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北大哲学智慧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张祥斌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1917年的北大,有这样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徐悲鸿,23岁;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刘师培,33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8岁……虽然他们年纪轻轻,有的甚至比在校的大学生大不了几岁,但他们的名字却响彻大江南北,有些人的名气即使在国际上也如雷贯耳。《北大哲学智慧》讲述了北大名人的故事。北大名人辈出,群星灿烂,这里筛选一些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生平做一些简单的描述。本书由张祥斌主编。

内容推荐

精神导师的不羁人生,人文巨匠的群体塑像,北大精神的永久传承。

《北大哲学智慧》讲述了北大名人的故事。北大名人辈出,群星灿烂,这里筛选一些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生平做一些简单的描述。这些名家在自己的领域里各领风骚,他们鲜活的人物个性让人喜爱,也令人感慨。老北大用人有一个特点:英雄不问出处,不论文凭学位,只要有才学就可以上北大讲坛。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多亏了蔡元培先生肯为年轻人提供大舞台,才有了大师们各具不同的真性情流露。

《北大哲学智慧》帮读者回望那些逝去的岁月和远离的大师们。本书由张祥斌主编。

目录

哲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火师们的“惊世之言”

爱情诗人徐志摩

“天下第二”的林损

“大炮”傅斯年

为庄子而跑的刘文典

哲学狂者熊十力

幽默大师林语堂

最后的儒家梁漱溟

文学大师沈从文

铁嘴钢牙李肇星

哲学:世事洞明皆学问——工作中的另类哲学

铁肩辣手邵飘萍

辜鸿铭的辫子

北大怪才黄侃

钱玄同的小木戳

马幼渔的“女权至上”

画坛伯乐徐悲鸿

交友遍天下的胡适

厚今薄古的范文澜

百度之父李彦宏

哲人:天生我材必有用——才智卓越的北大名人

学术名家刘师培

严复译著《天演论》

文坛魁首刘半农

北大之父蔡元培

散文名家朱自清

蒋梦麟笑说北大“功狗”

文化杂家周作人

地质学家李四光

北大教授季羡林

哲理:粉身碎骨浑不怕——使人的精神新生的理论

共产党的创始人李大钊

不屈的斗士鲁迅

爱赞美学生的沈兼士

史学名家顾颉刚

人口学家马寅初

冯友兰的天地境界

美学大师朱光潜

留学教父俞敏洪

试读章节

世上有永恒的爱情,但没有凝固的爱情。爱情是一条河,它的源头必须有足够的水源,才能永远奔流不息。这水源产生于两人的情感交流和融合,产生于双方对爱情理解的升华与深化。如果女人不以自己的灵魂吸引男人的灵魂,而是拼命美化自己的外表来吸引男人的感官,那么吸引来的也只是一个以欣赏低层次感官为主的男人。如果爱情再进一步,走到婚姻阶段,更不是那么简单,两个人要长期地生活在一起,因此双方都需要考量是否能够接受对方的个性习惯。徐志摩与林徽因,有爱情之花却无婚姻之果,这也缘于两个人对爱情和婚姻的追求有所不同。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1897—1931)与陆小曼的结婚仪式正在热闹地进行,宾客欢聚一堂,分享着新人的幸福。证婚人梁启超注视着新郎和新娘,说出了一段令人咋舌的祝婚词:“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就,用情不专,以致离婚再娶;陆小曼,你也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婚,也是用情不专。希望你们不要一错再错自误误人,不要以自私自利作为行事的准则,不要以荒唐和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的,不要再把婚姻当作是儿戏,以为高兴可以结婚,不高兴可以离婚,让父母汗颜,让朋友不齿,让社会看笑话……”徐志摩不得不小声哀求:“先生,给学生留点脸面吧。”梁启超也觉得话有些过重,就顺势收住了嘴,慈爱地说:“以后你们两个人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一年前,徐志摩与北京名媛陆小曼认识后,两个人立刻陷入热恋中,无奈陆小曼已是有夫之妇。随着两个人感情渐深,都有“相见恨晚”之感。在历尽周折之后,陆小曼离婚了,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徐志摩的父亲对儿子草率的婚姻态度极不满意,他虽然勉强答应陆小曼与徐志摩的婚事,但提出了三个条件:一、结婚费用自理,家庭概不负担;二、婚礼必须由胡适做介绍人,梁启超证婚,否则不予承认;三、结婚后必须南归,安分守己过日子。这三个条件徐志摩都答应了。

其实梁启超也反对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如同儿戏的恋情,也规劝过徐志摩,碍于徐志摩之父和胡适的情面,才答应担任证婚人。之后才有了梁启超在婚礼上对徐志摩、陆小曼用情不专的厉声训斥,一点情面不留,使满堂宾客瞠目结舌的一幕。

和所有的爱情作品一样,男女主人公历尽艰难结婚后,故事就结束了,没看头了。徐陆的婚姻也如此!幸福是短暂的,痛苦却来得很快,婚后陆小曼与徐志摩在性格上的差异逐渐显露出来。婚后的陆小曼全没了当初恋爱时的激情,似乎不再是一个有灵性的女人。她每天懒散到午后才起床,下午写写画画或者见几个朋友,晚上大半是跳舞、打牌、听戏,成为一个懒散的家庭妇女。徐志摩常常婉转地劝告陆小曼,但效果不大。后来,徐志摩的父亲出于对陆小曼的极度不满,在经济上与他们夫妇一刀两断。徐志摩不得不同时在光华、东吴、大夏三所大学讲课,课余还赶写诗文,以赚取稿费贴补家用。即便如此,仍不够陆小曼挥霍。徐志摩的不幸也正缘于这段草率的婚姻,所以也奉劝大家,爱情和婚姻是不一样的。爱情浪漫无限,婚姻则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千万别被冲动的爱情迷惑了双眼而草率结婚。

1930年秋,徐志摩应胡适之邀,再次出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徐志摩北上的同时,极力要求陆小曼也随他北上,幻想着两个人到北京去开辟一片新天地,陆小曼却固执地拒绝了。徐志摩只好一个人独来独往。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为了赶上林徽因当天晚上的一场讲演,迫不及待地搭乘了一架邮政机飞往北京。登机之前,他给陆小曼发了一封短信,信上说:“徐州有大雾,头痛不想走了,准备返沪。”但最终他还是走了。因大雾影响,飞机在济南党家庄附近触山爆炸,徐志摩身亡。徐志摩死后,陆小曼痛悔不已,她在书桌前写下“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从此不再出去交际。很多人都是在失去对方后才知道感情的可贵,这也许是人的通病吧。

年富力强、创作力旺盛的徐志摩带着无限的留恋离去了,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长叹。这位才华横溢的爱情诗人是1917年进入北大就读的。在北大,他的生活增添了新的内容,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元素。在这所高等学府里,他不仅钻研法学,而且攻读日文、法文及政治学,并涉猎中外文学,这燃起了他对文学的浓厚兴趣。这一时期徐志摩广交朋友、结识名流,由人介绍,他拜梁启超为老师,还举行了隆重的拜师大礼。梁启超对徐志摩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梁徐虽系密切的师徒关系,但他们二人的思想差别还是存在的,已经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徐志摩,不顾一切地舍命追求自己理想的人生,包括他要争取婚姻恋爱自由。P1-3

序言

1917年的北大,有这样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徐悲鸿,23岁;梁漱溟,25岁;胡适,27岁;刘半农,27岁;刘文典,27岁;林损,27岁;刘师培,33岁;周作人,33岁;陈独秀,38岁……虽然他们年纪轻轻,有的甚至比在校的大学生大不了几岁,但他们的名字却响彻大江南北,有些人的名气即使在国际上也如雷贯耳。

当下大部分20多岁的年轻人,不是苦苦挣扎在求职的道路上,就是“啃老一族”,而我们的前辈们在人生的这一阶段已经成为了大师。这真让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汗颜和无地自容,也让我们再一次想起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振聋发聩之问,正是向每一个有忧患意识的国人提出的。

回想老北大,诸多名家各领风骚,他们鲜活的人物个性让人喜爱,也令人感慨。老北大用人有一个特点:英雄不问出处,不论文凭学位,只要有才学就可以上北大讲坛。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多亏了蔡元培先生肯为年轻人提供大舞台,才有了大师们各具不同的真性情流露。

时过境迁,当今国内学术界的某些人却日渐沉沦,追逐名利,一切向钱看,到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毫无文人气魄可言。“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这是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这段话被参会嘉宾发上了微博后,迅速被转发3.5万次,随后又引起无数人的共鸣。

也许我们这一代人处在中国历史的转折时期,就必然既要背负历史的遗产、担负改革的重任,又要面对未来的挑战。这是一个充满了痛苦、疑惑、反复、犹豫的过程,但是无论何时,也不该丢掉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魂!

北大名人辈出,群星灿烂,我们也只能筛选一些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对他们的生平做一些简单的描述。同时,我们也有意无意地回避了一些事情,我们高谈北大的辉煌,却不愿触及北大的悲壮。老北大的历史越灿烂,名人越多,越暴露出现实北大面临的种种困境。当很多时候我们人为地拔高北大的名气和地位时,实际却是在无意间露了内心的某种怯懦和期盼。回望那些逝去的岁月和远离的大师们,我们是否会更为当今的大学教育感到几丝隐忧呢?

书评(媒体评论)

绅士的演讲应该像女孩子的迷你裙,越短越好!

——林语堂

山自重,不失其威峻;海自重,不失其雄浑;人自重,不失其尊严。

——辜鸿铭

要有良好的社会,必先有良好的个人,要有良好的个人,就要先有良好的教育。

——蔡元培

中国人相信历史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总是怀念先前的某一个朝代,所以中国走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西方人相信历史是一个进步的过程,所以他们繁荣强盛、不断追求创新,因此成了世界的霸者。

——严复

一个肮脏的国家,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味儿的正常国家,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人人都争当高尚,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人人都大公无私,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

——胡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4: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