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一部历史至少可分为文明史与文化史两卷典册。前者可触可感,属物质遗产;后者内涵无限,属精神层面。翻阅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编委会编著的《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让我尤为感触的是它既有海洋文明,也有建筑文化。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用永恒的海洋精神激发民族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这是确保文化遗产创造活力的关键;其二,无论是马尾船政,还是三坊七巷我都十分熟悉,它们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文化无处不在、无物不显;其三,从以“宫巷海军刘”为代表的马尾船政走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将领确属中国海军的奠基者,发现并挖掘这段历史,不仅仅服务于福州、福建的文化旅游业,更丰富着中国的海洋文化,体现了中国近代背景下的事件建筑的文化价值,其内涵深远,视野博大。
本宫巷是福建三坊七巷和马尾船政的代表之一,由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编委会编著的《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主要介绍了原来居住于宫巷的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及其三兄弟的生平故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马尾船政的发展。全书分为四章,分别介绍三坊七巷之宫巷、马尾船政、宫巷海军刘氏四杰、刘氏家风文化,另有两份附录,分别是对刘氏杰出后人的专访和建立“福州近代海军将士博物馆”的倡议。
引言
第一章 东海之滨绿叶青葱——三坊七巷之宫巷
第一节 “三坊七巷”之概况及特色
第二节 宫巷11号一刘冠雄故居
第二章 走出深巷海阔天空——马尾船政
第一节 林文忠公的警示
第二节 马尾船政局与船政学堂的意义
第三节 长门炮台前的反思
第三章 匹夫壮志精忠报国——宫巷海军刘氏四杰
第一节 海军造舰大监刘敦禧
第二节 海军造舰大监刘敦本
第三节 海军轮机中将刘冠南
第四节 海军总长上将刘冠雄
第四章 务本求实以和为贵——刘氏家风文化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家风家训
第二节 天津马场道123号的家风传承
附录
2012年《大公报》采访刘冠雄曾孙刘景樑(摘要)
建立“福州近代海军将士博物馆”的倡议
后记 海军万岁
参考文献
活页 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上将及家人于天津马场道123号楼前合影
三、近代坊巷名人
“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是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从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近代以后的重要历史事件,如虎门销烟、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等,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点。许多与三坊七巷关系密切的人物(或出生于斯,或客居、定居于斯者)都在这些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为世人熟知者可列举十四人(以生卒年为序)。
1.甘国宝——一位传奇人生的爱国将领
甘国宝(1709--1776年),字继赵,号和庵,为中国清朝武官官员。出生于福建福州府古田县二十六都(今福建宁德市屏南县小梨洋村)。雍正十一年(1733年)武进士。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奉旨接任黄士俊担任台湾镇总兵,后并辗转复任该官职。是清治时期受台湾道制约的台湾地区最高军事首长。擅山水画,尤工于画虎。今三坊七巷之文儒坊中有甘国宝故居。
2.林则徐——中国“睁眼看世界之第一人”
林则徐(1785--1850年),汉族,福建侯官人(今福建省福州市),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绩是虎门销烟。官至一品,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中国人的敬仰。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对西方文明成果进行积极了解和吸收并采取为我所用的态度,故能成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和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之开风气者”。三坊七巷旁的澳门路有林则徐祠堂。
3.左宗棠——近代洋务运动之先驱
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左宗棠1863年升任闽浙总督。1866年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又称船政学堂),发展造船技术,培养海军人才。旋改任陕甘总督,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又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时值中法战争,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左宗棠奉命督办福建军务。11月抵福州后,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1885年病故于福州,谥文襄。
4.沈葆桢——中国船政之父
沈葆桢(1820一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清末重臣,谥文肃。晚清“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大臣,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沈葆祯之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女儿。在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中,被推向前台。他担任福建船政大臣,负责造船、练兵和人才培养,为组建福建水师、南洋水师而努力,成为早期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是我国近代教育和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脚踏实地、不遗余力地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付诸实践。
5.陈宝琛——晚节彪炳的前清太傅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陶庵,又号听水老人。福建闽县螺洲人。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同治七年(1868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陈宝琛兄弟6人,3人进士,3人举人,人称“兄弟六科甲”。光绪元年(1875年)擢翰林侍读,与学士张佩纶、通政使黄体芳、侍郎宝廷等好论时政,合称“清流四谏”。光绪六年(1880年),充武英殿提调官。翌年,授翰林院侍讲学士,纂修《穆宗本纪》。光绪八年(1882年)任江西学政,重修白鹿洞书院。光绪十年(1884年),上疏《请募勇参用西法教练》,主张“变化以尽利,任人以责实,筹饷以持久”,中法战争失利,受牵连,被降五级,回乡闭门读书,修葺先祖“赐书楼”,构筑“沧趣楼”。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任鳌峰书院山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任福建铁路总办,修漳厦铁路。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立全闽师范学堂(今福建师范大学)。宣统元年(1909年)奉召入京,担任礼学馆总纂大臣,宣统三年(1911年),陈宝琛任溥仪老师,赐紫禁城骑马,1912年2月12日,清帝逊位,追随溥仪。命修《德宗窦录》。1921年,修成《德宗本纪》,授太傅。张勋复辟时,推举为议政大臣。1925年随溥仪移居天津。陈宝琛留恋前清,但富有国家和民族情感。1932年成立伪满洲国,他不顾风烛残年,冒死赴东北劝谏溥仪,几被日本关东军囚禁;溥仪斥其为“忠心可嘉,迂腐不堪”,遂郁郁返回天津,1935年病逝于天津,享年87岁,谥文忠。著有《陈文忠公奏议》《沧趣楼文存》《沧趣楼诗集》《沧趣楼律赋》《南游草》等。P47-50
写作一部历史至少可分为文明史与文化史两卷典册。前者可触可感,属物质遗产;后者内涵无限,属精神层面。翻阅即将付梓的《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让我尤为感触的是它既有海洋文明,也有建筑文化。感受最深的是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用永恒的海洋精神激发民族保护并传承文化遗产,这是确保文化遗产创造活力的关键;其二,无论是马尾船政,还是三坊七巷我都十分熟悉,它们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们的文化无处不在、无物不显;其三,从以“宫巷海军刘”为代表的马尾船政走出的中国近代海军将领确属中国海军的奠基者,发现并挖掘这段历史,不仅仅服务于福州、福建的文化旅游业,更丰富着中国的海洋文化,体现了中国近代背景下的事件建筑的文化价值,其内涵深远,视野博大。
我本人并不十分赞同“欧美属于海洋文明,中国属于大陆文明”的观点,因为中国的生活形态乃至文化形态,自古以来就与海洋息息相关,比如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如郑和下西洋……但是,同时我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清王朝中期以来国家的故步自封与来自海上的西方列强所带来的重压危机,而打破自身桎梏与西方封锁,重新由内陆口岸走向大海、拥抱世界,从而与世界洪流汇合,这才是华夏民族文化获得伟大复兴的关键。
我认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福建的马尾船政又堪称是关键进程中的关键时刻。而关于这个关键性的历史瞬间,我们大致都会想到林则徐的倡言与左宗棠、沈葆桢的开拓之功,人们却忽略了另一批人物的重大贡献,又比如本书的主人公曾担任九届民国海军总长的刘冠雄及其同胞兄弟海军造舰大监刘敦禧、刘敦本,海军轮机中将刘冠南。
刘冠雄四兄弟以“宫巷海军刘”知名于福州,这是很有深意的。更可贵的是四同胞兄弟或担任海军将领参与抵御外敌,或对中国近代海军实业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这在国内确属罕见。
所谓“海军刘”,是因刘氏兄弟是19世纪下半叶的福州人,又都与马尾船政相关,他们都是早期马尾船政学堂的毕业生,是清末、民初这段历史的亲历者,在海军实战、海军规划以及建港、造舰各领域都有突出的历史贡献。
而所谓“宫巷”,是福州著名历史街区“三坊七巷”中的七巷之一, “三坊七巷”又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街之一。这个历史街区,既有传统民居的建筑文化遗产,又因严复、林觉民等大批仁人志士而颇具人文色彩,“海军刘”得以跻身于这个不朽者的行列。
这样,“宫巷海军刘”就与福州两项重要的建筑文化遗产——马尾船政与三坊七巷,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它们的传承与保护,它们的“活态”用途,它们的纪念价值,都显得十分重要。我尤其赞同本书作者在调研中所述,将已修缮完毕的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宫巷11号”建成“福州近代海军将士博物馆”,此举将是对中国福州近代海军将士最好的纪念形式。
《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以“宫巷11号”刘冠雄故居和马尾船政、学堂遗址为载体,写建筑的文化内涵,写建筑的历史变迁,更写出个人命运与社会变化发展的内在关联,将刘冠雄四兄弟的成长历程还原得更加丰满真实,也以见物见人的途径使中国博大的海军文化与厚重的建筑遗产具有了浓重的诗意和画境。
这确是本独特的书,这是本值得深读的书,这更是为海峡两岸发展做出文化、建筑、历史贡献的书,无论从20世纪文化遗产传承上,还是中国海洋文化的振兴上,我都认为这是一本值得向界内及公众推荐并普及的书。是为序。
2014年5月23日在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民国海军总长刘冠雄的曾孙刘景棵的办公室,再一次对《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的定位及撰文做付梓前的审定,大家肯定了该书的写作方向及对史料的把握度,使我这个“牵头人”心放下了,释负之感油然而生。于是从心底顿生对该书定位的如下陈述:
·这是一部通过建筑文化遗产解读海洋文明的书
·这是一部融人、建筑、事件于一体的敬畏历史的书;
·这更是一部呈现“宫巷海军刘”爱国御敌情怀且普惠公众的书。
说来《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的完成是超节奏的,这种“快”有幸让“宫巷海军刘”以完整面貌登上“第五届海峡两岸船政研讨会”。本书编撰自2014年元月听刘景棵介绍“家世”后,我便萌发此念,历经几轮策划案,并先后于春节后2月9日一11日、4月中下旬专家团队两次赴福州短暂而高效的考察、专访、拍摄,在马尾船政“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里我强烈地感受到1866年后的马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的光辉篇章:造出中国第一艘千吨级轮船、组建第一支海军舰队、腾飞起中国第一架飞机、培养起中国第一代海空军人才、开设中国第一所学习欧美的近代大学等……为此孙中山赞誉道“船政是为海军根基”。对中国近代化较早一批具有世界意义的人才来源,广为人知的是晚清留美幼童,可较少被留意到的还有马尾船政学堂连续派出的留欧学生,他们回国后不仅成为中国早期海军和造船工业的骨干,为中国近代海军发展和工业化作出重大贡献,更为北洋海军建设甲午海战立下功劳。
自3月确定撰写大纲后,先后呈报福建省文物局原郑国珍局长、福州文广新局杨凡局长,并在刘景棵、刘景端、刘友墀等支持下,得益于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中国文物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及郑国珍局长、杨凡局长的指导,特别感谢单霁翔会长直接为本书的出版定位并作序。其实面对福建马尾船政与学堂、面对“宫巷海军刘”的伟绩,《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专家团队对文献的认知、整理、编辑与写作是一次艰苦的考验,我们的成果无论如何也只是认识马尾船政文化、福州近代中国海军将领史研究的冰山一角,或者说仅仅是一个研究、探索、发现的开始。尽管如此,我在想,马尾船政与学堂走出的“宫巷海军刘”何以如此伟大而充满魅力,首先来自那个时代,来自他们的不懈奋斗,更来自他们家国情怀的坚定。从刘氏后人的一次次访谈中,我们悟到“宫巷海军刘”的成功源自各种磨难,犹如大自然的变化一般,有朝霞、夕阳、雨润,更有寒霜冰雪。仅从刘氏家风传承的结果看,他们没有丝毫的放纵与妄想,没有演戏般的高调、造作的激情、虚伪的玄奥,追求着一种在过去与当下都显圣明的“生活简单,精神富足”。
《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一书的“快捷”写作得益于刘氏后人——刘景棵、刘景端、刘景键长达数年悉心的文献图片整理与收集工作,得益于海内外中国近现代海军后人及研究者们诸项成果与报告的沃土;得益于福州日报刘琳副总编辑长期以来对刘冠雄为代表的“宫巷海军刘”事件的极有深度的追踪报道与著述……从而能确保该书在第五届海峡两岸船政文化研讨会上推出!马尾船政与学堂的诞生及走出的“宫巷海军刘”,有巍巍罗星塔、滔滔马江水作证,演绎了近代中国所改变过去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遇之强敌的警醒。从甲午战争到“一战”、“二战”的遗产印迹是:甲午战争的“遗产”导致了日俄战争(1884年),一战的“遗产”导致了灾难深重的“二战”,如何处理战争遗产,如伺真正“善后”,都为人类摆脱战争提供了深刻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为编撰者,我们深感总结并推出它的意义重大!此外,我还想表白的是,该书编撰从文献研究到整理写作确实是专家团队通宵达旦抢出来的,它非指令性任务,完全源自一种文化自觉。正是“宫巷海军刘”令人景仰的品德,大家的所有努力才这么心甘情愿。我真诚期望《永远的蔚蓝色——福州“宫巷海军刘”》所展示的文化遗产之思,能成为20世纪事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呈现的题材与建筑文化一定是历久弥新的人文家园之境,该书的全部努力志在推进“世纪、真相、敬畏、良知”的关键词。愿它是为新中国65周年、为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纪念重要历史印记的“文化读本”,是实践文化遗产强国的一次主题行动,更希望它成为宣传福州人文旅游,塑造强大中国海军文化并书写海洋文明的“公众读本”。
金磊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副会长、秘书长
《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编辑部总编辑
2014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