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国时期,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收藏界的无谓勇士,他们不但是古玩收藏与鉴赏的大家,他们也是有识之士,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身家性命来保护、保全国宝,为保存祖国的珍贵文物近了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收藏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本《民国十大藏家》里,清渠将为您解读民国时期十个收藏大家的传奇人生,告诉您他们的特色收藏及收藏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十大藏家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渠 |
出版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民国时期,中国涌现了一大批收藏界的无谓勇士,他们不但是古玩收藏与鉴赏的大家,他们也是有识之士,在当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身家性命来保护、保全国宝,为保存祖国的珍贵文物近了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收藏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在这本《民国十大藏家》里,清渠将为您解读民国时期十个收藏大家的传奇人生,告诉您他们的特色收藏及收藏故事。 内容推荐 古玩界有一句行话:“古玩为王。”意思是说收藏古玩的人历史文化素养高深,是赏玩器物的王者。在这本《民国十大藏家》中,为您挑选出的十个民国古玩大家都是通过自身博览博研群书、博赏博藏群物,从而成为一位位高深的文博学者型收藏鉴赏家的。 他们继承了乾嘉以来朴学大师重实物、重考据的流风余绪,为了收藏曾南北舟车,上下求索,力求用藏品去印证、诠释一段历史,或是一代风俗,出版了一批经过认真考订的藏品目录和考证著作。他们不仅在某一个收藏项目中成为收藏大家,更在某一个收藏领域中成为鉴赏大家。比如一代书画收藏鉴赏大家张伯驹,一代明清家具收藏鉴赏大家王世襄等,他们都是民国收藏界真正的王者。 如今,民国时期的文物及艺术品又被重视了起来,并催生了一股民国收藏热潮,与之相关的物品也成了市场“宠儿”。因此,在这本《民国十大藏家》里,清渠将为您解读民国时期十个收藏大家的传奇人生,告诉您他们的特色收藏及收藏故事。而记下这些故事,总结这段历史,吸取个中经验,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目录 第一章 “民国公子”张伯驹——收藏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峰 七岁人称小神童 少年得志入军旅 厌弃仕途,脱却军袍 醉心艺事,无心掌管家业 费尽心血收藏《平复帖》 不畏权势救国粹 倾家荡产力保《游春图》 铁骨铮铮愤世嫉俗 斡旋敌营,促进北平和平解放 诚献瑰宝世代流芳 第二章 “文化贵族”王世襄——玩儿出来的“世纪绝学” 悠游少年 燕园求学 西南大后方 千里追寻国宝 工作在故宫 坚忍面对人生打击 开明式家具研究之先河 倾心解说《髹饰录》 用“玩”复兴传统绝学 既走向博物馆又走向拍卖会 第三章 “以商养藏”钱镜塘——位商人的书画鉴藏人生 结缘沪上,成就事业 筹办画展,奠定藏界地位 爱画惜画如痴 慧眼识“范宽” 《竹屿垂钓图》与乡情 尺牍收藏,震惊世界 鉴之有方,藏之有道 为保文物拒绝离开大陆 菊隐老人的情怀 捐献文物,君子坦荡荡 第四章 “谦和坦荡”容庚——不遗余力的青铜收藏大师 书香世家,继承国学 携《金文编》北上,扬名金石研究界 进得故宫,爱上青铜器 痴恋文物,留守北平 收藏只为研究用 儒雅温和,真诚坦荡 我,还是我容庚 第五章 “国画大师”张大千——千金散尽为收藏 母亲启蒙爱好绘画 遭遇土匪“封”为师爷 突发奇想出家为僧 模仿石涛举世无双 刻苦研究鉴赏技法 千金散尽只为收藏 中国第一造假高手 一生收藏只为创作 敦煌的考察与保护 力主国宝物归原主 第六章 “一代儒官”叶恭绰——开通近代交通的收藏名人 得志少年,朝廷新秀 交通大员,政绩辉煌 致力教育,创办交大 爱好收藏,重义轻财 倾尽全力,收藏国宝 冷对日伪,正气凛然 不遗余力,保护文物 玩物不丧志,变私藏为公藏 文博大家,书生本色 禅门居士,慈善人生 第七章 “近现代画家”吴湖帆——收藏界的一位高手 名公之孙,世家子弟 画坛盟主,名震江湖 鉴定界“一只眼” 收藏大玩家 梅景书屋望梅花 收藏“72状元扇” 献出国宝千秋功绩 待五百年后人论定 第八章 “南浔儒商”庞莱臣——我国近代最大的书画收藏家和鉴 赏家 收藏的本钱 实业家与收藏家并行 冷对溥仪,智斗日寇 虚斋藏品与藏品目录 嗜画入骨,不惜重资求购 虚斋藏品的流散与归宿 从庞莱臣的收藏看中国书画收藏 第九章 “上海小开”张叔驯——中国古钱币收藏大王 高墙深院里的“小开” 中国古钱大王的诞生 从“大齐通宝”看古钱币的收藏与鉴定 “古泉学社”第一人 中西合璧的海派生活 无限的爱好与有限的经营 “齐斋”藏品的最后归宿 第十章 “教育总长”傅增湘——为书痴狂的收藏人生 从聪颖少年到京津名士 从继承祖业到锐意收藏 藏书的散落与归于公藏 从四处访购到友朋馈赠 从绝世孤本到装潢精美 为书痴狂的鉴藏人生 与海源阁遗书的渊源 爱国爱才爱家乡的收藏家 试读章节 黄河冲积平原南部有一座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的城市——项城。今天的项城,在西周初时名为项子国,是西周时封疆划界分封的子爵国。诸侯混战中,项子国被楚国吞并。西楚霸王项羽世代为楚将,封于项城。之后,项城名人辈出,“建安七子”之一的应场,《千字文》作者周兴嗣等皆是项城籍人士。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项城惨淡凄凉,普通百姓在天灾人祸中早把往日的风光忘得一干二净。但是,有一个人还记得。他把刻着“重瞳乡人”的白文印时刻携在身边,自豪地告诉亲朋好友:他深爱的故乡曾经出过一位重瞳子的西楚霸王。这个人就是大收藏家、诗词家,位列民国四公子之一的张伯驹。 明朝初年,张家就已经从山西洪洞县迁至河南项城虹桥。经过几代人的苦心经营,到了张伯驹的曾祖父时,张家已经成为钟鸣鼎食的富家望族。富贵不忘读书,张家曾经打造过一座私家藏书馆,馆内墨香四溢、汗牛充栋,这就奠定了张家诗礼传家的风雅传统。 张伯驹就是在张家蒸蒸日上之际出生的。张家一向人丁不旺,张老太爷膝下仅有二子。长子张镇芳文运鼎盛、官运亨通,却与子嗣之事无缘。虽妻妾盈室,始终不见生养。次子张锦芳也已娶妻纳妾,膝下也只添了几位千金。为了抱上孙子,张老太爷可是求遍了各路神仙。终于,二儿媳的肚子一天天大了起来,张老太爷又有了新的希望。 农历一八九九年正月二十二日,张家仆人天未亮就匆匆请来了十里八乡的稳婆。动静大得惊醒了鸡犬、也惊醒了整个集镇。不多时,张家大院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丫鬟婆子进进出出,街坊邻居忙里忙外,原来张家二少奶奶要临盆了。二少奶奶虽非长房,但如果生下男丁,那将是张家的长孙。对于张家这样的豪门大户,长孙出生的重大意义抵得过万贯家资。 “小少爷出世,添福增寿。”稳婆的大嗓门惊得张老太爷差点从太师椅上滑下来。一阵噼里啪啦的喜炮声中,张老太爷为长孙取名家骐,又名伯驹,寓意这个新生的婴儿是一匹神勇无比的千里马,是张家的未来和希望。 张伯驹尚未出生就被百般呵护,一出生更是千人娇、万人疼。喂奶饮水、擦洗保养极其讲究;睡眠长短、衣物增减细致人微。转眼之间,张伯驹来到大千世界已经七个年头,长成了一个活泼可爱、聪颖懂事的小少年。风和日丽的春天,张锦芳偷得半日空闲,带着妻儿来沙颍河畔踏青。刚到野外,天真烂漫的孩童就如脱缰的小马驹一般,追追蝴蝶、编个花环,玩得不亦乐乎。看着儿子的笑脸,张锦芳的夫人掉下了眼泪。张锦芳明白夫人的心事,只能叹口气把她揽人怀中。原来,按照张氏族规,长孙必须由长子抚养,也就是说,张伯驹必须在启蒙之前过继给伯父张镇芳。张锦芳夫妇此时膝下只此一子,七年来呕心沥血地培养,当然不愿意与他长久分离。无奈族规不可违,他们只能忍痛割爱。 沙颍河畔的郊游给张伯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数年后他在诗作中仍有怀念之意。这场郊游之后,张伯驹就跟随父亲起程北上。张伯驹的伯父张镇芳是大学士孙家鼐的门生,二十九岁便考中进士。由于张镇芳事君甚忠,又是袁世凯的表弟,官路畅通无阻,短短几个年头已经是长芦盐运使。张镇芳的府邸在与京师相距不远的天津,庭院里古木参天,枝繁叶茂;甬道旁奇花异草,争奇斗艳。第一次拜访伯父的张伯驹既好奇又紧张。 张镇芳夫妇早已备好一切以迎接继子的到来。张伯驹一到张镇芳的府邸,就有年龄相仿的小伙伴带着各色点心和玩具将他团团围住。张锦芳与兄嫂见过礼后,叫住玩心大发的张伯驹。机灵懂事的张伯驹按照父亲事先教过的礼节,跪在张镇芳夫妇面前规规矩矩地磕了三个响头,怯生生地唤了声“父亲、母亲”。张镇芳夫妇被张伯驹这一声“父亲、母亲”唤得老泪纵横。从此,张伯驹离开了中州项城,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张镇芳是读书人,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曾捐银6万两创建河南历史上的首座师范学堂——百冢铺师范学堂。对于张伯驹的教育,张镇芳更是丝毫不懈怠。张伯驹来到天津刚刚几天,张镇芳就为他举行了拜师礼。张伯驹恭恭敬敬地拜完孔夫子和业师,就开始启蒙了。 张镇芳对张伯驹沿用的是旧式家塾教育。业师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幼学琼林》等启蒙书籍开始教授。张伯驹记忆力超乎常人,过目成诵。在业师特意为他增加了《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等课程后,他仍旧能够轻松应对。业师逢人就夸他“聪慧过人,日后必成大器”。 张伯驹在诗词上也非常有天赋。他常常和父亲、叔父参加同乡人马丽轩发起的“丽泽诗社”,七岁时的处女作就让马丽轩大呼“奇哉”。他早年的诗作于稚嫩中别有一番倚天拔地的气魄,多被收入《丽泽诗社诸家诗》。马丽轩称赞他“素有大志,豪迈可喜”。他也因此有了“神童”的赞誉。 北上天津为张伯驹开启了新的人生征程。张镇芳家业富足、交游甚广,能为张伯驹提供最好的启蒙教育;皇城脚下的地理位置,能让张伯驹接触更多的人和事,视野更加开阔;张镇芳与袁世凯交往甚密,也为张伯驹的人生带来了许多际遇。张伯驹辉煌又充实的一生就是从天津这个高大豪华的官邸开始了。P3-5 序言 李白的诗,世人皆知。李白的书法水平如何,答得出的人恐怕就不多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里,珍藏着一件名为《上阳台帖》的书法作品,正文右上有宋徽宗赵估的瘦金体题签。题签只有一行,内容赫然是:“唐李太白上阳台”。 与袁克文、张学良、溥侗并称“民国四公子”的张伯驹先生,是位收藏书画的大家,他收藏有诸多稀世珍宝,如最早的墨迹《平复帖》,李白的草书手迹《上阳台帖》。2005年7月,一个“鬼谷子下山”的元青花瓷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创下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在此之后,一场旷日持久的寻宝收藏热潮席卷了中国大地。 常言道:“乱世藏黄金,盛世收古玩。”如今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收藏的魅力所吸引,纷纷投身于对古代文化艺术品的寻觅与收藏中。于是,古玩收藏也就成了一个越来越热的话题。从此,世上开始不断流传出—个又—个传奇故事,也繁衍了无数个数不清的财富神话。 眼下国内荧屏上能看到的收藏类节目也越来越多,古玩收藏俨然已经成为一个大众话题,社会上相关的新闻更是天天都有,这些都吸引着人们的眼球,激荡着人们的心。同时也预示着一个全民性的古玩收藏投资时代已经到来。古玩收藏已从过去的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成为主流文化之一,形成了全社会的古玩收藏投资热。不得不说,当今的时代是有史以来中国收藏界最繁荣、最兴旺的时代。 其实,中国历来就有收藏的传统,收藏作为一种雅好,一种学问,一种行当,一种投资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千百年来大俗大雅,大起大落。更早的时候,古玩赏玩主要是属于文人士大夫们业余雅玩的专利,历史上也曾出现过很多收藏大家,他们的藏品也都是费尽心血才得以聚拢。然而人生如白驹过隙,一旦收藏家过世后,他的藏品也会随之散去。但是人们对古玩收藏的痴迷却从未有任何消减,每个时代都会有新的收藏家出现。 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入侵加速了清朝的灭亡,深藏宫内的历代文物开始经历种种劫难。从这些地方流向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几乎无法统计的浩瀚文物,为考古学者和收藏家带来了机遇,也为一些达官贵人、洋行买办、银行巨头、地方军阀、清朝遗老遗少以及古董商贩和海外文物大盗,提供了千载难逢的逐鹿之地。 当时中国处在“落后就要挨打”的时代背景之下,而反映到收藏上,就造成了“落后就要遭抢”的事实。有掠夺就有反掠夺,北京琉璃厂古玩街出现了。自此,古玩收藏作为一种商业形态渐渐形成。而1909年北京古玩行商会的成立,等于在这纷纷扰扰的时期,从形式上正式拉开了民国古玩收藏的序幕。 在这期间,北京、上海、天津等地均涌现了一大批收藏界的无畏勇士,他们也是古玩收藏与鉴赏的大家,如张伯驹、王世襄、吴湖帆、张大千、庞莱臣、钱境塘,等等。这些有识之士,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以身家性命来保全国宝,为保存祖国的珍贵文物尽了他们最大的努力,为中国收藏史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古玩界有一句行话:“古玩为王。”意思是说收藏古玩的人历史文化素养高深,是赏玩器物的王者。在这本书中,为您挑选出的十个民国古玩大家都是通过自身博览博研群书、博赏博藏群物,从而成为一位位高深的文博学者型收藏鉴赏家的。 他们继承了乾嘉以来朴学大师重实物、重考据的流风余绪,为了收藏曾南北舟车,上下求索,力求用藏品去印证、诠释一段历史,或是一代风俗,出版了一批经过认真考订的藏品目录和考证著作。他们不仅在某一个收藏项目中成为收藏大家,更在某一个收藏领域中成为鉴赏大家。比如一代书画收藏鉴赏大家张伯驹,一代明清家具收藏鉴赏大家王世襄等,他们都是民国收藏界真正的王者。 如今,民国时期的文物及艺术品又被重视了起来,并催生了一股民国收藏热潮,与之相关的物品也成了市场“宠儿”。因此,在这本书里,我们将为您解读民国时期十个收藏大家的传奇人生,告诉您他们的特色收藏及收藏故事。而记下这些故事,总结这段历史,吸取个中经验,当是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