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作品总是以批判见长,嬉笑怒骂,明枪暗箭,如匕首投枪,给人冷冰冰的感觉,反映着作者尖锐深刻的思想。而他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却是个例外,虽然也满含各种批判精神,却披上了温情的外衣,是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的结合。《朝花夕拾》里的鲁迅是一个更有温度的鲁迅,他怀念睡相难看,然而千方百计给他买《山海经》的长妈妈;怀念治学严谨、关心学生的藤野先生……这些深情的回忆让人感觉鲁迅的可亲可近。同时,他在个人的回忆中讲述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人们思想的愚昧,《五猖会》流露出对帮闲文人的不屑;《二十四孝图》揭示了封建孝道的愚昧与可笑,这些都使人了解到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使人更加懂得作者内心的复杂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在晩年回忆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虽然也有令人不愉快的事,但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仍令人神往。作品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书中设计了整体阅读方案、赏读、文中注释、文下注释等内容,让学生在阅读名著的同时,了解到更多关于文章中深层次的思想,学习到更多写作的精髓。
狗猫鼠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竞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舐舐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舐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舐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舐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都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竞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这确是先前所没有料想到的。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怎样一个感想,但和猫的感情却终于没有融和;到了北京,还因为它伤害了兔的儿女们,便旧隙夹新嫌,使出更辣的辣手。“仇猫”的话柄,也从此传扬开来。然而在现在,这些早已是过去的事了,我已经改变态度,对猫颇为客气,倘其万不得已,则赶走而已,决不打伤它们,更何况杀害。这是我近几年的进步。经验既多,一旦大悟,知道猫的偷鱼肉,拖小鸡,深夜大叫,人们自然十之九是憎恶的,而这憎恶是在猫身上。假如我出而为人们驱除这憎恶,打伤或杀害了它,它便立刻变为可怜,那憎恶倒移在我身上了。所以,目下的办法,是凡遇猫们捣乱,至于有人讨厌时,我便站出去,在门口大声叱日:“嘘!滚!”小小平静,即回书房。这样,就长保着御侮保家的资格。其实这方法,中国的官兵就常在实做的,他们总不肯扫清土匪或扑灭敌人,因为这么一来,就要不被重视,甚至于因失其用处而被裁汰。(针砭时弊,笔含讽刺,辛辣地揭示了当时的军队只做表面文章、无心保家卫国的事实。)我想,如果能将这方法推广应用,我大概也总可望成为所谓“指导青年”的“前辈”的罢,但现下也还未决心实践,正在研究而且推敲。
一九二六年二月二十一日。P12-14
从博客到微博,从文字到图形,当今社会,人们的阅读已经呈_现出碎片化和图形化的强烈趋势。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也从纸质阅读逐渐转变向电子阅读,换言之,读“屏”时代在悄悄置换读“纸”时代。一方面,电子产品的流行貌似普及了阅读,在繁华城市的地铁上,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拿着电子产品聚精会神地阅读;但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的蜻蜓点水似的阅读除了牵动人们的嘴角和面部神经之外,却已经很难打动人的心灵,触及人的灵魂,它的娱乐性大大超过了审美性。所以,在貌似全民狂欢的阅读里,人们其实离阅读的实质已经渐行渐远……
在这个快速消费品盛行的时代,当真正意义上的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生活的时候,人们价值观的确立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为阅读对人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历史就是其价值观形成的历史,阅读的内容与方式决定了其价值观的内容与形成过程。价值观的培养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的阅读数量与质量决定了其成长的方向与速度。尤其对于正处于学生阶段的孩子们而言,如果仅仅注重考试分数的提升,心灵成长就会滞后,甚至营养价值稀缺或者内容不良的读物则会把他们引上人的歧途。所以,面对当下浮躁的阅读与人生状态带来的人们价值观崩塌与信仰缺失的大环境,我们重新倡导青少年甚至是成年人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就成为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自称只读三十年前的作品,因为缺乏生命力的作品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人遗忘。那些在三十年后仍能看到的作品。无论如何,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可取之处。如此看来,世界经典文学名著已经经过岁月长河的淘洗,得到历代读者的认可,其传递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各种精神品质对青少年的成长大有裨益。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精心策划了这套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为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阅读名著,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一、综合考虑文学价值与实际需要,精心选择书目
世界文学名著浩如烟海,每个人都不可能一一阅读。为此,我们根据语文新课标的阅读要求,以及各地区中、高考的考试大纲,再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从浩如烟海的作品中精心选择书目,以满足学生考试的实用性需要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审美需要,可谓一举两得。
二、制订整体阅读方案,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作品
为了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每一部名著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阅读名著的读者体验和经验,特地为读者制订一整套的阅读方案,包括对作家生平、作品评价、名著情节、人物关系、重点章节、艺术特色和与作品相关的影视剧的介绍与推荐。这套阅读方案可以帮助读者快速而深刻地了解名著内容,并对名著产生更浓厚的兴趣。
三、精准注释与点评,扫除阅读障碍
为消除国家、文化和时代隔阂,我们根据每部作品的特质有所偏重地进行注释。注释的内容从总体上分为科学知识类,难解字词类,历史、文化、风俗类,地名、人名类等,这就为读者从客观阅读和主观感悟上扫除了阅读障碍,从而能让他们轻松地从名著中汲取营养。与此同时,这些注解和导读在设置上摒弃了功利性,以保证阅读的顺畅和完整,让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的文学性和经典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设置相关栏目,帮助读者深入思考
每一部名著后面都设有“读后感”,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名著的思想内容、情节设置、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并得到一定程度的心灵共鸣,获得阅读的满足感。而“读书与思考”栏目则设置了四到五道阅读思考题,并给出答案示例,可以带领读者深入了解名著中的人物形象、情节与思想等,加深对名著的印象,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备考方式。
五、组织专家团队,倾心打造经典书系
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邀请了著名作家、高校知名文学研究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从文学和教育的角度对本套丛书进行审定,致力于把本套丛书打造成中小学生新课标课外阅读读物的首选读本,让中小学生在由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制订的阅读方案的帮助下,爱上阅读,学会阅读,扩大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换言之,这是我们为学生和老师精心制订的一套阅读方案和教学方案。
总之,这是一套审美与实用完美融合的丛书。我们精心策划,只祈望读者于喧嚣浮躁的时代背景下重拾经典,深度阅读,在这套丛书里滋养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建立起更富足的精神世界!当然,因本套丛书种类多,编辑工作繁复,可能出现百密一疏的情况,敬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我们会尽力把工作做得日臻完美。
2016年5月
我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些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朝花夕拾》,这本脍炙人口的巨作,正同于它的名字一样,是鲁迅先生在中年写下的回忆录。老了,累了,回味起童年时的点点滴滴,心中还是会有当初的味道,想必别有一番滋味吧。清晨绽放的鲜花有了晨曦会显得更加娇艳,到了夕阳西下时分去摘取,虽失去了刚刚盏开时的娇艳与芳菲,晚霞的照射却使它平添了一种风韵,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在风的导送下,让人浮想联翩,像是在尝一道佳肴,细细咀嚼,幼年时童真的味道留在心头,慢慢漾开。
鲁迅先生的童年并不乏味。他怀念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日子,与小动物们为伍,仿佛这样的童年才够精彩。趁大人们一愣神,以神不知鬼不觉的速度钻进百草园。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也来伴奏,鲁迅的童年似乎是在一首大自然圆舞曲中度过的。
枯燥,乏味,是对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生活的最好的诠释。稍稍偷懒一会儿,也会被寿镜吾老先生的一句“人都到哪里去了?”喊回来,整天除了读书还是读书,十分无趣。
从书卷里散透出的天真烂漫,不经意间似乎也把我感染了,或许鲁迅的文章真有什么魔力吧,他用一个孩子纯真的目光探射了我的心,引起了我的共鸣。
有人说:要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会写文章,最主要还是看他的文章里有没有感情。老师也曾说过:只有情感才能把文章变得有血有肉。我不得不承认鲁迅确实厉害,他的话语虽然平淡朴实,炽热的情感却展露无疑。他希望与大自然真正拥抱在一起,憧憬在山水间流连,向往与小动物们打成一片的日子。读着读着,仿若中年的鲁迅顿时变成了一个活力四射的小孩子,身上散发着阳光般的气息。
每个人都阻挡不了时间的脚步,童年总会渐行渐远,留下的是一个个美丽的回忆。读《朝花夕拾》,去领略一下鲁迅的童年,慢慢体会其中的幸福童年味吧。琐碎的记忆在《朝花夕拾》中重现,不一样的年代,一样的快乐。童年,惹人怀念哪。
《野草》读后感
鲁迅先生也许是中国人,特别是还有点思想的中国人,说不尽的话题人物。只要中国人的劣根性还没有消失,他曾经的猛烈抨击就永远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鲁迅先生处在生与死的边缘,如同一个影子在光明与黑暗之间——或者被黑暗吞噬,或者被光明消灭,但是鲁迅就在这样的时候写下了《野草》。
读着《野草》,我忘记了自我,我完全沉醉在先生的笔墨中。先生说:“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于是我便真真地想要仰天大笑,想要放声歌唱。然而“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眼前是淡淡的血痕,先生有着渺茫的悲苦,而我的心却在痛。那是无声的深沉的刺骨的痛,因为这个民族正在滴血,正在受苦,正在堕落,正在等待,正在复苏……我并没有哭,也没有为这个民族默哀,因为叛逆的猛士已经出于人间,天地在他的眼中已经变色。
鲁迅先生不该诞生在那样的年代。在黑暗的岁月里到处都弥漫着血,那是战友的血、无辜者的血、奋起者的血……似乎天地间已交织出了一片淡红的微腥的氤氲,掩去了前途的微微光茫。如果他诞生在其他年代,他或许就是天马行空、落拓不羁的李白;或许就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柳永;或许就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他可以成为另一种人,不必在紧锁的眉头中透着无法治愈、无法掩饰的忧愁与悲苦。
然而,他还是诞生了,周树人成了独一无二的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将满腔热血荐给了轩辕,献给了这方值得眷恋的华夏大地。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一直在儒、释、道三家中徘徊,先生却已摆脱了这层束缚,只是他对这个拥有劣根性的民族爱的太深,读着太透,连自己也卷入了时代的旋涡,不能自拔,也不愿自拔。时代需要鲁迅,于是他举起了手中的笔,将矛头对准了反动政府,快意恩仇,唤醒了国人的理智与勇气。
鲁迅先生还是永远地离去了。棺柩埋入黄土时,沉沉的夜色中有着一弯微红的新月。他是看不见了。但他已然给了仁人志士武器与力量,指出了前进的道路。
一个民族即将起来。
先生应该是瞑目的。野草是烧不尽的。当和煦的春风拂过焦原时,青春的嫩草将破土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