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姆斯·内斯特著的《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修订版)》是关于这样一些体验:在水下六层楼深的海底实验室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和牙齿长达二十厘米的鲨鱼、体形大的有齿类鲸鱼抹香鲸,以及剧毒的水母共游是何种体验?
不借助任何潜水装备,只凭一口空气潜入海下一百六十米,究竟是神迹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
迄今为止,大部分海洋研究都在船上进行。而《纽约时报》《户外》专栏作者詹姆斯·内斯特,以一年半时间走访离经叛道的民间海洋研究者,身怀绝技的自由潜水员,以赌上性命的勇气,亲身体验潜入深海,获得令人震撼的生命体验,写进了《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
在这里,海洋呈现出深邃宇宙一般令人胆战心惊的美,而人类则展现出陌生而奇妙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詹姆斯·内斯特著的《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修订版)》讲述了:在水下六层楼深的海底实验室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和牙齿长达二十厘米的鲨鱼、体形最大的有齿类鲸鱼抹香鲸,以及剧毒的水母共游是何种体验?
不借助任何潜水装备,只凭一口空气潜入海下一百六十米,究竟是神迹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潜能?
美国《户外》《纽约时报》专栏作家,以一年半时间采访海洋研究者和自由潜水者,并亲自体验潜入深海,《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修订版)》向你展现一个寒冷、神秘,不为大众所知的幽暗世界。
我是这儿的访客,作为记者,来报道一项鲜为人知的体育赛事—世界自由潜水锦标赛。在希腊度假小城卡拉马塔的海滨旅馆里,我坐在一张狭窄的书桌前,俯瞰窗下的木板路。从墙壁上蛛网般的裂缝、磨损的地毯和昏暗走廊里画框留在墙上的灰影就能看得出,这旅馆已经有些年头了。
《户外》杂志把我派到这儿来,是因为二○一一年“个人深度世界锦标赛”要在这儿举办。这次比赛是自由潜水竞赛的里程碑—在这项鲜为人知的运动的历史上,是规模最大的一次盛会。因为我一直在海边生活,也在海中消磨了许多闲暇时间,还经常描写海洋,编辑认为我是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但他不知道的是,对于自由潜水我只有一些肤浅的了解。我从没尝试过这项运动,也不认识从事这项运动的人,甚至从来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这项运动。
在卡拉马塔的第一天,我整天都在研读竞赛规则,尽力了解这项运动中的后起之秀。这些资料都没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我用谷歌搜索自由潜水相关图片,看到潜水员们穿着美人鱼一样的装束,在水中或倒立或漂浮,做出各种自在随意的姿态,或是在游泳池底向上吐出精妙的环状气泡。这就好像人们从事羽毛球或者查尔斯顿舞[ 查尔斯顿舞(The Charleston)是美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流行的一种摇摆舞,以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城命名。]这类奇怪的爱好,这样在鸡尾酒会和电子邮件往来中,他们就可以聊起这个话题。
无论如何,我还有工作要做。第二天清晨五点半,我出现在卡拉马塔码头,说服一位邋遢的魁北克移民,允许我登上他那艘二十七英尺长的帆船。锦标赛将在距离码头十英里[ 1英里约合1.6093公里,下同。——编者注]以外的深海进行,比赛期间,这是唯一一艘被允许出海的观众船。而我是船上唯一的记者。到了早上八点钟,我们已经和一支小船队停靠在一起,其中包括摩托艇、浮台还有各类装置,这些一同组成了运动员们的出发点。第一组潜水员到达现场,围着附近浮台垂下的三条黄色绳索,各就各位。一位工作人员从十倒数计数。比赛就此开始。
接下来看到的事情让我困惑而又畏惧。
我看到铅笔一样瘦削的新西兰人威廉·特鲁布里奇吸了一大口气,向下翻身,赤脚踢水,潜入水晶般的海水里。在最初的十英尺,特鲁布里奇大幅划水,奋力下潜。到达二十英尺左右时,他放松身体,像跳伞运动员一样将双臂放在身侧,而后平稳下潜,身影渐渐消失在深海中。海面上一位观察声呐屏幕的工作人员追踪着他的下潜轨迹,不断勾出深度:“三十米……四十米……五十米……”
特鲁布里奇到达三百英尺左右的绳子尽头,转了个身,开始向水面游回来。在经历了让人神经紧张的三分钟后,他瘦小的身形重新从深海中浮现,如同一盏车灯刺破浓雾。他将头冒出水面,呼气,吸气,向工作人员做出OK的手势,然后游到一旁,为下一位竞赛者空出场地。特鲁布里奇刚才下潜到了三十层楼的深度并返回水面,所有这些,仅仅依靠一口吸入的空气—没有依赖水肺潜水装备、压缩气瓶、防护服,甚至没有使用脚蹼。水深三百英尺处,压力会比水面上压力的十倍还多,足以压扁一个可乐罐子。在三十英尺深,人的肺部会变为正常体积的一半大小;而在三百英尺深,肺部会缩小为两个棒球大小。然而特鲁布里奇和我见到的其他大多数自由潜水员都毫发无伤地回到水面。他们看起来毫不费力,一切自然而然,仿佛他们都属于深海。仿佛我们尽皆如此。
我惊讶于自己看到的一切,急需向他人倾诉。我打电话给居住在南加州的母亲,她不相信我的话,说:“这不可能。”我们通话后她联系了几位从事水肺潜水四十余年的朋友,然后又给我打回来。“在海底一定有一个氧气瓶[ 水肺潜水中使用压缩空气或其他压缩混合气体,而不是大众惯常认为的“氧气瓶”。—译者注]或是其他什么装置。”她说,“我建议你在发表文章前调查一下。”
但在绳子的尽头并没有氧气瓶。如果那儿有的话,如果特鲁布里奇和其他潜水员真的在上升前曾吸入压缩气体,在他们回到浅海的过程中这些气体会不断膨胀,肺部将因此而炸掉。而且在他们到达水面前,血液里将已经充满氮气气泡。他们会死。人体只有处于自然状态时,才能承受从三百英尺深的水下急速上升所带来的压力变化。一些人比其他人适应得更好。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我又看到一些运动员挑战三百英尺左右的深度。许多人无法到达,中途返回。重新浮出水面时他们大都鼻子流血,失去知觉,或是心跳骤停。但是竞赛照常进行。而且,不知为什么,这项运动竟是合法的。P3-5
《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是我翻译的第一本书。
去年某一天,曾经合作过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想要引进一本和自由潜水以及海洋研究相关的书,问我是否想试着翻译一下。我当时正计划去东南亚潜水,回来还要备战马拉松,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基本都被填满,然而看到文稿,心中便有一种冲动,想要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这个故事,来描摹人类和海洋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书中提到的那些关于潜水的痴迷、人类和海洋生物之间的神奇互通、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海洋的不断探索,都让身为潜水员和海洋爱好者的我深深共鸣。
在本书最初的章节里,作者还是对自由潜水知之甚少的旁观者,然而蔚蓝海洋和人类潜能就像是无穷无尽的宝藏,吸引着他不断去体验,去探索。他接受正规的自由潜水训练,拜访身怀绝技的异人,挖掘尘封的曲折离奇的故事,亲眼见到深海中异形一般的生物,和聪敏而巨大的海洋生物并肩而游。当最后他将储存着电子文档的u盘投入海中时,我相信,他的心灵和情感已经完全融入碧波之中。那里对我们而言不是遥远的异乡,而是生命的起始之地,是另一处生机勃勃的家园。
《深海》本身,也是一扇门,打开它,便可以一窥海洋世界的精彩和奥妙。而最让人激动振奋的是,这些“改变生命”的体验,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
将近十年前,我去菲律宾旅行,在那里第一次尝试了浮潜跳岛游。我仗着自己能不间断地徒手游三千二百八十一英尺,也没经过什么练习,便义无反顾地跳入水里。之后才发现,面镜会进水起雾,呼吸管里也总有水涌进来,我无法控制脚蹼的速度和方向,只能不断地停下来,浮在海面踩水调整。后来更是被海流推着,撞到了布满蛤蜊壳的礁石上,膝盖被撞得鲜血淋漓。同船的游客中有一对热心的德国夫妻,他们带了消毒喷雾,帮我简单处理了伤口。然而那片澄净的琉璃碧海太诱人了,我带着“会被鲨鱼咬吧”的念头,大义凛然地回到了水里。虽然是盐水,但是干净的海水并不会让伤口有一丝刺痛。我就继续在海面上漂着,看到那对夫妻屏着气,先后钻入水下数英尺深,又摆动脚蹼,优雅地游到水面上来。他们去过东南亚若干海岛,向我推荐了几处适合浮潜的地方,还说能看到海龟。我说,一定能看到吗?他们说,一定。于是我将那些名字逐一写在自己的小记事本上。
之后我去了他们推荐的地方,不仅看到了海龟,连续几天练习后还可以屏气下潜二十六英尺,在水下待上一两分钟;还学习了水肺潜水的入门和进阶课程。用一句套话来说,那一次旅行,揭开了我生命中的新篇章。是的,那足以成为我人生经历中的一道分水岭。我将活动范围从陆地扩展到水下,此后又用了三年时间,从一个初学者修习成为水肺潜水教练。我曾经在清晨的海底断崖外,看到过成千上万条红鲷鱼挤挤挨挨地产卵,而黑鳍礁鲨和公牛鲨就在鱼群下方逡巡,伺机而动;曾经在不经意间邂逅比潜水船还要长的鲸鲨,我们蜷起双腿悬浮在礁石上方,看它绕着我们滤食浮游生物;也曾在能见度不佳的海中,看到数英尺长的巨大水母,触手在灰蒙蒙的水中散开,像是浩渺太空中星系的旋臂,有一种令人胆战心惊的美。大多数的潜水员都和我一样,因为见识了蔚蓝海洋的神奇、瑰丽和浩瀚,便对它愈发痴迷,像是陷入情网的人一样,迫不及待想要了解关于它的点点滴滴。
这只是潜水令人痴迷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你长时间置身于海中时,就可以发现人类的另一种生命形态,似乎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本源,跨越现实与童话和神话的界限。背着压缩气瓶,人可以在水中停留更久;然而不背气瓶时,感觉更自由,身体更轻盈。想象在海下的缓坡上,丛生着望不到边际的珊瑚,绿色、紫色、橙色,如同山峦上盛开的各色繁花。屏气下潜,伸展双臂,并拢双腿,摆动脚蹼,感觉自己像飞鸟掠过山巅。那种自由的翱翔感和目不暇给的让人屏息凝神的美景,可以让人忘记时间和自我的存在,恨不得用海水重建每一个细胞,和珊瑚海日夜相伴,共生共息。这时我常常想,在远古时候,人类是否也曾是海洋的子民,那些存在于世界各地传说里的人鱼,是否也是真实存在的。我相信那不是凭空捏造的,因为一定有无数人曾经有过和我类似的感受。阳光透过海面射下来,细碎的光影洒在海底的白沙上,随着起伏的微波而不断摇曳。你的眼中是这样明亮的一片光,一片蓝,身体被温暖的海水环绕着,完全放松,你感觉不到一丝压力,就好像融化到这蔚蓝澄澈的海水中一样。
说起来,我个人最大的收获,是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终于下定决心,系统学习了自由潜水。其实从事水肺潜水多年,我大致听闻过自由潜水的相关理论,只是疏于练习,耳压平衡速度一直是制约我下潜深度的最大因素,我也偷懒地将之归结为先天生理原因。然而书中的故事和我曾经看到的那些纪录片、目睹的海岛原住民下潜的景象一再交叠,促使我去了解正规的练习方式和步骤,真正进入自由潜水员的世界。遗憾的是,我仍然没有掌握法兰佐平衡法,还是没能突破三十余英尺的下潜深度。但是当我闭上眼睛,在露天泳池中练习闭气时,感觉细密的雨丝拍打在背上,思绪向着眼前浅黄绿色的光晕深处飘远,那一刻物我两忘,祥和静谧,忘记呼吸、忘记时间、忘记天地,这种安宁的冥想状态,却是以前不曾拥有的别样体验。
翻译的过程,对我而言也是学习的过程,因为文中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物理等多方面信息,作者和译者都不是专业人士,在描述上未必能做到使用最精准的学术术语。为了力争保证译文的科学性、准确性,但凡有不确定的知识点,我都尽可能通过网络或是学术刊物寻找对应的名词和翻译。翻译的进度比我想象的要慢得多,感谢编辑任菲做了大量的资料确认工作,还有她和联合天际各位同仁耐心、宽容地接受我将交稿日期一再拖延。感谢两位AIDA的教练:悉心教学、注重安全意识,引导我成为自由潜水员的师傅Miguel;还有因为时间原因始终未能一起潜水,但在网上交流已久的“铜峡谷Enzo”,他耐心细致地为我解答了诸多关于自由潜水技术、要领和竞赛规则的疑惑。
由于译者能力所限,加之一些术语在中文中没有既定译法,译文中难免会有一些疏漏和不妥,希望读者们不吝指出。
近年来,大家基本上已经接受了“保护鲨鱼,拒吃鱼翅”的理念,然而我们要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菜单上是否还有蓝鳍金枪鱼等濒危鱼类?饰品里是否还有珊瑚、砗磲、玳瑁这些名字?关于海洋,我们知之甚少,然而能够挽救保护它的时间,可能却并不那么宽裕。我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这本书能够激发起大家对于海洋的关注和好奇,一同去关爱这个蔚蓝星球上百分之七十的疆域,属于我们的蓝色家园。如果你想要探索海洋的神奇,想要亲身感受它的无穷魅力,那扇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令人着迷,长知识,极有阅读快感的书,我打赌,读这本书至少会让你不由自主尝试闭气。”——《华尔街日报》
“丰富,独具启发性……对可能性和未知的热情赞颂……《深海:探索寂静的未知》绝对会使每个计划去海边的人对海洋有更深的理解。”——英国《独立报》
“令人屏吸阅读……内斯特融入自由潜水员和民间海洋研究者之中,他们正在探索着深海及其令人难以想象的子民的真相。这本书如此迷人,令人大开眼界。”——《时尚先生》
“绘声绘色的讲述,由这个星球上广阔疆域的迅速变化过程,完成了一次令人战栗的解说。”——《出版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