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与八大臣的较量失败后,慈禧认识到靠团结一个软弱无力的慈安去实现其垂帘听政的设想,无异于孤军奋战,是绝对不行的,她把希望寄托在了恭亲王奕新的身上。此时的奕新借与英法联军及其他列强议和之机,与列强建立了联系,已成了留守京师大臣们的核心。而且奕新曾经与皇位擦肩而过,又因为生母请封太后而与咸丰帝反目,咸丰死后奕新又不在赞襄政务大臣之列,很自然地成了留守京师与八个赞襄政务大臣相抗衡的政治集团的领袖。
奕■是道光皇帝的第六子,为静贵人所生。奕拧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孝全皇后所生,与奕新出生年月相差不远,10岁时,孝全皇后去世,从此就由静贵人抚养,因此奕新与奕亮■更是朝夕相处。
道光皇帝对于皇六子和皇四子,虽说同样钟爱,但还是更多地偏爱于皇六子奕新。这一点,可以从奕新生母博尔济吉特氏在宫内地位的升迁看出,在等级森严的后宫里,母以子贵是常有的事,在奕新出生之前,博尔济吉特氏还位居第五,除皇后外,位列全贵妃、和妃、祥妃之后;就在奕新将近两周岁的时候,她被晋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后宫中地位的迅速攀升,表明了道光帝对奕新的宠爱非同一般。另外,在选择师傅时,道光帝为皇六子选择一位科考等第比皇四子师傅杜受田更高的老师贾桢,再一次透露了他对奕新的偏爱。在皇子的婚姻问题上,道光帝为皇六子选择的是都统桂良之女.桂良在大清王朝后来发生的几次重大事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其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阅历为奕新谋划,如参加咸丰八年(1858)、十年(1860)的两次议和,参与慈禧——奕新的辛酉政变,帮助奕新开创洋务运动的新局面等等;为皇四子选择的则只是太常寺少卿富泰的女儿。富泰家族的地位远逊于桂良,他的现职更是无法与桂良的总督、都统之职相比。道光帝给了奕新如此多的偏爱,然而在接下来的皇位继承上,奕新却没有那么幸运。
在选择谁为皇位继承人时,道光帝犹豫不决,反复考虑,直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才遵秘密建储的祖制,谕立皇四子奕拧为皇太子.同时谕封皇六子奕新为亲王。这种同时立太子与封亲王的做法.有清以来,只有道光皇帝一人,也反映出道光皇帝确实在兄弟之间难以取舍。只好取个折中的办法。其实,皇四子奕■谕立为皇太子,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嫡后所生。当然,与其师傅杜受田的教诲与指引关系甚大。
按照清朝的规矩,当朝的皇帝要选择一个出类拔萃的皇子,作为自己的接班人。道光皇帝喜欢奕■聪明,可是他的身体不如皇六子奕新强健,又是个瘸子,而且在执政能力上也比奕■稍有逊色。道光皇帝一时拿不定主意。在道光二十六年(1846)三月,道光皇帝准备带领诸皇子和近臣们去行围打猎,也是借此机会对诸位皇子做进一步的考察。据《清史稿》记载,奕■师傅杜受田,对道光皇帝的心思揣摸得很透。他知道奕新马上功夫好,箭法也好,皇四子奕■要和他比赛打猎,肯定要输,于是教奕静说:“阿哥至围场中,但坐观他人驰射,万勿发一枪一矢,并当约束从人不得捕一生物。复命时上若问及,但对以时方春和,鸟兽孳育,不忍伤生命以干天和,且不欲以弓马一日之长.与诸弟相争也。阿哥以此对,必能上契圣心,此一生荣枯关头,当切记勿忽也。”到了行围打猎那一天,果然如此,恭亲王奕新大显身手,猎取的山鸡野兔最多。奕新得意洋洋,出尽了风头。可是奕拧虽然披挂整齐,弓箭齐备,却一箭未发,没有猎取一只鸟兽。道光皇帝很失望,也很奇怪,就问奕■,今天怎么啦?怎么一只猎物都没打着哇?奕■按照老师杜受田的教导,从容地对答。道光皇帝闻听此言,连声说好,不由得心中大喜,心想“此真帝者之言”。意思是说,当皇帝的一定要有仁爱之心,奕拧连鸟兽都不忍射杀,仁爱之心惠及鸟兽,这样的人当了皇帝,天下一定和平安定,老百姓就会过上好日子。这就是杜受田教给奕拧“藏拙示仁”的故事。
道光帝心中的天平开始向奕■倾斜。但是,他还是下不了决断。他知道无论自己怎样决断,对他们其中一个来说,必将是残酷的,他们毕竟都是自己所宠爱的皇子啊。后来道光皇帝病重,对奕■还是有点不放心,决定再对皇四子、皇六子做进一步的考察。奕■的老师杜受田又密授其“藏拙示孝”之计。对他说:“阿哥如条陈时政.知识万不敌六爷。惟有一策:皇上自言老病,将不久于此位,阿哥惟伏泣流涕,以表孺慕之诚而已。”果然如此,道光皇帝见皇四子奕■哭得那么伤心,十分感动,心想皇四子见我病重,这么仁孝,可以放心地把天下交给他了,“储位遂定”。道光三十年(1850)正月十四日.道光皇帝病危,于是把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召集到一起,当众打开从紫禁城乾清官“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取下的镉匣,取出道光帝亲笔立储御书,宣布由皇四子奕■继承皇位。道光皇帝驾崩后,奕■就当上了皇帝,改年号为“咸丰”。
P9-11
引 子
晚清政坛女主——慈禧太后(1835——1908年)
嘉道之后的内忧外患
内结外联扳倒肃顺
皇帝儿子居然不听话
两宫垂帘的貌合神离
“倒恭用醇”路线
构筑光绪无法逾越的权威屏障
且看皇帝怎么“蜕变”
太后玩火与东南互保
匡扶将倾之清廷——曾国藩(1811——1872年)
继前儒事业,启近代风流
临危奉诏编练湘勇
曾胡左联盟的形成
收拾洪杨,完满无缺
权力角逐,智者胜
裁湘留淮,欲保晚节
津门失足,无能抑或无奈
湘军督抚半天下
后湘军时代——左宗棠(1812——1885年)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宗棠
与曾国藩绝交
海防与塞防之争
拱卫开发西北边疆的先行者
收复新疆,功不可没
心高气傲以骂人为事业
坐拥淮军以揽权——李鸿章(1823——1901年)
应危急时势而生,左右满清之朝局
受尽天下百官气
海军强国梦
国人皆日可杀,万口一词
委曲求全办外交
后党乎?康党乎?
洋务救国与清流议政
恭亲王力主“变革图强”
儒学大师之西学洋务
坐知有洋务而不知有国务
清流领袖李鸿藻的傲骨清风
清流封疆办洋务
清流不成清流,淮戚不成淮戚
后清流与维新派的模糊合群
维新图强还是书生误国——康有为(1858——1927年)
公车其实并未上书
举人造反闹出的庶民问政
谋围颐和园,捕杀皇太后
维不了新、变不了法的一百天
康梁师徒的政治思想谋合与分野
好一个“忠君保皇”书生的政治品格
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翁同稣(1830——1904年)
帝师与帝妃之师
从全力赞翁到叛翁投李
敬南海狂徒而远之
翁李枯荣
神秘开缺终身憾
满清王朝的掘墓人——袁世凯(1859——1916年)
名振于朝鲜,崛起于小站
承淮系衣钵,扯北洋大旗
戊戌年告密真相
以退为进
养敌逼宫
细细品味和思辨晚清政局之际,冥冥问发现有那么几个人物,牵动着历史的车轮,随着时局的变化,虽说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抑或群体,却迂回在不同的政治派系、派别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在诸多影响晚清王朝命运的政治事件中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他们之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交织、演绎出晚清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主政晚清四十余年的慈禧太后,与各方政治力量达成高度默契的能力,实属惊人。以一派对付一派,是她玩弄权术的得意之举,利用恭亲王扳倒了“顾命八大臣”,利用李鸿章掣肘恭亲王和庆亲王。启用左宗棠、张之洞抗衡李鸿章,重用荣禄的同时器重袁世凯。当她支持洋务时,世人称之为改革家;当她发动戊戌政变时,维新人士恨之顽固、保守;当列强“扶帝废后”威胁到她的最高权威时,居然冲动到成为“团匪”之首而向八国同时宣战;庚子惨败后,却又成为“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倡导者和实施者。
恭亲王,作为道光帝的第六子、咸丰帝的六弟、同治帝和光绪帝的六叔,奕新历经四朝,是晚清皇朝中颇有作为的一位皇室成员。他亲身经历了王朝的一系列变幻,在晚清的政治史、外交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的活动是晚清宫廷权力斗争、社会发展和对外交往的一个缩影。由于受到咸丰的冷落和肃顺、端华之辈的排挤,而与慈禧同上一条船,成为辛酉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慈禧则以议政王、总揽国家政务回报之。然而,对于权力极端自私的慈禧,并不满于幕后指挥,又恐于恭亲王坐大,随之密谋“倒恭用醇”路线,设计着恭亲王的飞黄腾达与日薄西山。
世人眼中的奸臣卖国贼李鸿章,以一介文人投身戎马,匡扶行将倒塌的满清王朝,功过是非,盖棺却难以定论。作为湘军集团的骨干、淮军集团之首、海军的鼻祖,中国军事现代化征程上的功绩是不言而喻的,可是伴随着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最终他成为一个失败者,一个悲剧人物,是他能力不济,还是晚清在劫难逃呢?作为洋务干将,奉“自强”为宗旨,殚精竭虑“以夷制夷”,却在甲午战争中极力主和,是不想打,不敢打,还是根本就没有实力打呢?满朝文武包括慈禧太后,都认定他是后党时,面对慈禧追问,却耿直地回答“臣实属康党”。
湘军领袖曾国藩在攻陷南京、剿灭天国之时,只要挥师北上,能否定乾坤的确很难说,可是他却选择了急流勇退,或许并非国藩之主观意愿,乃时与势所迫也。翁同稣作为帝党核心,却阻止光绪与康有为相见:作为帝师,却以“办事多未允协……渐露揽权狂悖情状”之罪名而被神秘开缺。张之洞实属后党,当无异论,却以东南互保抗衡着慈禧的糊涂宣战。醇亲王本是光绪生父,却成为死心塌地的后党骨干。袁世凯与康党交往甚密,实属维新人士,却协助荣禄、慈禧发动政变:帮助慈禧应对列强、渡过难关,可谓功臣,最终却成为满清王朝的掘墓人。
不难看出,晚清政局实属错综复杂、千头万绪。或许没有人能够为充满传奇与曲折的晚清政局,勾画出清晰而令世人满意的版图印象。但无论如何,历史学家、文人墨客们,还是百费心思、绞尽脑汁,以冷静而敏锐的目光,勾画出一幅幅形态各异、褒贬不一的晚清政治版图,诸如:挑战与回应思维主导下的顽固保守与革新图强之争、爱国与卖国之争、主战与主和之争,满汉畛域意识引发的满清权贵之蛮横、汉族官僚之起伏,宫廷斗争延伸出来的皇位之争、嫡庶之争、帝后之争、皇权与相权之争、内廷与外朝之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晚清政局究竟如何呢? 不妨,把政坛人物分为不同的派系或者说派别,诸如保守派、洋务派、维新派、清流派、湘军集团、淮军集团、帝党、后党、南党、北党等等。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晚清政局演绎的脉络,才能感悟到晚清政治版图上各个板块之间的交织与碰撞。然而,演绎晚清政治的政坛人物及其派系、派别,却并非一成不变,或许因为政权结构的更替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利益集团,或许因为时局的变化而分化、组合.或许因为利益调整而联合抑或对抗……
晚清七十年,政治风云变幻,历史风云人物纷纷登场。他们各自迂回于不同的利益集团或群体,在诸多重大政治事件中扮演着不同的政治角色,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徐徐前进。帝国往事如过眼烟云,本书试图透过解析晚清政局和人事,拨开历史迷雾,探寻晚清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晚清政局究竟如何呢!?
不妨,把政坛人物分为不同的派系或者说派别,诸如保守派、洋务派、维新派、清流派、湘军集团、淮军集团、帝党、后党、南党、北党等等。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晚清政局演绎的脉络,才能感悟到晚清政治版图上各个板块之间的交织与碰撞。然而,演绎晚清政治的政坛人物及其派系、派别,却并非一成不变,或许因为政权结构的更替而重新选择自己的利益集团,或许因为时局的变化而分化、组合,或许因为利益调整而联合抑或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