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与母亲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占恒
出版社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与母亲

在这个世界上,我最崇拜两个人:一个是伟人毛泽东;一个是凡人谷玉珍,也就是我的母亲。把这两个人放在一起好像不大合适。但是,如果没有生我养我哺育我的母亲,我就不知道毛泽东,更谈不上崇拜毛泽东了。

母亲极为普通,然而,我来到人世间喝的第一口美味是她的乳汁,牙牙学语喊出的第一个字是叫她——妈。

母亲没有文化,除了认识钱、粮票、布票等购物凭证,不识字甚至不认识自己的名字。然而,她谨言慎行、性情温良、从善如流,笃信好人必有好报;时时教育她的孩子要安分守己、兄妹团结、家庭和睦,不要给社会添麻烦。

母亲一生操劳,含辛茹苦,几乎没过上一天富裕的日子。然而,她就像母鸡哺育小鸡一样,到处捉虫啄米,百般呵护,精心喂养,把她的孩子拉扯成人,阳光般地滋养着她的孩子成长。

放养长大的孩子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一生好像只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生孩子;二是养孩子。不要小看这两件事,人口的繁衍历来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头等大事。2011年3月11日下午,日本发生九级大地震导致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留下来注水冷却的五十名勇士,都是过了生育期的,这就是日本人的远见和文化。再说了,无论多么伟大的人物也是母亲生的。

母亲先后生了九个孩子,但由于那个年代食品营养和医疗卫生条件极度恶劣,只存活了六个。幸运的是,我活了下来,排行老二。在改革开放前那个提倡多生多育的年代,母亲为国家生养了六个孩子,而且五个是男孩,可以说是“英雄母亲”了。许多年以后,当她的儿子只生养一个孩子还觉得压力重重的时候,顿觉得母亲当年非常不易、非常伟大。

母亲生我的那一年是1954年。我出生后的第十三天,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庄严地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即著名的五四宪法。可那时候,与我有关的,只记得母亲由旧社会的家庭妇女变成了新社会的公社社员,不停地参加由初级社到高级社再到人民公社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委实忙得很。由于爷爷、奶奶去世早,父亲常年在北京同仁堂工作,半个月才回趟家,所以,家里的里里外外,就都是靠母亲一人操持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郊农村还很贫穷。我所在的通县城关公社杨庄大队杨富店小队,当时还没有电灯、电话、自来水,也没有什么托儿所、幼儿园,六个孩子的成长主要靠放养。每天,母亲天不亮就从炕上爬起来,摸黑点火烧饭,把孩子们稀里糊涂地喂饱,然后出工到生产队里干活。孩子们就放在家里,大门一关,由大的带小的,任凭满院子爬、满院子跑。母亲中午歇工时,赶回来给孩子们抓弄点吃的,自己再随便填扒几口,又去干活,直到晚上收工时才回家做饭,照顾孩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的孩子就是这样放养长大的。什么胎教、什么早期智力开发、什么学前教育,统统没有,就是一个字——玩。

玩也是瞎玩,逮什么玩什么。我们看院子里爬的蚂蚁列队,看树上掉下来的“吊死鬼”走路(一种会吐丝、一曲一直行走的虫子),跨上板凳当马骑;或摘下一片树叶,放在空拳的手上,然后把它拍响;或在黄胶泥土上撒尿和泥,做成两边厚中间薄的泥盆,还要在盆底上吐上几口唾液,然后猛地往地上一摔,听清脆的响声。稍大一点的时候,就开始玩糖纸、拍烟盒、弹玻璃球、推铁环、打杆儿、粘知了、掏鸟窝、扑蝴蝶、捉蝈蝈、罩蜻蜓、逮蚂蚱、斗蟋蟀,以及下河游泳、摸鱼抓虾了。

放养长大的孩子,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充分享受着童年的乐趣。现在西方的家庭教育,任凭孩子摸爬滚打,自由成长,使孩子们的天性充分释放,可能也是学我母亲的做法。不同的是,人家是有意为之,而我母亲是生活所迫。当然,放养长大的孩子带来的“后遗症’’是,读书晚,智力开发迟,大好的时光都玩掉了,也许注定一生难成大气候。一次,著名经济学家单东教授,邀请我参加浙江民营企业家颁奖活动,谈起他四五岁时读私塾,熟背四书五经,十五六岁时就读复旦大学经济学系,听得我十分汗颜。看来,我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P1-3

书评(媒体评论)

黄亚洲诗人、小说家:郭占恒的这种表述风格无疑是很聪明的,在进入生活之前他首先让你抚摸生活,让你逐渐沉入一种境界,而且,最后,往往让你自己得出结论,你没有结论也不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从这个层面上说,郭占恒可谓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

鲍观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社长、出版人:郭占恒有一种可姑且称为“亲切的洞察力”的特质。敏锐而不尖锐,包容却有原则。六十岁,老郭已经到了可以回首人生的年纪了,在《我与母亲》这本自传式的散文集中,或难得或常见的人生经历在他老辣的眼光下、简朴的文笔中,显得黑白分明,大俗大雅,有声有色。劝君读一读这本书,因为书里的智慧不沉重。

沈娴《我与母亲》责任编辑:

《我与母亲》中有一条路,从北京城郊的泥土地延伸,越来越宽阔,路边的风景越来越繁盛。路遥遥,尘滚滚,但低下头,看见的仍是那沾满泥巴的稚嫩双脚。《我与母亲》的力量来源于文字间的泥土与根须。我想,这也许就是郭老师坚持用“我与母亲”为书名的原因——坚持最初,才能行至更远。

后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作为1954年出生的小驹,如今已过一个甲子,成为老马了。今年又是马年,关于马的成语典故和美丽传说又被人们一一倒腾出来,大家最喜欢说、喜欢听的无非是些“马到成功”“一马平川”“快马加鞭”“走马上任”等吉祥之类,还有些不断衍生的“马上封侯”“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发财”等期盼之类,我倒是喜欢些“信马由缰”“放马南山”等悠闲之类。

人老了就会有些怀旧。怀旧不是存心要怀的,而是脑海里自己冒出来的。如果一个人眼前的事记不清、记不住,而过去的事仿佛就在昨天、就在眼前,记得倍儿清,不停地往外冒,越来越恋旧,越来越想家,越来越想念父母,越来越想念儿时的伙伴和村落炊烟,那就是老了。这几年,每逢佳节、工作稍淡的时候,我就会滋生一种思乡情,而每当这种情愫袭来的时候,又冲动着自己写一点文字来释怀。于是乎,在春节、在节假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从床上爬将起来,披衣写作,写下了《我与母亲》《儿时过年》《年关思故乡》等文字。

人老了就会有些洒脱。一个人活了半个多世纪,盐吃多了,桥走多了,碰壁多了,可谓饱经沧桑,终于懂得了顺应天意、顺应自然、顺应规律的道理。孔子日,“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人老了,积攒了许多谈资,增加了许多自信,脸皮也厚实了许多,难免会倚老卖老,说一些大话,爆一些囿事。于是乎,我也效仿王蒙先生,断断续续记下了一些《老郭的尴尬事》。因为,人在旅途亦在囧途,每个人都有“过五关斩六将”的得意春光,也有过“走麦城丢城池”的失意秋色,真实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

人老了就会有些闲情。过去年轻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只知道往前冲,就如爬山直奔山顶,无暇顾及路边的花花草草,无心欣赏山径的美景美色。而这几年,随着单位年轻人快速成长,分管的工作压力小了;随着女儿成家,与内人早早过起了二人世界的生活。为了打发渐渐多起来的空闲时间,只好学点闲情雅致,写点闲散文字抒发情怀。于是乎,无论是出国考察,还是省内外调研,在工作的大线条外,更加注重一些亲眼所见的生动细节,写下了《体验日本》《走进台湾》《三国纪行》,以及《新疆印象》《行走山西》等长篇随笔。当然,走过的地方远不止这些,只是过去无暇欣赏、无心记述罢了,这或许也是人生的一种憾事。

真是没想到,写了半辈子的领导讲话、政策文件、调研报告、经济论文等,竟还能集萃一本粗糙稚嫩的散文集。这无疑要感谢支持和帮助我的家人、领导、同事和挚爱亲朋,特别是要感谢那些从不看我的经济学文章,而愿意看我的散文随笔的粉丝们。

感谢家人。我是外地人,按最初的户口本论,我们家的一家之主是赵涛女士。她既是内人,又是同学。同学知根知底,会永远与你平等,永远平视你,你也就永远高大不起来,所以不要轻易找同学。当然,既然找了就要不抛弃不放弃。其实,内人很有才,大学考试成绩一直在我之上,但就是怀才不用,偶尔写篇《一米线的启示》等,亦能发表。那年我去日本,写了几段短信发给她,她说很好,你应该写下来。于是我就遵旨,走一路写一路,回国后形成《体验日本》,后来的许多习作也都是在她的批评指导下写出的,当然,她批评居多,指导偏少。再一个生命中的女人是小女郭璇,小时候她是我的天使,我是她的偶像,大起来她移情别恋了,我就靠边站了,也挺郁闷。小女学文化创意,重点研究时尚,聪颖漂亮,与我略有代沟。我一直以为她理解不了我们这一代人,直到有一天女婿告诉我,涟涟(小女乳名)看老爸写的《我与母亲》哭得稀里哗啦,纸巾满地,才恍然大悟,血到底是浓于水的。家人当然包括老家的人,如今父母仙逝,偶尔能看到我作品的是大哥占元、四弟占营、五弟占荣、小妹雪玲和六弟占立等弟妹,他们很喜欢看,有时打来电话谈一些感受,有时拿到村子里看,引起村民如张二叔等人的询问,这不免有点显摆,但对我却是个鼓舞,如有机会一定写篇《我与兄弟姐妹》的散文记之。

感谢领导、同事、战友和朋友。写东西是为了给别人看的,犹如一块石头丢进水里要有浪花,浪花越大石头越高兴,于是浪花成就了石头。这几年,我之所以在工作之余坚持写作,是与领导和朋友们的鼓励分不开的。记得《大有庄100号院——我所知道的中央党校》写好后,李书磊等副校长看过初稿,舒国增主任鼓励我去发表,赵洪祝书记批示给予鼓励,赵一德秘书长讲,凡去党校的学员都应看看,于跃敏副部长看到我总微笑地说一句“大有庄100号院”,中央党校进修部将全文收录在“厅局级进修班(第58期)‘战略思维与领导能力,研究专题”《课题研究报告与读书报告》集,特别是还收录到《我与中央党校——校庆80周年纪念文集》,给我以莫大鼓舞。

记得我的一些散文随笔写好后,通常先给单位的董俊平、李晓华、黄巧敏、任春娟、张勤文、费映洁、张苏敏、吴彬、沈亚伟、蒋剑平等几个同事看看,听听意见,让他们或她们帮我修改纠错,指点迷津,因涉及人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报姓甚名谁了。记得陆立军、汪水波等老师,张仁寿、傅吉青、黄河等同学,杭州的李火林、桑士达、黄国范、潘育萍、项栋辉、王承武、陈敏、池永斌等朋友,北京的武延年、武通来、秦浩、周莉、何晓鸥、万洋等战友,以及部队的老领导冯孝新、张若青等,都对我的作品给予过鼓励。张仁寿说我写的东西“有知识点,可读性强”,这大概是一个大学校长对好文章的基本要求和评价。周丹处长不仅自己看了,还推荐给全处的同志看。车队小秦看后发来短信,说我十分了解外地打工者的情况和心情,很受感动。其实,他的话也感动了我。  感谢那些甘为人梯的刊物编者。我历来认为,刊物是连接作者和读者的桥梁和纽带,编者更是成人之美的君子也。我的这些粗糙稚嫩文字,有幸在《学习时报》《浙江日报》《华夏散文》《贵州日报》《中国经济时报》《浙江作家》《浙江工人报》《浙江经济》《联谊报》《中国城市化》《杭州我们》《发展规划研究》《足迹》《干部教育研究》《绍兴日报》《临沂日报》《吴越风》等报刊发表,得益于高海浩、李丹、金波、徐忠良、柴国荣、王祖强、马力宏、桑士达、杨祖增、方宇红、赖华东、郑休白等的倾心帮助。尤其是《浙江杂文界》《乐清湾》的主编董联军,不仅全文发表了我的长篇习作,而且还常打电话向我反馈读者的反映,并进行精彩的点评。孙君、王水君、姚国海、葛美芳、潘改良、施卫华、施爱珠、赵利平、李军、郑利军、李敏等好友多方面鼓励和支持本书出版,方使拙作得以同大家见面。

感谢大作家黄亚洲先生。我与亚洲相识时间不长,但印象颇深,印象颇好,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他水平高,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学高手,诗歌、散文、小说、剧作无一不精,已出版诗歌小说16部、电视剧本数百集,多次荣获国家图书奖,国家“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特别奖,中国电影华表奖。电影《落河镇的兄弟》还荣获第12届美国芝加哥国际儿童电影节“联合国宣言奖”,第20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儿童电影节大奖、评委会奖等。他出手快,下笔成章,近几年更是宝刀出鞘,锋利无比,每年创作出版1部小说、2部诗集、30余集电视剧本,而且许多诗歌散文都是在路上完成的,往往是上飞机开始写作,下飞机打印成文,可谓飞天文字,浪漫得很。他为人谦和,没有大作家的架子,公益意识很强,不惜花时间主编《浙兵岁月》,把“浙江生产建设兵团那些事儿”捣鼓出来;不惜花时间关注一位老军人的诉求,连续写下了《只能抓一把糖给老刘》《盼望更多的人关注屋檐下的老刘》等动情文字;不惜花时间组织朋友深入基层,调研采风,到笔者的安吉小院来,不仅写下了优美的诗作,还愉快地与我没见过多少世面的弟弟、妹妹合影。他作风朴实,幽默风趣,性情之下,常常手舞足蹈,甚至将穿着有些破旧的衣裤撩起,展现率直童真的一面,与他一起喝茶闲谈,真是一种享受。他在文坛的地位很高,是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浙江作家协会名誉主席,还是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于是乎,请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来为本书作序压阵,我就可以攀高枝、狐假虎威了。当然,我很清楚,亚洲先生序中所言“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着实过奖,实不敢当,但却指出了我今后的努力方向。

目录

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读郭占恒散文 黄亚洲

我与母亲

儿时过年

年关思故乡

文昌过年

婚礼上的祝词

三十年来相会

高考纪实

浓浓井冈情——记井冈山干部学院

大有庄100号院——我所知道的中央党校

慢的遐想

体验日本

走进台湾

三国纪行

新疆印象

想不到临沂这样好

行走山西

再访安徽

我的农家院

老郭的尴尬事

拼将一生为信仰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的探索者

印象江南项栋辉

牛人李春波

养个小孩儿有多贵

后记

序言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读郭占恒散文

黄亚洲

我一向以为,细腻,是文学诸品格中最为高贵的品格之一。细腻到有了触感,“生动形象反映生活”的文学便站住了“形象”二字,可以称作是文学了。

小说里的细节、散文里的精雕细刻、诗歌里的细密情愫的表达,都是“细腻”的面孔,其音容笑貌,足以使人怦然心动。我们也许永远做不到像普鲁斯特、茨威格那样精细人微、滔滔不绝的描摹,但我们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骨头是包着皮肤和筋肉的,只有透过丰富、魅力无穷的表象才有可能顺畅地到达事物深处。

我第一次读郭占恒的散文,是数年前,有人推荐的,发在我邮箱里,题目大约叫“儿时过年”吧,顿然为他叙述的细腻所打动。他用他朴实无华的字句把我们带到他家乡过年,将淳朴的年俗逐一娓娓道来,“我一直相信年是有味的,能够闻得到”,于是我先后闻到了铬馇、芝麻花椒盐、猪头肉、淋上香油的饺子、“小钢鞭”爆竹的硝烟,飘荡在村坊里的所有味道都那么具体、那么浓郁、那么的有华北农村的地方特色,我以为,这就是文学的芬芳,文章所要表达的主旨自然不用说了,全在气味之中。

郭占恒的这种表述风格无疑是很聪明的,在进入生活之前他首先让你抚摸生活,让你逐渐沉入一种境界,而且,最后,往往让你自己得出结论,你没有结论也不行。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我知道郭占恒的本职工作是经济研究及这一研究的准确表达,且是宏观为主,这项工作要求特别严谨的逻辑思维,一般情况下与文学所要求的形象思维是两条路径,据说在人脑中引起兴奋的区域都不一样,常听得曾经热爱文学的机关秀才们哀叹“成天埋在公文堆里我的文学梦算是完了”。这种叹息很符合逻辑,但是显然,郭占恒的两把板斧都抡得很好,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恐怕就是“勤奋”。

郭占恒的勤奋是出了名的,下笔勤奋倒还其次,首先是思想勤奋。对于生活,他始终在思考,思考其中的异同与温差。同样去中央党校学习一阵,大多数是一篇论文交差,还不确定是自己一个键一个键敲出来的,还是由秘书甚至是由一个写作班子发到邮箱里的,但郭占恒却是除了论文之外,又洋洋洒洒写了万把字的《大有庄100号院——我所知道的中央党校》,又有外在描述,又有内在分析,文章发来一看,直教我这个也在“大有庄100号院”拿过结业证书的人汗颜。他去中国的山西、新疆、安徽、台湾,去日本,都是行一路写一路,我当然也有此习惯,但更多的是写一些短小的诗歌,风花雪月而已,不像郭占恒那样,既要以他的形象思维描述种种表象,笔法追求细腻,还要以他的逻辑思维点明处处关节要害,显示其整体骨架,力求全盘把握,这是很累人的活,但是郭占恒乐此不疲。对此,光是归之于习惯已不能说明问题,显然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再文雅一点说,就是生命的存在方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就是如此的——他自己善于感知,并且善于让别人谐振。

希望郭占恒多写一点,不仅现在多写,而且希望在有朝一日摆脱了繁重的机关劳作之后,更有时间把自己的笔触大面积地投向生活,并且,依旧如此细腻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用极其绵密的字句捆绑我们,让我们幸福得动弹不得。

2013年8月15日于圣何塞

(序言作者为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曾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第六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第六届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鲁迅文学奖得主。)

内容推荐

《我与母亲》是作者郭占恒,近年来发表的杂文集,是其数十载人生的重要片段的集合,有童年的回忆、个人的成长、对世界的认知、对挚友的缅怀,反映的正是中国这波澜壮阔的几十年在个人生活上的投射。文字朴实,思想积极,反映了五六十年代生人的人生经历与思想成长过程。刚入知天命之年,作者老当益壮,仍然充满正能量,但已少了一分豪情,多了一分从容。笑拾人生百味,笑看风云际会。

编辑推荐

郭占恒编著的《我与母亲》里的小说细节、散文里的精雕细刻,本书以作者的形象思维描述种种表象,笔法追求细腻。本书包括了《儿时过年》、《年关思故乡》、《三十年来相会》、《新疆印象》、《我的农家院》、《印象江南项栋辉》、《养个小孩儿有多贵》等文章。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