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名片所标示的文化形成,是千百年来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东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现象,更承载着广东文化的灵魂。
《广交会/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由叶曙明所著,侧面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岭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表现出了旺盛的文化张力,不仅将告诉世人广东厚实的文化家底和滋长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将烛照广东文化发展的未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广交会/岭南文化十大名片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
作者 | 叶曙明 |
出版社 | 广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岭南文化名片所标示的文化形成,是千百年来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东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现象,更承载着广东文化的灵魂。 《广交会/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由叶曙明所著,侧面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岭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表现出了旺盛的文化张力,不仅将告诉世人广东厚实的文化家底和滋长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将烛照广东文化发展的未来。 内容推荐 《广交会/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由叶曙明所著,《广交会/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是“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系列丛书的其中一本。 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久、屡次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且分布国别地区最广、成交效果最好、信誉最佳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云集广州,互通商情,增进友谊,素有“中国第一展”之称。广交会为广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城市再添辉煌。 目录 中国第一展 海上丝路的前世今生 广交会从这里起飞 在禁运声中寻找突破口 “CIEF”叫响全世界 风浪中岿然不动 流花玉宇,风景这边独好 改革开放的起程炮 为中国品牌搭起大舞台 通往海洋文明的航标 大树参天二千尺 试读章节 2010年11月4日,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第10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宣告圆满闭幕。截至11月3日,第108届广交会共有来自208个国家和地区的199 266名境外采购商到会。 108届,也就是54个春秋。54个春秋,花开又花落,潮去又潮来。世界可以发生很多变化了。一株幼苗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了,一棵参天大树也可以变成一片茂密森林了。然而,广州作为海上丝路的发祥地,作为中国与世界连接的枢纽重镇地位,却一直没变。 这54个春秋广交会是怎么走过来的呢? 1957年是一个大起大落、大悲大喜的年代,中国每天发生的事情,一幕幕、一件件,都是前无古人的,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对那年的事情,不一定人人都记得,但有一件事,不应该被淡忘。 4月25日至5月25日,第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广州中苏友好大厦举行。最初的正式名称是“中国对外贸易公司联合举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据说第一个使用“广交会”这一简称的是周恩来总理。 1958年春,第3届广交会迁至位于侨光路2号新建成的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举行。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亲笔为新馆题写了“中国出口商品陈列馆”馆名。此后,在这里举行了第3届至第5届广交会。 1959年,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周年的献礼项目,广州在起义路兴建新的广交会场馆。新馆从1958年11月1日开始破土动工,仅用了九个月的时间,便全部竣工。1959年11月1日,第6届广交会顺利迁至海珠广场起义路1号新建成的陈列馆址,一直到第34届广交会都在这里举办。 1974年4月初,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流花路展馆建成,这是当时广东最大的一个单项民用建筑物。新展馆的正面镶嵌着由郭沫若手书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九个金色大字。字高4.8米,以钢筋水泥塑造,平均每字重达300公斤,共使用了1.1公斤黄金装饰。 2004年琶洲会展中心落成,广交会随即实行扩容,从第95届开始分成新旧两个展馆举办,广交会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三大展,仅次于德国的汉诺威工业展和通讯展。 P2-6 序言 文化之根基,在于脚下沃土;文化之硕果,在于阳光雨露。两千多年岭南文化,枝繁叶茂至于今,不外得益于两点:根深与吸收。 珠江流域位于五岭之南,但它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发祥地。岭南一带依山傍海,河涌交错,古百越先民生于斯长于斯,从早期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到后来商贸文明,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无不烙上深深的本土印记,彰显岭南水文化旺盛之生命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粤菜、广东凉茶、骑楼等,得天独厚,彰显岭南人生活中特有之文化风韵。 百越之地与中原虽关山阻隔,但自秦以降,岭南文化与中原文化之交流,便从未间断,特别是唐梅关古道凿通之后,来自母体之文化养分,更是源源不断输入岭南,消化吸收,成为岭南本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发源于本土之粤剧,其唱腔发展过程中,便吸纳了弋阳腔、昆腔、秦腔、汉剧等外来剧种精华,博采各家所长,自成一格。而韩愈贬潮,东坡谪惠,这些文人之难,却是岭南之福,他们推动了岭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融合,也让南北文化相得益彰。 岭南文化之开放与包容,不仅表现在对待同族同根之中原文化上,更表现在对舶来文化之高调“拿来”。自秦汉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以来,岭南作为始发地及通商大港,千百年来独居中外文化交流之最佳平台。清政府对海关是开了又闭、闭了又开,反复无常,但广州却一直对外开放,即便是闭关政策最严之道光十一年(1831年),广州街道上洋商依旧熙熙攘攘。经济往来必定挟带文化交流,文化舶来品纷纷从岭南登陆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再影响全国。广式骑楼、开平碉楼,便是中西建筑艺术之完美结晶。惠能创立了南禅,其《六祖坛经》被誉为中国人的佛经,推进了佛教的中国化、民族化和世俗化。 广东毗邻港澳,历来是对外开放的窗口,近现代百年来成为时代的方向标,引领时代潮流,成为最重要的革命策源地。近代中国民主运动风起云涌,岭南人中之翘楚如康梁、孙中山等,执改良与革命之牛耳,推翻帝制,建立亚洲第一共和国,都得益于岭南人对世界先进文化快人一步之认同。进入20世纪,广东又一次领潮争先,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不但创造了一系列经济之奇迹,而且孕育了改革开放时代文化精神,广交会成为海上丝路的新的里程碑,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的见证,又是商都文化的一个新标志。 历史进入了21世纪,文化在综合竞争力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已经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吹响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号角,提高文化的创新力、辐射力、影响力和形象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任务,评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提升广东文化形象之举。在这一重要历史契机下,整理、挖掘、打造岭南文化名片,就显得尤为紧迫。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名片,是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需要,是提升文化影响力的需要,是塑造文化形象力的需要,对于提升广东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名片,是代表一个地方最具特色度、知晓度和美誉度的整体形象、领域形象、特色形象的标志。岭南文化名片所标示的文化形成,是千百年来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广东人民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文化现象,更承载着广东文化的灵魂。“岭南文化十大名片”正是岭南文化精华的浓缩,彰显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经过广大网民、市民和专家,历经10个月的票选角逐,终于决出了代表岭南文化的十大名片——粤菜、粤剧、广东音乐、骑楼、黄埔军校、端砚、开平碉楼、广交会、孙中山、六祖惠能。同时评出了十大提名名片——陈家祠、南越国遗址、南海1号、岭南画派、石湾陶艺、潮州工夫茶、客家围龙屋、广东凉茶、粤绣、康梁(康有为、梁启超)。这些都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岭南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岭南文化的金字招牌,表现出了旺盛的文化张力,不仅将告诉世人广东厚实的文化家底和滋长的文化软实力,而且将烛照广东文化发展的未来,《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丛书的出版,也适逢其时地为宣扬广东的文化影响力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春风润南粤,文化展新姿。在文化强省建设的浩荡春风中,在盛世倡文兴化的时代大背景下,“岭南文化十大名片”的诞生,将进一步激发社会各界对文化建设工作的参与热情,不断掀起关注岭南文化的传承、发展、成长的社会热潮。 是为序。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