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里尔克诗选(精)/中外名家经典诗歌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里尔克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里尔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里尔克诗选》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你会在恐惧中若有所思。

内容推荐

《里尔克诗选》是“中外名家经典诗歌”中的一部,里尔克的诗歌不仅展示了诗歌的音乐美和雕塑美,而且表达了一些难以表达的内容,扩大了诗歌的艺术表现领域,对现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里尔克诗选》不同于其他里尔克诗选,它所收录的诗歌是在比较各种译本之后精选出来的。编选者林克本人即为翻译里尔克的著名译者,他的选择值得信赖。

目录

编者序/1

早期诗歌/1

民谣

故乡之歌

催眠

斯芬克斯

中波西米亚风景

少女的祈祷

我如此地害怕人言……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图像集/21

入口

邻人

Pont du Carrousel

恐惧

孤寂

秋日

回忆

预感

严重的时刻

乞丐之歌

祷告书/35

我爱你,你至柔的法度……

你怎么办,上帝,要是我死了……

你的第一句话是:光……

熄掉我的眼睛:我能看见你……

这村里

一切将再变得巨大而惊人……

主啊,赐给每个人他自己的死亡……

因为我们只是皮壳和叶片……

他们不是穷。他们只是不富……

新诗集/47

早年的阿波罗

爱的歌曲

PIETA

天鹅

一个妇女的命运

死亡

新诗续集/59

远古的阿波罗残躯

恋人之死

夏娃

海之歌

威尼斯的晚秋

镜前的女人

穆罕默德的受命

光轮中的佛

杜伊诺哀歌/71

哀歌之一

哀歌之二

哀歌之三

哀歌之四

哀歌之五

哀歌之六

哀歌之七

哀歌之八

哀歌之九

哀歌之十

谁一旦被受苦的激情攫住……

愿我有朝一日……

别让你有过的童年……

对立的诗节

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121

第一部

第二部

未编诗和遗作/167

为沃尔夫伯爵封·卡尔克洛伊特而作

“认识了她们就得死”

致萨乐美

致天使

这般吃力地抗拒强大的夜……

以马忤斯

悲叹

致荷尔德林

被弃于心之山

颂敲钟人

在帕特默斯岛上主对约翰说的话

如果你只接住……

总是一再地……

啊,诗人,你说,你做什么……

丰饶角

鸟群从他身上穿过的那人

群神缓缓而行

你预先失去的情人

果实

哀歌

骨灰坛,罂粟果实的结节……

它从一切事物中示意人们去感受

对一些人她像酒……

转折

为约翰·济慈的临终画像而作

在无辜的树木后面

音乐

假想的履历

由于有翅膀的陶醉

手掌

万有引力

是时候了……

啊,朋友们,这并不是新鲜……

偶像

爱神

正如自然一任万物……

赞美节致埃里卡

玫瑰,哦纯粹的矛盾

来吧,你这躯壳中

法文诗/231

玫瑰(2首)

夏日的过路女子

匆匆的水,奔流的水……

小爱神

我们必得屈从于

喷泉

果园(3首)

祖先们所有的欢乐

一只天鹅行进在水面

这些塔楼骄傲又从容

凝视过天空的人

试读章节

旗手克里斯多夫·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

“……一六六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沃图·奉·里尔克得其兄克里斯多夫战死于匈牙利后所遗林大封地兰该诺、格兰尼及兹厄格拉,但须立一字据,凭此可取消此项传授,倘其兄克里斯多大(据死亡报告谓以旗手职死于毕洛瓦诺子爵所率奥地利皇家黑弈司忒骑兵联队军中……)生还故土……”

骑着,骑着,骑着,一整天,一整夜,一整天。

骑着,骑着,骑着。

勇气这样衰疲了,欲望这样大。不再有什么山了,难得见一株树。什么也不敢站起来。颓圮的,异乡的小舍蹲踞在泥泞的泉边。四处没有一座楼。总是同样的一种景色。两只眼睛是多余了。只有在夜里,有时候,我们才似乎认识路。也许夜里我们退回了我们在异乡的太阳下苦赶过的路程吧?也许是。太阳很强烈,像在家乡盛夏的时节。可是我们在夏天离的乡。女人们的衣裳在浓绿中闪耀了许久。现在我们骑了许久了。所以一定是秋天了。至少在那边,那边有认识我们的忧愁的女人们。

奉·兰该诺在鞍上动了一下说:“侯爵……”

他旁边那个精细的小法兰西人头三天尽是说笑。现在他再也不知道什么了。他像一个想睡觉的孩子。沙尘积在他细致的花边的白领上;他一点也不觉得。他慢慢地在他丝绒的鞍上萎下去。

可是奉-兰该诺含笑说:“你有奇异的眼睛,侯爵。你一定像你的母亲……”于是小法兰西人又焕发了一下,弹去领上的沙尘,好像又新鲜起来了。

有人讲他的母亲。显然是一个日耳曼人。他一个字一个字、很响、很慢地说出来。像一个女孩子扎花,沉思地一朵花一朵花试起来,还不知道合起来成什么样子:他如此安排他的话。为的快乐?为的痛苦?每个人都倾听。甚至于吐唾也停止了。因为他们都是上流人,懂得规矩。一群人中无论哪一个不懂日耳曼话的,突然懂了,听出了一些断句:“傍晚的时候……”“我还小……”

这儿每个人都觉得和别人亲近,这些骑士,来自法兰西和波艮涅,来自尼德兰,来自卡伦地亚的山谷,来自波希米亚的城堡,来自利欧波皇家。因为一个人讲的,别人都经验过,而且如出一辙。仿佛只有一个母亲……

如此骑着,骑进了黄昏,随便那样的一个黄昏。大家重新沉默了,可是大家心里有雪亮的话。于是侯爵脱下了盔兜。他头上暗沉沉的发丝是柔软的,当他低下头来的时候,它们女性似的在颈背上散开。现在奉·兰该诺也看出:远远光辉里出现了一点东西,一点细长的、暗沉沉的东西。一支孤立的圆柱,半已坍倒。后来,当他们走过了许久,他心里想起这是一个圣母像。

营火。大家围坐,等。等谁来唱歌。可是大家都这样疲乏了。红光是沉重的。它躺在尘封的鞋上。它爬到膝上,它窥到合拢的手里。它没有翅膀,人面黑暗。可是小法兰西人的眼睛里发了一下奇异的光。他吻了一朵小玫瑰花;现在它该在他的心旁边萎下去了。奉·兰该诺看到的,因为他睡不着。他想:我没有玫瑰花,没有。

于是他唱歌了。这是一支凄婉的旧曲,在他家乡的田野里,在秋天,秋收快完的时候,女孩子常常唱这个调子。

侯爵说:“你很年轻吧,先生?”

奉·兰该诺,一半是抑郁,一半是倔强:“十八岁。”于是他们沉默了。

一会儿,小法兰西人又问:“你也有一个未婚妻在远方吗,少爷?”

“你呢?”奉·兰该诺反问。

“她是金头发的,像你一样。”

他们又沉默了,一直到日耳曼人大声嚷:“那么谁叫你跨在鞍上骑过这种坏地方去打土耳其狗子呢?”

侯爵含笑说:“为了归去。”

奉·兰该诺悲哀起来了。他想起一个金头发的女孩子,她从前跟他玩种种顽皮的游戏。他愿回去一会儿,只要一会儿,够他说这句话:“玛格达伦娜——我那时候总是这样,请原谅!”

怎么——那时候总是这样?年轻人想。——而他们远了。

有一次,早上,一个骑士:来了,又一个,四个,十个。全副披挂,魁伟。后面又是千百个:大军。

他们得分别。

“祝你回家快乐,侯爵。——”

“愿圣母保佑你,少爷。”

他们不忍分离。他们忽然变成了朋友,变成了兄弟。互相需要多谈谈心:因为他们早已相知得这样深了。他们踌躇着。四面都躁急,马蹄顿着地。于是侯爵脱去了右手的大手套。他取出怀里那朵小玫瑰花,摘下一瓣。像撕开一块祭饼。

“这永远保佑你。再见。”奉·兰该诺惊讶了。目送法兰西人走了许久。于是把这个陌生的花瓣夹在里套里。它就在心的波动上起落。喇叭声。他骑入队伍去,这位年轻人。他含愁地微笑:一位陌生的女人保佑他。

有一天在辎重间。咒骂,颜色,欢笑:全部都因此炫目了。奔来了各色各样的孩子们。争噪与叫喊。来了女人们,蓬松的头发上顶着红帽子。招呼。来了侍从们,铁一样黑得像飘忽的夜。把女人们抓得那么凶,以致衣服都撕破。把她挤到鼓边上。忙迫的手最凶猛的抵抗下惊起了鼓声。像在梦里一样的咚咚,咚咚……晚上人家拿来了灯笼,奇异的灯笼:酒,在铁盔里放光。酒?还是血——谁分得清?

终于面对着史卜克了。在一匹白马的旁边站着伯爵。他的长头发上有铁的光芒。

奉·兰该诺没有问。他认识将军,跳下马来,俯伏在一团尘沙里。他拿了向伯爵推荐他的信。可是伯爵下命令:“把这团字纸读给我听。”他的嘴唇没有动。他用不着它们来做这件事情;用来咒骂倒是恰好。他的右手说了其余的一切话,够了。而它表白得很好。这个年轻人早已完毕了。他再也不知道他是在哪儿。史卜克在一切的前面。甚至于天也不见了。于是史卜克大将军说:

“旗手。”

P11-14

序言

上个世纪末,一位研究德国文学史的著名学者评出了20世纪德语国家五位最伟大的诗人:里尔克、特拉克尔、霍夫曼斯塔尔、策兰和贝恩。在我看来,这份名单是大致公允的,经得住推敲;把里尔克列在榜首,也应该不会引起什么争议,如果人们相信罗伯特·穆西尔(R.Musel)的眼力:“勒内·玛里亚·里尔克极不适宜这个时代。这位伟大的抒情诗人没做别的,他只是使德语诗歌破天荒第一次臻于完美罢了。”就诗的成就而言,里尔克似可直追德国诗圣荷尔德林。二人堪称德语诗歌史上的两座巅峰,相距百年的时空,双峰并峙,旷世独立,这样的大师是不世出的。瓦勒里对里尔克相当了解并颇为欣赏,在《怀念与告别》一文中,他对里尔克的气质的概括十分中肯:“亲爱的里尔克!……我在他身上发现了一个人,我热爱他这个我们世界上最柔弱、精神最为充溢的人。形形色色奇异的恐惧和精神的奥秘使他遭受了比谁都多的打击。”

1

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的人生轨迹非常简单,但绝对与众不同。生于布拉格,一座出产作家和诗人的古城;少年时期五年的军校生活使他的肉体和精神都备受摧残;二十岁离开故乡,在慕尼黑读了一年哲学和艺术,从此开始一生的流浪。他具有女性的气质,极度敏感、柔弱,狂热而忧郁,喜欢沉思冥想,虚荣心很强,诗人早年大抵如此。

可以说,两次俄罗斯之行是里尔克生命的转折点,卑贱而虔敬的乡民为他开启了信仰之门,他的思想变得深沉了,为艺术的人生确立了,而且终生未改。创作成为生命的中心乃至生命的全部,而现实的生活逐渐退隐,几乎被艺术所取代。结婚不久他便与妻子分居,后来难得有相聚的时候。女儿他是无力也无心抚养的。随后在巴黎,在罗丹身边的两年,他记住了大师的座右铭:“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随后,留存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有一串地名,像一串漂泊的足迹,像他生命的客栈:意大利、卡普里岛、埃及、杜伊诺、威尼斯、穆佐……其中两个已永载史册——杜伊诺与穆佐。

他在这些地方停下,暂住,思考,写作,短则旬月,长至数年,风景澄明或阴郁,心情宁静或骚乱。但他一路走去,寻找自己的家园,远方的故乡可望而不可即,也寻找自己的命运,那便是永远在告别,“因为无处留驻”。汉斯·卡罗萨在《带领与护送》中给我们留下了一幅栩栩如生的里尔克肖像:“像所有栖身于动乱边缘的人一样,里尔克无时无刻不痛感自己处于威胁之中。他极易激动,对自己的健康毫无信心。他不得不像对待一把在恶劣气候中极易走调的珍贵小提琴一样对待自己的艺术。有时候,他也忧心忡忡,害怕会漂离自己的中心,于是他伫立着、凝神谛听自己的法则发出的声音……他被重重恐惧包围着,他对自己的软弱供认不讳,然而无论在他的作品中,还是在他的信柬里,我们到处翻寻都找不到一个疲惫、胆怯、不坚定的字眼。在最小的表述背后屹立着一个人,这个人将他的生命奉献给了他的事业,为了事业他为自己保留了最大的人类自由。这位诗人难道不是一个具有英雄气概的人吗?”

只有孤独是他的忠实的伴侣,只有痛苦来作他的常客,生存的焦虑,精神的压力,漫长的等待,彻夜难眠,种种绝望,他都得一一挺住或挨过。也许爱情是他生活中唯一的慰藉,冬天的夜里写着长长的书信,向爱人倾诉,他觉得心里慢慢温暖。但他又总是害怕这会让他分心,大概后来他才明白,“学习爱情”其实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像一个虔敬的香客,里尔克始终在朝圣的路上。德国表现主义的收官诗人贝恩(G.Benn)如此追悼他的这位前辈:“这个可怜的人,这眼伟大诗歌的清泉,他死于白血病,被安葬在罗讷河谷古铜色山丘之间的地下,他在法兰西的琉特琴上飘荡,写下了我这一代人将永志不忘的诗句‘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他或是最后一个纯粹的诗人,靠一些崇尚艺术的末代贵族供养(但每次快到期限时,他如何盼望下一份邀请!),他可以不为稻粱谋,而与现实保持着距离。仿佛站在高高的山顶,他以冷静的、饱含形而上之悲悯的目光扫过大地,和大地上的芸芸众生,苦思人类的命运,过去和未来汇聚于苦难的当下,他观望并倾听,以他的诗对一切作出了交待。

……

冯至先生是我素来敬仰的诗人,里尔克的诗他译得不多,却首首皆是极品,故总共十八首悉数收入。我暗自揣测,冯先生若是在四五十年代正当盛年之时,把《哀歌》和《十四行诗》顺势译出来,想必是一桩一劳永逸的功劳,而教后人心悦诚服地感慨“崔颢题诗在上头”。至于《旗手里尔克的爱与死之歌》,我在梁宗岱和卞之琳先生的两个译本之间踌躇良久,实难取舍。前者语气顺畅,朗朗上口(原诗的魅力本出自节奏感),后者则贴近直译,虽然是从法文转译,似乎倒易于揣摸原作的细腻之处,如遣词造句等等。最后选定卞译,不过是因为卞先生仅此一首而已。还有陈敬容先生的译作,常常是不假思索地录用,无需对比。无论诗才还是译技,这些诗人皆比“匠人”胜出岂止一筹!着实令人感到前辈可畏,而后生如我(许多已老大不小了),岂能无任重而道远之感也。

二〇一二年五月于南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9:2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