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登夏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列昂尼德·茨普金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巴登夏日》以想象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1867年离开圣彼得堡的行程为主线,杂糅进陀氏私人生活与文学精神、俄罗斯文学神韵,以及作者列昂尼德·茨普金个人的生命经历,叙述风格别出心裁、令人难忘,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罗斯小说”。

内容推荐

《巴登夏日》于1977年开始动笔,1980年完成,因政治原因一直未能出版。

1982年,小说几经展转被带到国外,在纽约的俄罗斯移民周报上公开发表。但刚刚连载一周,列昂尼德·茨普金便不幸因心脏病发作逝世。

这部作品被人翻译成英语,只能以极小的印数在一个极小的圈子里流转。

十年之后,伦敦街头,苏珊·桑塔格无意中遇到了这部发行量极小的作品,顿时被深深震撼。这部集中了俄罗斯文学所有重大主题的小书,经过苏珊·桑塔格的大力推荐,逐渐走出英语界,走向全球,走向越来越多的读者、学者、记者、诗人、评论家……

《巴登夏日》被众多世界级媒体誉为“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伟大的俄语小说”,逃过了被时间淹没的厄运,以英、法、德、意、西、芬兰、土耳其、希伯来等近20多种文字出版,确立了其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试读章节

虽然是日间列车,但时值十二月末,正是一冬中最冷的几天,此外,火车正向列宁格勒的方向——北方驶去,所以窗外迅速暗了下来,——那些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扔出去的莫斯科近郊的小站闪烁地朝后飞驰而去——灯光零星的月台银装素裹,列着队的路灯时隐时现,连成一条闪亮的光带——火车隆隆地驶着,仿若在过桥,——车厢几乎封闭,轰隆声传进来已削弱不少,车窗上模模糊糊地结了一层冰花,但依稀的灯光仍旧穿透进来,画出一束光,而那远方,想必是无垠的雪域,车厢左右晃动着,前后两节联结处尤甚,等天完全黑下来了,那些莫斯科近郊的别墅也从视野中消失,只留下茫茫白雪,窗玻璃上映着车厢内的灯光和乘客的身影,我也在其中——我从上方货架上的皮箱里取出一本书,是专门带着准备从莫斯科到列宁格勒这一路上看的,然后把书翻到插着书签的那一页——书签上印有中国字和精致的东方画,——书是我从姨妈那里借的(她有个图书馆),而说心里话,我并不准备把它还回去了——我找人给它重新装订了一下,因为它破得简直要散架了——装订工把每页都拆下来弄平,然后订在一个厚实的硬书皮里,书皮连着扉页,上面写有书名,——是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娅的《日记》,应是由当时的一个自由派出版社出版,“路标”或“新生活”这一类的,其中日期用新旧两种历法标示,有些词语甚至整句话都是德语或法语,字里行间流露着一股中学生般的认真劲儿,比如一定会加前缀“M-me”(太太)等,——是对她婚后第一个夏天旅居国外期间匆匆记下的笔记的解密和注释。

一八六七年四月中旬,陀思妥耶夫斯基夫妇从彼得堡出发,次日清晨来到维尔诺。。在旅馆的楼梯间里他们总会遇上一些个揽活儿的犹太女人,她们甚至追着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和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的四轮马车兜售琥珀烟斗,直到被打发走,到了晚上,在古老而狭窄的街道上又可以看见这些“小犹太”带着自己的孩子成群结队地晃荡游走。一两天后,两人已抵达柏林,然后再到德累斯顿。,接着便开始寻找公寓落脚,因为德国人,尤其是那些开着膳宿旅馆(或者出租带家具的房子)的德国女人,对来此地的俄国人都十分不友善,提供的伙食差到极点,服务生还经常会私吞找零,而且不光是服务生,德国人总的来说就是~个糊里糊涂的民族,因为他们不仅不能准确地告诉费佳。怎样走到这条那条街,还必定会指一个相反的方向——这是否已经有点存心而为了?至于“小犹太”,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早就领教过了——那还是她第一次拜访费佳的时候,他当时住在奥隆金的房于里,也就是写下《罪与罚》的地方,据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后来证实,那栋房子让她一下子就联想到拉斯柯尼科夫。的住所,在此进进出出的人中就有很多犹太女人,她和她们常常在楼梯间相遇。(不过公正起见,必须指出的是,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在那本革命前否久,甚或是和列昂尼德·格罗斯曼结识后写的《回忆录》中并没有提到这些“小犹太”。)《日记》里有一张安娜.格里戈里耶夫娜还很年廷时的照片:面相不知是狂热还是虔诚,眉头蹙着,目光中流露出几分沉重。而此时的费佳已经上了年纪,五短身材,好像即使从坐着的椅子上站起来也不会再高多少,他有着普通俄国人的五官,而且从各方面都看得出,他喜欢照相,喜欢认真而虔诚地祈祷。那么,究竟为什么在把《日记》装订好之前,我会提心吊胆(我可不怕用这个词)地带着它跑遍整个莫斯科,一路上如饥似渴地翻阅那些已经颤颤巍巍、脆弱不堪的纸张'寻找那些我似乎能够想见的内容,而在找人装订一新后,我又把它如《圣经》般置于书桌上,从此无论昼夜不再去碰?究竟为什么我要去彼得堡——是的,不是列宁格勒,而是彼得堡,那个短腿的矮个子老人(当然,也许上个世纪大部分人都如此)曾带着一脸虔诚或者说一副退伍军人的表情徜徉的地方?究竟为什么现在,在随着车速和柴油机功率的波动而忽明忽暗的灯光下、伴随着因各色人等——抽烟的、洗水果的、上厕所的(就在过道门后面)、拿着大杯子给孩子接水的——络绎不绝地进出过道门而发出的不绝于耳的砰砰关门声,同时忍受着充斥鼻子的一股久未曾闻的烧煤和火车头的味道,我还要颠着身子断断续续地看这本书?他们最后在茨姆曼太太,一个又高又瘦的瑞士女人的房子里安顿下来,不过抵达的当天,他们在广场中心的一家旅馆暂时安顿后,就立马去参观了画廊,——而人们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博物馆前排着长长的队伍等待发放食物时,楼梯间小场地的某处悬挂着《西斯廷圣母》,其下方站着一个警察。

P25-28

序言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学是一个已经研究得非常深入的领域,人们密切关注的几大语种里似乎不太可能还有什么杰作有待去发现了。然而,大约十年前,我在伦敦查令十字街的一家书店门口翻拣二手书,偶然之中看到一本名为“巴登夏日”的书,却正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我愿意视之为一个世纪以来有价值的小说和类小说中写得最漂亮、最令人兴奋,同时也是最具独创性的成果之一。

这本书不为人知,其原因不难探究。首先,作者并非职业作家。列昂尼德·茨普金是一名医生,事实上,他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医学研究人员,曾在苏联国内外科学杂志上发表过百余篇学术论文。但是——让我们还是别去把他与契诃夫或布尔加科夫作什么比较——这位俄罗斯医生作家在世时,没能亲眼看到自己的任何文学作品发表。

审查制度及其种种威胁,也只是故事始末的一小部分。他的小说显然不足以成为官方出版的候选书目,也没有以地下形式出版。出于自尊和难以消除的沮丧,以及不愿去冒为非官方文学机构所拒的风险,茨普金一直未进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莫斯科颇为盛行的独立的地下文学圈子。这一时期是他为“抽屉”而写作的年代。为文学本身而写作。

真的,《巴登夏日》最终得以问世,不啻是个奇迹。

列昂尼德·茨普金于一九二六年生于明斯克一个俄罗斯犹太人家庭,父母亲均为医生。母亲薇拉·波利亚克主治肺结核。父亲鲍里斯·茨普金则是矫形外科医生,一九三四年肃反运动之初,被当局以其时司空见惯的莫须有罪名逮捕,狱中他跳下楼梯井企图自杀,后来在一位有权势的朋友的干预下,马上获释。他摔断了脊柱,躺在担架上被抬回家。但他没有因此就成为一个废人,而是继续行医,直到一九六一年(时年六十四岁)去世。鲍里斯·茨普金的两个姐妹、一个兄弟均死于肃反运动期间。

一九四一年德国入侵后一周,明斯克沦陷,鲍里斯·茨普金的母亲、另一个姐姐和两个小外甥在明斯克犹太人居住区被杀害。多亏了附近一家集体农场的场长,鲍里斯·茨普金夫妇和十五岁的列昂尼德才侥幸从城里逃脱。场长对医生先前的救治心存感激,叫人从一辆卡车上搬下几桶咸菜,腾出地方,安顿了受人敬重的矫形外科医生及其冢人。

一年之后,列昂尼德·茨普金开始学医。战争结束后,他和父母回到明斯克,一九四七年从当地的医学院毕业。一九四八年,他和经济学家娜塔莉娅’米奇妮科娃结婚。他们的独子米哈伊尔一九五。年降生。斯大林于一年前发起的反犹运动的受害者不断增加,茨普金设法在一家乡村精神病医院谋得职位,躲了几年。一九五七年,他获准和妻儿定居莫斯科,并在著名的脊髓灰质炎和病毒性脑炎研究所取得了一个病理学领域的职位,成为将萨宾脊髓灰质炎口服疫苗引进苏联的小组成员之一。他后来在研究所的工作反映出他广泛的研究兴趣,其中包括肿瘤组织对致命病毒感染的反应,猴的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等等。

茨普金酷爱文学,一直都在为自己写点东西,作品既有小说,也有诗歌。二十出头、即将完成学业的时候,他曾考虑过弃医从文,专事文学创作。他为十九世纪俄罗斯灵魂拷问(诸如:没有信仰如何生活?没有上帝又如何生活?)所困,起初视托尔斯泰为偶像,后来渐渐倾向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电影方面茨普金也有兴趣,最崇拜的却是安东尼奥尼,而不是塔可夫斯基。六十年代初,他考虑过到电影学院报名上夜校,然后当导演,但是,他后来说,迫于家庭负担而打消了这个念头。

……

后记

一本好书在面市前少不了会被造势,如此在它出版后很快便能成为一种文学事实。列昂尼德·茨普金这部《巴登夏日》得以问世的曲折历史苏珊·桑塔格已经在前言中提过,即小说的英文版初版居然是在伦敦街头的一个小书摊上发现的。这个故事之后也为许多文学批评家所津津乐道。对于俄罗斯读者来说,这件事多少让人略感不自在:这部本来属于俄罗斯文学的小说虽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却不是在俄罗斯。令俄罗斯批评家感到难堪的是,要不是一个外国人的推荐,国人恐怕至今还不知道这部“被埋没的巨作”、这“二十世纪最后一部俄罗斯小说”——此类实至名归的评价现在倒是纷至沓来。

一直以来,桑塔格在国际文学交流中扮演着俄罗斯文学民间大使的角色,为俄罗斯文学在全球的传播作出了难以估量的无私贡献,向世界介绍默默无闻的作家只是其一,她为罗伯特.瓦尔泽和丹尼洛·基什的文学遗产所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例子。在利落地将《巴登夏日》列为二十世纪文学史上十大不为人知的杰作之一以后,她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使命:先介绍小说的渊源,再呈现默默无闻的医生作家的生平。作为一位专业人士,她明了光出版作品是不够的,还要确立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所以小说《巴登夏日》在尚在俄语文学界缺席的情况之下,却出现在世界文学的环境中。在俄罗斯文学史上,这种出版滞后的现象屡见不鲜,它通常会伴随着为作者其人其作正名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评判热潮,不过这在《巴登夏日》上却不可能发生——文学批评界的权威们已经给了它最全面的评价。小说问世过程再曲折,其实也不尽然会为它本身的价值加分,更别提它在所属文学(俄罗斯文学)中的意义。

一九八三年,自由电台评论员列夫·罗特曼在慕尼黑成立了罗特曼出版社,冒着巨大风险出版这部小说的德语版。维多利亚·格连金尼克曾经在《伦敦日报》上谈及这部小说,她用了一个独特的术语“幻想现实主义”,作为这一评价迅速而唯一的响应,小说英译本于一九八七年通过伦敦“四部曲丛书”问世。

二○○一年,这部小说被罗杰·凯斯和安杰拉’凯斯精心重译了一次,由新方向出版社在纽约出版,同时也成为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各个关注文学发展的出版社都无一例外地对此书的问世作出反应。比方尽管没有阿尔_巴尼亚语的译本,但却有相关的评论。目前,《巴登夏日》已经被译成荷兰语、法语等十三种语言在各国出版发行。在俄罗斯,经过一番先期准备,最后竟有人提出把这本书编入一套译文丛书,不禁让人产生一种异邦文学的感觉——现代文学发展讲程中的悲喜剧现象。

……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你想仅仅通过一本书便体验到俄罗斯文学的深刻与力量,读这本吧;如果你想仅仅通过一部小说就让灵魂变得更坚强、对感情的理解变得更博大,也读这本吧。

——苏珊·桑塔格

《巴登夏日》涵盖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几乎整个文学生涯。选用这个书名,作者可能有点委屈自己了。

——《纽约时报》

这是一个狂热天才的编年史。

——《华盛顿邮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7: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