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娶林妹妹?
为什么老板宁可培训也不愿涨工资?
为什么下雨天出租车总是很难打?
为什么发财的和倒霉的总是同一拨人?
为什么狭路相逢时总是勇者胜?
为什么团购成为新的潮流风向?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为什么政府要向老百姓借钱?
为什么美女们都喜欢“猪八戒”?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不亮?
为什么小公司招人才,而大公司挖人才?
为什么出口下滑时,家电要下乡?
为什么平价也能赚大钱?
为什么汇率会对出口商品有影响?
为什么虚拟经济不能过热?
为什么许多企业热衷于赞助选美活动?
赵丽蓉等编著的《实用经济学一本全(超值典藏)》用最通俗、最简练、最有趣的语言和实例,改变了经济学带给我们的生硬感与距离感 。
生活的热闹与经济学的理性总是息息相关,小到菜市场的价格涨跌,大到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数字变换的背后无一不折射着经济学冷静的光芒。《实用经济学一本全(超值典藏)》以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解答每个普通人最关心的问题。
《实用经济学一本全(超值典藏)》由赵丽蓉编著。
第一章 激活头脑,收获不一样的人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为什么乞丐喜欢大饼胜过铜钱
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娶林妹妹
为什么多人世界里的爱情往往以悲剧收场
为什么市区里的“黑摩的”屡禁不止
为什么老板宁可培训也不愿涨工资
为什么下雨天出租车总是很难打
为什么水果在旺季降价,而海边别墅却涨价
为什么家里收入增加并未提高生活质量
为什么黑人跳得远,却游不快
为什么旅游业成各地经济发展的“香饽饽”
为什么人们常说钱不是省而是花出来的
为什么发财的和倒霉的总是同一拨人
为什么孩子是自己的好,而太太是别人的好
为什么能看到好几百辆车在高速路匕逆行
为什么好消息得分开讲,坏消息得一次性说完
为什么不能封住家里“没用”的安全出口
为什么“第一美人”只存在于想象中
经济学原理小笑话
第二章拨开迷雾,了解人性与人的行为:博弈经济学
为什么不做宣传的小厂家也能把产品卖出去
为什么两个嫌疑人都自愿坐牢
为什么鳄鱼不吃送上门的美餐
为什么一个小玩具能让兄弟俩失和
为什么说吃狗屎也创造了GDP
为什么狭路相逢时总是勇者胜
为什么枪法最糟糕的活下来的概率却最大
为什么夫妻经常“床头打架床尾和”
为什么酒吧总是人满为患
为什么4个强盗无法均分80根金条
为什么奴隶们都认为自己的孩子被关进小屋
为什么第一次只能喝一杯酒
为什么蛋糕不好分
为什么变换投票策略选举结果就会产生变化
为什么花35元钱能得到100元钱
为什么薄饼和冰激凌一起卖更受欢迎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上班不戴工作证
为什么全体出租车司机都要贿赂调度员
为什么先提出要求的总能够如愿以偿
为什么说马屁股决定了火车的宽度
为什么仅仅多1%的可能就值得选择
为什么投资领域内多见“脑袋决定屁股”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卖掉下跌的股票
常见经济学术语
第三章惬意生活,花钱里面有学问:消费经济学
为什么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
为什么一样的降价幅度带来不一样的消费行为
为什么吉祥号码总是卖得贵
为什么以旧换新胜于打折
为什么一块月饼竞卖出了“天价”
为什么人们总说“便宜没好货”
为什么比尔·盖茨的子女也得自己打工赚钱
为什么有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
为什么别人能买的东西,我不能买
为什么飞机要分头等舱和经济舱
为什么涨价后的西餐店无人问津
为什么富翁得到的“最珍贵”礼物是个陶罐
为什么一只“假羊”比十只真羊还要贵
为什么银行卡能省钱也能赚钱
为什么信用卡里的钱不是钱
为什么仅仅贵了一元钱就该放弃买这件商品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货比三家”
为什么再美的爱情也需要经常保鲜
为什么得到唐僧也需要“讨价还价”
为什么团购成为新的潮流风向
为什么能用6万元买到价值20万元的汽车
第四章财富人生,聪明人的赚钱游戏:理财经济学
为什么拿了奖金不能马上花掉
为什么“月光族”也能省出养孩子的钱
为什么说存钱也是个技术活儿
为什么说“懒人”适合选择基金
为什么“股神”难找, “股灰”易寻
为什么政府要向老百姓借钱
为什么保险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什么1000元能使人在结婚当天变富翁
为什么有人总能抓住低风险的赚钱机会
为什么负利率时代,钱在银行越存越少
为什么利率降低人们也愿意存款
为什么银行也不“信守承诺”
为什么人们更愿意为小桶爆米花买单
为什么导演们喜欢修复经典影片
为什么人民币越升值,出口生意越难做
为什么有些人买彩票中奖的概率比较高
为什么总会有人愿意出更高的价格购物
为什么卖场天天都是“最低价”
第五章 满婚姻,挖掘幸福原动力:婚姻家庭经济学
为什么爱情也有价
为什么两个人的生活会比单身更幸福
为什么越“精品”的女人越难嫁
为什么美女们都喜欢“猪八戒”
为什么自古以来婚烟就讲求“门当户对”
为什么婚姻不是生活的全部
为什么日本的男人退休后害怕离婚
为什么“经济适用男”好过“高富帅”
为什么“宁拆一座庙,不拆一桩婚”
为什么说幸福也是可量化的
为什么人们总会“身在福中不知福”
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失去后才会懂得珍惜
为什么爱情也需要经营
为什么让“好日子”过久一点是泡沫
第六章、杜拉拉升职、加薪的秘密:职场经济学
为什么挑选合作伙伴要考虑隐性成本
为什么职场中讲究主动出击
为什么有些企业热衷于“软裁员”
为什么职场新人容易受冷落
为什么办事要化繁为简
为什么有些人只能看着别人升迁
为什么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却能改变人生轨迹
为什么外来的刺激会让我们的工作更有活力
第七章经济时代,身体也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经济学
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说“悔不当初”
为什么疾病要早发现,早治疗
为什么“透支”越来越普遍
为什么能吃能喝并不代表身体健康
为什么保健就像投资原始股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三甲医院
为什么要将一部分资金匀给健康
为什么省钱不如花钱重要·
第八章钱生钱,致富路上的管理学:发展经济学
为什么打开冰箱时,冷藏柜会亮,冷冻柜不亮
为什么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很重要
为什么大商家都注重“顾客满意度”
为什么大客户和小客户要区别对待
为什么要跳出“红海”找“蓝海”
为什么说“诚信”是企业生存之本
为什么重大项目好通过,小事反而难协调
为什么一时不舍,会失去更多
为什么“Made in China”天下行
为什么企业许诺必须依据完成期限
为什么“个性”是制胜的法宝
为什么小需求也能催生一个大产业
为什么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为什么大不一定胜小,而快却一定胜慢
为什么“联姻”比单身好
为什么电影票可以打折,爆米花却不能
为什么平价也能赚大钱
为什么倒着走反而更快
为什么“免费经济”越来越普遍
为什么LV的箱包能够享誉全球
为什么酒香也怕巷子深
为什么劲使大了容易得不偿失
为什么产品名字至关重要
为什么三军未动,要信息先行
为什么说“人才”就是放对地方的人
为什么激励比惩罚更有效
“精品折扣”的实惠到底有多少
为什么小公司招人才,而大公司挖人才
第九章 登高望远,看“另一只手”的作用:国家宏观调控
为什么政府对财政赤字又爱又恨
为什么税率高到一定程度政府反而会穷
为什么出口下滑时,家电要下乡
为什么工资不再是衡量收入的重要砝码
为什么保障性住房成为时下热点
为什么世界被称为“地球村”
为什么汇率会对出口商品有影响
为什么欧莱雅销量在金融危机时能逆市增长
为什么“补贴”成为贸易摩擦的国际常用词
为什么虚拟经济不能过热
为什么阿里巴巴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网络公司
为什么私人侦探大行其道
为什么许多企业热衷于赞助选美活动
为什么商家们爱上了展销会
为什么要严厉打击地下经济
为什么说“女性撑起半边天”
为什么各国会争相申请奥运会举办权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涉足新能源领域
您是哪种投资者
您的成功概率
激活头脑,收获不一样的人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
亚当.斯密曾说:“社会分工一旦确立,所有人都要依靠交换来生活,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所有人都会成为商人,社会成为商业社会。”在商业社会,不善思考的人最终都会成为生活中的失败者,只有激活头脑,不断思考,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我们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
为什么乞丐喜欢大饼胜过铜钱
一个乞丐来到秦国的一个小镇上乞讨,乞求人们给他点吃的。因为年景不好,镇上的人手中也没有多少存粮,所以,一连几天他都没讨到什么东西。有一个人看他着实可怜,就拿出一个铜钱扔到他的碗里。没想到,乞丐并没有很激动,反而一脸的不高兴。最后,还是小镇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把乞丐带回自己家中,给他做了一些吃的,乞丐风卷残云般地吃了一大盆饭,这才开心起来。此后,乞丐就留了下来,一直为老人守家护院。
俗话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因其性格、文化、兴趣的不同,对相同效用东西的需求就产生了差异,而且这种需求会随着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乞丐的选择乍看起来令人发笑:铜钱不比一个饼、一盘饭更值钱?但是在饥饿的乞丐眼里,饼和饭就是救命之物,效用远大于那一个铜钱。所以,为报一饭之恩,乞丐心甘情愿地留了下来,为老人守家护院。可是,当乞丐获得一种安稳的生活,衣食无忧之后,你再问他要一顿饱饭还是一个铜钱,答案恐怕就会不太一样了。
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在某个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下,人们总是倾向于作出能给自己需求带来最大化效用的选择。同样为了保暖,收入高的人在买一件衣服时更多考虑的是款式和品牌,而收入低的人在决定购买时更多考虑的则是它的质量。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人一生有五类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逐级递升。通常是低层需求获得满足后,才会出现另一高层的需求,在多种需求没有获得满足前,首先需要满足的是最低层的需求,该需求满足后,后面的需求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成为追求更高一层次需求的动力。正是人们有了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才有了提供多样化效用的市场空间。
实际上,需求与效用之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因时、因地、因人而不同。
经济学原理
需求是指人们在欲望驱动下的一种有条件的、可行的最优选择,这种选择使欲望达到有限的最大满足,即人们总是选择能负担的最佳物品。效用是指对于消费者通过消费或者享受闲暇使自己的需求、欲望等得到满足的一个度量。经济学家常用它们来解释有理性的消费者是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在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满足的商品上。
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娶林妹妹
《红楼梦》中贾宝玉、林黛玉与薛宝钗的三角恋爱关系,是几百年来“红迷”们一直津津乐道的话题。一边是热热闹闹、众星捧月的贾薛婚礼,一边是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潇湘馆,在痴宝玉错娶情宝钗的晚上,病黛玉独自承受着爱情的失去、希望的破灭而绝望离世。这个凄凉的秋夜,留下了多少看客的眼泪和心酸。
为什么贾宝玉不能娶林妹妹?为什么宝姐姐明知自己是个情感的替代品还要默默认下这门亲事?在分析时,大家一般都自动剥离了社会背景,而从林、薛的性情和为人处世着眼来分析宝玉的最优选择。事实上,封建社会的婚姻大多都是一个投资行为,首先考虑的是整个家族的未来和利益。不管你是“神瑛侍者”也好,“绛珠仙子”也罢,一旦投胎落地成了活生生的人,就不得不遵守世俗世界的一切约定与规矩。
的确,贾母是疼爱林黛玉的,但贾宝玉娶薛宝钗,是关系整个家族兴衰荣辱的大事。当时的贾府,地位、名望已不如从前,贾母要拉拢薛家,为的是稳固贾府势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贾宝玉娶亲,其实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为整个家族。于是,为了整个贾府的利益,贾宝玉即使知道了新娘不是林黛玉,也无力反抗,而是选择接受这个大家都认为有利的事实,做了一个最优的“资源配置方案”。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认为,资源分配时,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也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境变好。换句话说,就是不可能在改善某些人境况的同时不使任何其他人受损。
就贾宝玉娶薛宝钗而言,这件事本身不会改变林黛玉的境况,她还是贾府里的小姐,还受贾母疼爱,但能使整个贾府未来的处境变得更好,更大限度地保全贾府的整体利益。在当时严格讲究“门当户对”的封建社会里,这样做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然而,帕累托最优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不使任何人的境况变坏”往往难以实现,很多情况下,要使一部分人变得更好,就必定会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这时,我们可以通过“帕累托改进”将他人承受损失的程度降到最低甚至避免损失。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甲有一个苹果,乙有一个梨,如果甲、乙两人都很满意自己拥有的这种水果,即甲喜欢苹果多于喜欢梨,乙也喜欢梨多于喜欢苹果,这时他们就处于帕累托最优的状态。但是,假如拥有苹果的甲喜欢梨多一点,乙也恰好更喜欢苹果,这时,甲、乙就可以相互交换,甲得到苹果,乙得到梨,两人利益都没有受损,反而得到了自己更喜欢的水果,这就是进行了“帕累托改进”的结果,“交换”是改进的方法。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事情,这时,我们就该想办法“改进”,尽可能在不影响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使这件事变得更完美。再举个简单例子,四个人分100元钱,如果每个人分到的一样多,矛盾不会出现,大家都很满意。如果一个人分到25元以上,那就意味着另一个或另外三个人分到的钱少于25元,在这种“一人受益,三人受害”的分配方法下,矛盾就会出现。四个人之间就会产生猜忌,最终闹得不欢而散。要想分得合理、公平,又不会引起矛盾,就得先订出彼此都认同的标准来,按这个标准来分配,自然就会减少矛盾,降低摩擦。这个标准就起到了一个改进的作用。P9-11
什么老板宁可花钱搞培训,也不愿意给你涨工资?为什么下雨天出租车
总是很难打?为什么水果在旺季降价,海边别墅却在旺季涨价?为什么不做宣传的小厂家也能把产品卖出去?为什么酒吧总是人满为患?为什么发财的和倒霉的总是同一拨人?为什么买的永远没有卖的精?为什么人们总喜欢“货比三家”?……
生活的热闹与经济学的理性总是息息相关,小到菜市场的价格涨跌,大到国家进出口贸易的变化,数字变换的背后无一不折射着经济学冷静的光芒。正如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学习经济学并非要让你变成一个天才;但是,如果不学经济学,那么命运很可能会与你格格不入。”
《实用经济学一本全》从经济学基本原理人手,共分九章,由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典博弈行为与人性、理性消费的学问、理财造就人的眼界、婚姻家庭幸福的“量化”、升职加薪的职场“秘密”、经济时代的健康理念、致富路上的管理学、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方面的内容组成。这是一个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在这里,没有艰涩的数学公式,只有有趣的生活事例。如果你不明白“稀缺资源”,就会时常疑惑为什么一下雨,出租车就会很难打;如果你不理解“机会成本”,就搞不懂为什么多人世界里的爱情总是以悲剧收场;如果你没学过“边际效益”,就想不通为什么老板宁可把大把的钱花在培训上,也不愿意给你涨工资;如果你看不懂“乘数效应”,就不能理解为什么各地政府为了发展旅游业而不遗余力;如果你没听过“敏感度递减规律”,就会很奇怪为什么一样的降低幅度带来的消费行为却截然不同……
不激活头脑,就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不了解人性,就不能看透罩在外层的迷雾;不挖掘动力,就不能找到美满婚姻的经营之道。本书将高居庙堂的、只供少数精英掌握的知识,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案例一一剖析,开启每个普通人的经济学思维,让我们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观察、思考生活,最终获得经济人的理性与智慧。
翻开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