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览我国古代官制的历史画卷,吏部应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历朝历代,吏部在职能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职能主要是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吏部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伟著的《中国古代吏部名人》介绍了中国古代吏部名人,记载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官经验,处世之道以及所作出的贡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吏部名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何伟 |
出版社 |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纵览我国古代官制的历史画卷,吏部应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历朝历代,吏部在职能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职能主要是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吏部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何伟著的《中国古代吏部名人》介绍了中国古代吏部名人,记载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官经验,处世之道以及所作出的贡献。 内容推荐 吏部属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居六部之首。中国古代吏部名人辈出,留下了诸多奇闻轶事,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何伟著的《中国古代吏部名人》以中国古代吏部名人为主要内容,记载他们的成长经历,为官经验,处世之道,以及为当时的时代发展做出的贡献,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一定程度的梳理和记述。 目录 魏晋南北朝 山涛 卢毓 王戎 李胤 谢安 何尚之 范晔 徐勉 朱士明 萧子显 封隆之 封孝琰 沈君理 蔡徵 唐瑾 隋唐五代 高构 薛道衡 牛弘 裴矩 韦世康 令狐熙 杜淹 杨恭仁 高俭 杜如晦 戴胄 姚懿 刘祥道 褚遂良 唐临 马周 长孙无忌 裴行俭 张柬之 宋璟 卢从愿 裴光庭 苗晋卿 王维 颜真卿 金忠 柳公绰 韩愈 钱徽 裴漼 赵宗儒 魏谟 杜牧 陈拙 冯道 宋金元 毕士安 张齐贤 吕蒙正 王旦 寇准 范仲淹 曾公亮 文彦博 苏颂 苏辙 彭汝砺 黄庭坚 黄龟年 李若水 汪应辰 洪遵 洪迈 杨万里 韩彦直 郑侨 张栻 赵汝愚 袁说友 郑性之 吴潜 程元凤 叶梦鼎 王应麟 杨云翼 元好问 陈思济 李衎 许师敬 曹元用 明代 高巍 夏原吉 魏骥 顾佐 王翱 何文渊 商辂 王恕 马文升 黎淳 耿裕 刘大夏 李东阳 杨一清 廖纪 王琼 汪铉 马理 钟芳 许天锡 徐阶 毛恺 王慎中 严讷 郭朴 王国光 赵邦清 高拱 张守直 海瑞 张居正 孙丕扬 王家屏 徐元太 吕坤 胡执礼 温纯 唐伯元 于慎行 赵世卿 周朝瑞 周嘉谟 孙继皋 顾宪成 赵南星 王永光 余懋衡 何宗彦 叶向高 李默 袁宏道 清代 魏裔介 赵士麟 王清 李天馥 陈廷敬 王顼龄 李光地 张鹏翮 田从典 陈元龙 朱轼 励廷仪 沈近思 张廷玉 黄叔琳 孙嘉淦 陈宏谋 刘统勋 刘墉 彭启丰 孙士毅 梁国治 戴联奎 曹振镛 申启贤 王鼎 潘世恩 汤金钊 王茂荫 段光清 朱凤标 花沙纳 单懋谦 曾国藩 张之万 李鸿藻 袁保叵 唐景崧 李殿林 张百熙 附:历代吏部官员表 试读章节 令狐熙 令狐熙,字长熙,曾担司勋曹中大夫、吏部曹中大夫、益州总管长史、汴州刺史等职。 令狐熙的父亲令狐整曾经在北周做过大将军,兼任始、丰两州刺史。令狐熙胸襟宽广,生活作风严谨,从不跟三教九流来往,凡是他所结交的朋友都是当时的名士。令狐熙还博览群书,尤其对“三礼”颇有研究,他擅长骑射,而且有音乐天赋。最初,由于他熟读经史,便被任命为吏部上士,不久又提升为都督、辅国将军,转为夏宫府都上士,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返乡守丧。 守丧期满,他被任命为小驾部,后来父亲又去世了,他悲痛欲绝,身体也每况愈下,到后来都必须要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经常听到他哭声的人们也禁不住忧伤而泣。河阴之战,朝廷命他脱下丧服走马上任,后世袭彭阳县公,食邑两千一百户。周武帝平北齐时,因为令狐熙留守有功,赠邑六百户,进位仪同,先后又做了司勋、吏部二曹中大夫。后来隋朝建立,隋文帝即位,令狐熙尽忠尽职向隋文帝进谏,后被任命为司徒左长史,加上仪同,晋爵河南郡公。当时位于北方的少数民族吐谷浑经常骚扰边境地带,于是朝廷便派行军长史辅佐元帅元谐去讨伐吐谷浑,令狐熙因为战功而进位上开府。 后来,令狐熙正好赶上王秀出坐镇蜀地,考虑到用人必用正直之人,所以隋文帝便让令狐熙来益州做了总管长史,还没等他上任便又提升为沧州刺史。当时山东遗留了北齐的陋习,户口簿登记都不采用实名制,于是令狐熙便请命去那里任职。他在职几年后,当地的陋习均被摒弃,风气大好,被人称为“良两千石”。开皇四年(584),皇上到洛阳巡视,令狐熙便去朝见,当时山东的百姓都担心他会被调走,有的人甚至在他去洛阳的路上向令狐熙哭诉,不想让他离开。等到令狐熙回到山东时,老百姓们夹道欢迎,额手称庆。 开皇八年(588),他被调任为河北道行台度支尚书,山东的百姓为了纪念他便立碑为他颂德。后来行台被废除,朝廷便任命他为并州总管司马,后又升为雍州别驾,不久又升为长史、鸿胪寺卿。因为他本身就兼任吏部尚书,后又做了五曹尚书事,在职期间,所有事情都办理得井井有条,皇上十分信任他。 隋文帝到泰山祭祀后回宫,路过汴州时发现当地有很多陈规陋习,于是便派令狐熙为汴州刺史。令狐熙到达汴州后采取许多措施,他规定凡是有人沿街开门的全部都堵上,同时还将城外散居的人聚集起来,外来之人全部驱走,如果有滞留的全部关押起来,经过他的一番治理,汴州的政治一片清明。隋文帝听闻此事非常高兴,他对身边的侍臣说:“汴州是天下最难治理的地方啊,没想到这令狐熙这么快就将它治理好了!”于是皇帝便下诏让相州刺史豆卢通向令狐熙学习管理上的技巧,几年之后豆卢通来朝觐见,他所治理的相州已经成为天下第一,于是隋文帝赐予他布帛300匹,并将此事昭告天下以示奖励。 岭南夷、越等少数民族叛乱,朝廷便任命令狐熙为总管,统管桂州等17州的所有军政事务,而且给他便宜从事的权力,同时还赐予他的家人500匹布帛,改封他为武康郡公。当时有个叫宁猛力的人,因为与陈后主同日出生,所以到处跟人说自己有贵人之命,在南朝陈的时候已经占据南海,后来隋文帝平复陈朝后,便将他招安了,而且还封他为安州刺史。然而宁猛力骄横跋扈,仗着自己的城池易守难攻,甚至从来不去拜见当朝皇帝。令狐熙给他写信希望能与之成为朋友,宁猛力的母亲生病时令狐熙还亲自过去送药,这一点让宁猛力十分感动,他毕恭毕敬亲自去令狐熙的府上拜访感谢。 当时有许多郡县同名,为了便于管理,令狐熙便上奏朝廷请求将安州改名为钦州,黄州改为峰州,利州改为智州,德州改为欢州,东宁改为融州,隋文帝都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任几年后,令狐熙便有了告老还乡的想法,他启奏说:“微臣今年已经61岁了,精力日渐衰退,实在不能胜任目前的官任了,希望皇上能够允许我告老还乡!”皇上不许,赐予医药,让他继续做官。 令狐熙奉诏传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李佛子本来想谋反的,皇帝欲治他死罪,可是令狐熙却只是想将他羁押,后来有人到皇上跟前告令狐熙收了李佛子的贿赂所以才放了他,隋文帝听了十分怀疑,后来李佛子果然叛乱,隋文帝大怒,以为令狐熙真的收了李佛子的贿赂,于是派人将令狐熙逮捕。令狐熙生性刚烈,郁郁不得志,到永州的时候便忧愤而死,享年63岁。隋文帝依然不肯放过他,于是又没收了他的家财。后来等行军总管刘方抓住李佛子送入京师时,李佛子才说出了真相。其实令狐熙根本没有受他的贿赂,隋文帝顿时幡然醒悟,可是为时已晚,于是只能将自己的愧疚转为对令狐熙子嗣的优待,他将令狐熙的四个儿子诏入朝廷封官,令狐熙的小儿子令狐德棻在当时最为出名。 P28-29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古代官制史是我国历史长河中的璀璨瑰宝,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今天仍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学习借鉴。 纵览我国古代官制的历史画卷,吏部应是其中最浓墨重彩的组成部分。历朝历代,吏部在职能上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职能主要是掌管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即“掌品秩铨选之制,考课黜陟之方,封授策赏之典,定籍终制之法”。吏部在整个国家机构中居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为维护封建统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吏部长官一般称为吏部尚书,下置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吏部尚书通常为中央六部尚书之首,“班列次序,在其他各部之上。”通常设有尚书1人,正三品;侍郎2人,正四品上;郎中2人,正五品上;员外郎2人,从六品上。吏部主事4人,司封主事2人,司勋主事4人,考功主事3人。 据《通典·职官五》记载:“汉成帝初置尚书,有常侍曹,主公卿事。后汉改为吏曹,主选举、祠祀,后又为选部。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事。”西汉时设有常侍曹,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东汉改尚书常侍曹为吏曹,又改为选部,魏晋以后称吏部,置尚书等官。隋唐将吏部列为六部之首。长官为吏部尚书,副长官称侍郎,历代相沿。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吏部在各朝各代有着不同的称谓,但其职能大同小异,比如在唐代就变动几次: 唐武德五年(622)改选部曰吏部。 龙朔元年(661)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功曰司绩。 光宅元年(684)改吏部曰天官。 垂拱元年(685)改主爵曰司封。 天宝十一载(752)改吏部曰文部,至德二载(757)复旧。 到清宣统三年(1911),清王朝的责任内阁设立制诰、铨叙等局,吏部遂撤。 在吏部一千多年的发展史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历史名人,比如担任过吏部尚书的唐代名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颜真卿,宋代名臣王安石,明代名臣张居正,清代名臣陈廷敬、张廷玉、刘墉等,以及担任过吏部侍郎的唐代大诗人韩愈,宋代名臣范仲淹,清代名臣曾国藩、林则徐等,他们中的很多人有的成为一代名相,有的成为伟大思想家,有的成为著名政治家,有的成为著名文学家,他们都为后人所敬仰,他们如恒星般绽放着无尽的光芒,催人自省,发人深思,给人力量。 用人问题历来都是吏治的首要问题。“吏部”这个古代职能机构虽已被历史尘封,但中国古代吏部官员在用人方面的一些独到之处和做法是值得世人借鉴的。如宋朝范仲淹“庆历新政”中整顿官僚机构、明代张居正“考成法”为主要内容的吏治革新等都有裨益。 作者 2015年11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