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中国战略之父”美誉的蒋百里将军就明确指出,一旦中日开战,抗战是个持久战的问题,而湖南将作为决战之地。湖南,这个地处中国中南的战略要津,从中日开战伊始,就注定要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殊死较量中,被推到战略鏖战的风口浪尖上……
中日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或“芷江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八年期间国军二十二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最后一战(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纪实)》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的历史事实。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由曾凡华著。
中日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或“芷江会战”,是中国抗战史上最重要的战役之一,也是八年期间国军二十二次大型会战中少有的中日对攻战。双方投入自己的精锐部队以强碰强,激烈厮杀二个月之久(从1945年4月9日到6月7日),其中武冈之战,国军一营兵力与拥有坦克重炮的十倍之敌血战七天七夜力保千年古城武冈不失,创造了抗战史上的一个奇迹。会战最终以十万日军全线溃败且损失三分之一兵力为结束。雪峰山会战的胜利标志着日军中国战场攻势的结束,从此日军转入战略收缩防御阶段,中国正面战场则从此转入战略反攻阶段。
《最后一战(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纪实)》详细叙述了湖南境内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的历史事实。再现了日本帝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奴役中国人民的嚣张气焰,再现了日本侵略军杀人如麻、奸淫掳掠的残酷和野蛮行径,再现了中国人民遭受欺凌的惨痛径历!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之际,阅读《最后一战(中日湘西雪峰山会战纪实)》这部长篇抗日纪实作品,重温中国人民浴血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历史,对于我们以史为鉴,无疑是颇有现实意义的。本书由曾凡华著。
上篇 兵戈武阳
第一章 运筹
1.何应钦轻轻咳了一声,收拢了会场的注意力
2.冈村在中国呆得久了,很学得一点“帝王之术”
3.王耀武递给他一支大叶烟,关切地说:“打完这一仗,你就回乡下去吧!”
4.坂西还是按住指挥刀,挺直身子坐了下来
第二章 在夜幕的掩盖下
1.周志道将手挥了三下,只见两边山头上顿时冒出一些人头来
2.作战的目的不在于占领地盘
3.“花姑娘”总还是有的
第三章 小楼昨夜又东风
1.应饬94军提前到达
2.这一声猛喝,把汤恩伯也吓了一跳
3.玲木妥成无法收回成命,只得硬着头皮往武阳冲击
4.多么美丽的死亡之花
5.冈村知道,“大和”的沉没意味着什么
6.大运吉而流年吉,其年大吉
7.随着“橐橐”的皮鞋声,武阳顿成血腥的屠场
8.“攻下武冈城再刮胡子”
9.太阳旗是神的招牌
第四章 攻击迫在眉睫
1.对于芷江作战,冈部一直持否定态度
2.这一出乎意外的礼物,使陈纳德顿生新奇感
3.借着熹微的星光,他掏出那块镀金怀表看了看
4.听不见枪声,小笠原备感凄冷
5.突然,从前方草地上爆发出“嘎嘎嘎”的嘹呖叫声
6.“内山又要看我的笑话了!”
7.用白布铺成的箭头指向敌阵
8.“未能见上一面,实为遗憾!”
9.他注意到了苗族媳妇那一张白净秀美的脸
中篇 血染溆水河
第五章 后发制人
1.中国人讲“韬晦”,日本人讲“养心”
2.在这样美丽的地方作战,是一种罪过
3.钟声洪亮而悠扬,把庵内的文工团员们全惊醒了
4.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5.王耀武已满面笑容地坐在水磨坊等着他了
6.正规军的重武器在前后掩护、堵截;土匪们却赤膊上阵、冲在前面……
7.泷寺保率109联队向晋马江方向进攻
第六章 山门
1.青里在戎马倥偬中,也十分注意收集流落民间的“文物”
2.一个士兵发现了钟楼地板上有一摊血
3.“拿一个中队长去换一个勤务兵,不合算吧!”
4.阵地前,突然出现一门日式山炮
第七章 夕阳衔山时节
1.看着冈部一个劲地按摩太阳穴,小林只好主动告辞
2.待雄谷川三抬起头来看时,四面山头上已满是黑压压的苗民
3.岩永旺忽然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4.“我不是替罪的羔羊!”
第八章 江口
1.该给老蒋发封电报了
2.他发现柚树梢头,尚留有一陈年老柚
3.“靖方兄,日军已有东溃之势,请张网兜鱼吧!”
4.这一夜,儿玉忠雄的数处营盘被中国军小股“别动队”偷袭
5.任何时候,都要在手中保持一支有生力量
下篇 反攻,反攻
第九章 南方高地线
1.上野无计可施,只得改变前进路线
2.韩浚走到禾场上,亲自训话
第十章 资江水清清
1.冈部看到这张照片,感到有点惨不忍睹
2.碰上暂6师这支鱼龙混杂的土著队伍,上野原吉十分挠头
3.伏击他们的就是“龙六指”的“苗子连”
4.“小桃红”被一顶轿子接了来,船引正之已在此恭候多时
第十一章 血色浆果
1.回到芷江的何应钦几乎与陈纳德同时获知希特勒的死讯
2.要讨论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使用我们的有生力量
3.连长胡定国见日俘夺枪暴动……
4.芷江飞机场所有的飞机几乎全部出动
第十二章 日晕而风,础润而雨
1.“最好中止芷江作战!”
2.全军应即转入反攻
3.牟廷芳下榻的卧室显然是这家小姐的闺房
第十三章 皈依
1.他丝毫未表现出要后撤的样子
2.“又吃到家乡的杨梅了!”杨伯涛感叹着
3.卫生兵一看饭岛大队长的肠子已经外露……
4.“过山瑶,山过山,日军过山就完蛋!”
5.广田伍长是最后一名自杀者
6.突然,他的镜头里出现了一支黑洞洞的枪管
第十四章 黄昏的颜色
1.“大日本帝国已是案板上的一块肉了!”
2.面对分散于山林的顽抗之敌,扶勋哪里肯放
3.重广的悄然死去,给联队以极大的震撼
4.麦克鲁亲自给一个中士班长授予了美国自由勋章
第十五章 阳秋
1.“已经下最后通牒了!”
2.由于乘务员疏忽大意,飞到中途才发现机舱内还有一挺机枪
3.阳秋9月,在和风习习中,将胜利的喜讯默告给总理的在天之灵
参考书目
战时的春天总归是不谐和的。
花红、草绿,白骨杂隐其间;水秀、山青,狼烟招摇其里。战争,玷污了田园,涂炭了生灵,毁坏了春天的美。即便是湘西这片蛮荒之地,日军尚未插足,其春天的景致也是肃杀残败的。
这是1945年那个多雨的春天。惊蛰刚过,满山的枯木花自得疹人,从空中俯瞰下去,像是一片开春未化的残雪……
一架道格拉斯C-47双引擎运输机,沿着雪峰西麓的水呼啸而下时,机场跑道上的积水溅射出两道妩媚的水花。
“My God!(上帝)”
驾驶舱里戴船形帽的美军少将耸了耸眉峰,兀自嘟哝了一句。若不是军情紧急,他是不会亲自驾机冒险穿越湘西上空的雷雨区,降落到芷江机场的。
机场上自然是戒备森严。尽管中国陆军总部传令“不得声张”,但表露在迎候官员脸上的紧张气氛却是显而易见的。
“陈纳德将军!”
“何应钦将军!”
虽说两人已多次照面,但翻译依然例行公事予以介绍,并十分机巧地避开这两位将军军衔的差距。
戴了金丝镶边眼镜,显得文质彬彬的陆军上将何应钦,屈驾亲临机场迎候只有少将军衔的陈纳德,实出于战局的考虑。
何应钦先期飞抵芷江,是在4月9日接到蒋委员长密电之后才决定成行的。委员长电示:“湘、粤、桂敌似有抽集约3至5个师团兵力,向芷江及常、桃进犯之企图。以确保芷江机场,并利尔后反攻为目的,以第四方面军所属部队为主力,务于洪江、溆浦以东地区选定主阵地,与敌决战。第六战区及第三方面军,应各以有力部队策应湘西方面作战。各部队应从速完成作战任务。希遵照指示速拟具作战计划呈核。”
在党国要人中,何是很讲究“规格”的。可他清楚,此次会战,若没有陈纳德“从空中襄助”,恐很难取胜。对这位脸色紫黑,神情严峻的瘦高个子的美国志愿航空队的“老板”,何应钦内心里掺和着敬畏与无奈两种成分。
抗战之初,这位美国陆军航空队已退休的驾驶员、老中队长,远渡重洋赴华担任蒋委员长的飞行顾问。他白手起家,将100架“P-40”旧式驱逐机改装、修补了50架,并招募了一支美国志愿队——“飞虎队”,来华驾机助战,将其在美国未能实现的航空理论与战术,带上了中国的天空,取得了成功。不管这种“成功”在中国以何种代价而取得,他在中日空中力量对比的逐步转换中是起了不可估价的作用的。正因为如此,陈纳德及其同僚的颐指气使,常常给“位极人臣”、官至中国陆军总司令的何应钦以难堪。
这会儿,陈纳德与他的“空军助手”艾尔索普中校走下了舷梯。艾尔索普表面上是新闻报道官,同时也是一个情报军官。他不仅在通讯事务方面是陈的得力助手,而且是陈纳德与他的表兄——华盛顿的总统间联系的最有见识的顾问。他俩在迎候的队伍中发现了从昆明先期抵达芷江的美军作战司令麦克鲁和参谋长巴特鲁。麦克鲁鹤立鸡群地站在何应钦右侧,嘴唇总是挂着那种半是诙谐半是嘲弄的微笑。
跟随在陈纳德后面的,还有陈所钟爱的狗——一只被称为“乔”的德国种猎狗。它是陈纳德狩猎时最忠实的伴侣。
表情严肃的陈纳德与这些人寒暄着,目光却落到了机场上那一列漆着龇牙咧嘴鲨鱼头的P-40驱逐机上。这是他运用心理战术亲自设计的得意之作。他利用日本大和民族崇尚“武运”敬畏鲨鱼的心理,以此装饰使日本飞行员产生心理障碍。
这种心理战术果然获得成功,6架“鲨鱼”首次升空,即将日军一个中队打得七零八落。因此,陈纳德一看到他的这些“安琪儿”,目光就变得柔和起来。
正在这时,一架“B-29”轰炸机挂满炸弹訇然升空。
“又去轰炸日军的交通线了!”陈纳德念叨着,不由自主地伸出手臂,朝这架“B-29”打了个“V”字手势。
站在一边的何应钦见状,也不失风度地向“B-29”挥了挥手。雨后的斜阳,在他的眼镜片上激起两束反光,他不由得把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缝……
抗战以后,芷江空军基地便成了日军劫星。先后进驻于此的苏联志愿空军中队,美国空军第十四航空队战斗机队、运输机队,以及中国空军赫赫有名的第四大队、第五大队——即中美空军混合大队频频出动,阻截日机空袭,攻击日军目标,配合美军重型轰炸机作战,有力地遏制了日军的攻势。故芷江机场成了日军的心腹大患,必拔除这颗“钉子”而后快。
去年下半年,长沙、衡阳相继沦陷。不久,桂林、柳州也被日军占领,芷江成了美国战略空军唯一的前进机场。因此,日军的这次“芷江作战”行动,就是以夺取芷江飞机场为第一目标,然后再进逼四川,威胁中国的陪都——重庆。
何应钦心里很清楚,为稳住西南半壁江山,遏制日军的凌厉攻势,蒋介石下了死决心,非保住芷江机场不可。对此,老头子曾一再当面向他强调,这次会战将是改变日中力量对比确定反攻基础的关键,而且直接关系到整个太平洋战区形势的对比。老头子既然将此重任交付于己,他也将全力以赴打好这一仗,以修补他俩之间的关系。 年初,统帅部就专门制订了代号为“自培计划”的反攻作战方案,相应调整了战斗序列,将几大主力改换了美式装备,何应钦亲自兼任了新成立的中国陆军司令部总司令,调兵遣将,布阵于湘西雪峰山西麓,形成了阻止日军西犯芷江,俟机全面反攻的态势。
为确保芷江机场,夺得制空权,没有陈纳德的参预肯定是不行的。和陈纳德这个美国人打交道,又比史迪威强。被称为“醋性子乔”的史迪威,与蒋委员长闹得不可开交,终被其赶回国了。麦克鲁、巴特鲁原是史迪威的幕僚,而这次又是何应钦朝夕相处,共同指挥的合作者。
何应钦也明白,陈纳德与史迪威的矛盾十分尖锐。集中一点,即在东南亚的抗战中是依靠陆军还是依靠空军取胜。史迪威无疑借重陆军,坚持要把通过喜马拉雅山驼峰的作战物资大部分给中国步兵进行的艰苦的地面作战使用,陈纳德却想单独用他的飞虎队打赢战争。
自然,作为制胜的武器,空军必不可少,但飞机却离不开机场,如同鱼离不开水。
那一次,史迪威到正在扩建的芷江机场,对一个美军工程兵上校吼道:“你们扩建这个机场到底千什么用?”
“陈纳德说要用!”上校回答。
“他打算怎样保护这个机场?”史迪威言下之意是陈无法保住机场。
此事后来传到陈纳德耳里,陈大为光火,把状告到罗斯福总统那里。这次为保住芷江机场,他不得不亲自赶来坐镇指挥。
史迪威一个劲地强调地面行动,而被其称为“老皮革脸”的陈纳德坚信取胜非空军莫属,把何应钦夹在当中,左右为难。因为此次会战,他既要依靠史迪威训练过的美式装备的地面部队,又要借助陈纳德的空军“襄助作战”,这就使他必然要周旋于二者之间,受“夹板气”。
在芷江机场临时设置的简便休息室里,美国人又发挥了他们谐谑的天性。当何应钦打开自己的金质烟盒,给各人递烟时,鲁巴特故作惊讶地叫道:“啊,这是何总司令的家传宝物吧!”弄得何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P4-6
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的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
——国民革命军上将 蒋百里
1937年亚洲战争发生以来,华军首次以其与敌同等武器在国内与日军作战,在空军密切配合下,具有优势装备之华军,现已粉碎日军进犯重庆东南二百五十英里芷江美军基地之企图,芷江会战胜利佳音,可视为对日战争转折之暗示。
——美国《纽约时报》评论
中国军队,真是了不起!
——原驻华美军将领麦克鲁
胜利属于我们,我们信心坚定。
——陈纳德
(当时)中外媒体报道说,自从马可·波罗以来,没有一个外国人像陈纳德将军那样如此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
——陈纳德夫人陈香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