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徐向前元帅/元帅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江英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徐向前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半个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巩固国防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编写这部传记,就是要缅怀徐向前元帅的革命业绩,学习徐向前元帅的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徐向前元帅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革命信念无比坚定,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逢险不惊,遇逆不退,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操。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不断进取,为人民军队的建军作战,为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呕心沥血,创新开拓。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襟怀宽广,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维护团结,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生活准则,是坚持党性原则的模范。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恃,堪称全党全军的楷模。他历来以普通劳动者和人民公仆的姿态出现,热爱群众,平易近人,对人民群众温暖如春。

徐向前是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挠、战斗不息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大智大勇、慎思断行,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刚毅木讷、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他的名字,与大别山、大巴山、五台山、太行山,以及广袤的冀鲁平原、晋中晋南平原和祖国的锦绣山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思想、风貌、功勋、品格,犹如永不陨落的星辰,熠熠闪光。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造就的第一代伟大帅星之一,是党的骄傲,人民的光荣。

我们编写这部传记,就是要缅怀徐向前元帅的革命业绩,学习徐向前元帅的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春年少时

 平凡的家世

 从学生到先生

第二章 立志从军

 考入黄埔军校

 毕生的奋斗目标

 在危急时刻

 广州义旗红

 “打狗”战术

 东江游击战

第三章 苏区风云

 初到大别山

 活捉“老上司”

 风雨百雀园

 黄安“立体战”

 苏家埠报捷

 血战七里坪

 西征三千里

 “巴山来了徐向前”

 田颂尧的悲哀

 三次进攻战役

 “刘神仙”失灵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飞兵强渡嘉陵江

 相会维古河畔

 “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

 向北方

第四章 抗日烽火

 奉命西渡黄河

 孤军苦斗河西走廊

 悲壮的一战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出席洛川会议

 与周恩来共赴山西

 故乡行

 转战晋东南

 反“六路围攻”作战

 响堂铺伏击战

 在反“九路围攻”中

 进兵冀南

 平原造“人山”

 会晤卡尔逊

 “巨鹿”与“束鹿”

 粉碎“大扫荡”

 挺进山东

 舌战“战区总司令”

 打击摩擦专家

 新“扫荡”的破产

 宝塔山下

 出任抗大校长

 参加高干整风

第五章 转战南北

 兵临“卧牛城”

 “土行孙”战法

 临汾传捷报

 战晋中

 “亲训师”的覆灭

 生擒赵承绶

 九月会议前后

 夺取“四大要塞”

 太原的节日

第六章 建设新中国

 从青岛到北京

 出访莫斯科

 呕心沥血为国防

第七章 老帅风骨

 风云突变的时刻

 “好人!好人!”

 志在千里

 深谋远虑

 心里装着人民

 是帅又是兵

 光辉永照

试读章节

1932年,蒋介石亲任总司令,对革命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妄图首先集中主要力量消灭鄂豫皖、湘鄂西两区红军,然后全力进攻中央苏区。以何成浚指挥的左路军专门对付湘鄂西苏区,中路和右路军全力负责“围剿”鄂豫皖苏区。敌总兵力共26个师又5个旅,约30余万人,另有4个航空队。敌战术是:“纵深配备,并列推进,步步为营,边进边剿”;提出“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口号,编组保甲,实行“连坐法”,强化各级反动党政机关和反动地方武装,动员外逃的土豪劣绅回乡反攻倒算,以配合其军事进攻。

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即将展开,徐向前向鄂豫皖分局提出建议,立即进行反“围剿”准备,以对付敌人的进攻。鄂豫皖中央分局和军委会主要领导人张国焘,被近年来取得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目前已根本消灭‘围剿’”,“现在是我们由冲破包围已经进到消灭敌人包围的时候”。他提出红军当前的作战计划是:第一步进逼罗山,破坏京汉路,并歼灭新到这一带的敌军;第二步,沿京汉路南下,歼灭宋埠、黄陂一线之敌,威逼武汉。

根据中央分局的决定,徐向前率领红军主力由潢川地区西进。他一再提出建议,停止在京汉路的作战行动,部队集结休整。张国焘就是不同意。张国焘提出,红军要实施不停顿的进攻,夺取麻城,威逼武汉。当时,还有人提出,国民党军已被红军打得演不成军,是“偏师”,新的“围剿”不会来临。徐向前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我们打的多是国民党的杂牌军,黄埔系精锐部队还没拿出来,怎么能是“偏师”呢?然而,张国焘坚持他的看法,要红军围攻麻城。红军包围麻城后,由于敌城防坚固,久攻不下。

红军一系列作战行动,虽然给敌人以一定的打击,但并未打乱敌人的“围剿”部署。正当徐向前率领红军主力围攻麻城的时候,东线敌军向我霍邱县城进犯。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率部坚守霍邱县城。在敌人以飞机、火炮为掩护发起的猛攻下,城外失守。敌攻入城内,红军展开巷战,终因众寡悬殊,一个团的守城部队全部损失。旷继勋利用夜色脱险。

与此同时,西线敌陈继承纵队由罗山地区南犯,卫立煌纵队由孝感地区向西推进。张国焘无视严重敌情,令红军再次围攻麻城。

这时,国民党军开始向苏区大举进攻,鄂豫皖第四次反“围剿”拉开战幕。国民党军这次发动的“围剿”,动用了大批“王牌”部队,从北线、东线和西线逼近根据地中心区域。蒋介石要求各部队疾速深入根据地中心区,逼迫红军于一隅而歼灭之;命令担任主攻的陈继承纵队占领七里坪。张国焘这时感到局势严重,惊呼:“今天打出了一个厉害的敌人来了。”于是决定放弃围攻麻城的计划,要徐向前、陈昌浩率红军主力星夜向西转移,迎击敌军。

红军主力赶到黄安地区,敌已筑好工事固守。徐向前让部队原地休息准备战斗。这时,有情报说,敌人正向红军两翼迂回。徐向前向张国焘、陈昌浩提出,部队立即转移。经过争论,这才决定:部队连夜撤出,向七里坪转移,再寻找机会打击陈继承纵队。

七里坪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当地群众久经革命战争的锻炼,对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革命运动忠贞不渝。在群众支持下,红军参战部队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和飞机的轮番轰炸,徒涉倒水河,一举突破敌前沿阵地,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斗的激烈程度,为鄂豫皖苏区前所未有。徐向前在山上指挥战斗。两军厮杀在敌前沿阵地,白刃格斗,杀声震天,扭打成一团,致使敌军飞机大炮都失去了作用。七里坪作战,虽给敌人以很大杀伤,同时,也使红军受到重大伤亡和消耗,继续处于被动地位,反“围剿”形势日趋严重。

七里坪战后,红四方面军主力北移檀树岗、新集。9月3日,敌陈继承、张钫两纵队5个旅进犯新集。红四方面军主力与敌激战后,向皖西转移。在向皖西转移途中,鄂豫皖中央分局致电中共中央,报告了战况。中央复电,“建议红四方面军目前应采取相当的诱敌深入到有群众工作基础的、地形便利于我们的地方,隐蔽我主力目标,严格的执行群众的坚壁清野,运用广大的游击队,实行四面八方之扰敌、截敌、袭敌与断绝交通等等动作,以疲劳与分散敌人力量,而不宜死守某一点,以便利敌之分进合击。这样在运动中选择敌人薄弱部分,猛烈打击与消灭敌人一点后,迅速转至另一方,以迅速、果敢、秘密和机动求得各个击破敌人,以完全粉碎四次‘围剿’”。然而,当时已失去了执行这一指示的条件。张国焘面对敌人重兵分路合进,决定红军退出汤家汇及金家寨,转至英山苏区燕子河一带。10月上旬,红四方面军主力回到黄安地区。这时红军主力转战两个月,在苏区内兜了一个大圈子,没能粉碎敌人之“围剿”。作战中,红二十五军的蔡申熙也牺牲了。

鄂豫皖苏区的中心区域已被敌人占领,红军处境更加困难。在敌人紧逼的情况下,张国焘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红军行动方向。张国焘认为,只有跳出敌人的包围圈,才能保存红军的力量;沈泽民提出,红军主力不应脱离苏区,应该留下来继续坚持游击战争,以待时机。徐向前不赞成上述两种意见,主张红军主力拉出苏区去打,待机重返苏区。最后决定:留下一个师和地方武装,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争,方面军总指挥部率主力跳出苏区,到平汉铁路以西活动。

第四次反“围剿”,从8月上旬开始到10月中旬为止,红军苦战两月,歼敌万余人,终未能扭转战局,遭到了失败。徐向前总结失败的教训,认为,主要是:第一,错误地估计了客观形势和敌我力量对比,盲目轻敌,丧失了主动地位。第二,未采取避强击弱、诱敌深入、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因而未能形成战役优势。第三,王明路线的推行,搞得根据地民穷财尽,毁坏了根据地的坚实基础和抗敌能力。P48-51

序言

徐向前是中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他在半个世纪的奋斗生涯中,为夺取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巩固国防作出了卓越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1901年11月8日,徐向前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早在青年时期,他就受五四运动影响,参加进步活动。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投身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1927年3月在大革命失败的危急关头,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参加了广州起义,领导革命武装斗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徐向前是党和红军独当一面、威震敌胆的著名军事统帅之一。他历任红军师长、军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等职,在创建红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开辟鄂豫皖、川陕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立下了重大功绩。在指挥红军进行仪南、营渠、宣达、反“六路围攻”、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中,表现出非凡的组织领导和军事指挥才能。他结合敌大我小、敌优我劣的斗争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建军指导思想和游击战、运动战的战略战术原则,使红四方面军从一支仅有300余人的游击武装发展成为8万余人的正规红军,先后歼敌30余万人,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战的将领。长征途中,他坚决拥护中央北上的战略方针,旗帜鲜明地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在关键时刻维护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率领两万红军组成西路军,与敌血战河西走廊,策应了河东红军的战略行动,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抗日战争时期,徐向前出席了洛川会议,被选为中央军委委员。先后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副师长,八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员,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司令员,抗日军政大学校长等职。他曾同周恩来一起赴太原与阎锡山谈判,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与刘伯承、邓小平等一起领导开辟晋冀豫和冀南抗日根据地;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皖北八路军各部队,坚持和发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培养了一大批抗日军政人才。他先后指挥过反日寇“六路围攻”、“九路围攻”、响堂铺伏击战等著名战役,发展山地和平原游击战争。他提出“创造平原地的‘人山’”的战略指导思想和一系列游击战术原则,为党提供了坚持和发展平原游击战争的重要经验,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政治委员,中共太原前线总前委书记等职。他指挥了运城、临汾、晋中、太原战役,歼敌30余万人,创造了许多以弱敌强、以少胜多的战争范例。他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国的国防战略、军队建设、民兵建设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多方面的贡献。“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与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大义凛然的斗争。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他坚决拥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贡献。

徐向前元帅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革命信念无比坚定,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逢险不惊,遇逆不退,表现了共产党人的伟大情操。他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革命实践相结合,实事求是,不断进取,为人民军队的建军作战,为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呕心沥血,创新开拓。他的军事理论和实践,是毛泽东军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襟怀宽广,顾全大局,光明磊落,维护团结,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生活准则,是坚持党性原则的模范。他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功高不自傲,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恃,堪称全党全军的楷模。他历来以普通劳动者和人民公仆的姿态出现,热爱群众,平易近人,对人民群众温暖如春。

徐向前是一个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百折不挠、战斗不息的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个大智大勇、慎思断行,擘画军事、驾驭战争的能手,一个坦荡无私、刚毅木讷、顾全大局、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人民公仆。他的名字,与大别山、大巴山、五台山、太行山,以及广袤的冀鲁平原、晋中晋南平原和祖国的锦绣山河紧紧联系在一起;他的思想、风貌、功勋、品格,犹如永不陨落的星辰,熠熠闪光。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造就的第一代伟大帅星之一,是党的骄傲,人民的光荣。

我们编写这部传记,就是要缅怀徐向前元帅的革命业绩,学习徐向前元帅的崇高品德,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奋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0:1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