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习仲勋画传》由著名编剧、导演夏蒙和作家王小强二同志撰写。夏蒙、王小强长期以来多方搜集、整理、研究与习仲勋同志相关的史料并撰写相关著作。二人对习仲勋同志的经历和事迹非常熟悉,同时又掌握与习仲勋同志有关的大量第一手文献、图片史料以及口述史料,而且二同志具有高超的写作能力和丰富的写作经验。本书共计39章,以时间为序选取了习仲勋同志多彩人生画卷中的39个典型事迹,生动表现了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时期的多个精彩瞬间,展现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冲锋在革命、建设、改革前沿的光辉形象。
夏蒙、王小强编著的这本《习仲勋画传》共分39节。第1-32节叙述了习仲勋同志自少年时代起投身革命,在革命和建设中英勇奋斗的片断。第33-39节讲述了习仲勋同志在邓小平等人指导下勇于破除思想藩篱冲锋在改革前沿,为探索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特区建设、发展及相关改革而奔走、实践的光辉业绩。全书通过丰富、生动的事例突出习仲勋同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时期披荆斩棘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历史画卷,同时配以大量珍贵的历史图片来使这个画卷更加丰满生动。
八、遭遇错误肃反
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委在赤源县周家峻(今属子长县)成立,习仲勋担任工委委员。西北工委的成立,标志着党对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的统一领导,标志着西北根据地的形成。
2月中旬,国民党当局对西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围剿”。在刘志丹带领主力红军转移到陕北作战时,习仲勋领导南梁地区第二路游击队和赤卫军在老爷岭不断变换方位,竖起红旗,点燃篝火,布起疑兵迷惑牵制进攻苏区的马鸿宾部达一个多月。
4月13日,习仲勋带领后方工作人员和保卫队、赤卫军、庆阳游击队100多人撤离寨子湾,向东边的洛河川(今陕西省甘泉县境内)转移。途中,先后两次被敌包围。脱险后,习仲勋发现双脚不知何时被马镫磨出了血洞,催马疾驰的鞭痕也在白马身上留下一道道血印。后来,刘志丹拍着白马风趣地说:“好一匹飞身救主的白龙马!”
5月,陕甘边党政军机关移驻洛河川下寺湾一带,边区政府驻义子沟。边区政府在胡皮头开设集市、发行苏币,在桥镇、阎家沟、王家坪等地开办列宁小学,在王家坪建立军事学校,培养军政干部。习仲勋还派出王忠秀、王大有、王殿斌分别到洛川、保安和三边(靖边、定边和安边)组建游击队。
7月的陕甘高原艳阳高照,生机盎然。但随着中央驻北方代表孔原派驻西北的代表朱理治、上海临时中央局代表聂洪钧等的到来,“左”倾机会主义的阴云又开始在陕甘边扩散开来。
朱理治偏听偏信西北工委委员、组织部长郭洪涛等人的汇报,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并指派李景林和惠碧海到陕甘边帮助工作。李景林担任特委书记后,只要听说谁是富农就斗争谁。惠碧海带领土改工作团采取极左的手法开展“查田”,把富农的东西分完了,就赶他们“上山吃草”。群众在狂热中见到什么就分什么。一次,苏维埃政府财政委员长杨玉亭从洛河边经过,群众竞从对岸浮水过来要没收他随身携带的公款。对此,习仲勋予以坚决抵制和纠正,在特委会议上坚持撤销了惠碧海的职务。
刚刚进入9月,就有好消息传来,徐海东、程子华等率领的红25军艰苦转战进入了陕甘边。习仲勋、刘景范等派人赶着牛羊犒劳远道而来的红25军将士。
9月中旬,习仲勋在永宁山主持大会欢迎红25军到达陕北,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此时,陕甘边的形势不容乐观。蒋介石在围追堵截长征红军的同时,又调集十万兵力加紧对陕甘苏区进行军事“围剿”。
红25军与红26军、红27军会师后,成立了红15军团,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
9月17日,中共西北工委即被撤销,成立中共陕甘晋省委,朱理治任书记,郭洪涛任副书记。西北军事委员会也被改组,聂洪钧任主席。陕甘晋省委甫一成立,就认定所谓“右派”组织及分子主要存在于陕甘边党组织和红26军之中,21日便开始在永坪镇捕人。
习仲勋回忆:“开来了30多人的名单,我、景范(刘景范)都参加会的。那里面有副主席、通讯员、秘书长,都是右派。我说不对头,先把几个来路不明的人逮捕起来。所以第一次才捕了9个人,其余的人都是我硬担硬保的,如果他们发生了问题,就要立刻逮捕我。越到后来就越到处捕人。那时候拿我的名义写信要把那些人调回来,不然调不回来。所以很多人是经过我调回来的,在这个时候我就发生了很大的恐慌。 “于是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怪现象:红军在前方打仗,抵抗蒋介石的进攻,不断地取得胜利,‘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却在后方先夺权,后抓人,把刘志丹同志等一大批干部扣押起来,红26军营以上的主要干部,陕甘边县以上的主要干部,几乎无一幸免。白匪军乘机大举进攻,边区日益缩小,引起了群众的极大疑虑;地主、富农乘机挑拨煽动,以致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几个县都‘反水’了。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危机。”
有人暗示习仲勋可以逃走,免遭无谓牺牲,他坦然答道:把我杀了,我也不能走,这些同志都是以我的名义叫回来的,我怎么能走呢?
很快,被认定“右派前线委员会书记”的习仲勋也遭到逮捕。聂洪钧在给习仲勋的信中说:“仲勋同志,你对于此次肃反,态度暧昧,非无产阶级意识,有跟你谈话的必要。”“罪状”有三条:第一骂群众是土匪;第二不搞土地革命,只分川地,不分山地;第三给富农通风报信。
在瓦窑堡,习仲勋和刘志丹等人被关在汇川通当铺的窑洞里,天寒地冻,地上仅放些谷草,睡觉都绑着手和脚,身上长满虱子,吃不饱,喝不上水,也不允许上厕所。“肃反”执行者肆意酷刑折磨,逼迫他们承认是右派、反革命。
刘志丹的女儿刘力贞当时年仅6岁,和母亲同桂荣一起去找父亲:“人家对我母亲说,可不得了,连埋人的坑都挖好了。我母亲带我去看,那一人多深的坑啊!我母亲一看就哭了。”
错误的肃反,使陕北(包括陕甘边和陕北)这个硕果仅存的苏区陷入非常严重的危机。
P50-55
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启了中国的新纪元。邓小平是这条道路的开创者、总设计师与主帅,历史将永远铭记他的不朽功勋。与他一起披荆斩棘的还有他的战友、他手下的大将们,这些改革开放的元勋们和主帅一道团结带领亿万中国人民共同开辟了我们今天的新征程。他们的贡献值得大书特书,他们的事迹值得记忆与敬仰,他们是今天走在改革开放新征程的广大党员干部的榜样与楷模。
为了缅怀这些改革开放的元勋,方便读者特别是广大干部熟悉学习这些楷模与榜样,我们决定出版《改革开放元勋画传丛书》。为使丛书内容早日呈现读者,我们根据书稿撰写进展情况,采取分辑分册方式出版。
中国已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已发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改革开放新宣言。实现这一宣言,需要一大批具有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精神,具有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气魄的勇将,需要无数投身改革开放的干部,需要亿万民众的共同奋斗。只有这样,我们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得以向前推进。
人民出版社
2014年8月
2002年5月24日5时34分,习仲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中共中央在《习仲勋同志生平》中称赞习仲勋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并作出如下评价:
“习仲勋同志在76年的革命生涯中,对共产主义具有坚定信念,对党和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虽几经坎坷,身处逆境,但百折不挠,奋斗不息,他始终坚定地与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在政治上保持一致,坚持执行党的基本路线。他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敏锐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时刻和重大问题上,他坚持原则,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具有共产党员的坚强党性,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习仲勋不仅是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推动者之一,而贯穿他一生的伟大精神就是实事求是。
2005年5月24日,在习仲勋逝世三周年之际,他的骨灰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移回家乡陕西富平县安放。
关中大地是他革命的起点,也是他一生都在牵挂的地方。那天,关中的许多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赶来,自发地肃立在道路两旁,迎接习仲勋的英灵返回故乡。
多年以后,人们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文献纪录片《习仲勋》中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载着习仲勋英灵的车队驶进富平,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抱着父亲覆盖着党旗的骨灰盒,默默注视着窗外肃立在道路两旁的乡亲们。特写镜头中,人们甚至可以看见习近平与亲属们眼中满含着热泪。
习仲勋魂归故里的这一幕,随着纪录片的热播,长久地留在了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的诗句道出了中国人敬仰先贤、热爱脚下这片土地的伟大情感。
翠柏环绕、四季长青的墓园里,矗立着习仲勋的雕像,雕像背面镌刻着习仲勋夫人亲笔录写的“战斗一生,快乐一生;天天奋斗,天天陕乐”。
这是习仲勋的座右铭,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