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大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本书兼顾八家、风格多样,所选文体除名声在外的散文外、还包括杂记、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等众多文体,使读者对八大家的全貌和唐宋散文的精妙一览无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宋八大家文集/励志中国国学经典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崔钟雷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散文大家的合称;他们代表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本书兼顾八家、风格多样,所选文体除名声在外的散文外、还包括杂记、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等众多文体,使读者对八大家的全貌和唐宋散文的精妙一览无余。 内容推荐 集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位大家之文章精粹,品读散文、书信,杂记、山水游记、赠序、书序、传记、祭文、寓言、诗歌等众多文体。“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品大家之精粹,赏千古之奇文。 目录 韩愈集 原道 原毁 杂说一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争臣论 与于裹阳书 答李翊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祭十二郎文 祭鳄鱼文 柳子厚墓志铭 论佛骨表 送董邵南序 平淮西碑 柳宗元集 驳复仇议 箕子碑 吊屈原文 捕蛇者说 种树郭橐驼传 梓人传 段太尉逸事状 童区寄传 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六逆论 封建论 鞭贾 钴鋂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愚溪对 欧阳修集 朋党论 纵囚论 梅圣俞诗集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论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画舫斋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洛阳牡丹记 与高司谏书 养鱼记 樊侯庙灾记 曾巩集 寄欧阳舍人书 醒心亭记 墨池记 送刘希声序 熙宁转对疏 祭王平甫文 王安石集 读孟尝君传 游褒禅山记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本朝百年无事札子 祭欧阳文忠公文 同学一首别子固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苏洵集 管仲论 辨奸论 心术 利者义之和论 上文丞相书 苏轼集 刑赏忠厚之至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喜雨亭记 超然台记 凌虚台记 石钟山记 秋阳赋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方山子传 三槐堂铭 密州到任谢执政启 答毛滂书 上荆公书 祭文与可文 稼说 苏辙集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巢谷传 墨竹赋 答黄庭坚书 为兄轼下狱上书 御试制策 试读章节 师说 题解 本文是韩愈的名篇之一,阐述了师的作用和从师学习的重要,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以从师学习为耻的坏风气。韩愈认为“人非生而知之者”,所以人人都要从师学习;从师的原因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不分长幼,不论贵贱:老师与弟子之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因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文章用从师与不从师、学道和学句读、士大夫和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作对比,反复论证,脉络清楚,含义深远,语言流畅。 柳宗元有《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他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可见韩愈当年是很有勇气和抱负的。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时候求学问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圣贤之道、讲解知识、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并不是生下来就知道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去向老师请教、学习,那些疑难的问题是永远不会得到解决的。生在我前面的人,他如果掌握圣贤之道比我早,我要跟从他学习;生在我之后的人,他掌握圣贤之道如果也比我早,我也应跟着他学习。我学的是圣贤之道,哪里在乎老师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尊贵的或贫贱的,年长的或年少的,圣贤之道为谁所掌握,谁就是老师。 唉!从师求学的道理不得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叫人们没有疑惑不解的问题可真是太难了!古时候的圣人,他们远远地超出于一般人,尚且拜师求教;而现在的一般人,和圣人差得很远,却以从师学习为耻。正是因为如此,圣人就越发地圣明,而愚人就越发地愚蠢了。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喜爱自己的孩子,挑选好的老师来教他们;而对于自己,则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实在令人疑惑不解啊!那些孩子的启蒙老师,是教给孩子书中的内容,使孩子们能学会断句诵读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圣贤之道及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会断句,有疑难不能解决,前者去向老师学习,而后者却不这样做,去学小知识而把大学问丢在一边,我实在看不出他们明白事理。巫医、乐师和工匠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而士大夫之类的人,有称“老师”、称“弟子”的,人们便聚在一起讥笑他们。问一下原因,人们就说:“某人和某人年龄相仿,学问也差不多。”他们认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实在是一种耻辱,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则又近于谄媚。唉!由此可知从师求学的传统不能恢复的原因了!巫师、乐师、工匠们,有地位的人是不屑于与他们为伍的,而现今竟然反而不如他们聪明,这岂不是怪事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等人,他们的贤德是不如孔子的。孔子说过:“三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因此,弟子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任何地方都比弟子贤明。明白圣贤之道有早有晚,对某一方面的学问各有专长,不过如此罢了。 李氏有孩子名叫蟠,年龄才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及传注都加以广泛地学习,他不受当前的风气所影响,跟从着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实行古人从师的正道,写了这篇《师说》赠给他。P15-17 序言 在中华民族历尽风霜的苍茫大地上,燃烧着五千年来传承不息的文明之火。它点燃了千千万万个炎黄子孙的奋斗之梦,照亮了中国历史的前进之路。泱泱中华,滚滚逝水,多少文人墨客留下脍炙人口的鸿篇巨著。在历史的画卷前回首抑或前瞻,总有千般华彩、万种风流,等待后人品味与鉴赏。 秦汉的文人风骨凝就了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盛唐的明月美酒流淌出流传千古的锦句华章;宋代的古笔酽墨书写着一朝盛世的婉约风骨;明清的演义传奇描摹出一个时代的人世沧桑;孔子周游列国,教授弟子三千,铸就了文化的底蕴;孟子潜心著书,推行仁政,流传下思想的精髓。古老的文化有如一杯香茗,透过历史的尘封散发出无尽的幽香;古老的文化有如一阵清新的微风,透过亘古的光阴迎面扑来。品读经典,在时光的轨道中自由穿梭,与名家大师进行思想的对话,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学海无涯,“励志中国”丛书愿帮你推波助澜,探求无尽的知识宝藏,在先贤哲人的睿智和哲思中汲取智慧精华。为此,我们精心为您编纂了本套“励志中国”国学经典系列丛书,以弘扬民族文化精髓,展现中华民族璀璨的文明成果为目的,旨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沿袭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光辉与骄傲。本套丛书文字简洁,图片生动,展现了五千年以来的社会变迁、战争战事、风云人物、诗词歌赋、文学名著等。内容涵盖全面、考证权威,在不失其历史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精心的编排和润色,力争为读者奉上滋养头脑、愉悦身心的书籍盛宴。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