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推荐 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自幼至青少年时代,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后留学于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为了使“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祖国。他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积极从事社会改革活动,向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多次建言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主张,竭力倡导发展民族经济、教育事业和实业,提出了发展中国近代铁路、水运、矿业、商业、建立国家银行的美好蓝图,后来又投身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又支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他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书全面叙述了他的人生历程,同时,采用慢镜头、浓墨渲染的手法,突出其在留学教育事业开创性贡献,重点论述了其缘起倡议、策划发动、组织管理、中途夭折、历史评价的留学教育全过程,力图重点突出其个性特点。 内容推荐 生长于广东香山县的容闳,是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创始人,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之父”。评传记载了容闳半牧兰渔、亦农亦樵的童年生活,叙述他留学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归国,积极探索国家富强之路,访察太平天国,倡立国家银行、修筑铁路、贸茶丝,购机器,倡办实业所走过的坎坷道路,详细评述他倡议、组织、策划、领导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官费留学生派遣的亘古未有的伟大壮举,记叙了他参加抗日救国斗争,参与维新变法活动,最后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武装斗争的壮丽历程,评价了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伟大历史贡献和现实借喻意义。 评传内容丰富,史料翔实,评价恰当,在多方面提供了新鲜材料,从纵横中外上拓宽犁深了容闳研究领域,扩展了容闳自身及其与他人交往的诗文内涵,广泛收集《县志》及乡中故事,在评价中又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文字流畅,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可读性强。 目录 第一章 生于外侮内患交迫、积贫积弱的封建末世 第二章 苦难的童年 第三章 马礼逊学校的创办特色和勃朗校长的得意门生 第四章 扬起赴美留学的风帆 第五章 耶鲁大学古朴幽雅校园里的勤奋留学生 第六章 学成归国 第七章 谋道谋食傲骨铮铮 第八章 天京访察献策园居赋诗言志 第九章 再次贸营茶丝商海浮沉 第十章 赴美购运新式母机 第十一章 启动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年轮 第十二章 组织率领幼童赴美留学与颇具特色的留学教育管理措施 第十三章 留美教育的中途夭折 第十四章 “销差”亡妻后抄诗抒情献计驱日兴实业 第十五章 在“澎湃而来”的“维新潮流”中 第十六章 从船遇孙中山,谋订“红龙计划”到长眠西带山 第十七章 再论容闳的历史角色定位、历史贡献及其现实借鉴意义 附录一 容闳年谱 附录二 容闳著译、研究容闳论著目录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三、沿街叫卖糖果的童声 12岁那年,一个巨大的不幸消息降临到容闳家人的头上。1840年6月,英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袭击伶仃洋,进攻广州城,战火烧近了容闳的家乡香山南屏村。洋人烧杀,官兵掳掠,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南屏村农民处于饥寒交迫的煎熬之中。对于容闳这个穷孩子来讲,国难、家丧一并向他袭来。9月17日,容闳的劳碌一世、贫病交迫的老父亲病逝了,“身后萧条,家无担石”,留给容闳兄弟的是一贫如洗、四壁空空的家室。容闳悲痛万分,涕泪交流。他不会忘记作为一家顶梁柱的父亲,起早摸黑、勤力耕耘的勤劳形象,严肃而又慈祥的笑容。不能忘怀,父亲亲自送他乘船过海,带他人读温施蒂夫人开设的西塾,希望他学会“番话”,长大后谋职发财、光宗耀祖的情景。他与哥哥料理了父亲身后事,决心发扬父亲勤劳奋斗的家风,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为母亲和哥姐分担忧愁。 父亲谢世后,容闳的家庭更加贫困了。全家人更加团结,上下和顺,齐心劳动。母亲耕田、织布,操劳全家衣食;哥哥不怕风波险恶,出海打鱼,把网来的海鲜活鱼挑到镇上出卖,换来一些银两;姐姐除了做大田作业以外,还在家操持家务,磨谷舂米,挑水煲饭,做鞋纺纱。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帮补家计,12岁的容闳做一点小生意,批发来一些糖果,挑着一副糖果担子,或提着一只糖果篮子,在南屏村里巷和小食店门口叫卖。这种糖果南屏村农民称它为“薄荷鸡腿糖”。在工场作坊,老工人把黄色片糖、面粉、水、薄荷煲熟,反复多次搓成糖团,揉其软熟,然后拉成长条,用剪刀剪成一市寸左右的糖块。这种“薄荷鸡腿糖”,又香甜又清凉,对大人小孩还别有一种魅力。容闳一边提着糖果篮子,一边大声喊道:“卖糖果呀!又甜又香的糖果,又平又靓,卖糖果啦!”这声音响彻大街小巷,响遍南屏北山南江。容闳每天凌晨三时起床,整天沿着镇街村巷叫卖,肚饿、腿累、人倦,喉咙都沙哑了,一直到晚上七时多才能回到家,一天才赚银币二角五分,全部交给母亲,帮补家用,勉强度日。母亲看到闳儿懂事、勤劳、节俭,人也消瘦了,不禁鼻子一酸,眼泪像断了线的珍珠,一颗一颗地滚掉下来。 四、在稻田应邀熟讲“番话”获奖赏 然而,好景不长,困难又降,经过五个月左右的叫卖糖果生涯,容闳又面临新的挑战。寒冬过后,工厂作坊停产糖果,店铺断销,容闳又陷入了无事可做、无钱可赚的窘境。这时,母亲年老体弱,粗重的活儿干不了,只好由姐姐顶补上。为了尽力帮助家庭,容闳经常跟着姐姐到田间劳动,铲些草皮,和上适量泥土,晒干后点火焚烧,制作黑泥肥;捡些牛粪猪屎,积集家畜肥;还帮哥哥“犁白晒冬”,杀虫烧鼠;春雨后又帮哥姐筑田基,蓄水备耕……在广阔的田垅里忙来忙去。这时,容闳想起了古代一个遇难得助的历史故事:古代有一个叫卢斯的农人,勤劳种田,但没有大的丰收,生活相当困难。而他自己为人忠直,不偷不抢,不贪不宜之财。这时,有一个名叫波亚士的侠义之士,看到卢斯的穷困、正派,就伸出友谊之手,慷慨解囊,时时周济卢斯,帮助他不断渡过难关。容闳想,自己不是卢斯,也不会碰到侠义之士,但会得到本乡农民的帮助,获得意外的收获。一个盛夏,太阳挂在蓝色的天空,热风吹来,稻田泛起层层金色的稻浪。容闳和姐姐在田里收割水稻。他俩弯着身子,举起镰刀,迅速割下水稻,绑成一捆一捆的稻束。在容闳家稻田旁边,林姓、容姓和郑姓的农民,也正在挥镰收割稻子,不时还传来忧怨、穷愁而悠扬的渔歌、香山“咸水歌”。突然,与容闳姐姐靠得最近的那块稻田里的林姓老农民,停止了割禾,招手唤容闳到他的跟前,温和而带有笑容地对他说:“亚闳,听说你会讲红毛番话,能讲几句听听吗?” 本来,村里的农民不知道闳儿懂得英语,姐姐告诉他们,闳弟进了洋学堂喝了两三年洋墨水,会讲番话。邻田的同村的林老汉,出于好奇心,很想试一试容闳有没有这样的本事,想听一听洋话究竟是什么样的声调。容闳听到林老伯这突然的邀请,脸儿刮地一红,羞答答的,感到蛮不好意思。姐姐从旁怂恿说:“在乡亲父老面前,你就试讲几句,或者林老伯会奖赏你呢!” 林老伯高兴地说:“老伯我一生几十年,从来没有听过红毛番鬼话,如果你能讲出几句番话,我就将三大捆稻谷奖赏给您,让你背也背不动!” 容闳受到姐姐的鼓励,又听到会给予奖赏,胆子大了起来。他鼓起勇气,一口气为林老伯背诵了26个英文字母:“A、B、C、D、E、F、G……”还能讲几句关于日常生活的英文用语,特别能用英语讲一声:“林老伯,您好!” 林老伯仔细地看,认真地听,嘴里抽着“生切烟”,不时点点头,露出满意的笑容。当容闳背诵完英文字母,听完讲解,用英语恭称自己的时候,林老伯哈哈大笑。他伸出大拇指,夸赞耕田人的后代聪明,能做出远古祖先没有的奇事,实在是千古未有的创举。接着,林老伯便欢喜地把几捆扎束好了的稻捆,搬到容闳的水田中间,以表示对闳儿的奖赏。 这个禾田受奖的真实故事,很快就在南屏乡传开了,全村人都知道容闳会讲番话洋语。而十二三岁的容闳尝到了重赏的甜头,就觉得自己好像“古时卢斯之获六斛”那样得到农民老伯的奖励,以后更加自觉地学习英语,英文水平迅速提高。 五、叠书制药的勤奋童工 夏收割稻季节不长,插下秧苗之后,容闳又没有什么事可做了,生活依旧艰难困苦。有一天,同村的一位在澳门天主教办的印刷厂印刷书报的工人,回来南屏村探亲,到容闳家里串门,偶尔与容闳的母亲谈起教士欲想招收一批折叠书页的童工,只要懂得英文就可以进去,文化程度不必很高。容闳的母亲告诉这位同村的工人,闳儿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容闳也很喜欢找工做,并托这位工人回澳门后向洋教士介绍介绍,推荐推荐。这位好心的印刷工人欣然答允,准备回去积极推介。过了10天,容闳就接到通知,同意他来澳门做工,要求填写好合同表格,迅速寄回洋教士。在办完手续之后,容闳告别了母亲和兄姐,渡海到达澳门,做起印刷厂的折叠童工。他每天上午七时半上班,从事紧张繁忙的折叠书页工作,直到晚上六时才下班,虽然工作辛苦,身心疲劳,但能赚到一点工钱,帮补家用。当时,童工工钱很低,每月只有4元5角钱。容闳省吃俭用,自己每月只花1元5角,剩下3元钱则每月按时寄回给母亲。这样的印刷折叠工作维持了四个月,对舒缓父亲逝世后的家庭经济困难,起了积极的作用。 有一天,容闳忽然接到一封信,信末署名为霍白生医生(Dr.Hobson)。这位医生是位传道的教士。霍白生医生所主办的医院,离容闳打工的印刷厂只有一英里。容闳在温施蒂夫人所办的教会小学读书时,曾经认识霍白生医生。霍医生在澳门行医多年,医德高尚,医术高明。温施蒂夫人返回美国时,曾经嘱咐霍医生,要他在马礼逊学校正式开学时,收容闳入此校读书。霍医生这封信,要求容闳尽快去见他。容闳下班之后,急忙赶到医院。霍医生迎他进内,说明温施蒂夫人的诚意嘱托之后,严肃和蔼地对容闳说:“马礼逊纪念学校业已开学,你应马上回家,请示母亲,使家母支持你入学,然后辞去印刷工人的职务,再来到我的医院工作几个月,经我严格考核你的为人和工作成绩合格以后,才可以介绍你人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容闳同意这些条件,表示十分愿意人读马礼逊学校。当时,容闳求知欲甚强,急忙赶回家,把这件事原原本本禀告母亲。母亲开始觉得,印刷厂打工每月收入不少,可以补贴家计,生活虽苦,也算熬得过去,所以,不太乐意他马上人读马礼逊学校。由于闳儿一再强烈要求,老母从儿子长远前途着想,终于答应他到该校就读,并叮嘱闳儿要礼貌辞别印刷厂的教士。这位教士淡泊宁静,沉默寡言,四个月来虽然没有认真详细地与容闳交谈过,但待人宽容,从不吹毛求疵。因此,当容闳向教士辞职之时,教士说了不少赞扬容闳工作态度认真、一丝不苟、没出差错的优点,并产生一种恋恋不舍之情。告别了这位教士,容闳奔向医院,在霍白生医生的亲自督导下,从事制药工作。容闳积极努力,起早摸黑,提前上班,延迟下班,勤奋工作,终日制作药膏丸散,用力挥动圆形棒槌,上下捶打,碾碎磨细药粉,发出叮叮哨哨的有节奏的声响。霍医生外出行医的时候,容闳跟着背负沉重的药箱;霍医生探视病人时,容闳又捧着药盆跟随后面。两个月来,容闳勤谨任事,人品忠厚,成绩斐然,深受霍医生的多次赞扬和夸赞。不久,霍白生医生引领容闳到马礼逊纪念学校,谒见校长勃朗先生(Rer.Brown)。容闳又开始了新的读书生活。 P16-19 序言 陈汉才教授撰写的《容闳评传》一书即将出版问世,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深愿此书能够推动容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 容闳是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驱,他为中国的进步与富强奉献了毕生精力,而且办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大事,如办工厂、倡留学、参与维新、支持革命等,并且留下了永远值得后人铭记的众多业绩。但是,与他同时代的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相比,我们过去对容闳的研究太少,近代史的一般读物也很少提及,以致许多年轻学生不知道容闳为何许人物也。 文献资料的匮乏自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由于存在着心理障碍。过去在左倾思潮的干扰下,历史学者不大敢肯定容闳。一是他在美国耶鲁大学学成归国后当过洋行代表,随后又背离太平军而投奔曾国藩,难免有“为虎作伥”的历史污点。二是他“完全西化”,娶外国老婆,终于定居美国,很像个“假洋鬼子”。 现在看来,这些想法都是很荒唐的。因为容闳在耶鲁大学毕业以前,即已立志“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回国之初,他在香港学习律师,在上海海关当翻译,在宝顺洋行任代表,无非是为了先谋得一个职业,作为以后事业发展的基础。他中文不佳,人地两疏,只能在中外之间干点协助沟通之类的活。及至他经济上稍能自立,对中国风土人情大概了解,便想施展自己归国前的抱负。先后向太平军建议七事和投入曾国藩幕府,无非是寻找可以作为自己依托的社会力量,目标都是借西学以求中国的文明富强。他在太平军与曾国藩之间选择了后者,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太平天国已经腐化堕落,而曾国藩的洋务事业却方兴未艾,并没有任何如同20世纪之初那样壁垒分明的政治向背。他以洋务运动为依托,实现了办工厂与倡留学两个目标,这说明他的选择比较明智,至少比稀里糊涂陪着洪仁开为天王尽忠殉节好一些,因为他毕竟并非太平天国的臣民,不必为太平天国的败亡承担任何责任。至于长期定居海外,终于客死异乡,那更怪不得容闳。这是当时那个专制守旧的中国未能容纳这个海外赤子,冷酷地把他长期排拒在国门之外。但他始终关心中国的命运,支持国内的维新事业与革命运动,民国一经建立便让儿子觐槐归国为新政府效力。耿耿此心,可昭日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对他的滞留异域说三道四。 与容闳同时的中国早期现代化先驱者,大多是在国内长期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底,然后再走出国门看世界,在海外获取新知以后回国推动各项革新。唯独容闳是从小到大在海外接受比较系统的西方教育,毕业于名校耶鲁大学,然后回国先后投身洋务、维新与革命运动。一般说来,大学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初步形成阶段,应该说,容闳回国之前,已经大体形成了适应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他不仅是带着西学回国,而且是带着一个业已西化的自我返归故土。当别的先驱者睁大眼睛注视西方,为西方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而感到惊奇的时候,他却睁大眼睛观察中国,努力了解中国的社会与国情,首先谋求与祖国相互认同,然后再寻找灌输西学以谋求文明富强的方法与步骤。 人们常称赞容闳“与时俱进”,但他的“与时俱进”与其他同时代先驱者的“与时俱进”不尽相同。因为他的思想认识早已超前于中国社会发展与国人认识进步的水平,不同于其他先驱者学习西方的认识明显地历经器物、文化、制度三个阶梯。他之所以从办工厂开始,历经倡导留学、支持维新,终致赞助以建立共和国为目标的民主革命,无非是力求把自己的实践适应于社会潮流的进展水平,并不是他自己的思想认识逐步提高的反映。就总体而言,容闳是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他走过的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的,没有任何空想与虚夸。也许是由于中文写作的困难,他没有留下更多足以说明他的思想发展轨迹的论著,但他有关现代化认识的整体性与前瞻性应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我来说,陈汉才教授堪称国内容闳研究的先驱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就在课堂上专章专题地评介容闳的生平与教育思想,并且在毛礼锐教授的鼓励下开始收集新资料、新信息。经过多年的研究积累之后,从1995年春节前开笔,历经3年的时间,终于在1998年上半年写成近40万字的《容闳评传》。1998年11月、我在珠海市举办的《容闳与中国近代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亲眼看见他在会上会下不放松任何可以利用的时间,热忱而又虚心地向中外有关学者请教,或交流信息,或了解资料,或切磋心得,真说得上是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我想,如果没有这样可贵的求知精神,是很难完成如此大型的容闳传记的。我深信,此书的出版必将推动容闳研究的进一步开展,并且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容闳、学习容闳、发扬容闳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现代化事业的崇高精神,把各自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应该特别说明的是,陈汉才教授在完成初稿之后到正式出版的近十年时间里,同行们陆续出版了一些同类研究成果(著作和论文)。如何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增咖或补充一些新鲜的内容呢?陈教授在学习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精益求精,努力进行《容闳评传》的拓展创新的尝试。他完成初稿后,又多次深人到容闳家乡珠海市南屏镇调查访问和学术考察,与几十个容族老人和后人座谈,打开尘封很久的珍贵史料锁箱,仔细阅读锁在乡镇里珍藏的多种香山县志原本,认真抄录容氏族谱家谱,向美国耶鲁大学(容闳的母校)和费城天普大学索取有关容闳的资料,从纵的方面挖掘以前研究者、学者没有涉及的容闳生平新鲜素材;又大量阅读名家名人编撰的各种丛书、文集、诗集、笔记集、文选等,从横的方面拓展容闳与他人交往、名家名学者给他赠诗、序文的新颖内容,在以下11个方面增补了容闳评传的新材料:①绘制容闳族谱和容闳家谱的详细图表,放在评传的前面部分,这是研究容闳的正式出版的所有论著所没有的;②用容闳家族史实,论证1850年死去的是容闳的“二哥”,非一般人所说的是他的“大哥”;③丰富和拓展了容闳童年生活,他数次返回家乡南屏镇,捐钱五百两银子,资助家乡创办“甄贤学堂”,解决了乡亲子女入学受教育难题,帮助侄子成婚,带领两个洋儿子补办“人族升灯”仪式等鲜为人知的新史实,使评传内容更加丰富,传主更富人性化、更加鲜活;④针对有些学者认为知县桂文灿1863年提出留学教育的设想,从而认为桂文灿是留学教育“最早”提倡者的说法,根据确凿史实,论证容闳在1847年4月就提出“愿遣多数青年子弟游学美国”的留美教育计划,并不断丰富、充实之,从而在理论与实践上证明容闳是留学教育的最早倡导者,是“中国留学教育之父”;⑤陈教授从披阅近人徐珂编的笔记集《清稗类钞》第八册中,新发现容闳自己创作的五言组诗《园居十首》,这是极为难见难得的诗作,把它移植入《容闳评传》第八章中,并从创作背景、诗歌内容景物、写作特点等方面进行评析,这是过去研究容闳的著作所没有的;⑥作者从爱国诗人丘逢甲《岭云海日楼诗钞》及近代学者张文虎《舒艺室诗存》中,选取两人先后送别容闳的两首赠诗《星洲喜晤容纯甫副使,即送西行》、《送容纯甫再赴弥利坚》,先后放人《容闳评传》之中,增加了容闳与名家名人交往唱酬的新内容;⑦针对一般研究容闳的著作(专著、论文)都把容闳在1886年岁末、迎接1887年新岁来到之际,用毛笔抄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藏于容闳母校美国耶鲁大学图书馆之中),认定这是容闳本人所创作的问题,作者经过细致的阅读查证,证实这首五言律诗是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所作的,而绝非容闳所创作,从而正本清源,纠正了长期以讹传讹的流传错误,达到申明正义的目的;⑧新选取非常难得的容闳美籍妻子所生的两个儿子的珍贵照片,这是所有容闳研究论著所缺少的;⑨补入了对容闳卒年生年的详细考证材料,对学术上有争议的三种生卒年说法,依据史实提出个人新见解,论证了传主正确的生卒时间;⑩概括出容闳留美教育管理四大特色,重新审视和论述容闳的历史角色定位、历史贡献和现实借喻意义;⑩依据新材料,整理出较为具体详备的《容闳年谱》和容闳译著、研究容闳论著目录索引。这新补充的11个方面史料,有的是前人没有述及的第一次新颖资料,有的是艰苦考证,力排众议的个人学术新见解,也有的是“道他人之未道,发他人之未发”的新材料、新观点,都大大丰富和拓宽了《容闳评传》的内容,使这部评传的内容新颖、丰满、独到。 当然,容闳研究毕竟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不能对此书作过多的苛求。就以资料的搜集而言,耶鲁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容闳档案至今还未能全部翻译利用,斯坦福大学胡佛档案馆(Itoover Archives)保存的容闳与布斯(Charles B.Boothe)之间的26封信尚有待于进一步发掘,还有国内各种档案、文集、诗集、报纸杂志中散见的有关容闳资料更需要勤苦求索、爬梳剔抉。法国年鉴学派大师布洛赫曾经说过,史实是历史学家的暴君。也正因为如此,历史学家对史料的追求简直是“贪得无厌”,从来没有满足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史料之于史学,如空气之于飞鸟,流水之于游鱼,不可以须臾离。我殷切地希望本书作者与其他有志于容闳研究的学者,在这方面作更多的努力,力求把容闳研究建立在尽可能坚实的基础上,这样才有可能使之进入更高层次。 2006年11月17日 后记 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卓越先驱,是伟大的爱国者。他自幼至青少年时代,都接受了系统的西方教育,后留学于美国著名学府耶鲁大学。为了使“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他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了祖国。他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代官费留美学生的派遣,积极从事社会改革活动,向太平天国和清政府多次建言建立和发展中国近代军事、政治、文化的一系列主张,竭力倡导发展民族经济、教育事业和实业,提出了发展中国近代铁路、水运、矿业、商业、建立国家银行的美好蓝图,后来又投身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运动,晚年又支持、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斗争。他的一生顺乎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为西学东渐、富强国家而不懈奋斗,为中国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容闳这样杰出的历史人物,史学界、教育界过去由于受左的思想的干扰,在很长的一段时问里,曾经错误地给他扣上冤枉不实、违背事理的大帽子,在“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那种社会现实里,很少有人研究他,即使有个别人涉猎,也是抱着“大批判”的态度加以否定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砸碎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迎来了学术界的春天。中华民族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容闳的价值逐步为史学界、教育界所认识,研究者也不断增加。20多年来,研究容闳的学术成果不断丰硕。我也是在这种“好气候”、“好势头”的推动、鼓励下,从事深化容闳研究这一课题的。不言而喻,深入研究容闳,对于进一步发扬他的爱国精神,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友好往来,拓宽与深化容闳研究的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 自1983年至2002年问,我一直给师范大学教育系专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中国教育史”课程,用专章专题的时间和形式,认真评介容闳生平和教育思想。但真正专心从事这一研究工作的,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1982年夏天,我母校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毛礼锐教授来穗参加教育史理事会,我搞会务工作,负责照顾他老人家。当时,我即把长期来在大学讲授和研究容闳教育思想的心得体会向他老人家汇报。他点头称赞并告诉我,容闳是广东人,对全国、全世界都有广泛深刻的影响。他的思想资料至今还没有做系统的整理,应当努力挖掘这一宝藏。自那以后,我在思想上受到导师的点拨,受到启迪,进一步深人广泛搜集资料,积累素材,从美国、台湾、香港一些学者、教授那里获得一些新信息、新材料。1995年春节开笔,起早眠迟,勤奋写作,节日假日,力作不息,至1998年2月19日止,厉时3年多,终于写成《容闳评传》一书。此刻,我更加怀念毛礼锐教授,是他激发了我的深入研究兴趣,启迪、诱携我走上学术研究之路。可惜这位恩师早已仙逝了。我只能在回忆的心海再体验、再回味他的音容笑貌和循循善诱,使我如沐春风的风范。借此书行将出版之机,谨以它作为一瓣心香敬献于毛礼锐教授的遗像前。 给阅历丰富、多姿多彩的容闳一生撰写评传,我没有经验,确实是一大难题。我在撰写过程中,努力探索,力求做到以下六个“结合”:一是面与点的结合。既要全面反映容闳在中国近代波澜壮阔、丰富多彩的人生历程和心路历程,又要重点突出其留学教育事业。我认为,容闳开了我国近代留学教育之先河,首倡近代官费留美教育,实属具有划时代意义、开辟新纪元的大事,其功不在禹下,这是容闳的一个最主要的贡献、最本质的特点,是他区别于其他近代杰出人物的最根本的不同点,因此,我在全面展开叙述他的人生历程的同时,着力突出其在留学教育事业开创性贡献这一重点,采用慢镜头、浓墨渲染的手法,在全书17章、40万字中,就用了四章6万字的篇幅,集中写透、详述容闳的留学教育,重点论述其缘起倡议、策划发动、组织管理、中途夭折、历史评价的留学教育全过程,力图重点突出其个性特点;二是继承与拓新的结合。只有很好学习前人研究成果,才能有所拓展、创新。我在撰写过程中,十分注意认真学习前人研究成果,钻研已经公开发表或未公开发表的研容论著,尤其是学习顾长声的《容闳——向西方学习的先驱》,李喜所的《容闳——中国留学生之父》、李志刚的《容闳与近代中国》及章开沅教授、吴义雄副教授的最新论文,吸取学术养料,博采众长,而高宗鲁教授赠送我的、由他译注的两本专著《中国幼童留美史》、《中国留美幼童书信集》,更是置于案头,爱不释手,时时抱读,反复钻研,获益良多。在吸取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我又十分注意拓展内容,深化结构,增加以下新鲜材料:第一次绘制了容闳族谱世系图表和容闳家族亲系表;在评传中辑入新发现的容闳亲写的五言律诗组诗《园居十首》,编写和提供了一个年年都有容闳活动行踪、较全较详的容闳年谱;力排众议,以详实确凿的资料,论证了容闳1886年岁末手写的五言律诗,非容闳自己所作,而是抄写唐代诗人刘禹锡之作;增加了容闳与我国近代诗人张文虎的来往赠诗和析评;补充、充实了容闳在北京参加维新变法活动、在新加坡会见了著名爱国诗人丘逢甲、在上海参加洋务活动的事迹和材料;增添了容闳晚年在美国活动、支持孙中山革命斗争、辛亥革命成功后与孙中山等革命派互相通信联系的几封信件;从《南屏父老后人访问录》中补充了容闳童年生活资料;绘制和补充了120名留美学生归国就业与成就的表格;增加和丰富了容闳角色定位、历史评价与现实借鉴的文字,在评价中又新述容闳在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从国内外新获取几张包括容闳美籍妻子所生两个男孩子觐彤、觐槐和孙子容永成等的从未发表过的照片;明确总结和概括出容闳组织第一代官费留学生派遣的四个特点和留学教育管理的五大措施特色;运用新史料,阐发个人对容闳“留学教育计划”酝酿最早、最周详系统的新见解;首次用事实论证了容闳二哥的卒年;用翔实史料论证了有争议的容闳卒年和岁数;详细论述容闳主动捐银五百两,资助家乡兴办学堂,并引述王韬称赞其兴学的全篇序文……这些方面的新鲜内容和形式都是过去论著所没有或犁深拓宽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作了拓展和创新的尝试;三是传与评,叙述与历史评论的结合。在写作时,我认真搜集、摄取客观历史事实,广泛挖掘史料,客观叙述容闳生平历程,使传主之每一事迹均有出处,持之有故,言之有源,同时,又能依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其各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适当的、合符实际情理的评价和分析,肯定其应该肯定的东西,否定其应该否定的东西,指出其局限性和错误之处,做到秉公直书,客观公允,不护短,不饰非,又有一定的思想理论深度,力求做到史与论、传与评的有机结合;四是大背景与小个性的结合。容闳不是孤立的人,而是中国近代社会大环境中的人,是近代世界大背景下的中国人。因此,我在写作时,试图从广阔复杂的近代国内国际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中,去揭示容闳独特个性,表现他的角色定位和特殊性,使评传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五是把读书研究与走路考察结合起来。古代学者在研学求道时,一方面重视读书研究,另一方面又注意躬亲考察,验证书本知识是否正确,徐霞客、郦道元、李时珍等学者的不朽著作,就是读书与考察相结合的产物。1839年6月,龚自珍为好友魏源在扬州新建居宅“絮园”题书楹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并以此联题赞魄源所辑《明代食兵二政录》一书。在撰写《容闳评传》时,我既博览群书,网罗众家,“读万卷书”,又十分注意实地考察,“行万里路”认真调查研究。从1996年至2005年间,为了深化容闳研究,我曾先后13次深入到容闳的家乡广东省珠海市南屏镇,进行学术考察,与南屏镇乡亲父老及容闳后人座谈、聊天,遍访珠海市政协、市文化局、市侨委办、市博物馆等单位负责同志,多次参观容闳故居地和几次回乡所住过的容氏宗祠二楼阁楼,参观容闳带头捐银五百两创办起来的南屏甄贤学校,在治保主任办公室那里翻阅和复印几大箱《容氏谱牒》和其他重要资料,抄录大批有用材料,拍摄了许多照片,收获匪浅,可谓“身入宝山,满载而归”。有些确凿的记载,纠正了过去某些错误的传闻,很有学术价值。这说明“行万里路”是“读万卷书”的必不可少的补充和继续。而实地考察和调查容闳的故乡,参观其故居、家族墓地群和山川形胜,可以使笔者有现场感和氛围感,更加心中有数,甚至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意外收获;六是容闳自身的“风云气”与“儿女情”的结合。古代学者曾评论晋代学者张华及其作品“女儿情多,风云气少”。在近代史中,容闳亲身参加和经历了许多重大事件,与康有为、梁启超、洪仁歼、李鸿章、张之洞、孙中山和外国显要人物都有交往,在近代舞台上,他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豪雄。容闳既有男人大丈夫的刚阳的“风云气”、“英雄气”,又有阴柔的儿女柔情;既有“大人者不失其大人之志”的豪言壮语,又有在《园居十首》五言律诗中描状儿女柔情的“老亲欢菽水,笑语课儿童”、“稚子贪摹字,山妻喜听诗”、“琐事能销昼,闺房笑语添”的诗句。我在写评传时,注意全面反映容闳的“风云气”与“儿女情”的双重性格,刻画他学成归来,探望老母“依坐膝下”,出示“羊皮纸”学历文凭证书时与母亲一段精彩的对话,并遵循母命,立即剃去“蓄须”的细节,反映容闳在上海与苏州郑氏女子结婚,到美国细心照料重病中的美籍妻子克洛小姐的私人感情生活,使容闳这个风云人物有血有肉,刚柔相济,“儿女情长”,更富有人情味。 以上六个“结合”是我在开拓创新上的一些努力尝试,力求达到完整性、科学性和可读性的统一,但笔者学识浅薄,眼高手低,未必能够全部做到。书中缺点和错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章开沅教授、高宗鲁教授的指导和帮助,章开沅教授在百忙中赐写序言。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魏中林教授、省委党校班澜教授、中山大学陈方教授,在繁忙工作中抽空审阅了全稿,提出了中肯的修改意见,受教益匪浅。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莫雷教授,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何崇辉处长,香港李志刚牧师,澳门黄钟牧师,中山大学吴义雄副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美国TEMPLE大学段开龄教授,美国爱国华侨学者麦礼谦先生,日本亚细亚大学容应萸教授,广东省社科院方志钦、赵立人研究员,陈志雄副研究员,福建省社科院戴学稷研究员、徐如副研究员,广州大学赵春晨教授,南开大学李喜所教授,河北教育出版社韩新保编辑,珠海市文化局梁振兴科长,珠海市党史办吴文莱科长,珠海市委宣传部杨水生部长、高德民科长,珠海市政协综合科副科长肖清,梁超润副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汪松涛所长、钟贤培教授,广东炎黄文化研究会林康裕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宋德华教授、刘圣宜教授,广东省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陈诗伟副科长,广东省农科院(集团)良种苗木中心办公室主任刘燕,容闳孙子容永成,同族后人容梓森、容梓灿,或赐赠书籍论文资料,或指点迷津,开导启迪,或拍摄、赠送照片,或鼓舞激励,多方面给予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多年来,我的爱妻张德鸾,操持家务,大力支持我写作书稿,还帮我校对页码;女儿陈梅帮我校对史实;姐夫邓振棠亲自陪同我深入容闳家乡南屏镇进行学术考察,没有亲人的理解和支持,我是不能顺利完成写书任务的。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扬哲总编辑给予了精细指导,提出了具体中肯的修改意见,在此特别致谢。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五十八周年,也是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我谨以此书的出版作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八周年华诞的献礼,也作为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一束鲜花。 今年是容闳主持、领导的中国近代首批官费留美学生派遣135周年。容闳当年西学东渐、富强国家的梦想,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中国已成为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中国人民受凌辱、受欺侮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回顾历史,立足现实,放眼未来,更加感到容闳派遣留学生主张的正确性、科学性,更加敬佩近代中国留学教育创始人的远见卓识,倍觉他的思想和行为对今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价值。念此,我心潮澎湃,特赋七言律诗一首,以资怀念,题目是《纪念容闳领导留美学生派遣一百三十五周年》,诗云: 碧浪齐山浸远空,蓝蓝绿绿荡天红。 千十暴鳄吞霜雪,百廿蒙童搏雨风。 西学东传图报国,南屏北走创奇功。 汗青肄夷头一回,亘古豪雄纯甫公。 陈汉才 2007年5月11日 于华南师范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