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渐行渐远的民国故事(1国民党十大黄埔名将的最后结局)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胡高普//宋凯
出版社 崇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胡高普、宋凯编著的《渐行渐远的民国故事1:国民党十大黄埔名将的最后结局》在搜集、考证、整理、归纳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真实而生动地讲述了黄维、胡琏、王耀武、郑洞国、杜聿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的传奇人生故事,特别是他们的晚年境况,在让人唏嘘感叹的同时,很能引发人们对于历史的反思。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胡高普、宋凯编著的《渐行渐远的民国故事1:国民党十大黄埔名将的最后结局》。《渐行渐远的民国故事1:国民党十大黄埔名将的最后结局》的内容简介如下:

在波澜壮阔、异彩纷呈的近现代政治舞台上,他们是黄埔军校的同窗,是烽火狼烟中生死与共的战友,是国民政府显赫一时的军政要人,是派系纷繁争权夺利的政治对手……

因缘际会,他们的人生轨迹各不相同,他们有过纵横沙场的风光,有过病困交加的潦倒,有过挥斥方遒的豪情,有过伏低做小的无奈……

最后的结局更是不尽相同:有人羁旅海外,有人偏安孤岛,还有一些人在铁狱深牢里度过了漫长的改造岁月后,在新政权的文教、宣传系统继续发挥余热……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最后的战犯黄维

 一、书呆子将军成俘虏

 二、冥顽不灵的老病号

 三、顽石将军终悔悟

第二章 蒋家太保、贴身卫士俞济时

 一、“太子”夺权忠心被疑

 二、王牌将领血战正名

 三、权力显赫的“太监头”

第三章 甘为“鹰犬”的抗日名将宋希濂

 一、大渡河畔名将被俘

 二、十年改造获新生

 三、鹰犬将军扬名海外

第四章 被国共同时追悼的名将郑洞国

 一、抗战名将困守孤城

 二、冒名顶替考入黄埔

 三、败军之将焕发新生

 四、命运多舛心忧统一

第五章 流落海外的无能福将刘峙

 一、糊涂“猪”将失宠信

 二、中将成为“孩子王”

 三、晚景凄凉了残生

第六章 “狡如狐,猛如虎”的不败战将胡琏

 一、“反共专家”抗日起家

 二、“不败将军”四逃被歼厄运

 三、“金门王”金门险丧命

第七章 不受重用的“忠义”虎将关麟征

 一、名将争宠遭闲置

 二、呕心办校终成空

 三、隐居香港保晚节

第八章 蒋介石的“救火队长”杜聿明

 一、“救火队长”生死两难

 二、身陷囹圄痴顽不改

 三、喜获新生心怀统一

第九章 剿共先锋、抗战虎将王耀武

 一、一语成谶名将被囚

 二、李代桃僵离奇被俘

 三、抗日虎将身死“浩劫”

第十章 黄埔反独大将郝柏村

 一、金门炮战一战成名

 二、台湾军界第一人

 三、反独大将后继有人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第二天清晨,敌工科长就把唐铁冰找去问话,起初他还不承认,说自己根本不认识睡在旁边的人。在科长的警告和劝说下,他才含含糊糊地说:“他……他好像……是我们的兵团司令!”

有了唐铁冰的指认还不够,为了保险起见,敌工科长又找来了被俘的18军副军长王元直和曾经给黄维当过司机的一个解放战士。

在他们的共同指认下,顽固的“司书”不得不低下了头颅,承认自己就是十二兵团司令黄维!

黄维被活捉了!

这条爆炸性的消息很快就通过新华社电台传遍了全国,可笑的是,此时的蒋介石以为黄维已经阵亡,正在南京举行盛大的“追悼会”,国民党的《中央日报》也在大力宣传黄维将军的“光辉业绩”呢。

小兵薛振英因为抓获了黄维,成了战斗英雄,被记特等功一次,还被授予一面“活捉黄”的锦旗;而蒋介石的得意门生、黄埔一期名将黄维却从此走上了27年的战犯之路!

黄维承认了自己的身份后,自认为必死无疑,愚忠的他懊悔自己没能够战场就义,报答校长的知遇之恩。因此几天后,当黄维和其他被俘的十二兵团高级将领从前方转移到后方过浍河时,他趁着看守人员不注意,突然跳到了河里。没想到,当时正值冬季,河水枯竭,而且他跳得太早,船还没有行到河心。黄维纵身一跃,却发现河水竟然还没没过自己的胸口!站在河中的黄维仰天长叹:“求生很难,求死也不易啊!”自然,他很快就被看守人员拉上了船。

几天后,黄维等十二兵团的高级将领被暂时关押到一个叫赵庙的小村庄,集中学习。去的第二天,中原野战军联络部部长杨松青来了,动员第十二兵团的高级将领们给被华野、中野困在陈官庄的杜聿明、邱清泉、李弥写劝降信。国民党军第八十五军参谋长陈振威写好信后,让大家签字,其他人都签了,可黄维就是不签。

杨松青也不以为忤,而是劝慰黄维,好好学习,改造思想。黄维也是个有趣的人,居然愣头愣脑地问:“我堂堂国军中将,还要学习什么?”杨松青哈哈一笑,拿来一本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新民主主义论》给他,说:“你好好读一读,会有所感悟的!”

令杨松青没有想到的是,黄维当天把书读完后,竞对着管理干部大发狂论说:“你们放我回去,我回到江西老家,按照《新民主主义论》所讲的道理,重整部队,再同共产党干一下,如果再打败了,我就服气。”

又过了几天,中原野战军政治部《人民战士》报的一名年轻记者前来采访黄维。当问到黄维被困在双堆集一个来月,外无援军,内无粮弹,为什么还不投降时,被揭了伤疤的黄维顿时火冒三丈,他将桌子一拍,朝记者吼道:“只有战死的烈士,没有苟且的将军!我为什么要投降?为了国家民族利益,我要战斗到一兵一卒……”这名记者是个年轻人,火气也很冲,也拍着桌子训斥说:“你代表什么国家民族?你只代表封建官僚!代表蒋家王朝!你要老实承认罪行!”黄维在淮海战役前还是国民党国防部新制军官学校校长,也算是一个教书的先生了,听记者这么一说,竟然不顾斯文,破口大骂起来:“放屁!你胡说八道!我有什么罪?我最大的错误是打了败仗!”说到激动处,挥着拳头就要动手,要不是旁边的战士和其他被俘的将官把他拉开,他真会扑上去的。

黄维被俘后如此狂妄傲慢,死不认罪,还要和解放军再打一次,是因为他对这次战败根本不服,总觉得解放军打仗搞的是阴谋诡计,不是堂堂正正的作战之法。黄维为什么会这样想呢?这和他的性格是有关系的,要知道,他可是国民党中有名的“书呆子将军”!

国民党的很多将领都领教过黄维的“书呆子”气。据说在抗战中期,第五军军长杜聿明远征缅甸,结果战事不利,败退野人山,历尽千辛万苦才回了国,部下也伤亡惨重。回国后,照例需要对残部进行点检,而当时的点检官就是黄维。杜聿明久闻黄维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还是希望黄维能够网开一面,给他的部队少报点损失,好给他留点面子,在蒋介石面前不至于太难堪。

所以,当黄维到达杜聿明部队的驻地时,他非常热情,以黄埔同学的名义设宴宴请黄维。宴会上,杜聿明部的下级军官们为了活跃气氛,拉近关系,和黄维没话找话,尽说些“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一类的场面话,谁知黄维根本不领情,当场反驳说:“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来的风调雨顺?”

杜聿明的部下以为黄维是给他们暗示,向他们索贿,便自作聪明地问是否给黄维家送些“款子”来救济一下。谁知不说还好,一说这番话,黄维更是大发雷霆,讥讽道:“我家正是开酱油铺米铺的,发了大水正好发国难财……”说完拂袖而去。杜聿明呆坐一旁,无奈地长叹一声,知道自己完全是热脸贴了冷屁股,自讨没趣了。

黄维的“书呆子”气,不仅国民党的要员们领教过,连许多共产党将领也略知一二。淮海战役中,黄维的十二兵团被解放军重重包围于双堆集,当时,他的同期同学陈赓的部队就坚守在南坪集,正挡着他逃跑的路线。陈赓对黄维很了解,早已摸透了黄维的性格,知道黄维是教书出身,迷信书本,墨守成规,打仗老爱在书本上找依据。所以,陈赓干脆放弃了已经占领的阵地,在两翼设下埋伏,等着黄维上当。

黄维自认为自己兵强马壮,果然上了当,带领部队冲进了陈赓的口袋阵,结果做了解放军的俘虏。黄维心头不服,但背地里也自我开解说:“败在陈赓手上不算冤枉,陈赓是我的同班同学,在学校里我就比不过他嘛!”其“书呆子”气令人哑然失笑。

可以说,书呆子将军黄维终其一生似乎也没搞明白什么是政治。20世纪80年代曾有记者问刚刚被释放的黄维:在结束了27年的改造生活之后,究竟有何感想?耿直的黄维坦言相告:“没有,没有,什么也没有!我们当军人的,从不过问政治,旧社会如此,新社会更当如此。所以你问我这个问题,我连屁都不懂……不过,当时有件事情,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因为至今不得忘却,所以不妨说给你听听……那是毛泽东先生逝世没几天的时候,我接到一个通知,要我去人民大会堂守灵。说来奇怪,第一批放出来的杜聿明、宋希濂等人没有让去,偏偏让我这个最后出来的人去,那个情形好像只有我一个人才是毛泽东先生下令释放的……我自然去了。先去了大会堂的休息室,休息室里面人很多。去了才知道要分成几个小组,轮流守灵,每组守两个小时。和我编在一起的,有两个人,这两个人我都不认识。问了一位,他说他叫陈锡联。陈锡联我知道,他是共产党的一位军人;另一位说他叫浩亮。浩亮我过去没有听说过,当时也不便问……以后嘛当然是知道了,演《红灯记》里面的李玉和的嘛。不过我想来想去也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安排的?一个国民党军人和一个共产党军人之间,竟然夹了一个唱戏的……”

其实,主席还真是黄维的救命恩人,只是黄维自己不知道而已。当年因其部下在淮海战场情急之下使用过催泪毒气弹,故黄维在二野民愤极大。刘伯承曾亲自报告中央军委,请求处死黄维。是毛主席他老人家大笔一挥,说他只是听命行事,才使黄维活了下来。故而为主席守灵,黄维是义不容辞,只是被安排与当时红透半边天的“李玉和”一组,他居然还不屑与之为伍,真是够“呆”的!

P7-9

序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黄埔军校具有一种特殊的地位。它是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前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新型军事政治学校,体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丰硕成果。其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可以说少有匹及。

黄埔军校自1924年6月在广州创办开始,在大陆共办了二十三期,其毕业生共计41386人。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地位。

但到了新世纪,这些当年叱咤风云的黄埔名将们已经逐渐被人们遗忘,而他们的那些功过是非也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仆虽年少,但近年来因工作原因,对这些军史往事多有涉猎,值此辛亥革命胜利一百周年之际,不胜冒昧,精选多位往日名将事迹,编撰成书,以留其名。

本书中选取的“黄埔十大名将”,因主要讲述其晚年生涯,故在选取时,排除了诸多英年早逝的黄埔名将,而为了让读者能够了解更多新内容新知识,故共产党出身黄埔的高级将领并未选人其中,而有意选择了国民党方面的部分将领。

这十大名将,其侧重多有不同。

刘峙是十大名将中唯一的一位非学员出身的名将。作为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之一,其早年作战有勇有谋有运道,建功高、升官快,也深受蒋介石宠信。但后期其保守的性格逐步凸显,且生活逐步腐化,最终在淮海大战中犯下大错,被蒋介石怒而闲置。其晚年生活颇为传奇,竟然跑到异国他乡当了小学老师,也可谓能上能下的奇人了。

与刘峙类似,俞济时算是这些名将中指挥作战能力较差的一个。他任蒋介石的侍卫长15年,是侍卫长中任职时间最长,最受宠信的。他自嘲为蒋介石的“大太监头子”,连赫赫有名的特务头子戴笠、蒋介石的爱将胡宗南都要巴结于他。他指挥作战不咋样,但是搞内务是把好手,能用人、识人,手下出了不少国民党的悍将,如王耀武、张灵甫。就是这样一个为蒋介石鞠躬尽瘁的人物,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认不清形势,被蒋氏父子轻易抛弃。幸运的是他因为离开了权利场,反而得以长寿。

关麟征应该算是这十大名将中最特立独行的一位。早年抗战其以“关铁拳”之名威震敌寇,后又接手蒋介石成为黄埔军校第二任校长,桃李满天下。解放战争时期,看透了国民党的腐朽没落的他毅然隐居香港。其虽然对共产党颇有好感,但崇信忠义关云长的他信奉“忠臣不事二主”,始终婉拒回归大陆;而对台湾方面的拉拢,他也严词拒绝,只论旧谊,不问政治,可算安享了晚年。

十大名将中,最善于练兵的是杜聿明。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主力师二百师是他一手编练出来的,这支部队后来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他成为国民党首支机械化军——第五军的军长后,第五军的军事训练当时列全国第一。他指挥作战也很有一套,昆仑关战役是他军事指挥艺术的杰作。这次战役,日军第十二旅团班长及军官死亡达85%以上,士兵死亡4000余人。也使“世界认识到国民党军队已踏人世界近代军队行列”。解放战争中他更是充当了蒋介石的“救火队长”,哪里有险情,蒋介石就派他到哪里去。这样一位有着卓越军事才华的将领,为什么在解放战争中却一败再败?

陈赓大将的小老乡宋希濂将军可以说是最为“耀眼”的名将了。淞沪抗战一举成名,后在上海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战役中屡建功勋,不到三十岁就成为国民党中将,可以说,其前半生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直到解放战争时期被我人民解放军俘虏,自此急转直下,入狱十年。宋希濂在狱中改造积极,1959年就作为第一批特赦人员释放,却被台湾蒋家集团控制的御用文人蔑称为“鹰犬将军”。宋希濂不以为意,甘为共产党的“鹰犬”,还创建“黄埔同学会”,为两岸和平统一奋斗了终生。

十大名将中,命运最曲折的要算是有“最后的战犯”之称的黄维了。作为蒋介石和陈诚的亲信爱将,其早年在抗战中战功卓越,但性格直犟,故多受排挤,愤而离开军队,执掌军校。本来已经脱离一线多年的黄维最终还是被蒋介石推到了战场。双堆集全军覆灭,黄维将军也成了阶下囚。耿直的他始终不愿承认自己打了败仗,成了战犯中有名的“刺头”,还一心要发明永动机……在狱中足足待了27年,黄维才最终被改造成功。可刚刚出狱没多久,苦等多年的结发妻子却投河自尽,令人无限唏嘘。晚年的黄维积极为两岸统一大业奔走,正待去台访问前夜,却突发心脏病去世,可谓一生的遗憾了!

胡琏是国民党将领中能打硬仗的狠角色,也是蒋介石心目中的“反共专家”。他和刘邓大军顶过牛,和陈粟大军掐过架,却始终没有吃过亏,金门战役更是让他一跃成为国民党军队中最能征善战的将领,后半生始终得蒋介石重用。

王耀武能得蒋介石重用,除了他打仗很厉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跟对了人,他和自己的老长官俞济时始终保持着很好的关系。在作战方面,红军早期著名将领方志敏、寻淮洲就是死在他的手中。抗战中,他的74军在万家岭战役、长沙会战、鄂西会战等一系列恶战中屡立战功,是国民党军队中有名的“剿共先锋,抗战虎将”。

郑洞国是国民党有名的儒将。他久经沙场,曾参加过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立下过赫赫战功,但是在东北战场上却败在了共产党的手下。当他明白了为什么国民党干不过共产党后,毅然投入到了新中国的建设怀抱,终生为海峡两岸的统一而奔走呼号。

作为为数不多仍然在世的黄埔名将之一,郝柏村算是实实在在的小字辈。黄埔12期炮兵毕业的他在解放战争之前都名声不显,直到1958年金门炮战,其凭借第一个向蒋介石通报战情及最少的伤亡损失而一举成名,并获得了蒋经国的赏识。从此,作为蒋经国的军方亲信,一路升至台军方第一人,任职参谋总长长达八年。后在与李登辉的政治斗争中铩羽而归,黯然辞职。其一生反对台独分裂,拥护祖国统一,晚年多次访问大陆,为两岸交流合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选此十大名将,难免挂一漏万。抛砖引玉,只为记住那段渐行渐远的历史。敬请方家,不吝指教。

宋 凯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0:4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