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再现中国六十年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北京文艺座谈会后首部长篇奇葩;
龙的传人在命运波诡云谲中的恩怨情仇;
郭宪所著《龙种(上下)》,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小说,讲述近现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描写引人入胜,一步步带领读者揭开历史事件的真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龙种(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郭宪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部再现中国六十年社会图景的鸿篇巨制; 北京文艺座谈会后首部长篇奇葩; 龙的传人在命运波诡云谲中的恩怨情仇; 郭宪所著《龙种(上下)》,一部荡气回肠的历史小说,讲述近现代在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者描写引人入胜,一步步带领读者揭开历史事件的真相。 内容推荐 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抗日战争至改革开放沧津台所经历的中国社会的重大历史事件。 沧津台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卫河从村寨边蜿蜒流过,形成一个坛子形河套平原。卫中原祖辈尚武逐河为生,其父卫淇辉抗日除奸,人称孤胆英雄“黑老雕”。因拒不南下受到撤职处分,解放后落在村里当支书,在运动中被自己不知道身份的私生女失手打死。而新时代给年轻的卫中原、鲁丽婵、槐梦娟们注入了忧患的思虑和行为的冲动,风车骑士,云蝉高唱,沧津丽梦,以致纠结经年。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寻妻路上的卫中原成为闪耀着人大代表光环的知名企业家,修路办学,建造蔬菜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富有和荣耀,都无法抚平世风日下的忧思。卫中原决心重建被他毁灭的仓颉陵,给万圣之宗重塑金身,让优秀民族文化发扬光大。正当此时,卫中原的公司却吃上了官司多人被抓。洪水浩荡,孤岛如磐。中原、梦娟夫妇二人打开无名氏寄来的包裹。写信人原来是誓不两立的中原前妻。她怒斥卫中原是理想主义的传教士,以道德杀人的刽子手。 卫中原们以爱党爱国的朴素而深厚的情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和热情,在历史大变革的洪流中沉浮搏击,呐喊,躁动,迷惘,反思,励志进取,带给我们凄美的故事,痛切的感悟,还有筑梦民族复兴的壮丽气象。 郭宪所著《龙种(上下)》是一部令人惊奇的佳作,中国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正月十五雪打灯 第二章 大河故渎风 第三章 帆影波澜 第四章 字圣仓颉四只眼 第五章 希望的田野 第六章 河风拂柳 第七章 寂寞春愁 第八章 同学少年 第九章 演兵场上 第十章 东窗事发 第十一章 奶奶的心事 第十二章 削发明志 第十三章 字圣涅槃记 第十四章 惊涛拍岸 第十五章 铁窗寒月 第十六章 卫家的丧事 第十七章 烈焰与寒水 第十八章 平原鸿沟 第十九章 忙牛的红犄角 第二十章 落日余晖 第二十一章 印把子的新把手 第二十二章 罪述 第二十三章 卫漳乱流 第二十四章 鹬蜊相争 第二十五章 国防绿印象 第二十六章 行使死亡权力 第二十七章 划河而治 第二十八章 我心迷惘 第二十九章 溯源行止 第三十章 秋去秋来 第三十一章 知青来了 第三十二章 民主变奏曲 第三十三章 北线战事 第三十四章 逆水行舟 第三十五章 云蝉高唱 第三十六章 沧津苦渡 第三十七章 雄关漫道 第三十八章 河湾截直的记忆 第三十九章 梦枕山岚 第四十章 行吟垄上 第四十一章 物是人非 第四十二章 河还在奔流 后记:绿叶对根的情意 试读章节 又追了一段路,已经到了一百坟西北上的河湾处。到岸边朝下一看,就见那只黄狗正跟一个老头对峙。那老头横端鱼叉,脚下踩着野兔的后腿,跟那条狗怒目对视。 这老头就是没名没姓的哑巴老船。这老船一直是个谜,用说书人的话说,家住哪里,姓甚名谁,年方几何,谁也不知道。只知道他在这条河里打鱼为生。每年七八月大汛间,或是严冬结冰封河前,他一定在河湾里牢船,上岸住进一队为他准备的单间房里。他个头不高,穿了一双大棉靴,身上裹着反毛皮袄,原本的白皮子被黑渍泥上了一层油光。黑皮面的羊皮帽子耳帮儿向外翘着,两条帽带不时被风吹得搭在胡子上。络腮胡子呈犁头状,雪白雪白。面颊上留有模糊的不规则的疤痕,刻着深深的皱纹。双眼皮从眼角处向下垂了下去,但目光炯炯有神。那神态那姿势就像是老将黄忠。 那狗也不示弱,伏下身体,胸部几乎蹭着了地,做进攻状,嘴里发出“呜呜”的示威声,见主人来了,更加气壮如牛,猛地向前跃出。 本荣急忙打了一声呼哨,那狗停住了进攻,扭过头向后看,并不后退。 这时田广田厚下到了河下沿,喊了起来:“大爷,你看是谁来啦?” 老船没有反应,目光死盯住那只狗。说话间,一行人连蹦带溜下了近前。老船这才转过神来,认出是熟人,脸上露出笑意,收起了手中的家伙。本荣将狗踢了一脚,“真是吃饱了撑的,见了兔子连人也不认。” 这时,观莘也赶到前边来,三人一起下跪,说是给老船拜个晚年。老船连忙将三个人一一搀起,嘴唇哆嗦了好一阵子,眼眶也湿润了一圈。 原来,这条黄狗不是专门用来逮兔子的细狗,爆发力和耐久力都不行,庆幸还没失狗性,一路追了下来。这只兔子向西跑到河岸边,眼看穷途末路,一头扎进河下沿。河边常青的香椿柳丛生,极好隐身,那狗在平地里呈强斗胜,到了河滩追起来就费了劲。在河边下撑子逮鱼的老船瞅见了,顺手掂起鱼叉掷了过去,那个准,兔子当下就擒。到嘴的肥肉让人抢了去,那狗哪里肯依,于是有了前番对峙争斗。 槐本荣要请老船到村里去享受美味,老船摇头不肯,不是灾病年节,他是不轻易上岸的。就是这一次,他的船依然牢在回流窝处,只带了简单渔具,在他认为是鱼窝的地方破冰求鱼。田广观莘一心感恩戴德,一时不知如何是好。槐本荣说:“好办!清川丰川哥俩脚快,回家扛个六印锅来,再来些葱姜油盐大瓷碗。找你婶子,里屋缸里还有开花的馍馍,酒你看着斟兑。盛仓盛福到河上沿地里拔些花柴来,玉蜀黍秆也中。河水现成,咱就在河边上开火。” 这样一安排,老船只好点头同意。将人分派完了,丢下兔子,槐本荣又领着人上岸,向西南方向追兔子去了。 中午一片晴空,薄云如絮,有风顺河走,河边上依旧冷得很。清川从村里回来后,找了一片长着香椿柳的滩地,就地刨了个坑做灶窝,又修出一个坡状的灶口。老船宰鱼是好手,兔子也不手生,三下五除二,整张的皮就被撸了下来。本荣从西南地折回来时,河下沿冒起了灰色的烟柱。大家见状,嘴角不经意间流出了涎水,嬉闹着撒起欢来。 槐本荣到了锅灶边,见卫川在那里续火,就让丰川把他替了下来。拎起两只兔子交到他手上,让他给支书家送去,又放下话,“跑得快回来吃肉,跑得慢回来喝汤,再慢了,到河边喝冰碴子水。” 卫川答应了,拐着脚上了岸,绕过一百坟向村里走去。 河边上弥漫着浓浓的香气,让人馋得舌头直舔上嘴唇。日过正午,本荣折了一根柳棍,剥了皮儿,朝兔子的屁股上扎了扎,判断肉熟了,就让人各自准备筷子,槐冠坤拿出盆子、勺子、铲子。本荣先扯下一个兔头两只后腿放在碗里。田广接过碗,跟田厚观莘交换了一下眼色,一齐走到老船跟前,将碗举过头顶。“大爷,再给你叩头。” 老船连忙答礼,苍老的脸上现出激动的笑容。 槐冠坤咬开酒瓶的盖子,“老爷们,家谱庙那儿给你留着房子你不住,就臆住划子好了。这风还是跟刀子拉似的,先喝一口暖和暖和。”槐冠坤知道他听不见,于是连说带比画。 老船接过酒瓶捧在手中,停了一会,转身走到河边,闭上眼睛停了片刻,将酒朝水里洒了一个半圆,然后才回来,对着瓶口呷了一口。 槐冠坤接过来,“哎!你这招高,王八醉了省得撒网了。” 槐冠义喊了起来,“好运,晌午吃兔子,黑喽炖王八吃。” 清川插话,“就怕酒不管够。” 槐冠坤拍了屁股蛋子,“说的啥话,没酒上我家运去。” 槐冠义揭短,“你家?有一冲山缸也让你自个喝光了。” “我的尿也含酒精三十度,管你喝够。” “你还是抻长了自个儿噙住喝吧。” “别呛呛啦,想吃肉的往前靠,开宴啦!”槐本荣一声吆喝,十来个人一起围拢过来。槐本荣将兔子挑入盆中,一番分解,各自用柳棍儿叉了肉,靠近嘴边吹了又吹,感到不烫了,于是一番大嚼。酒瓶轮了不到一圈,瓶嘴处沾上一层油花,也没人在意,尽情享用。 正在热闹呢,就听岸上有女人喊本荣哥。槐本荣喝下两口热汤,才站起身,隔老远就认出是冀洪升的媳妇黄品香。她已经脱去了过年穿的蓝布衫子,通身黑的棉袄棉裤,右胳膊肘部一块补丁挺显眼,一方酱色的大扎巾系在脖子上,将短发托起,像是一个老鸹窝。 槐本荣问:“啥事?” 黄品香有点难为情,“人伙里不好说话,你过来。” “有啥话不能当着人说,说你的罢。” 黄品香现出一脸可怜相。“洪升让公社弄走了,劳你辛苦一趟,把人领回来。” 槐冠坤一听是毙十犯了事,正好出气,替大队长挡了驾。“卫支书不是让他跟治保主任当巡警吗,怎么把自己给巡了进去,叫治保主任去吧。” 黄品香眼珠没有丝毫游移,似理会不理会的,说:“治保主任不是白瞎,哪有本荣哥脸面大?” P55-P57 序言 书作者不请文坛名人,偏偏选我为之作序,我深知这是对我的信任,更是多年真挚的友情、乡情、亲情使然。我和郭兄是乘一个闷罐车参军的,又先后调到总部机关工作。多年军营生活的历练,加上他善学习、爱思考、涉猎广、肯钻研的品性,不仅在建筑设计、施工上很内行,而且在书法、绘画、写作上都有较高造诣,对哲学、历史、文学艺术也颇有一些研究。正是由于他多年来惜时如金,勤耕不辍,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使片片树木长成了森林,条条溪流汇成了江河,形成了他深厚的文学底蕴。从他的处女作《混沌晓舞》到这部长篇力作《龙种》,正是其观竹沉胸、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也使其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龙种》这部小说,从基本定稿到修改至今,我已反复看了几遍,时常被小说中一些生动感人的情节所感染。作品纵横时空上百年,涉及地域三省十余县,出场人物数十个,演绎悲喜与庄严,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可谓是大气磅礴,波澜壮阔。在大跨度的历史长河中,如何直扑主题,铺展开来,作者选择的切入点可谓用心良苦。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给人们造成的心灵上的创伤是刻骨铭心的,容易唤起有着同样经历和遭遇的人们对这段沉痛往事的追忆。正像作者感慨所言:“差不多与共和国同龄的我们这一代人,侥幸避过了战乱年代,有幸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不幸赶上了‘文革’十年动乱,万幸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这几句话概括得非常精准,应该说是我们这一代人人生历程的真实写照。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抚今追昔,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当我们今天用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冷静地审视和总结那段历史的时候,它可以使我们更加理性地、深刻地反思昨天,珍惜今天,把握明天。 纵观全篇,思绪良久,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归纳品评,直抒坦言,该作品至少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鲜明深刻的主题思想。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客观地、辩证地审视了小说所要反映的历史阶段和由这个阶段所产生的诸多人物。书中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追忆与思考,意在说明,作为中国社会最基层的农村、农民,始终在跟着国家兴衰成败的脚步一同前行,与社会发展进步的脉搏一起跳动,同呼吸,共命运。社会的曲折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思想、意识、行为、理想、道德、价值观的扭曲与纠结,在书中反映尤为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以卫中原为主要代表的主人公们,其悲剧之悲,不在于其“造反”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而在于他们自认为是国难当头必须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革命壮举。小说的后几章,作者笔锋一转,以新的视角和史实,描写了从“文革”中走过来的农民,是如何理性思考,阵痛蜕变,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迈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康庄大道的精神面貌,热情讴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作品中渗透着作者对党、对祖国、对人民、对军队的热爱,渗透着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出现断代、核心价值观出现裂解的担忧和深刻思考,并在书中发出了蕴藏在心中已久的强烈呼唤。归来吧——被破坏的华夏优秀文化,归来吧——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这一鲜明、深刻而重大的主题,为作品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翔实可信的地域史料。作者采取了尊重、慎重和极其严肃的态度,对作品中凡涉及的古代传说和现代重大历史事件,都进行了认真的、详细的考证。先后查阅了《邯郸市志》《聊城地区志》《濮阳地区志》《魏县志》《大名县志》《南乐县志》《清丰县志》《内黄县志》《濮阳县志》《范县县志》《新乡卫河史话》等有关地、市、县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对土地革命时期党的活动家、“红枪会斗争”、“麦收暴动”;抗日战争时期创建根据地的斗争,聊城范筑先将军抗日殉国,日寇在魏县张辉屯制造的大屠杀惨案、反扫荡、南乐战役;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冀鲁豫解放区的进攻、南渡黄河等历史事件,进行了通览考证,并到有关实地进行了考察调研,保证了作品中历史人物、事件的真实性,增强了小说的历史厚重感与可信度。使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增长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 十分浓厚的故乡情结。作者把这个情绪归结为“绿叶对根的情意”,以表达一个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怀念和眷恋,对生育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真情。作者参军前,一直生活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村庄,是一个近乎鸡鸣三省的特殊地带。那里的宽广原野、潺潺河流、村落炊烟、历史人文、乡风民俗等,都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曾多次向我讲述,儿时和小伙伴蹲在河边,看那扬帆航行的过往船只,对百舸争流的壮观景象记忆犹新。有时津津乐道一些家长里短、笑话、故事,令我们捧腹大笑。如今,虽已离乡近四十载,身在千里之外,但他的故乡情结历岁月而不减,经风雨而不衰,不仅没有因时间和距离而淡漠,反而与日俱增,情思难收。对他来说,永远是喝不够的故乡水,亲不够的故乡土,道不完的故乡情。他自己的印章上刻“三省耕夫”,深深烙上故乡的印痕。并作五言诗表其胸臆:“寸草蒙春晖,叶茂根且固。向天茎本直,秋实无颜数。惟将原上情,植于丹心处。”可见,在他的脉搏里流淌着一腔故乡的血,跳动着一颗故乡的心。那片让他魂牵梦萦、挥之不去的神奇土地,是他久久不能忘怀的故乡之恋,也是他激情奔放的创作源泉。 生动逼真的人物刻画。作者根据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大量的切身感受,细致的观察分析,按照作品主题的需要,通过独特的、丰满的、鲜明的、细致的人物刻画,创造出了一群活生生的、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的典型人物。正如歌德所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之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思想感情上完全协调。”在这个大干世界上,有多少个人,生活里就会有多少个性。作者很好地把握了人物身上具体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人物独特的语言、行动、心理、气质、习惯、作风、做派、爱好、特长、外貌等,把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单个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和内在的特点,展示得十分充分,使生活中干差万别、复杂多样的各种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如主人公卫淇辉,既性情豪爽、刚毅果敢、一村之尊令人敬畏,也有刚愎自用、霸气十足、工于心计的一面。其子卫中原,有文化,有理想,有志向,有组织能力,有演讲才能,有冲劲闯劲,“文革”中走上造反之路,特别是在破“四旧”中率众拆毁字圣仓颉庙,后又参军、参战、退役,改革开放后,他不断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在实践中逐步清醒,后靠收废品搞建筑致富,率先资助乡村建设,其爱情经历也曲折凄美,使人印象颇深。鲁丽婵聪明伶俐、性格泼辣、敢作敢为,心系群众,特别是她为表清白投河自尽的一幕,令人震撼叹息。槐冠坤,红旗队长,种地能手,敢于担当,幽默诙谐、性格倔强,武功“高强”,作者刻画得活灵活现。槐梦娟,性格内向,却有主意,特别是和卫中原暗恋生子,为忠贞爱情与父决裂,离家出走,执着寻夫、艰辛育子的经历,令人感叹不已。槐三元的老成持重、学究风度、执着近痴,受人敬重。槐本荣为人坦荡、憨厚、正直、善良、有血性、有威信,但又放荡不羁。特别是和章蕙馨偷情东窗事发后,一蹶不振,人前矮了三分的形象,也非常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善拉古词,打得一手好莲花落,装满了一肚子故事的王莽河;嗜赌成性,被人当枪使、脑袋长在别人脖子上的跳梁小丑冀洪升(毙十);心理扭曲、道貌岸然、玩弄权术、得志猖狂的小学校长槐盛纯;老实本分、心地善良,三脚踢不出个屁的拉秧瓜——鲁顺平等等。所有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其令人惊叹之处,在于他们的真实或异乎寻常的逼真,因为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大都有生活中的原型作基础,都是真实发生过的其人其事,这又是作者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成功之处。 形象具体的环境描写。作者除了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功力不俗,在环境的描写上也是得心应手。恰当地处理了人物和环境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作用的关系,既把人物当作环境的主体去塑造,同时又把环境当作人物生活的基本条件来描述,使作品中避免了无环境的人物和无人物的环境。在具体描写中以情带景,景中含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开篇描写的气势之宏伟,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泻千里,恰似腾空而起的巨龙直冲云霄。尤其是给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黄龙——这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赋予了特有的灵性和神韵。“黄河不息奔东流。上汲雪域,下溢瀚海,八荒被绿,星月润露。……黄河不是永远混浊,它澄清过,一澄清就是一万年;黄龙从不屈身静卧,它摆过尾,一摆动就是几千里。”作者对故乡——黄河下游大河故渎的描写,语言凝炼,生动形象,寥寥数笔,勾勒其详,虽有夸张,却也难掩其文采飞扬。其日:“逢涝,大泽潜龙,足抵太行,鳞拭岱宗,须桨渤海,洋流逆动;逢旱,十日聚灼,稼禾生烟,千里硭硝,炊烟凄清;偶遇丰年,便是青纱遍野,硕果坠金,人畜兴旺,鸡鸣三省。”三种睛况三种结果,合卷闭目,仿佛在你眼前展现出涝、旱、丰三幅不同景象的画图,给人一种浮想联翩的视觉享受。 作品中还采用诗的形式对环境或背景进行描写,这又是作品的一个突出特点。诗的抒情是最强烈的。郭沫若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书中贯诗数十首,作者在诗中或借景抒情,或托物寄情,或:直抒胸臆,更加透出了感情的充沛和浓烈,有效地烘托和渲染了环境氛围。如“大河故渎地,古脉可寻踪。川壑纳泉雨,卫漳润原平,赵魏连齐鲁,三省一袖风。晨霜透寒意,瓦舍映日红。人面梦中老,岸柳岁岁青。”还有卫中原与梦娟、丽婵的对诗,更富有诗隋画意。“大河故渎风,携流入沧海。山高我为峰,不知有瀛台。”“卫水何其长,山海难聚首。渔翁品鲜醉,鸬鹚梦封侯。”“风劲孤帆远,浪涌润沙洲。无意争春色,绿上柳梢头。”诗中对晨霜、瓦舍、岸柳、归舟、孤帆、眠鸥、游鱼、渔翁、浪涌、沙洲等人物、景物的描写,组成了一幅十分美丽的图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优美含蓄,使人如身临其境,如入梦境。与此同时,作者还生情于景,寓景于情,诗中的每一行、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包含着作者对故乡那片热土的深厚而炽热的爱,也隐喻了主人公的命运轨迹。 富有特色的乡土气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部作品映一方水土。细心浏览不难发现,作品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都透着浓厚的乡土味。作品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故事情节的叙述等,有选择地使用了一些当地方言,使人一看就知道是那个特定地域的语言,品起来很有味道。作者还把当地的一些民谣、戏曲、杂要、顺口溜、口头禅穿插其中,既使作品丰富多彩,又更加生活化。特别是卫中原奶奶给孙媳妇淑娥讲的那段民谣,在当地广为流传,不少人都耳熟能详。“板凳板凳摞摞,里面坐个大哥;大哥出来买菜,里面坐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坐个姑娘;姑娘出来磕头,里面坐个孙猴;孙猴出来打仗,里面坐个和尚;和尚出来念经,里面坐个先生……”听起来,就像小时候奶奶给我讲的那样熟悉和亲切,能在瞬间唤起童年那美好的回忆。作者还把当地有特色的服饰、饮食、耕作、建筑、地理、人文、民风、民俗等,在作品中都一一作了介绍,使读者在阅读中对当地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民风民俗、人文地理有了概略的了解,使其地域特色更加浓厚。记得一位名人说过:越是具有特色的东西,越是最具有生命力。我相信这句话是真理。《龙种》中那种浓郁的乡土气息是自然清纯的,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捧卷调息,你能嗅到原野散发出的泥土的芳香,仿佛看到,作者的笔尖一直在他所熟悉的那片旷野上飞动跳跃,而双脚又坚实地踏在那片厚土之上。 开卷有益,作品像一面镜子,较客观较生动地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和人生的沧桑经历,发人深思。掩卷回想,爱国爱民,忧国忧民,利国利民,这不仅是作者的拳拳情怀,而且也是本人的拳拳情怀,所有炎黄子孙的拳拳情怀。 在完成这部作品的过程中,作者表现了挑战自我的非凡勇气和顽强的意志,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也不知在文学创作的王国里有过多少次博弈。上苍是公平的,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创作,这部浸透着作者心血和汗水的长篇力作终于问世,真是可喜可贺。同时,我们也不能不为作者的那种“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所感动和折服。真乃是:一篇作罢头飞雪,思绪万千谁人解?自古人生多坎坷,历经沧桑志不灭。戎马倥偬数十载,唯有勤耕永不懈。斗室运笔绘千秋,静坐常思任大写。两部剑琴作,一曲游子吟。故慨然叹之日: 《混沌晓舞》,如破晓朝阳,喷薄而出,奔放炽热,吐红化雪,光披古原,情满川岳,紫气东来春晖泻; 《龙种》放歌,似大河奔流,巨龙潜行,横贯时空,搅动魂梦,演绎悲怆,天地动容,警世雄浑唱大风。 后记 好友书平给本书作序前,曾经问我,《龙种》写作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我说不好归纳提炼,一句话说不清楚,所以才说了那么多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交给尊敬的读者品评好了——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后来问我最初的动因,我也想了良久,最后还是归结为几个字: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对根的感恩与祈愿。小说意在述说作者的感悟:秉承着民族的精气与良知,理智地审视别人和自己的脚印,就能认准方向,走得更快更好。 黄河下游北线故道,史称大河故渎,卫河从中穿行而过。卫河源于太行山东南麓,相传因源行于古卫地并于天津卫出海而名。汉时称白沟,隋唐以降或称运粮河、御河,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是华北平原上能通航的河流。平原,河流,村落,炊烟,历史,人文,冀鲁豫三省交会交融的这片原野,沉积出无比厚重的典籍,展现成无比绚烂的画卷,用心阅读,会有欣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记得小时候住姥姥家,长辈开玩笑说,河东的小孩又来了。河东指的是河南省山东省,其实我是河北省人。家住河西大堤边上,仓颉故里附近,省人,跟河南零距离距离,到山东也就是五十里路的样子,是个近乎鸡鸣三省的所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是其中的一分子。所以,斗室存有闲章,号“字圣家童”、“三省耕夫”。寸草蒙春晖,叶茂根且固,向天茎本直,秋实无颜数,惟将原上情,植于丹心处。静悟知道,勤耕丰园。《龙种》与前著《混沌晓舞》算是拙耕之获吧。令文学大师们见笑自在意料之中,然笑柄为柄毕竟是有形的物件,虽不及金之炫辉玉之温润,把玩一番自有心之所得,不亦乐乎。 小说时空纵横上百年,平铺直叙肯定会出现审美疲劳。选择“文革”作为切入点,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被斗争对象要查祖宗三代,于是,较容易在新的时空中拎起历史钩沉。积贫积弱的苍野,铁流咆哮的长河,民富国强的丽梦,以及荒唐承载的庄严,喜剧演绎的悲剧,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引发无限感慨。差不多与共和国同龄的我们这一代人,侥幸避过了战乱年代,有幸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不幸赶上“文革”十年动乱,万幸终于步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重温旧梦,噩梦中也有美好的记忆;放飞新的梦想,美梦中也有莫名的失落和惆怅。 小说中涉及的古代传说和当代重大历史事件,都取舍于当地志书,这不仅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而且是为了历史背景的厚重与可信,至少本地域的人耳熟能详共鸣共识。涉及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人物事迹,都是据史正面引录,不仅确有其事,而且值得我们敬仰。“文革”涉及的遭批判人物,都是叙述性的,旨在衬托小说的历史背景,没有褒贬的倾向。事件进程的时间节点也基本吻合,但不拘泥于某时某地,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做了人为的缝合穿缀,以服务于小说素材质量和情节展开的需要。小说中主人公们其人其事,都是根据众多生活原型虚构加工而成,按艺术真实展现出来的,没有穷经考证对号入座的必要。 小说中的卫漳县属于虚构,不是确指某省某县,大致是冀鲁豫边区原卫河县漳河县所及地域,也大致是现在河北省的魏县、大名县,河南省的南乐县、清丰县、内黄县,是诸县边区变迁沿革的虚拟集合体。但小说的人物、事件、演义、评判,都不涉及某地某人的功过是非。 土地革命时期,涉及直隶省大名第七师范初期建党、早期党的活动家和党员、麦收暴动、红枪会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涉及八路军129师挺进冀南建立根据地的相关战斗;聊城范筑先将军抗日殉国;日寇制造的魏县张辉屯大屠杀惨案;粉碎日寇铁壁合围的反扫荡艰难岁月;战略反攻时期的南乐战役。 解放战争时期,涉及刘邓大军平汉战役;国民党军进攻冀鲁豫解放区的暴行;南渡黄河;解放区干部南下。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小说的主题部分。沧津之丽梦,理想与现实,过去和现在,自始至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展开人物故事。社教运动斗争扩大化,极大影响到主人公的思想、行为及命运,但那也是学雷锋的年代,新人新事新风尚让人至今难忘。“国难当头”反修防修激情进发,“文化大革命”红潮涌动。不仅要闹政治革命,而且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要支持全世界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站在地头上,眼望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 改革开放二十年,写了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给农村带来的生产力的解放,初步告别贫困的欣喜,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发展给人们思想、观念、行为带来的影响,精神贫困比经济贫困更值得忧虑,以及主人公对新时期新农村的憧憬与奋斗。 环境造就人。野风吹皱沧浪之水,溅起多彩凄美的浪花,浸润凝结成人们不同的性格特质和行为方式,演绎出可歌可泣可悲可悯的悲喜剧。“遥想当年小出身,一掬卫水映清纯,赤胆忠心向阳红,秃笔如箭射浮云,疆场铸就瘦马骨,茫野痴种报国心,长袖未干荒唐泪,沧津丽梦日又新。”这是小说主人公卫中原们的沧桑人生,也是中国农民乃至人民生生不息的写照。如果说是个人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党、国家和民族的悲剧。现在的人们,有理由批判主人公幼稚、浪漫、愚忠、盲从、狂妄甚至犯罪,但是,说他们愚昧落后却有失公允,更没有资格去侮辱他们。仓颉陵曾经毁于战火和水灾,但1966年的那场毁灭,却是完全出于人祸。问题的严重性或悲剧性在于,那时人们认为,能率先想到予以破坏、敢于破坏,是思想觉悟的体现,是绝对正确的革命壮举。正是“文革”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使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出现缺损,在商品大潮的裹挟下,个人至上麻木不仁,无知和贪婪趟过道德底线直闯法律禁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和觉悟程度上,卫中原们也是一批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作为、有担当的人。我们今天呼唤道德,呼唤良知,呼唤脊梁,不也正是忧于价值观残损文明道德缺失国家民族死于俗躁安乐吗?作者念之感慨,思之隐痛,理不为之歌,情当为之祭。 作为文化始祖,字圣仓颉受到历代帝王和百姓的尊崇。值得欣慰的是,仓颉陵被毁三十多年后,在当地群众强烈呼吁和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3年重建一新,“三教之主”“万圣之宗”的字圣仓颉重塑金身,成为百姓景仰的一方名胜,传统正月庙会规模空前。中华文化文明重放异彩,得以薪传不息。仓颉陵的毁于建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现象,应能启发人们反思与觉醒,为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增砖添瓦。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路秉灿前辈和多位朋友提供的志书,助以贯通地域和古今,引经据典,起到了夯实基础的作用;恰君女士从文学专业上给予了指导;贾磊磊先生与夫人张爱丽阅校书稿,给予热情鼓励与指正;周和平同志不辞辛劳帮助文字校对,并列出历史事件确切的时间地点人物背景,体现出博学的专业素养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滑志先生为本书做了大量业务工作;张书平同志数次通览全篇,由衷感慨,欣然作序,点石成金,文质彬彬,底蕴淳厚,风采博雅;近两年来,我的领导、老师、朋友、同事、家人一直关心本书的出版,给予我热情鼓励;出版局出版社领导和导师给予方向性关键性指导,使本书吉日面世。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书中难免有错误,也谈不上艺术造诣,作者一些观念观点与读者也不尽相同,能容乃大,敬请谅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