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学生竞赛的思考
想必大家对于“竞赛”二字并不陌生,然而真正懂“竞赛”,会“竞赛”的,恐怕为数不多。
对于中学生竞赛,现在社会上有着这样两种看法:一是中学生竞赛剥夺了学生娱乐的权利,将学生推人可怕的深渊;二是中学生只有参加竞赛才会有出路,不参加竞赛等于少了一次机会,也相当于落后一步。
有这样两种极端看法的人,我想他们并不真正懂竞赛。对于第一种人,倘若竞赛真的是洪水猛兽,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学生喜爱竞赛,甚至在不得不与竞赛作别时写下留念的文章?对于第二种人,既然对于每个中学生来说竞赛都非参加不可,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将竞赛内容加入到日常学习中去,而是作为可选项目呢?
我想,对于是否参加竞赛、参加什么竞赛,要看学生是否有兴趣、有能力参加。若无兴趣、无能力,那学习的过程必然是痛苦的,学习的效率必然是低下的。最坏的是学生自己不想学竞赛,却被各种压力逼着去学,那么就是浪费时间,不如不学。而的确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则完全可以把竞赛当作另一种形式的娱乐,我就有这样真切的体会。
我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接触信息学竞赛(简称OI),从Basic到Pascal再到C语言,至今已有七八年了。一开始我并不是很了解程序设计,只是觉得能用程序指挥电脑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才走进了OI这片天地。由于很多同学是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的,所以我一上来就掉了一大截。而老师也不可能重新再讲基础知识,我只能成天捧着Basic的书自己看,自己研究。看着看着我竟然人了迷,就好像掉进了蜜罐,再也拔不出来了。从此,我学会了自学,无论是从书本上还是网络上。当然,光自学肯定是不够的,老师的讲课也很重要,包括外出听课学习。但是,我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观念:信息学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更新的速度很快,老师讲的方法未必是最好的,而往往在自己做题和同学的相互交流中可以发现更好的办法。事实证明确实如此,2011年的比赛中我有一道满分的题目用的方法正是外出学习时与舍友交流时学会的。
即使学会自学,认真听讲,善于交流,学习信息学竞赛仍然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理解递归的思想,我用了近一个月才绕过了这个弯。但我终究突破了瓶颈,而有些同学却在瓶颈处徘徊不前,甚至放弃。遇到瓶颈并不可怕,主要是调整好心态,相信自己,另外要多花时间,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瓶颈便不再是难题了。
与其他所有竞赛一样,信息学竞赛同样需要大量的练习。借助于网络,题目可谓无穷无尽。一般来说,最好针对自己的特点制订一个做题的计划,可以按专题、按难度等来排,这样一来做到心中有数,二来自己看到计划逐步被实施也会增强自信。如果实在不知道应该做什么题目,也可以求助于老师,老师一般都会提供一些质量高、适合自己的题目。
除了OI,我还参加了其他的一些竞赛。关于这一点,我想说,可以参加不同的竞赛,但一定要做到有主有次,千万不能平均用力。否则,功利一点讲,拿五个三等奖也不抵一个一等奖。比如我,重点放在信息学和物理上,实践证明,这两个学科花的时间最多,收获也最多。
也许有的人认为,学竞赛的作用只体现在学习上,甚至只是为了拿奖从而获得一个名牌大学的敲门砖。其实学过竞赛的人都知道,竞赛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一张获奖证书。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每一张奖状背后都有故事。学习中总要跌倒,学习竞赛更是这样。大量的比赛和高难度的题目对学生来说都是挑战。而跌倒让参加者学会了爬起,体验了友谊,懂得了互助。学竞赛经常需要外出,这又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许再过几十年,获奖证书早已失去了实际价值,但通过竞赛培养的战胜困难的勇气、建立的友好人际关系,以及强大的自理和沟通能力仍然是有意义的。一般来说,信息学的学习时间较长,外出次数较多,交流面广,学生都比较优秀,所以更能够体现出这一点。另外,信息学有学生授课和团队赛的传统,所以还可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说说心态
有人说:“没经历过高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的确如此,疯狂的高三,考验着学生的智力、耐力、体力,但最重要的,是考验了重压下的心理承受力。
高三充斥着大大小小的考试,每个人的成绩不可能一直平稳上升,难免有些波澜,甚至一会儿升人高空,一会儿坠人深谷。就在这起起伏伏之中,学生和家长的心也随之坐着过山车。
我的高三就是这样度过的,而且是高考、竞赛和自主招生的交响乐。因为竞赛和自主招生的任务繁重,所以学校里的一些考试我并没有参加,因此这里主要说一下后两者。先是物理竞赛,由于第一天理论的分数很是让人纠结,所以我当晚根本没有睡着,虽然第二天仍有惊无险地进入了实验比赛,但再也没有精力去摆弄那些实验仪器了,所以我只是江苏省一等奖,却没有保送资格。没多久,我又带着物理竞赛的遗憾去参加了数学竞赛,可是这次的成绩更惨,只有二等奖。我算是心情跌入了低谷,甚至开始怀疑参加竞赛是否有价值,我是不是该老老实实走高考这座独木桥。
可是我并不是一个随意就放弃的人,所以还是参加了北大校长实名准荐的选拔。为了这次选拔,我做了很多准备,从知识面的扩充到自我介绍的反复修改,每一个方面我都努力做到最好。答辩的那一天,我回答得很流利,很到位,也赢得了观众的掌声。答辩结束后,我高兴得像只兔子,几乎是蹦着回家的,满以为推荐名额已是囊中之物。可是晚自习时,我听到的推荐生却是另一个名字。我的心似乎瞬间冻结了,想哭却又哭不出。
P2-4
墙里秋千墙外道
北大的精神是永远的,精神的魅力是永恒的。2012级新生稿件的审稿工作已告一段落。从刚刚成为“北大人”的高中毕业生群体中征文,并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稿编辑成书,几乎已成为北大传统。这是一件相当有意义的事儿:刚成为北大人的他们离高考最近,是这场“搏杀”的胜利者,因而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经验,也是更多正在奋斗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渴望知道的。这既是过来人对自己的一份总结和交代,更是对未来者的叮咛和期许。
字里行间,他们用文字筑造了一个绚丽斑斓的世界。这里有梦想,关于博雅未名,关于朱门前的石狮子,只那一瞥就钟情于此;这里有拼搏,争分夺秒,挑灯夜读;这里有技巧,各门学科,见招拆招,于手起笔落间论剑高考;这里有故事,或黯然神伤,或得意欢畅,尽显英雄意气;这里有思考,像快乐的芦苇,在生活中处处歌唱;这里还有感恩,父母,师者,长者,朋友,同学,深情厚谊,山高水长。这里有道不完的精彩。
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会感到一股力量正在心中发芽、生长。这些文字都力透纸背。相当一部分的文稿都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但出于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好的借鉴的意图,我们尽量避开了重复的篇目,以求内容的多样化。在此,我们向所有的投稿者表示感谢,没有你们的文稿,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同时,也希望我们提供的文稿能让读者满意,这是我们最大的目标。然而工作量大,力有不逮之处,还请读者见谅。我们欢迎读者朋友提出修改意见,你们的意见是我们进步的动力。“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作为编者的我们,想要做的,就是推倒这堵墙,让燕园之外的读者,也能看到其中的风景,甚至最终走进这座美丽的园子。
高考是人生的一道坎儿。进入燕园,确实是一幕完美的收场。但是,生活并非只有高考,燕园也并非代表着终结,而是新的开始。细细品味这些征文,充斥着它们的,早已不是单纯的高考。在高考之外,有着更广阔的生活,比如社会活动,比如兴趣爱好。如果读者朋友能在这些文稿中,看到“围城”之外的东西,那我们编者就倍感欣慰了。
北京大学校长 王恩哥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作为我国近代建立的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北京大学始终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从“百日,维新”孕育的京师大学堂到位列当今世界名校“50强”,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呐喊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从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到“小平您好”的问候,从高擎民主与科学的火炬到始终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个多世纪以来,北京大学始终是中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引领者,是代表“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一面旗帜。胸怀家国天下的北大人,总是向着“好的,向上的方向”奋斗,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国家的振兴与发展、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这些贡献使北大远远超越了一所高等学府的有形存在,成为无数青年学子和现代人文学者、科学家所向往并依恋的精神家园。这种文化的向心力和精神的魅力,历久弥新,必将继续影响当代中国社会的进程和发展。
作为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传播的场所,大学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重要使命。大学之所以成为大学,最根本的就在于她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和文化价值。大学精神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校园之内,更有助于生成和塑造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品格。一个优秀的民族,必然拥有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精髓的一流大学;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拥有能够代表本国先进生产力的著名学府。文脉即国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当今世界,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其所拥有的顶尖大学之间的较量。一所杰出的、一流的大学,其宏大而明确的抱负,就是要在知识的各个主要领域达至卓越,并以其源源不断的杰出人才保持和延续这种竞争力。如今,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中国高校,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截至目前,北京大学已有18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和科研机构的前1%,学科实力、科研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总体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一刻不停地在努力,并且永不止步地追求更高更远的目标。北大人也充满了自信和期待:有朝一日,当北京大学的学者以其杰出的学术成就赢得国内外同行发自内心的尊敬;当北京大学的学生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就职都能以其实力赢得肯定和信任;当北京大学在过去与未来解决了国际前沿、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并起到创新人类文明、引领社会发展的作用;当提到“北大”两个字时,我们的师生、校友,我们的同行、朋友,世界各地熟知或不熟知我们的人都能发自内心地肃然起敬。那时的北京大学,应当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一流。这是北京大学奋力前行的目标,也是新的时代赋予北大义不容辞的历史担当。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梦想,“中国梦”也是由我们每个人、每个群体一个个梦想所组成。北京大学将是同学们圆梦的理想地方——你们将在这里接受最好的本科教育,你们的个性将得到最充分的尊重,你们的才华将在最广阔的舞台上得到展现。一个人要有梦想,一所大学也要有梦想。在北京大学这个追求思想自由的地方,这个精神与文化的圣地,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可能各不相同,但在所有这些梦想中,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北京大学的明天更加美好。这个“北大梦”将激励着我们戮力同心、不懈努力。
亲爱的同学们,金秋九月,一段精彩的大学时光在等待着你们。我真诚地欢迎你们加入北大人的行列!让我们从燕园起步,共同为实现伟大的“北大梦”、“中国梦”作出自己无愧于历史的贡献!
北京大学校长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王恩哥
2013年4月
“梦想北大丛书”一共8册,都是由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从大量新生应征稿件中精选的佳作,内容包括真实而全面的成功求学经验、学习方法改善、备考经验指南、竞赛备战方法、成长经验分享等。
这些走进北大的学子,他们如何面对成长路上的学业压力与精神压力?他们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与挑战?他们如何走过复杂艰难的求学之路并最终脱颖而出?本丛书将回答这些备受关注的问题。他们的成功意义并不局限于报考北京大学。良好的学习经验与自信的心理状态对每一个追求卓越的学子具有同样的参考意义。
《竞赛也给力》主要选用优秀征文中关于竞赛、保送和自主招生等类别的学生写作的学习方法文章。文章既包括宏观的学习方法问题,也包括竞赛、保送和自主招生等不同于一般高考的针对性问题,针对性地为有志于走这条道路的初中、高中学生提供参考与借鉴。《竞赛也给力》由秦春华主编。
秦春华主编的《竞赛也给力》主要选用优秀征文中关于竞赛、保送和自主招生等类别的学生写作的学习方法文章。文章既包括宏观的学习方法问题,也包括竞赛、保送和自主招生等不同于一般高考的针对性问题,针对性地为有志于走这条道路的初中、高中学生提供参考与借鉴。
这些竞赛征程上的优秀学子,他们也曾经迷茫,曾经痛苦,但最终都用自己的方式破茧而出。这些成功案例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北京大学,因为青春的梦想与知识的探索是所有追求进步的青年学子们共同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