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分为十编,第一编将总体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从大的方面着眼对中国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作框架性和重点性的论述,强调中国的人文精神在山水画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所长期形成和独具的意义;第二编主要探讨前山水画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这种中国人与大自然长期形成和流露出来的特殊的精神和情感关系中,也许能够看到中国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的某种特殊性;从第三编至第十编,对整个山水画演变的历史作描述和梳理,力求在保持细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同时,厘清和概括出这种演变的整体脉络。
《中国画艺术专史》丛书为我国第一部中国画艺术专史,填补该领域空白。作者分别对中国传统绘画中三科: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作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不仅全面展示了中国画灿烂辉煌的风貌,更对中国画中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科的具体成因、发展规律、技法特性、人文价值等物质层面和深层内涵作了客观的揭示和有益的探讨。具有学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本书为丛书之山水卷。
本书共分为十编,第一编总体论述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第二编主要探讨前山水画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从第三编至第十编,对整个山水画演变的历史作描述和梳理,力求在保持细节的真实性和生动性的同时,厘清和概括出这种演变的整体脉络。
序/1
总论/5
绪论/16
第一编 中国山水画的文化精神
引言/19
第一章 山水画的人文资源/20
第二章 山水画的精神特征/30
结语/40
第二编 前山水画时期(史前至秦汉)
引言/43
第一章 前山水画意识/44
第二章 前山水画因素——先秦两汉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50
第三章 前山水画形态/55
结语/64
第三编 山水画的自觉与独立(魏晋南北朝)
引言/67
第一章 促使山水画意识自觉和独立发展的社会因素/68
第二章 山水画的独立成科/73
第三章 重要画家及理论/87
结语/104
第四编 山水画的发展和突变(隋、唐)
引言/107
第一章 山水画模式建立及风格发展的社会基础/108
第二章 由繁华而成的金碧风格·从展子虔到李思训/110
第三章 变革而自由的精神·吴道子的初变与多样化倾向/120
第四章 涵咏文人理想。王维、郑虔、卢鸿/126
第五章 民间的互补及其他的山水画/132
第六章 唐代的山水画理论/144
结语/148
第五编 山水画的鼎盛与风格化(上·五代及北宋)
引言/151
第一章 圆融、多元、理性的山水精神/152
第二章 自信地面对自然/154
第三章 含蓄的南方情怀/181
第四章 “墨戏云山”和文人绘画意趣/200
第五章 雍容的江山气度/208
第六章 五代、北宋山水画理论的丰富和成熟/216
结语/230
第六编 山水画的鼎盛与风格化(下·南宋及辽金)
引言/233
第一章 刚劲的风格/234
第二章 苍润或荒率的风格/250
第三章 辽、金山水画/262
结语/270
第七编 山水画的文人化(元代)
引言/273
第一章 山水中的文人品格/274
第二章 文人山水画的兴起:赵孟頫与钱选/285
第三章 得“米家”遗意和承“董、巨”风格的山水画/297
第四章 山水画之变与成熟:黄公望/307
第五章 “渔父”与渔隐:吴镇/318
第六章 阔远与高逸:倪瓒/327
第七章 书斋与隐逸:王蒙/336
第八章 继承“李、郭”风格的山水画/347
第九章 元代山水画理论及绘画材质、观念和技术之变/356
结语/366
第八编 山水画的学术化(上·明代)
引言/369
第一章 抗争中的学术发展/372
第二章 从院体到“浙派”山水画/380
第三章 沈周、文徵明与“吴门画派”/401
第四章 院体别派/422
第五章 董其昌与“松江派”/433
第六章 蓝瑛与“武林派”/442
第七章 陈洪绶、吴彬的古拙奇诞山水/447
第八童“南北宗论”及明代山水画理论/455
结语/462
第九编 山水画的学术化(下·清代)
引言/465
第一章 清代山水画的四大流派
——自我派、仿古派、中西融汇派、院体派/469
第二章 自我派四大家/475
第三章 清初自我派其他画家及画派/494
第四章 仿古派/518
第五章 中西融汇派/535
第六章 院体派/550
第七章 扬州八怪、京江派与海派的山水画/557
第八章 清代山水画理论的学术化/576
结语/586
第十编 山水画的现代形态(现代)
引言/589
第一章 时代文化的碰撞与调和/592
第二章 与日本绘画影响有关的山水画/600
第三章 与西方绘画影响有关的山水画/615
第四章 与写生之风有关的山水画/626
第五章 与传统精神有关的山水画/648
结语/670
余论/672
后记/674
图版目录/676
主要参考文献/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