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的恐惧/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世界华人科幻协会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新锐科幻作家,即“更新代”科幻作家有什么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第一辑出版十位“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作家,包括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和吴岩的选集。

本书为韩松选集之《看的恐惧》,由董仁威等编著。

内容推荐

董仁威等编著的《看的恐惧》收录了著名科幻作家韩松的中短科幻篇小说代表作品《看的恐惧、《鼠笑》、《月球佚事》、《二〇一二》等共26篇。所收作品均为首次结集出版,部分作品为首次发表。

《看的恐惧》适合青少年读者、科幻和文学爱好者阅读。

目录

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

迷惑不解

保护区

沙漠古船

鼠笑

地球战士

不要让老婆的幽灵在互联网上找到你

无名链接

看的恐惧

家长

进化的腥膻

故乡畅想曲

中国捍卫新四大发明

未来的新华社

月球佚事

户籍

星潮?建设者

深渊:十万年后我们的真实生活

水栖人

艾滋病:一种能够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

乌托国的故事(三则)

记忆银行

闪光?阉割

星河的生日

二〇一二

后记:新的开始

试读章节

孩子们躲在门外,看着大人们忙进忙出。

“我家就要搬了,你家什么时候搬呢?”铅环对好朋友吹痕说。

“听爸爸妈妈说,我家不搬。”吹痕一脸的不高兴。

“干嘛不搬?搬家可好玩呢。那就可以坐小熊星人的大飞船了。你坐过那种大飞船吗?”

“没有。”吹痕羡慕地咂咂嘴,“不过,听爸爸说过,小熊星人就是坐那种飞船到我们地球来的。飞船好大好大。”

“那你赶快催你爸爸妈妈搬家吧。我们一块儿到保护区去,就又可以在一起玩耍了。”

吹痕沉默了,神态像个小大人。铅环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这时,传来了铅环爸爸的声音:“铅环,快点,我们要走了。再不走,就赶不上大飞船了!”

铅环只好遗憾地看了看好朋友,说:“得,我要走了。我们在保护区等你。一定要来啊!”

吹痕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说:“再见了。你们慢慢走。我一定会去找你的。”然后就慢吞吞地回家去了。铅环忽然觉得眼眶湿漉漉的。他和吹痕有八年的友谊了。

小熊星人的大飞船就停在地球人原来的飞机场上,不过,现在根本找不到飞机的影子了。飞机都被小熊星人拽起来扔进大海了。

飞船闪闪发亮,涂着稀奇古怪的棒状星系花纹。大队大队的地球人正蜗牛般的走进船舱。不少大人都带着铅环一样的小孩子。

“爸爸,到保护区要飞多长时间呢?”走进船舱,在座位上坐好,铅环好奇地问。

爸爸正在帮妈妈系保险带,听见铅环问,侧过头来,说:“啊呀,听说要飞三年呢,到那时,你也快长大了。”

铅环心想,要飞那么久啊,到那时,他还能认出吹痕吗?

正想着,轰的一声,飞船起动了,把地面刨出一个十公里深的大坑,腾地飞上了天空。

铅环四顾,见船舱里坐满地球人,有好几千人,一个个沉默不语。有几个蛇状的小熊星人在过道上嗤啦地巡游。

地球越变越小了。家园永远留在了身后。想到吹痕一家还待在ll~JL,铅环又伤心起来。

“爸爸,为什么吹痕他们不跟我们一起走呢?”

爸爸不说话。妈妈说:“因为小熊星人没有发给他们登船证。”

铅环这才注意到,自己的胸前佩着一个银光闪闪的金属牌,跟爸爸妈妈和其他乘客胸前的一模一样。

“为什么发给我们登船证,而不发给吹痕他们呢?”

“因为他们没有通过测试。”

“什么测试?”

“就是智力测试。那天,咱们不是去过吗?”

铅环记起,在小熊星人的一个基地里,一台闪闪发光的仪器对一家人的大脑进行了反复的检测。

“他们留在地球,会怎样呢?”

听到铅环这么问,妈妈变了脸色,爸爸不说话了。

铅环拉着爸爸的衣袖:“你说话嘛。”

爸爸吼了一声:“不要问了!”

这把铅环吓坏了。

飞船很快掠过了月球,那上面也有外星人的基地。

曾经有过那么一段时间,铅环还曾梦想着到月球上去旅行。人类登月,在小熊星人来到之前,就已经现实了。  但小熊星人在月球上建立基地后,便不准人类上去了,铅环的梦想便破灭了。

后来,等到小熊星人在地球上建立基地后,情况就更糟了。为了修建基地,小熊星人要求附近的地球人统统搬走。大家只好离乡背井。

铅环他们,便这样从亚洲搬到了南极。

但这还只是前奏。据说,很快,小熊星人便要全体移民到地球来了,到那时,地球上便没有人类的住处了。

地球人进行了反复的恳求,最后,小熊星人才答应派来几百艘大飞船,挑选一些“优秀的”地球人,把他们转移到遥远星系中的保护区去。

很早以前,铅环便在科幻小说中读到过人类移民外星的描写。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外星人是多么富有人情味啊,只是,他们的资源也有限,不可能把每一个地球人都转移到保护区去。

小熊星人继续在飞船过道中游动,铅环不住地偷眼看他们,十分好奇。过了一阵,他趁人不注意,情不自禁离开座位,朝一个小熊星人走过去。

爸爸妈妈吓环了,赶紧拉住铅环,这时,外星人用它头上那两根淡黄色的触鞭,碰了碰大人的手臂。像被什么灼了一下,爸爸妈妈的手都松开了。

外星人用柔软的身躯把铅环团在中央,用代音器慢慢说:“地球小孩,不要害怕。”

铅环看着外星人可笑的绿色复眼,说:“我不害怕。我喜欢坐大飞船。”

外星人说:“地球小孩,挺可爱的。”

铅环问:“保护区是什么样子?”

“保护区,跟地球一样,有草有树,有山有水,只是小点。非常舒服。”

“你们自己怎么不去保护区?”

“因为地球,更适合我们。我们找它找了很久。”

“可是,吹痕还在地球上呀。”

“吹痕是谁?”

“是一个小孩,我的好朋友。他们家没有得到登船证。”

“我明白了。那一定是因为,检测时发现他们的智力不正常。他们家是读书人吧?”外星人和蔼地笑道。

铅环吃了一惊:“咦,你怎么知道他们家是读书人?吹痕的爸爸妈妈都是大学老师。”

“留在地球上的,都是读书人,跟你们不一样。”外星人说着,把铅环放开了。铅环便回到了爸爸妈妈身边。

三年后,飞船抵达了目的地。铅环也长大些了。

保护区的确如同小熊星人说的那样,有草有树,有山有水,只是没有城市和房屋。

铅环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草原和高山上慢慢过起了原始人的生活。

时光荏苒。有一天,他们忽然觉得,自己原来非常喜欢并适应这种生活呀,这美妙的日子,甚至有一种梦寐以求的感觉。

“但愿像吹痕那样的家庭不要来!”这正是铅环的爸爸妈妈此时的想法。

大家都很感激小熊星人作出的安排。

偶尔,铅环也会想到他的好朋友,便呆呆地把目光投向天空,期望新的飞船到来。P10-13

序言

人民邮电出版社邀我主编一套“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但说实在的,我并不是科幻研究方面的专家,只是一个传记作者。不过,我对写作科幻作家的传记有特别的爱好,采访过不少有名的科幻作家。

我追踪华人科幻作家的人生道路已长达30多年。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对郑文光作过多次深度采访,80年代初又对童恩正进行过深度采访,90年代和21世纪初,我采访过的科幻作家更多了。

在采访过程中,我近距离接触了一代又一代的科幻作家,他们以科学为武器,做“赛先生”的战士,前仆后继,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添砖加瓦,为人类的未来出谋划策。

我斗胆将华人科幻作家分为四代。第一代为20世纪初到新中国建立以前的科幻作家,如顾均正等,我把他们称为“古生代”科幻作家。我对“古生代”科幻作家没有什么研究,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我把新中国成立以后至1983年,中国科幻作家被封杀为止的第二代华人科幻作家,称为“中生代”科幻作家。我对大陆地区的“中生代”科幻作家比较熟悉,深入跟踪采访了其中五位有代表性的科幻作家一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和王晓达。对“中生代”中大陆地区的其他著名科幻作家,如肖建亨、金涛、魏雅华、姜云生等,以及港台地区和海外的著名科幻作家,如倪匡、黄易、张系国等,虽看过他们的不少作品,但或无缘相识,或没有深入采访,不便说什么。我只对台湾地区的黄海进行过采访,对他的儿童科幻作品很赞赏。我的小孙女对我说,她很喜欢黄爷爷的科幻童话。

第三代科幻作家是“新生代”科幻作家,这不是我命名的,但我认同这个叫法。“新生代”科幻作家是“中生代”科幻作家整体陷入沉寂后,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在坚守科幻阵地的科幻世界杂志社精心培养下成长起来的,并在90年代形成了气候。他们与“中生代”科幻作家几乎没有传承关系,很少看前两代科幻作家的作品,走着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形成了追逐他们的上百万的科幻迷队伍。我采访过“新生代”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吴岩、星河等,并写了前五人的评传。

第四代科幻作家是2l世纪涌现出来的新锐科幻作家,科幻理论界有的称他们为“后新生代”科幻作家,有的称他们为“更新代”科幻作家,我比较认同“更新代”科幻作家的叫法。我对他们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写了《21世纪新锐科幻作家巡礼》一文,向广大读者重点推荐了12位“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锐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拉拉、谭剑(中国香港)、迟卉、墨熊、宝树、夏笳、飞氘、李伍薰(中国台湾)、程婧波、长铗。

新锐科幻作家,即“更新代”科幻作家有什么标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采用的是下面三个鉴别标准:

一是从时间上讲,是在21世纪才开始发表科幻作品或“窜红”,而为读者所知的;二是从作品质量上看,这批科幻作家作品要有深度、有厚度,有各自的特色,有独创性,其风格不能用前三代科幻作家中的某一位作家的风格来概括,被称之为某某“第二”;三是从数量上看,要有足够多的作品,特别是长篇科幻作品,这样才能跳出“科幻圈”,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

要编好“中国科幻名家名作大系”丛书,仅有对科幻作家人生道路有了解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识别科幻人才及科幻佳作的非凡本领才行。这个本领我没有,于是,我邀请科幻世界杂志社的副总编辑,毕身从事“科幻淘金”事业的著名科幻编辑姚嗨军,与我共同主编这套丛书。姚海军独到的慧眼,成就了许多“新生代”和“更新代”科幻名家,“淘”出了许多科幻名著。

姚海军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我们商定先从我撰写的科幻名家评传《穿越,2012》入手,第一辑出版十位“中生代”和“新生代”的代表作家,包括郑文光、童恩正、叶永烈、刘兴诗、王晓达、刘慈欣、韩松、王晋康、何夕和吴岩的选集。

第二辑则准备从我正在撰写的《更新代杰出科幻作家评传》入手,出版“更新代”知名科幻作家江波、陈楸帆、拉拉、谭剑、迟卉、墨熊、宝树、夏笳、飞氘、李伍薰、程婧波和长铗等人的选集。

这之后,再陆续编辑“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更新代”其他科幻名家优秀作品,出版第三辑、第四辑……

总之,我们欲与人民邮电出版社合作,倾世界华人科幻协会组织之力,向读者全面展示华人科幻作家的面貌’推动中国的科幻事业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一份绵薄之力。

后记

这部选集,收录了我的25篇作品,包括首次公开的我最早的科幻作品,也就是1982年我上初三时写的,比如《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和《迷惑不解》。这样算起来,我写科幻,到今年整整30年了。

它也收录了一些我最近才写的,比如《二○一二》。这篇作品发表在《GQ》杂志上。时尚杂志刊登科幻作品,以前是很少有的。这也许说明科幻正在进入我们生活中的更多领域。我能生活在一个科幻的时代,真是有幸。

还有一些,是我以前从来没有发表过的作品。比如《进化的腥膻》、《记忆银行》、《闪光·阉割》、《艾滋病:一种通过空气传播的疾病》、《乌托国》等。

这也算是对我30年创作的一个总结吧。上一次比较系统的总结,是在1998年,成都的《科幻世界》编辑部与新华出版社合作,出版了我的第一部科幻选集《宇宙墓碑》。我最新的这部选集,没有收录《宇宙墓碑》中已刊登的作品。

不知不觉,30年过去了。每每想到宇宙,就觉得这点儿时间,什么也不算。但它对人来说,却是莫大的一笔财富,也是最珍贵的一段岁月。

我很早就对宇宙的奥秘感兴趣,小时候,就一个人拿着手电和星图,在户外认星座。爱上科幻的孩子,心中大概都有这份情结吧。

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当时的科幻热潮,也冲击到了我。记得看到第一篇科幻故事,就迷上了。那可能是发表在《科学画报》上的一个苏联的短篇。有一次,家人拿回一本《人民文学》,一看目录,有一篇叫《珊瑚岛上的死光》,很吸引人,立即就一口气把它看完了。

像今天的孩子一样,那时我喜欢的,还有外星人、野人等话题。

1982年,联合国第二次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大会在奥地利举行。为此,联合国举办了以“外空探索”为内容的中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空间活动将如何改变我国和世界”。中国决定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武汉、沈阳、西安、重庆、昆明十城市参加比赛。重庆在三十九所中学进行征文活动。我也参加了。

我一口气写了许多篇,包括《一个初三学生的日记》和《迷惑不解》等。最终我的作品没有入选推荐参评全国的比赛。在老师看来,它们大多比较晦涩和灰暗。

但我还是在重庆市的评选中得了奖。我获得的奖品是威尔斯的《世界大战》和阿西莫夫的《我,机器人》等图书。我太喜欢它们了。

我就这样走上了科幻创作的道路,一写就是30年。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写科幻?或者,一个文科生,为什么要写科幻?这个问题比较难以回答。

最近我在看阿瑟·克拉克的《城市与群星》。这是一位我十分喜欢的作家。我仿佛重新回到了少年时代,体会到初读科幻时的激动。

克拉克的这本书,写于1956年。到现在看,里面提出的科学技术的创新想象,以及作者创造的一个美妙而不可思议的新世界,仍没有过时。它展现的是无尽时空中的东西,可能是我们永远无法达到和实现的,在这种充满遗憾的美里面,我甚至看到了未来共产主义的些许影子。

我能感受到与西方最精深的思想间的差距。在我的周围的中国人里面,很少有像这样以一种整体的、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去思考整个人类的最终归宿的。但正是在大量的西方科幻里面,展现了一个令不少中国人觉得完全陌生甚至感到有些恐慌的世界。我觉得那是他们骨子里的东西。

甚至日本的一些科幻小说,那种深邃,超脱凡俗的哲思,对终极的追问,有时也令我看不太懂,跟中国的科幻不太一样。想到已有十多个日本人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了,我就不禁猜测,这里面或许有某种内在关联吧。

我这里不是自我贬低,我们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从20世纪50年代的郑文光到今天的刘慈欣,但整个来讲,我们缺乏那种以科学技术为铺垫的想象力的环境和氛围。

从读科幻中,我体会到了一种对未知的探索,对我们与宇宙关系的沉思,以及对迷信的破解,对公平正义、人类大同的追求。科幻作者常常把人放在极端环境中,来考验他和她的人性,挖掘其潜能。科幻试图对人类的未来作出一个回答。

今天看多年前的西方科幻,包括威尔斯的,包括克拉克的,觉得仍然那么新鲜。那么,这是科学和人类的发展出现了停滞,还是科幻本身就是一种永恒的东西?

不管怎样,这些,也许正是科幻的魅力。

很多的中国科幻迷,与西方科幻迷一样,内心有着同样的东西。但我们往往长大成人后,就把它丢失了。我们不再读《城市与群星))。也许有很多人把兴趣更多转向了《二号首长》这样的官场小说。我怀疑这是两种文化的区别。

我曾经在国外的机场书店里购买科幻小说,但在中国的机场,找不到科幻小说,摆在最显眼位置的是官场小说。

2011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很大程度上是靠廉价劳动换来的。我们没有霍金,也没有乔布斯。这些,是否与科幻有一些关系?

我不知道确切的答案。我只是一有了时间,就继续写科幻。我仍然想着试图回答心中的关于宇宙、关于人生的谜题。

所幸,这样的同道越来越多了。

最近王晋康来信,谈到星云奖的事情。他说:“我对获奖的事确实比较看淡,有了当然更好,没有我也不会失落。我今年有两个长篇,赶得太辛苦,心操不到别的上面。我这把年纪,不知道写到哪天就写不下去了,在尚未把弦崩断前再拼几年吧。”

老王的这种老骥伏枥的精神,让我很感动。

我要把30年的结束,当作一个新的开始。

韩松

2012年5月14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5: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