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创投20年
分类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作者 陈友忠//刘曼红//廖俊霞
出版社 中国发展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从未有一本书得到创投界如此关注,成思危、李开复、薛蛮子、沈南鹏、江南春、施振荣、张亚勤、刘健钧等创投界精英倾情推荐!创投整合了这个时代的三个主题——资本、商业模式和人才,陈友忠、刘曼红、廖俊霞所著的《中国创投20年》生动描绘了中国内地风起云涌的创投年代。新浪、和讯、金融界、网易、凤凰等众多网络媒体鼎力推荐!

内容推荐

20年前,几乎没有多少国人知道创投为何物。然而,放眼全球,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知名企业背后,几乎都有创投的暗流在涌动。20年来,创投在中国经济的浪潮中起起落落,跌宕向前。从政协“一号提案”到创业板开通,从马云的阿里巴巴到李开复的创新工场,创投见证并参与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并仍在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然而,时至今日,对于普通人来说,创投还是有些陌生。

不是贷款付息,亦非八股分红,创投的模式既源自西方的海洋文化,又是现代商业社会的产物。它的基因里蕴含着冒险、创新和不断进取之精神。对于如今浮躁且急功近利的中国人来说,真正理解创投的确有些难度。

陈友忠、刘曼红、廖俊霞所著的《中国创投20年》记载了中国创投20年来的风风雨雨。文中涉及众多的人物与事件,力图描绘出一幅宏大而完整的中国创投画卷。这里有成功者的狂欢,也有失败者的悲凄;有一夜暴富的神话,也有身陷图圄的不堪;有山重水尽的迷茫,也有绝地反击的逆转。从这些历史中,我们看到了创投如何激发出人类的智慧,同时也警醒我们,不要忽视资本的傲慢与人性的贪婪。历史是残酷的,但也是悲悯的,希望人们能够通过《中国创投20年》了解创投并有所反思。

翻开《中国创投20年》,回望前尘,中国创投走过了不平凡的20年,也许你不曾察觉,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身处其中。

目录

序曲 1991,VC来了

第1章 本土VC的漫长等待

 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政协“一号提案”

 中小板开啦!

 创业板!创业板!

第2章 越洋VC的中国布局

 “我们会很快回来的”

 谁是第一家?

 西都俱乐部与“抱团取暖”

 大佬来了

 金融危机之后

第3章 VC本土化与中国式的VC

 25年前的对话

 “国际化”天空下的“本土化”

 “海龟”还是“土鳖”,这是个问题

 决策本地化与VC独立运动

 未来:募资和退出本地化

第4章 “裸泳者”现身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浮华背后

 对赌协议惹的祸?

 风险投资变成风险集资

第5章 创业在中国,投资在中国

 明黄一代

 互联网借SP落地

 分众传媒与阿里巴巴

 传统行业牵手风险投资

 内外资融合

第6章 募资:有中国特色的LP群体

 LP是谁?

 LP之国家队

 中国式LP

 外资如何参与人民币基金:QFLP与QFGP

第7章 孵化器与天使投资

 孵化器在美国

 中国孵化器走过24年

 天使投资溯源

 中国“天使”的故事

 天使投资机构化

第8章 政策法规

 深圳·北京

 外资先行

 《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出台

 “红筹”受阻

 “回归”人民币基金

附录 中国创投大事件

试读章节

有中国特色的“科技风险投资公司”

在中国,很多有历史意义的事情都可以追溯到某个文件,创业投资也是这样。

1985年,中共中央在《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对于变化迅速、风险较大的高技术开发工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给予支持。这给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依据和保证。

同年9月,由国家科委和中国人民银行支持,国务院正式批准成立了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简称“中创”)。中创的主要发起股东为国家科委(持股40%)、财政部(持股23%)等,成立时资金约为1000万美元,成立之初的主要职能是为高新技术开发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而这个时候,中国甚至还没有真正的股市,上交所和深交所还要等此后的五六年才成立(上交所成立于1990年,深交所正式开业于1991年),中国的第一家证券公司——深圳特区证券,也要等一年后才成立。此时,中国才刚刚有了第一个证券柜台交易点——中国工商银行上海信托投资公司静安分公司,全国总共只有三家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分别是上海飞乐音响股份公司、上海延中实业有限公司和北京的天桥公司。

在这样的整体商业环境和金融环境下,开展风险投资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缺乏大环境的配合等多种原因,中创成立之后并不仅仅涉足创业投资业务,其公司部门设置中还包括金融部、信托部、项目投资部、证券业务部、资产管理部、企业融资部等,其投资的业务也五花八门,包括房地产、高尔夫球场等,还投资了著名的北京赛特商场。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多元化经营的中创未能幸免,债务累累,终因违规炒作房地产和期货而于1998年6月被中国人民银行宣布终止金融业务,并进行清算。

以中创为起始的“官办风险投资”只是刚刚开始,序幕既已拉开,往前走的脚步便不会停止。

接下来的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863计划”,1988年开始实施“火炬计划”,这些不妨也可以看做是政府对中国科技事业进行的“风险投资”。

1987年后,在一些技术和知识相对密集的高科技园区,先后成立了一批具有风险投资公司性质的创业中心,通过提供资金、信息、管理市场等服务,吸引高新技术项目和高科技中小企业,这朝风险投资方向更迈进了一步。

1989年6月,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和招商局共同出资组建“中国科招高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科招”),对国内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投资。中国科招是中国最早的创业投资机构之一,也是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创投公司。

中国科招公司面对着国家科技投资体系不健全、相关政策环境不完善、没有退出机制、缺乏可借鉴经验等诸多困难,尝试多种投资模式,探索创业投资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在产业、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等高技术领域进行了数十项投资,包括北京三元基因工程、黄石飞云制药、浙江圣达保健品、洛阳科招、法国开拓国际、北京科招生物工程、上海泰利通讯设备、江门三捷电池、深圳环洋机电、上海科招电子、杭州华滤膜工程、北海科红制革、无锡市科招发泡材料厂及上海双健保温制品等。

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地方性的创业投资机构,如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广州技术创业公司等也相继成立。与此同时,个别境外创业投资基金也开始进人我国创业投资领域,如ChinaVest、IDG等。但这个时期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可以说并不成功,只是官方零零碎碎地开始有了早期的探索。并且,这样的探索还要持续好多年。

1991年,国务院在《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若干改革的暂行规定》中指出:“有关部门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用于风险较大的新技术产品开发,条件成熟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可创办风险投资公司”。同年,国家科委、财政部和中国工商银行联合发起成立“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

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是个具有法人资格的、非赢利性的、从事科技风险投资服务的事业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事业单位法人证书第110000000586号)。中心成立的初衷是作为高科技成果与金融的纽带,面向全国,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业从事具有风险和高效益前景的科技开发前期工作,从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创造条件,推动发明、创造的实施和开发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发展。中心共设投资顾问部、政策研究部、评估咨询部、综合管理部、项目开发部、培训合作部六个部门,主要的业务内容包括风险投资顾问、科技企业培训、科技项目转让、国际合作交流等等。

这间以科技风险投资中介服务为主的机构,迄今为止仍一直发挥着它的作用,最新的一项活动是曾举办“2010年中国科技创业计划大赛”。国家科技风险开发事业中心成立后,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及仿效,各地省市政府及重要的地市皆以科委和财政为主,成立了各类风险开发事业中心和风险投资公司。

政协“一号提案”

就在中国才刚刚有为数甚少的官办创业投资机构的时候,美国正经历着互联网经济的风起云涌,风险投资如火如荼。仅1996年一年,美国就有1500多项投资,涉及资金100亿美元。这对尚处于襁褓期的国内风险投资,无疑是巨大的触动。有识之士看到了风险投资对新经济巨大的推动作用,认为中国也同样应该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P5-7

序言

2000年,在宏暮集团施振荣先生的支持下,我同两位老同事离开了新加坡宏碁电脑国际,从PC转战VC。十年来有幸参与并见证了中国创投行业的高速发展与变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创投产业的发展一直由外资创投引领,本土创投进行学习、模仿及超越。外资创投对中国高科技、新经济产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的私募股权投资及证券市场还不发达的年代里,外资创投的“两头在外”模式把中国企业的投资及上市退出“外包”给了国外的Vc同行及华尔街,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成长的火车头,世界经济版图从太平洋的彼岸逐渐转移到古老的东方文明圈。创投作为国家经济活动中的一环,也受到了国家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影响。这一阶段,中国创投的发展走向与速度,准确反映了国际经济大格局的变化。

中国境内创投的环境正朝着积极、优化、改善的方向上前进,包括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资本市场的“全流通”、中小板与创业板的推出、人民币LP的积极参与、从业者对商业信誉的重视等。这些变化为中国的创投产业持续注入鼓舞和希望。过去几年来,境内投融资活动及项目退出愈加活跃,在“外资上岸”的大浪潮中,创投活动中的重要四环“融资一投资一管理一退出”,终于在中国境内落地生根,有了比较完整的发展模式。

20年的时间里,中国创投经历了从初始的洪荒时代,到与世界同步的冷热交替;从“VC寒冬”到“中国这边独好”的过热;从外资主导的“两头在外”,到本土创投的接棒领跑。今日昂扬奋进、势不可挡的创投发展势头,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力量。我们有幸参与并试图记录下这一段蓬勃发展的创投光辉岁月。

感谢刘曼红教授,是她的诚挚邀请打动了我,使我与廖俊霞女士在从事创投业的实践外,借着本书的写作,整理、总结对行业发展的思考和体会。廖女士在创投行业浸淫多年,她承担了本书的主要执笔及资料查证的工作。我们很珍惜这次“三人行”的愉快合作经验。另外,特别向在长春的“铭诺特种兵”致谢,他们为本书专门创作的漫画插图(除特别注明者外)使书中的一些观点表达得更富张力。

希望本书能引起中国创投同行、相关业者以及创业者的共鸣。他们一点点的收获,便是我们三人写作本书的全部初衷。

陈友忠

2011年8月24日

书评(媒体评论)

公众从媒体上了解的创投行业可能是片断式的——个人、一个项目、一笔财富的增值。但创投行业远远不止这些,20年来的起落沉浮,就浓缩在这一本书中。

——李开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20年间,中国创投行业见证、参与、推动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我作为天使投资人,有幸参与其中。读《中国创投20年》,似又重新经历了一遍那走过的岁月。

——薛蛮子,著名天使投资人

从曾经的金融业者到创业者,再到现在的投资人,我一直在寻找那些能改变人们生活的商业模式和卓越的创业团队。中国创投20年的历史,也是这样一段摸索和寻找的历史。

——沈南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

分众传媒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屡获创投机构的支持。专业创投机构带来的不仅仅是资金,其管理思路、人脉关系、战略思维、对资本市场的理解等,都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希望中国创投有更好的发展,支持更多的创新企业。

——江南春,分众传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创业投资,我从1984年在台湾创办“宏大创投”以来,对此有深刻的体认,宏基集团及其后ABW家族(Acer、BenQ、Wistron)的壮大成长,背后也都有创投的身影。《中国创投20年》生动描绘了中国内地风起云涌的创投年代。

——施振荣,宏碁集团创办人、智融集团董事长

创业投资已成为中国经济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主题,所有关注经济的人都应该关注创投在中国的发展,关注《中国创投20年》。

——刘健钧,国家发政委财政金融司金融处处长

比起那些常曝光于媒体的企业,创投VC往往是“无名英雄”。这本书以丰富的案例、精湛的理论和求实的态度,描述了中国20年VC产业的变迁、发展和成功。可以说没有VC的远见卓识、风险意识和资金注入,就没有中国新经济的高速发展。

——张亚勤博士,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3 2: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