,严严实实,就是在上面跳舞也不会松动。或许这秘密被某个人偷看了去?面包,面包应该揭示出这个人是谁,要抵挡面包的诱惑可不容易。 又过了两天,圆面包失踪了。纳斯焦娜发现圆面包已不在原处,大吃一惊。她呻吟着,瘫坐到墙边凳上,摇头叹息说:不,不可能。这不可能!大概是公公或者婆婆来过,看见这里有一只圆面包,就带回家去了。这就是全部答案。纳斯焦娜扑通一声跪到地板上,瞧,地上有面包屑。不,不是公公,也不是婆婆,而是另一个人。在炉子的冷却了的灰烬里,纳斯焦娜掏到了一个烟蒂。 从这一刻开始,她似乎神不守合了,心里想的只有一件事:接下去会怎么样?她料理好家务,到集体农庄去干活时,在人前虽能保持常态,但暗地里却不时四面惊顾,害怕身旁的每一个声音。她既然连在等什么都弄不清楚,自然就没耐心再等下去了。于是到了星期六,她就打起洗澡的主意来。谢苗诺芙娜说天气太冷,劝她作罢。可是纳斯焦娜坚持自己的主张,说水由她来拎,炉子由她来生,他们公婆二人只要等着洗澡。 其实洗澡的准备工作她很快就可做完,活儿并不繁重;但她故意拖拖拉拉。她劈松木柴时,掺了一半不易燃烧的桦木柴进去,炉子也比往常生得迟些。这一天很冷——严寒还刚刚开始缓和一些,——不过天气晴朗,没有一丝风。纳斯焦娜每次从安加拉河畔拎了水走上岸来时,都不由得要望望烟囱里的烟。桦木烧出来的黑烟,由于没有风而形成一根笔直的柱子,直往高空冒,老远都望得见。她烧了满满一大桶水,超过了需要量,洗净了地板和蒸浴床,然后略微堵上了烟道,这时已经暮色沉沉,她才去叫两位老人家,没忘记关照他们随身带些煤油去点灯。 她仿佛是在梦中,几乎是在摸索着走动,既不觉得紧张,也不感到一天工作的疲劳,然而一切都按计划做得一步不差。等两位老人家洗毕,她就收拾好内衣准备去洗澡。谢苗诺芙娜问她和谁一起去洗,她撒谎说和纳季卡一起去。往常纳斯焦娜总是约个女邻居共浴,免得望着自己赤裸裸的日益憔悴的身子感到伤心而泪水盈眶。但是今天她可不能带女伴。天还没有黑透,所以没有星光,纳斯焦娜摸黑来到澡堂,用破布从室内把小窗遮起来,然后脱掉衣服,草草地冲洗了一下,因为她所预测的那个时刻很可能过一会儿就要来到。 洗完澡,纳斯焦娜回到家里,在灯下对着镜子梳好头发,然后对两位老人家说,她要到纳季卡那里去坐一会儿,她装作的确和她一起洗过澡的样子。纳斯焦娜真的顺路到纳季卡那里去了一下,但是没有待多久,而且也没有任何事要找她,只是为了露露面。然后赶紧回到澡堂。她偷偷摸摸地走到门边,生泊来迟了一步。她先倾听一下里边有没有人,才小心翼翼地走进去。澡堂还没有冷却,为了不让自己出汗,纳斯焦娜在门坎上坐下来。如果有人来了,她可以及时站起来避开,而现在只剩下一件事,那就是等待。 从村子里传来最后的微弱的人声、狗吠声,然后一切都静息下来。安加拉河上偶尔传来冰面开裂的响声。澡堂呼呼地吐着汽,逐渐冷却下来。纳斯焦娜坐在一片黑暗里,只能勉强辨认出小窗。她呆然不动地坐着,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可怜巴巴的小动物。独自一个人深更半夜能在这儿干啥呢?她试图思考些什么,回忆些什么,可是办不到。本来生活在人们中间很容易办到的事,一个人在这里就休想办到了。 夜深了,门缝里吹进来的风越来越大,她只得移坐到墙边凳上去。 看来她还是打了个盹,因为她竟没有听见脚步声。门突然打开,有什么东西从她身边擦过,沙沙响着钻进了澡堂。纳斯焦娜给惊醒了,跳了起来。 “天哪!是谁,谁?”她大叫一声,吓得发呆了。 一个庞大的黑影在门口愣了一下,然后扑向纳斯焦娜。 “别作声,纳斯焦娜。是我,别作声。” 村里的狗喧嚷了一阵子,就安静下来。 P3-6 序言 瓦连京·拉斯普京的名字在俄罗斯几乎家喻户晓,中国读者对这个名字也并不陌生,二00七年三月,为祝贺拉斯普京七十寿辰,俄罗斯总统普京向这位两度荣获苏联国家奖的俄罗斯作家颁发了“对祖国的贡献”三级勋章,以表彰他长期以来的文学创作活动和为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拍摄过《日瓦戈医生》的俄罗斯著名导演亚历山大·普罗什金将曾多次在莫斯科各大剧院上演,但从未被搬上过银幕的作家的代表作《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拍摄成电影,这无疑给拉斯普京的七十岁生日送上了又一份厚礼。 瓦连京·格里戈里耶维奇·拉斯普京一九三七年出生于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一个农民家庭,一九五九年毕业于伊尔库茨克大学历史语文系,后在当地几家报社担任编辑。一九六一年拉斯普京在西伯利亚的文艺丛刊《安加拉河》上首次发表处女作《我忘了问廖什卡》,一九六七年中篇小说《为玛丽娅借钱》的问世使拉斯普京一举成名,一九七四年发表的代表作《活下去,并且要记住》为作者赢得了一九七七年苏联国家奖金。此外,《最后的期限》(1970)、《别了,马焦拉》(1976)等作品也曾引起评论界的普遍关注。一九八五年出版的小说《火灾》于次年再次荣获苏联国家奖金,从而确立了他在俄罗斯文坛的重要地位,并使他在国际上也声誉鹊起。正如俄罗斯著名作家扎雷金所说:“瓦连京·拉斯普京几乎没有起跑,一下子就作为一个真正的语言大师进入了我们的文学。” 《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描写的是卫国战争结束前后西伯利亚农村的生活,讲述了一个逃兵的故事,但是作者所关注的是人的灵魂和道德倾向问题,是拉斯普京对伦理道德问题的又一次探索。、书名本身就告诉我们:书中所讲的一切应该成为人们生活中永恒的教训。这是一部别具一格的战争题材小说,在这部二十万字的作品中,看不到战争血腥场面的描写,闻不到硝烟的气味,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主人公是一个令人感到可悲可叹的逃兵的形象。在一般人的眼里,逃兵一定是贪生怕死、临阵脱逃的胆小鬼,是应该受到世人唾弃的可耻的叛徒、败类,而拉斯普京笔下的逃兵却并非存心背叛祖国,诸多外界因素是促使他心理扭曲,一步步成为逃兵的催化剂。卫国战争开战没几天安德烈就应征入伍。在前线的三年里,安德烈参加过夜袭,抓过“舌头”,也冲锋陷阵过。他受到大家的器重,被公认为是最可靠的战友。安德烈屡次负伤,又屡次重返前线,应该说他是有献身精神的,这样的年轻战士是不错的,不能被视为懦夫。然而,人皆血肉之躯,爱情、亲情、乡情是人之常情,在战斗中拼杀了四年的安德烈和许许多多普通人一样,厌倦打仗,厌倦孤独,思念妻子,思念家人,渴望和平,渴望幸福。最后一次负伤后,安德烈因胸部两次开刀取弹片,伤口长期无法愈合,在新西伯利亚的军医院里躺了近三个月。眼看战争就要结束,他以为已经熬出了头,苦尽甘来,出院后会放他几天假回去看看。 “他的整个身心——直到最后一滴血、最后一个念头——都做好了准备去同父母亲、妻子纳斯焦娜等亲人会面。全靠这一点,他才活下来,恢复了健康,他一心想着回家,只想回家。……他只要在家里待上一天,——真的只要一天,让心灵平静一下,然后他又会心甘情愿去干随便什么事情的。” 可是当出院的时刻终于来临的时候,安德烈却接到了一个晴天霹雳般的命令:回部队去。他想不通,到处去找军医评理、发脾气,结果都无济于事。人家硬给他穿上军装,强迫他上战场,他觉得医院里的首长像冥府的暴君一样冷漠专横,凡人是奈何他不得的。家乡就在附近,他无论如何也得回去一趟;可是他又害怕这会使自己受到军纪、国法的制裁。他在车站上徘徊了很久,放过了一班又一班列车,竟在当地滞留了一个月。这样他已没有回头路可走,只有回自己的家。他躲躲藏藏,历尽千辛万苦,来到安加拉河的彼岸,在靠近小河边的一间过冬小屋里隐匿起来。为了同亲人团聚,他抛弃了公民的义务、做人的尊严,整天提心吊胆,心里矛盾重重,精神颓丧,过着虽生犹死的生活。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非脸谱化的活生生的普通人形象。 相比之下,纳斯焦娜是作者用心灵去赞美的一个闪光的形象,她是俄罗斯妇女勤劳、善良、温和、忍耐、谦恭和自我牺牲这种植根于传统生活方式的传统人格的一系列形象中最典型的代表。此外,这一形象还兼具独特的时代特征,即苏维埃人所特有的或那个时代所极力弘扬的道德纯洁感以及强烈的公民责任感。作者通过这一丰满、感人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道德理想。女主人公纳斯焦娜脾气随和,干活勤快,安德烈一家对她的唯一不满就是她婚后多年不育,纳斯焦娜也因此而感到自卑,整天忍气吞声。四年守寡一般的生活使她更加渴望与丈夫团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认为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是妻子的天职。当她发现丈夫逃回来之后,虽然在妻子的本分和公民的义务之间彷徨过,但最终还是宁愿背负着心灵的重压,一次次同丈夫相会,为他送去生活必需品。当她得知自己怀孕后,马上把这个喜讯告诉了丈夫,安德烈听后非常兴奋。然而纳斯焦娜却没有光想着幸福,虽说这是老天爷对她开恩,赐给了她这份幸福,让她也能像其他女人一样成为母亲,挺起腰杆子做人,但是这幸福却来得太不是时候了。她虽然有丈夫,却已经四年光景没有同丈夫生活在一起,这是村里人都看得见的事实。安分守己的纳斯焦娜从来也没有跟任何其他男人有染,她不愿因怀孕而毁了自己的清白,但又合不得放弃来之不易的幸福。她感到进退两难,来找丈夫商量,安德烈想不出两全的办法,只知道让妻子无论如何一定要生下孩子,纳斯焦娜只好听天由命。她天真地以为,一旦发现她怀了孕,大家决不会见死不救的。可是,没多久就被婆婆看出了破绽,她不知道儿子就在附近,认定媳妇准是找了个野男人才搞大了肚子,一气之下把纳斯焦娜撵出了家门,纳斯焦娜只好住到女友家去。公公却猜到是儿子回来了,他也十分想见儿子,几次盘问媳妇,可是纳斯焦娜不愿违背诺言,说出真相。当普天同庆战争胜利的时候,纳斯焦娜却因被人跟踪,走投无路,怀着羞愧和绝望的复杂情感“小心翼翼地越过船侧……”,“她疲倦了。人们难以想象她是多么疲倦,多么希望休息啊!” 我们不禁要问:安德烈夫妇的悲剧缘何而来?假设安德烈在考虑个人安危时稍稍替别人想想,稍稍承担一些家庭的责任;假设纳斯焦娜在作出自我奉献的时候稍稍留一点私心,稍稍为自己将来的幸福考虑考虑,或许这悲剧就不会发生了。安德烈的不人道也好,纳斯焦娜的一味迁就也好,其实反映的是他们各自人性的悲哀,一个过于自私,一个过于懦弱。如果说,征战多年的安德烈从医院逃回家中会妻子这件事情可以理解,值得同情的话,那么当他知道妻子怀孕、战争邑经结束后,依然迟迟不敢站出来,就是他人格的缺陷、灵魂的丑恶了,就这一点来说,他可以被看作逃兵,一个逃避责任心的逃兵·虽然,他不会因此而受到法律制裁,但他的良心将会一辈子受到谴责,一辈子得不到安宁。正因为安德烈没有担当起一个男子汉、一个丈夫义不容辞的责任,才把纳斯焦娜推上了绝路,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幸福,酿成了人生的悲剧。而安德烈的悲剧归根结底在于他摆错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位置,在于他走上了背离人民的道路,这样的人必将遭到社会的抛弃。当然,酿成悲剧的罪魁祸首是战争,《活下去,并且要记住》是一份对战争的控诉书,控诉战争带来的灾难: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以及比死亡更可怕的一切,战争剥夺人的情感和愿望,战争毁灭人的道德和意志,战争摧残人性、使人堕落。作者写这本书的本意是要告诉他同时代活下来的人们以及一代又一代后人,要记住战争的教训、战争带来的不幸,不要让悲剧重演。与此同时,作品也告戒我们,无论在什么年代都要时刻牢记公民的义务、家庭的责任,记住前辈留下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的精神财富,记住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信赖。 拉斯普京的创作源泉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农村生活,他被称为俄罗斯“农村散文”的重要代表,但是他不仅限于描写农村的日常生活,他首先是进行道德探索的作家,他是一位良心感特别强的作家,对他来说,“真话”、“公正”同生活是不可分离的。他十分关注俄罗斯社会的种种矛盾,认为是不公平的社会现实造成了人的精神堕落和道德沦丧,深刻的主题、朴素的语言和充满激情的时尚的声音使作者当之无愧地被称为人民的良知和人民意识的代言人。《活下去,并且要记住》充满了人道主义关怀和崇高的道德诉求,它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清新的笔触以及富于哲理性的抒情插话,使作品道德探索的主题得到了深化,这也是拉斯普京一贯的创作风格,从中可领略作家精深的艺术功力。小说一九七四年先由《我们同时代人》杂志连载,后出单行本,小说发表后曾在苏联文学界、评论界产生过极大反响,引起了激烈争论,有一种意见认为: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消极的形象——逃兵形象”,但这种意见很快就遭到围攻和批驳,并且在报刊上绝迹,代之而起的是舆论界对这部小说的赞赏和褒扬,大家一致认为,小说“以高度的戏剧性描绘了生活中的两大力量——生与死——的搏斗”,从而塑造了一个丰满、感人的俄罗斯女性的光辉形象,小说的主题是歌颂崇高的道德和公民的责任,是谴责个人主义,是一部歌颂人道主义的力作,成为七十年代苏联最为畅销的书籍之一,已经在许多国家翻译出版,作家本人也因此而成为俄罗斯最优秀也最具知名度的作家之一,一九七七年荣获苏联文学最高奖苏联国家奖。一九七八年苏联刊载文学作品的主要杂志《小说报》重新发表这部小说时,在前言中称它是“几十年老苏联文学中的一部杰作”。而《文学的俄罗斯报》则更进一层,说:“这部作品由于其深刻的人道主义内容贯穿了人民的思想,保证了它必将垂诸久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于一九七九年曾作为内部读物出版过本书的中译本,后因故一直未能重版,二00三年译文社在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的协助下购得了独家版权,本书得以重新出版。二00六年的“中国俄罗斯年”和二00七年的“俄罗斯中国年”刚刚过去,“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旋律还在我们耳旁回响,在构筑和谐社会的今天,这部歌颂人道主义的力作必将受到中国读者的喜爱,并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成为世界文坛永恒的经典。顺便介绍一下,本书译者吟馨即丰一吟、张继馨,慧梅即陈慧珍、严梅珍,均为年愈古稀的俄罗斯文学爱好者,长期从事俄罗斯文学翻译、编辑工作,译笔纯熟精到,译文虽出自四人之手,但风格一致,丝毫看不出衔接的痕迹,可谓上乘之作。 吴健平 二00七年十一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