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华千古第一个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勇于实践的人;他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养生秘诀》(作者曾国藩)是“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之一部,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养生秘诀/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曾国藩 |
出版社 | 湖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是中华千古第一个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勇于实践的人;他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养生秘诀》(作者曾国藩)是“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之一部,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 内容推荐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养生秘诀》是丛书之一部。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曾国藩养生秘诀》(作者曾国藩)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其养生九诀: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戒恼怒,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日两饭后千步,六日不轻服药,七日静坐有常时,八日骑射练筋骨,九日种花养鱼怡性情。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曾国藩养生观 第一章 精神情志篇 一 思想清静 二 精神乐观 三 意志坚强 四 心胸开阔 五 仁者寿高 六 节制怒火 第二章 兴趣爱好篇 一 诗词歌赋 二 琴棋书画 三 花木鸟鱼 四 郊外漫游 五 练武习射 第三章 饮食烟酒篇 一 饮食的质 二 饮食的量 三 合理烹调 四 饮食时间 五 食补与食疗 六 烟酒茶 第四章 起居节劳篇 一 起居有常 二 居住环境 三 劳逸适度 四 节欲延年 五 失眠调治 第五章 疏医远巫篇 一 疏医远巫 二 动静养生 三 适当进补 第六章 重点保养篇 一 头发面 二 耳目 三 口齿 四 胸背腰腹 五 四肢 参考资料 综合性资料 引言 第二部分 曾国藩疾病观 第一章 曾氏疾病篇 一 失眠 二 眼病 三 疮癣 四 眩晕 五 耳呜 六 腰痛 七 腹泻 八 汗症 九 中暑 十 晚年多病 第二章 亲人疾病篇 一 祖父病 二 母亲病 三 妻妾病 四 澄弟病 五 温弟病 六 沅弟病 七 季弟病 八 纪泽父子病 九 纪鸿父子病 第三章 其他人疾病篇 一 胡林翼病 二 将士疾病 参考资料 引言 第三部分曾国藩修身观 一 忠义篇 二 仁慈篇 三 孝悌篇 四 忍气篇 五 诚恕篇 六 名利篇 七 清廉节俭篇 八 谦虚篇 九 勤早篇 十 谨慎篇 参考资料 综合性资料 试读章节 相反,精神乐观却是有益于健康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工作紧张,休息不足,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经常失眠、头痛。一次他请医生看病,医生给他开的处方不是药物,而是一句英国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经常去看喜剧、滑稽戏、马戏表演,到海滨度假,保持心情愉快。不久,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一直活到76岁。 精神乐观有益于健康,笑就成了身心健康的法宝,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揭示了笑与长寿之问的密切联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笑使人永葆青春,乐观使人消愁。 医学研究发现,笑是一种有益的特殊的人体运动。笑不仅能使隔肌、胸腔、腹部、心脏、肺脏、肝脏得到锻炼,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异物,还能使面部、臀部、脚部的肌肉都得到松弛,从而解除了厌烦、内疚、抑郁、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历史上“笑”曾被用来治病。 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了,膝下无子无女,忧郁成疾。名医张仲景知道后,赶来为沈老诊治。沉思许久,写下处方:“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蒸熟揉成蛋一样大的团子,外涂朱砂,一顿食用。”沈槐看了处方,觉得非常可笑。他吩咐家人依法炮制,把五斤面团子做好,挂在房檐下,逢人便指着房檐下那些面团子得意地把张仲景奚落一番:“大家看,这就是大名医张仲景开给我吃的五谷杂粮面团,这五斤要一顿吃完!这真是笑话!哈哈,哈哈哈……”大笑一番。过了些日子,张仲景又来看望沈槐,见老先生眉舒目展,恢复了往日的容颜,高兴地说:“恭贺老先生病祛体康,学生斗胆,班门弄斧了。”沈老医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故意开了个荒唐处方,让沈老见而发笑,忘却无子之忧,病体因之康复。 清代有一个八府巡按患有精神抑郁症,成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诊治,吃了不少的药而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一天,有位老中医路过此地,家人请他为八府巡按治病。这位老中医进入官府,按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似地对病人说:“哦,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嘛!”这位八府巡按一听,禁不住捧腹大笑。并且边笑边说:“我堂堂七尺男儿,怎么会得月经不调呢!?”此后,每当提到此事,这位八府巡按总是大笑不止,在一次次的开怀大笑中,抑郁症不药而愈。 “笑声人心心自俏,遇事不烦烦自消。”笑声朗朗,精神乐观,对养生有好处,对某些疾病也有调节和治疗的作用。因此精神乐观历来为许多养生家所重视。享年104岁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诚挚坦率、爽朗乐观。他在满百岁时对孩子说:“从今天起我的年龄是1岁,我的名字叫‘麦麦’”;还自称是黄陂的“木兰山下乡巴佬”;自己属牛,常称自己是“老牛”。1990年春,看护他的春明姑娘随口说:“春天来了。”他马上接着说:“春天来了,大地欢笑,老牛吃青草,蜜蜂嗡嗡叫,春明蹦蹦跳。”引起众人一片欢笑。他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幼儿园的孩子见到他争先恐后地叫“老爷爷”、“祖爷爷”!他常问:“小朋友,你几岁了?”“5岁”,“6岁”。他忙说:“你们猜我几岁呢?我才4岁,是你们的小弟弟。”出生于两个世纪的人一齐笑了。 东汉末年著名养生家皇甫隆十分重视精神乐观。魏武帝曹操向他询问养生经验,他所答有二:一是抑情养性,二是琢齿漱津。“抑情”指调节精神情态;“养性”指培养道德情操。“琢齿”又称叩齿,坚持每晨叩齿;“漱津”又称咽唾,就是吞咽口中唾液。抑情养性的重点,在于去掉私心杂念,保持精神乐观。皇甫隆之所以能“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聪目明,颜色和悦”,是与他的乐观分不开的。 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被网禁,意见可以被压制,但每一个人在思想深处都是自由的。无论一个人所处环境如何,他都可以选择乐观。生活中值得为之乐一乐的事太多,只恐怕我们一叶障目,熟视无睹。曾经有一位公司职员,他身体健全,但枯燥的工作使他几乎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一次他受命接待一位双目失明的瑞士客人,陪他到各处游览。盲人听觉很好,他要这位职员给他讲解他看到的东西。盲人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职员不得不更加仔细地观察。事后,职员感叹到:他以前从来没有如此深人地观察过,许多美好的事物都熟视无睹,是这位盲人,揭开了蒙在他眼前的幔纱。事实上,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人生中的乐事,处处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发现和感受。P17-18 序言 也许有人奇怪,既然是“曾国藩养生秘诀”,那么他为什么并没有高寿,而在1811年生,1872年过世,只活了62岁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这是养生的目的和结果,具体到曾国藩身上,有四点值得注意。 1.寿命长短,不全取决于养生一端,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善于养生,只构成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除寿终正寝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生长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的寿命,比如战争,比如古书中一再强调的“仁者,寿”,民间或其他所传信的:杀生太多,要减寿数;善事功德,自添福分。当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解释这类现象时,会找到依据,也会遇到困难,仍取“神秘”一词,给它存了疑。当然,其所谓“神秘”的指处,还是有不同,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即在于此。 2.寿命长短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曾氏家族却没有长寿的“传统”。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活了75岁,父亲曾竹亭活了67岁;几位弟弟,国华(温弟)死于三河兵败,年36岁,国葆(季弟)死于传染病,年35岁,国荃(沅弟)及国潢(澄弟)均活了66岁;三个儿子,第一个纪第幼折(在古代很平常),纪泽活了51岁,纪鸿只活了33岁。曾国藩的先天素质本来不很好。家书经常讲到他与弟兄及后辈子侄体质都弱。在他眼中,恐怕只有祖父星冈公身体最强健。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鸣,因此他给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保身之训(节欲、节劳、节思)”。 3.工作辛苦,压力大,心血积亏。 曾国藩一生,在领军打仗以前,可能只有十年寒窗较单纯,十年京官较清闲。这对养生是有益的。自带兵以后,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本来就不适宜带兵打仗,身处行伍的痛苦,与其他带兵之人大不同。在建军初、中期,他只是帮办、民勇的性质,从朝廷到地方,都不买他的账,却要独力单挑,抗击百万太平军。兵源、器械、军费、物资,筹措起来,耗尽心力,而且遭地方官绅牵制,被咸丰皇帝猜忌,“小人误国,而不能不迁就,赔笑说好话;为国杀贼,却还要防疑忌,免杀身大祸”。这份苦衷、这份血诚,乃至以后的成就,那是叫他的门生佩服得不得了的了,那么曾国藩所消耗的心血,“心已用烂,胆已惊碎”,虽亿万人等、千古功臣,都少有体验。加之曾国藩自律甚严,十分勤劳,日理万机一词用在他身上,丝毫不过分,心血积亏,那不是一星半点的亏。虽然万丈栋梁,也是挡不住重压与虫蚀的。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氏多次上书请求归隐,未获批准。后又以久病之躯赴天津处理教案,做了卖国贼,激起全国公愤,晚年时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其一;以他的才识,大致可以想到受命去天津的正负结果,却仍以年老衰疲之躯悲壮地去了,这是其二。因而,他在去前,写了遗书:“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见《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示二子》)人到老,得一个卖国贼的称号,而且是要流传历史的,曾国藩这时即使想养生,心情、身体上都是很难做到的了。明明知道,却还要去,这等精神才是古代忠臣的绝唱了。 4.前人说“七十”就是“古来稀”,尤其在兵马动荡的岁月,曾国藩活62岁,虽然今人不觉其高寿,而在那时,也还当得起“难能可贵”四字。而就在他之后的70年中(即到1949年),中国人民大众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据考证,在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君王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止,历经4000余年,约有67个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大家所熟知的刘备、曹操,只活了60多岁,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只活到54岁。 2.兴趣爱好方面:他主张读有益之书,好书也“足以养生却病”,临死之前几天,还在读《理学宗传》。他还写诗词作对联,抒怀写态,乐以忘忧;他酷爱下棋、书法、赏画。每天总要下上几局围棋,书法上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爱种花栽树,以怡性情,强调屋前屋后要多种树;他爱登山旅游,主张平时应多走路,可到郊外漫游,既赏心悦目,又可以练筋动骨;提倡练武习射,并以此要求子弟,不可贪图安逸。 3.饮食烟酒方面:他主张食宜清淡,多吃素食,注意烹调,饮食定时,并对食补和食疗有一些研究;他32岁就戒除烟瘾,主张烟必戒,酒少喝,对嗜酒之人如澄弟,则主张彻底戒掉;他爱喝茶,不重名茶,而爱喝家乡的茶。 4.起居节劳方面:他主张卧起有常,形成生活起居的规律性,主张起居应时,尤重早起;他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不是依据风水学说,而是注意通风除湿、阳光充足、室内卫生、室外生态环境等因素,这在整个社会还很愚昧,迷信盛行的年代,是很可贵的;他还主张劳逸适度,认为人不可不劳,但不可过劳,对过劳之人,他提倡节劳节思;他多次谈到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权欲名欲物欲,也要节制性欲,纪泽新婚不久,他就要求纪泽应率新妇早起,教其节劳节欲;对失眠也有些研究,中年以后,他备受失眠折磨,可谓久病成良医了。 5.疏医远巫方面:他主张远离医生和巫师,不轻于用药,认为“良医活人者十之七,死人者十之三;庸医活人者十之三,死人者十之七”。但疏医慎药,又“不可一概而施”。可见他并非绝对不用药物,不请医生,而只是注重通过自我调节来养生却病;为此,他主张动静结合,即主张习劳、习射、登山、散步,又提倡静养,并多次强调静坐的好处。他主张适当进补;对食补药补均有见解,并认为患病之时,或自感有病之时,均不可实施药补。 6.重点保养方面:将分头发面、耳目、口齿、胸背腰腹、四肢五个方面谈。在这几个方面,有的创剧痛深,有的见解独到。如晚年“目疾尤苦”,而睡前用“极热之水洗脚”,至今仍为至理,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力倡此法。 从绝对年限看,曾国藩不算高寿,但就其个体而言,也属难得;这中间,他的养生思想起到独特的作用,其根本,可归结为:清淡,节制(或者表述为适可而止)。 从上可以得出结论,曾国藩在养生方面,即使不能说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也在许多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虽然从他个体特性而来,却有广泛的实用性,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效用。这即是编者的愿望。 曾国藩养生思想的来源 还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养生思想从哪里来。 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鸣,因此他给祖父、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节欲、节劳、节思)保身之训”。由此可知,他们是有一点家传的养生本领的。中医,曾国藩是粗通一二,但用药观点与良医合,其养生思想本源,不全从医学中来,要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实际上,中国医学,其本源就是从中国文化中来的。 因此,有以下结论:曾国藩由科举中来,“出身词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颇深,他的养生思想中,不仅有他祖父星冈公的影子,也深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着对前人养生思想的合理继承,尤其是孔子、老子两位圣人的养生思想,除了老子气功修炼得道的这一观点之外,几乎都有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是古代的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宋明以后,似乎可以表述为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当然,其影响至深的还是那些不离人之本性的东西)对曾国藩大有影响。 孑L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活了72岁,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是文弱书生,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文武双全。他一生历经奔波,饱尝打击和挫折,却活了72岁,可见其养生是卓有成效的。 孔子的养生观可以归纳为四点: 1.自强不息,以苦为乐。孔子55岁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极不方便的交通食宿条件下,用14年时间,周游各诸侯国。一次师生们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孔子问弟子们:“我们既不是虎又不是鹿,为什么都困于旷野之中?”他的高足颜回于是发表了一番“夫子之道至大,故不能容”的高论,孔子大悦,说:“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做账房先生。”这句有些失态的话反映了孔子极度高兴的心情。孑L子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并整理《诗经》、《尚书》,编修《春秋》,传上古文化于万世,劳苦功高。 2.仁者爱人,大德必寿。“仁”是儒学的道德基石。在孑L子以前,大德必寿已有事例:传说周文王90岁,周武王93岁,尧帝118岁,舜帝110岁。 3.重视锻炼,健身为本。孔子喜爱射箭、驾车、弹琴,还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登山,泰山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4.衣食住行,处处留意。在衣着上,孑L子夏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睡时一定穿睡衣,洗澡有“明衣”;坐的是“瓜络”做的垫子,冬保暖,夏防潮;饮食上,讲究卫生,食不求饱,讲究烹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多样,“斋必变食”,饮酒勿醉,不随便用药;在住所上,孔子只求寝处适宜,反对贪图舒适安逸,倡导早起。对在大白天睡懒觉的宰予,他非常气愤地斥责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在行的方面,孔子善于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形容他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飞翔。 此外,孔子还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养生思想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很深的烙印。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曾国藩的养生观也有很大影响。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31岁时曾去周都洛阳向他问礼,当时老子已有八九十岁。老子究竟有多少寿数,难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长寿,他所著的《道德经》,有许多养生的论述,成为我国养生学和医学的理论源泉,因此老子被尊崇为中国养牛学的祖师。 老子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三条: 1.保养精气。他提倡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注重节俭,谦谨和爱心,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2.顺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老子的天道观和养生观。顺乎自然的规律,才能长寿。 3.气功修炼。老子关于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论述,指导后人创造出许多锻炼方法,如静坐功,这种方法一直为曾国藩所推崇。气功修炼达到上乘境界叫做得道,此时精满,气充,神足。 曾国藩死状初探 曾国藩去世前,问起妻子欧阳夫人,父亲曾竹亭逝世时的情况(他父亲死于1857年),说:“吾他日当俄然而逝,不至如此也。”事实确是如此,他死得并不痛苦。 1872年正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忽然右足麻木,中医称为“肝风”,回到内室,对二女纪曜说:“吾适以大限将至,不自意又能复常也。” 二十六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他出城迎接,在轿中背诵《四书》,忽然间,手颤抖着,指身边的戈什哈①,似欲说点什么,却口噤不能出声,急回署中服药,医者都说他“心血极亏”。 二月初二,伏案批阅公文,又发轿中病症,他自知来日不多,召纪泽、纪鸿二子,费了很大精力,才说明自己的一个心意:丧事应遵古礼,不用僧与道。 二月初四午后,由长子纪泽陪同,在总督花园散步,忽喊足麻,抽搐,儿子急扶他至花厅,已不能言语,于是更衣端坐,家人环集左右,刻钟后,安详去世。 佛学认为,人最后的养生福分是善终。如果不能善终,命了之时,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急得像落汤的螃蟹和热锅中的蚂蚁。佛经上说,这种情况下,人就像乌龟脱壳那么痛苦,外表的挣扎只是表象,内心的恐惧、痛苦和彷徨,更非笔墨所能描述。 曾国藩之死状,意识是清楚的,自知临去的大致时间,也知道心血久亏、功能衰竭而导致无病而终,算得上是佛经中所说的“中善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