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少年壮志,负笈求学,在五卅运动中,投笔从戎;红军生涯,他曾领导通城暴动,投身秋收起义,进驻井冈山,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抗日烽火中,他奔赴抗日前线,进军山东,平息“肃托”事件,打破“铁壁合围”,指挥大反攻;解放凯歌中,他渡海北征,艰苦创业,统一思想,强化部队建设;他鞠躬尽瘁……
本书与您一同探秘罗荣桓元帅精彩的一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罗荣桓元帅/元帅传记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王伟 |
出版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他少年壮志,负笈求学,在五卅运动中,投笔从戎;红军生涯,他曾领导通城暴动,投身秋收起义,进驻井冈山,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抗日烽火中,他奔赴抗日前线,进军山东,平息“肃托”事件,打破“铁壁合围”,指挥大反攻;解放凯歌中,他渡海北征,艰苦创业,统一思想,强化部队建设;他鞠躬尽瘁…… 本书与您一同探秘罗荣桓元帅精彩的一生! 内容推荐 罗荣桓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罗荣桓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与发展,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崇敬。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少年壮志 家世 童年时光 中学时代 负笈求学 在五卅运动中 投笔从戎 第二章 红军生涯 领导通城暴动 投身秋收起义 进驻井冈山 朱毛会师前后 参加古田会议 由纵队政委到军政委 参加第一、二、三次反“围剿” 进军漳州 第四次反“围剿”前后 长征途中 到达陕北 第三章 抗日烽火 奔赴抗日前线 进军山东 陆房突围 平息“肃托”事件 打开鲁南局面 建立抗日民主政权 建设模范党军 加强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 打破“铁壁合围” 扭转战局 承担历史重任 为反攻和战后作准备 整风和审干 指挥大反攻 第四章 解放凯歌 渡海北征 艰苦创业 统一思想 强化部队建设 在辽沈战役中 平津战役前后 第五章 鞠躬尽瘁 第一任总政治部主任 革命军队的现代化和正规化 思想作风的表率 当“左”倾浪潮袭来时 再任总政治部主任 人类庄严一典型 试读章节 1925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勾结军阀张宗昌,对爱国运动进行了更加疯狂的镇压,他们用武力强行解散了各个工会、学生会,到处抓人、杀人,青岛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工会领导人李慰农和罗荣桓的好友胡信之被捕。张沈川、罗荣桓也被列入抓捕的名单,他们在几名工人的帮助下,化装到高密县一个农村躲避了一段时间,一直到局势比较缓和后才返回了学校。 在张宗昌的高压政策下,学校又恢复到五卅运动前的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罗荣桓这时再也静不下心来读书了,他想离开青岛,到美国去留学,可终因家里一时筹集不到路费而放弃了这种打算。在学校,他非常苦闷,经常夜里睡不着觉。半夜一个人爬起来,在走廊上,面对灰蒙蒙的大海,痛苦地思索:怎样同恶势力斗争,怎样才能找到出路。 罗荣桓经常与同学们探讨国家的前途和个人的出路。教育救国、实业救国都试过了,但都没有走通。因为参加五卅运动,青岛大学本科也进不去了,怎么办?罗荣桓渐渐地从自己几年来读过的书、参加过的政治斗争,以及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的反复讨论中悟出了一个道理:跟帝国主义、反动军阀作斗争,只依靠少数人不行,要依靠民众的大联合才行。由此,他对政党产生了兴趣,尤其对改组后的国民党,以及新兴的共产党特别感兴趣。 产生了这种想法后,罗荣桓的心情更不平静了。在听说国实现了合作,正准备进行北伐战争的消息后,他内心更加激动。他为自己做好了下一步的打算一立即到革命的策源地广州、投考中山大学,到那里亲自经受一番革命的风雨,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 投笔从戎 1926年6月,罗荣桓从青岛大学预科结业后,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向往和学业的追求,他和张沈川准备一起赶赴广州报考中山大学。临行之前,一位在五卅运动中结识的朋友建议他们先到上海,去找当时上海学联负责人、上海大学附中主任侯绍裘,请侯绍裘介绍他们去广州。 罗荣桓和张沈川由青岛乘货轮启程,在上海停留了几天后,继续南下。一路上他们很少待在船舱内,常常登上甲板,倚栏远眺,饱览祖国的一片河山。 一路上,罗荣桓的心情很激动,他想起两年来自己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长沙到北京,由北京到青岛,现在又奔向广州,在中国东部几乎绕了一圈,如今终于奔向心仪已久的革命策源地。 船在厦门停泊了半天,等待装卸货物,罗荣桓和张沈川趁机登岸游览。他们来到鹭江边,-被隔海不远的鼓浪屿秀美的风景所吸引,但这迷人的风光却为帝国主义所占据,想到这里他又深感痛心,恨不得立刻飞向广州,融入到革命浪潮中。 罗荣桓抵达广州时,北伐战争正在激烈地进行。早在5月上旬,叶挺独立团就已向湖南进军。6月初,唐生智宣布参加国民革命,在衡阳成立了临时政府。7月上旬,北伐军大举北进,很快攻占了罗荣桓的家乡衡山县,中旬又攻克了长沙…… 罗荣桓、张沈川一到达目的地,放下行李就兴奋地走上了街头。他们走在热闹的大街上,只见高楼矗立,行人如织。在商店橱窗、电线杆和支撑廊檐的水泥柱上,到处都张贴着红红绿绿的标语:“打倒列强!”“打倒吴佩孚!”“打倒孙传芳!”“工农兵联合起来!”“维护三大政策!”有的地方还搭起了庆祝北伐胜利的松枝牌楼。“号外”、“捷报”的叫卖声此起彼落,国民革命军队伍中“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歌声响彻城市上空。这边打着“援助北伐募捐讲演队”横幅的学生队伍在向市民演讲,那边又在向群众募捐,人人精神抖擞,个个意气风发,同张宗昌血腥统治下的青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路过书店,罗荣桓和张沈川冲进去,如饥似渴般地“搜索”出不少宣传国民革命、介绍苏联革命和研究中国农民运动及土地问题的报刊、小册子。在这里,罗荣桓看到了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和工农大众在革命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威力,到了广州,他终于找到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兴奋地对张沈川说:“现在看清楚了,帝国主义和军阀、土豪劣绅就是把中国搞得国弱民穷的恶势力。要打倒恶势力,必须以俄国为师,把广大工农商学兵各界民众联合起来,而唯有共产党才能担当此任。”他和张沈川相约,投身到时代的洪流中去,争取加入中国共产党。P18-20 序言 罗荣桓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我们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罗荣桓同志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他为人民军队的创建与发展,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为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深得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与崇敬。 1902年11月26日(农历壬寅年十月二十七日),罗荣桓诞生于湖南省衡山县(今属衡东县)寒水乡鱼形镇南湾村。父亲罗国理,早年为一名童蒙塾师,后弃教从商跻身于乡绅之列,并当上了乡里的团总。母亲贺氏,娘家世代为长工,共生育六男二女,罗荣桓是第六个孩子,第五个儿子。 罗荣桓,原名罗慎镇,8岁入私塾读书,后转入新式小学。1919年,进入长沙协均中学学习,因受到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等进步报刊的影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产生了朴素的“实业救国”的想法,在校期间参加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和抵制日货等运动。1923年7月,他考入山东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之后,作为学生会负责人之一,组织同学们参加了五卅反帝爱国运动。青岛大学毕业,罗荣桓便赴国民革命发源地广州,进一步接受新思想的洗礼,继而回到家乡组织农民协会,领导农民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罗荣桓到武昌中山大学理学院继续自己的学业。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白色恐怖下,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便转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自己伟大的革命征程。 入党后,罗荣桓被中共湖北省委派往鄂南通城从事农民运动。参与组织了通城秋收起义,任通城、崇阳农民自卫军党代表。这支武装在江西修水被编入武昌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该团随后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1927年9月底,部队在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改编,罗荣桓任特务连党代表,成为我军历史上最早的七个红军连队党代表之一。10月,跟随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29年底,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召开,罗荣桓因“观念正确,斗争积极”,被选为红四军前敌委员会委员。1930年6月,罗荣桓代理红一军团红四军政治委员,8月被正式任命,并担任红四军军委书记。1932年3月担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兼任入闽作战的东路军政治部主任,参与指挥了漳州等战役。在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中,罗荣桓领导红四军及红一军团的政治工作,组织部队并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筹粮款,有效地壮大了红军队伍。宁都会议后,毛泽东被撤销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罗荣桓也受到“左”倾路线排挤,先后被调任江西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巡视员和武装动员部部长。1933年7月,他兼任总政治部扩大红军突击队总队长,为红军的扩充工作作出了巨大贡献,翌年9月任红八军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长征。长征途中,罗荣桓改任红军总政治部巡视员、红一军团(同月改称陕甘支队第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对凝聚部队力量发挥了强有力的作用。到陕北后,遵照党中央关于渡河东征的决定,罗荣桓率先头部队东渡黄河,参加了东征战役。1936年6月,被调入红军大学任第一科政治委员,一边学习,一边工作。1937年1月,被任命为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7月改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这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为争取合作,一致抗日,8月22日,中国工农红军纳入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在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改编命令后,罗荣桓抓紧点滴时间对部队进行思想教育,保证了这一巨大转变的顺利实现。罗荣桓作为红军的创建人之一,自始至终勤奋工作、积极革命,以其坚定的政治品质和卓越的领导才能为红军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红军官兵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荣桓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林彪、政委聂荣臻)。1937年9月,在平型关战役期间,根据毛泽东关于“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的指示,他率领政治部、骑兵营、教导大队等少数部队,在阜平、曲阳、灵寿一带发动群众,组织抗日武装,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1938年底,罗荣桓担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在华北战局十分危急的时刻,他率部东渡黄河,开赴山西前线,开辟了吕梁山抗日根据地,参与并创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与代师长陈光指挥午城、井沟和薛公岭等战斗,粉碎了敌人西渡黄河进犯陕甘宁边区的狂妄企图。1938年9月,罗荣桓赴延安参加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扩大会议,会后组成东进支队,进军山东,担负起在一个战略区内坚持敌后抗战的大任。在此期间,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强有力地巩固和扩大了山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3月,罗荣桓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委员兼代师长;9月,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统一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工作。在敌后抗战严重困难的情况下,他贯彻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战略方针,领导山东军民团结一心,艰苦抗战,不断粉碎日寇大规模的进攻,使革命力量日益壮大,为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曾在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主席团会议上,对山东的敌后抗战工作给予了表扬。 抗战胜利后,罗荣桓率山东部队6万余人进军东北,先后任东北人民自治军第二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1947年东北解放战争中的秋季、冬季作战攻势,组织并领导了大兵团作战中的政治工作和组建东北二线兵团的工作。1948年8月,罗荣桓任东北军区第一副政治委员兼东北野战军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战役。在战役发起前的关键时刻,他坚决贯彻党中央、毛主席先打锦州的作战方针,保证了将国民党军封闭在东北境内予以全歼的战略意图的实现。平津战役中,他作为中共平津前线总前委委员和人民解放军平津前线政治委员,参与了战役指挥及和平解放北平的谈判工作,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1949年6月,中央决定成立华中局和华中军区,罗荣桓任华中局第二书记兼华中军区第一政治委员。 新中国成立后,罗荣桓任总政治部主任,并兼任总干部管理部部长,领导全军的政治工作。他根据和平时期军队建设和形势任务的要求,始终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为加强我军思想政治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罗荣桓还曾任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监察委员会书记、中共第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等职。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受到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戴和崇敬。 罗荣桓同志长期抱病工作,鞠躬尽瘁,为革命奉献了一生。1943年罗荣桓同志被确诊患有严重的肾病,但他完全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毅然坚守在革命第一线。1946年,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并被确诊为肾癌。8月,赴莫斯科做了一侧肾脏切除手术。翌年6月,病情稍微稳定,他又不顾医生劝阻,立刻回国投入东北解放战争的夏季攻势作战中。新中国成立后,他更是专注于军队及国家的建设工作,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由于长期恶劣的战斗环境、忘我的工作和与病魔的艰苦搏击,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同志终因病情恶化辞别了人世。罗荣桓的逝世,全国人民万分悲痛,首都各界人士一万余人参加了为他举办的公祭仪式。毛泽东特别撰写了“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的诗句,表达了对他的倚重与缅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