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诚的约翰
从前,有位老国王病倒了。他心里想:我现在大概已经死到临头了吧。于是他吩咐:“给我把忠诚的约翰叫来。”忠诚的约翰是他最心爱的侍从,因为一生对国王忠心耿耿,所以就叫这个名字。约翰来到床前,国王便对他说:“最忠诚的约翰啊,我感到我快要死了。现在我唯一担心的是我那儿子:他年纪还轻,遇事常常不知道怎么办。要是你不答应教会他必须知道的一切,做他的养父,我死不瞑目呵。”忠诚的约翰立刻回答:“我绝不离开他,愿意忠诚地为他服务,哪怕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老国王听了说:“那我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死去啦。”过了一会儿又继续说:“我死以后,你要带他去看整个宫殿。看宫中所有的房间、厅堂、仓库以及存放在里边的全部宝藏,可是长廊尽头那最后一间屋子不能让他看,因为里边立着金屋公主的塑像。他一瞧见这像就会对她产生热烈的爱情,就会晕倒在地,就会为了她而冒巨大的危险。你要提防他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忠诚的约翰再次向老国王作了保证,老国王便不再作声,头往枕头上一沉,死了。
老国王下葬以后,忠诚的约翰便告诉年轻的国王,曾经对他的父王作过怎样的保证。他说:“我一定信守诺言,对你也像对他一样忠诚,即使为此牺牲自己的生命。”悲哀的日子过去了,忠诚的约翰于是对年轻国王讲:“是时候了,你该去看看你继承的遗产,我领你去见识见识你父亲的王宫。”说罢,就带着他四处走,四处转,让他看了所有的金银珠宝和全部华丽的房间;只有那间立着危险的塑像的屋子约翰没有开。要知道,那像立的位置正好是一开门就看得见,而且它是塑得那样成功,叫人一见真以为它是活生生的,整个世界似乎没有什么东西会更美丽,更可爱。年轻国王自然发现了,忠诚的约翰总是从一道门边擦身而过,便问:“为什么你从来不给我开这扇门?”“因为里边有点叫你害怕的东西。”约翰回答。可是国王道:“整座宫殿我都看完了,也希望知道这里边是什么。”说着走过去便用力推门。忠诚的约翰赶紧拉住他,说:“你父王临终前,我答应过他不让你看这屋子里的东西,不然你和我都会遭到巨大的危险。”“才不哩,”年轻国王回答,“我要进去不了,才一定会遭毁灭:在没有亲眼目睹它之前,我将日夜不得安宁。现在你不打开门,我绝不离开!”
忠诚的约翰眼看事已至此,没有别的办法,只得怀着沉重的心情,唉声叹气地从一大串钥匙中找出那把钥匙。他一打开门,立刻抢先进屋,想用身体挡住塑像,不让国王看见。可有什么用呢?国王踮起脚尖,视线越过他的肩膀,一下子便瞅着了那少女塑像。只见她是那么美丽动人,浑身闪烁着黄金和宝石的光彩。年轻的国王立刻晕倒在了地上。忠诚的约翰抱起他来,放到了他的床上,忧心忡忡地想:大祸临头了,上帝啊,怎么办呢?后来,他用酒喷国王,使他苏醒过来。醒来后,国王说的第一句话是:“啊!那美丽的塑像是谁哟?”“是金屋公主。”忠诚的约翰回答。国王接着说:“我对她的爱情太深厚啦,就算所有的树叶儿全变成了舌头,也诉说不尽啊!为了得到她,我愿付出生命!你是我最忠诚的约翰,你必须帮助我。”
忠诚的约翰想了很久,也不知该怎么办;要知道,单单去见一见公主,就非常困难哪。终于,他想出一个主意,对国王说:“她周围的一切,桌子、椅子、碗、杯子、盆子和所有用具,全都是金的。你的宝库中有五吨黄金,让王国的金匠把其中一吨打成各式各样的器物用具,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以及珍奇动物,她一定会喜欢;我们就可以带着这些东西去见她,碰一碰运气。”国王于是下令招来全国的金匠,让他们日夜赶工,直至做好那些美不胜收的东西。一切全装到船上了,忠诚的约翰才换上商人的服装,国王也一样,这样别人就不再能认出他们。接着他们便漂洋过海,航行了很久很久,终于来到金屋公主居件的城市。P6-8
北方、西方和南方分崩离析,
宝座破碎,王国战栗……
歌德著名的《西东合集》这开头两行诗,极其概括而生动地描述出了欧洲在19世纪初急剧动荡和危机四伏的情景。可就是在这极不安定的时代,就是在四分五裂、兵荒马乱的德国,《格林童话》诞生了!它的搜集工作开始于1806年,正值拿破仑发布大陆封锁令,着手全面征服欧洲的时候;它的第一卷出版于1812年,正值拿破仑进军莫斯科并且遭到惨败,第二年又紧接着在德国的土地上进行规模空前的莱比锡大会战;它的第二卷出版于1815年,这时野心勃勃的拿破仑彻底失败了,欧洲出现反动复辟。然而当年谁会想到,在将近二百年后的今天,当那些夺去干百万人身家性命的血肉横飞的战争已被人淡忘,当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皇帝、元帅、宰相都仅仅在历史书中留下苍白的影子时,一部似乎并不起眼的《格林童话》却流传了下来,从德国流传到整个欧洲,从欧洲流传到全世界,而且显然还会千百年地继续流传下去。
这难道不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奇特现象,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观?念及此,禁不住浮想联翩,感叹不已:文学的伟力,精神的不朽,心智劳动的巨大价值,全从《格林童话》得到了证明啊!
就文学谈文学,《格林童话》也确实“不起眼”,因为它只是童话,只是所谓的“小儿科”,“哄哄孩子们的玩意儿”罢了,而且还并非创作,只是民间文学的搜集和整理。要知道,在一些人的意识中,只有创作才与创造性的劳动画上了等号,才是艰巨而伟大的;其他如外国文学的翻译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似乎都不可与创作同日而语。谁知《格林童话》就创造一个奇迹,令人惊叹,令人深思!据统计,历来以德语印行的书籍,除去马丁·路德1521年翻译的《圣经》以外,《格林童话》就是最多的了。是啊,《格林童话》正是孩子们的《圣经》,哪儿有孩子有家庭,哪儿就有《格林童话》,何止在德语国家,何止在欧洲!在我们中国,它不是也早已家喻户晓,并且把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儿时的梦境装饰得更加美丽,更加奇幻吗?没有人统计,但我敢断言,《格林童话》是实际读者最多的一部德语文学作品乃至外国文学作品,超过了歌德的《维特》,超过了莎士比亚的《汉姆莱特》,超过了巴尔扎克……超过了普希金……
《格林童话》不是又证明,民间文学和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者,同样可以伟大和不朽?常被视为“小儿科”的童话创作和搜集整理,实在不可小视。
在色彩斑斓、瑰丽奇幻的世界童话之园,与《格林童话》差不多同样引人注目、同样广为流传的,只有《安徒生童话》。我说“差不多”,是因为它们之间确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根源主要在于:后者是作家个人的创作,前者是民间童话的搜集整理。当然,归根到底,《格林童话》也可以讲是创作,不过它的作者不仅仅为格林哥儿俩,而是千百万人民群众,而是几百年来讲述它、聆听它、聆听后又再讲述它的一代代人。我们今天之所以称它为《格林童话》,而不用《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这个原来的题名,实在是因为它的搜集整理者功不可没。
作为伟大作家的精心创造,《安徒生童话》的优点很明显。在艺术方面,它谋篇布局更合理,叙事言情乃至心理描写更加细腻,也更加精练;《格林童话》则有不少粗糙、重复、不合理,而且几乎不存在心理描写,只有单纯的情节向前发展。在内容方面,《安徒生童话》主题思想更明确,更富于时代性和社会性,往往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让读者自己去解答,自己去深思;《格林童话》则不然,它提出的多是善与恶、勤与懒、贫与富和类似的带普遍意义的问题,更富于趣味性和愉悦性,几乎总给读者一个满意解答,一个干篇一律的Happyend,如此等等。 《安徒生童话》的上述优点,特别是内容方面的优点,在有着“文以载道”的悠久传统的古老国度,在十分强调文学的教育作用的现代中国,受到我们热烈的推崇和高度的重视,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过,要是以千百万小读者自己幼稚的眼睛来看,而不请我们的评论家来做精到的阐述分析,上面的优点仍旧是优点吗?我怀疑。试想想,我们的女儿在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是多么不愿看见一具“小小的尸体”,而希望有个白马王子来带走那可怜的小姊妹啊!还有作为家长的我们,内心中似乎也并不乐意自己的孩子过早地领略人世的苦难,而希望他们的童梦更纯、更美、更长,更加温暖、更加光明,充满幸福和希望。
《格林童话》产生于19世纪初的德国,具体讲“几乎就在黑森、莱茵河、金齐希河一带”靠北部的地区,自然便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民族色彩和时代色彩。随便列举几点,以说明这个问题——
故事经常发生在黑黝黝的森林中和茫茫的原野上,有时也出现河流和湖泊,却绝少提到大海——偶尔提到也只与漂泊到远方的异国有关——山呢,也多为幻想出的不高却难爬的“玻璃山”。这些都告诉我们:当时的德国也和现在一样,是个多森林和草原的内陆国。
自17世纪的“三十年战争”以后,德国分裂成了数以百计的小国小邦,其中势力较大的也多达三十六个。它们之间相互争斗,还不时地与周围的邻国争斗,使德国几百年间战火不断,一直充当欧洲的战场。因此,在《格林童话》中东一个国家西一个国家,国王、王子、公主更是难以尽数,且有相当多关于退伍老兵的故事,例如《蓝灯》和《魔鬼的邋遢兄弟》等。除去士兵,经常出现的还有手艺人、农民和看林人,这些职业自然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准紧密相连。说到德国的手艺人,他们有一个古老而特别的传统,就是出师以后都必须长时间外出漫游,在漫游途中讨生活,长见识,磨炼技艺。这样做很有好处,但也使他们经历许多危险,碰见许多怪事。因此漫游途中的手艺人,特别是文弱而招人同情的小裁缝,就常常成为民间童话的主人公——不只是民间童话,在凯勒、海涅等许多作家的创作里同样如此。还有森林中的巫婆、强盗以及各式各样的小精灵、小侏儒等,不管是现实的还是幻想的,也通通有鲜明的德国色彩。至于那些涉及基督教信仰的内容——例如在最后的十篇“儿童宗教传说”中——则是欧洲童话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的共通性问题。还有对公主、王子的崇拜,对后母和兄弟姊妹中的长者一律加以贬斥等,同样如此,就不细说了。
与内容相比较,《格林童话》在艺术形式方面则具更多的欧洲民间童话的共性。它们的主要特点可以用单纯、明晰、稚拙这些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字眼来概括。
情节几乎全是单线的,只是在向前发展时往往会出现一个两个波折或反复;没有倒叙和伏笔之类较复杂的东西;故事开头往往是一个人面临着难题、困境和强烈的不可抑制的欲望,诸如必须把美丽的公主送给凶龙做妻子,必须去为重病的国王寻找活命水,急欲去世界上冒险、发财、娶一个好妻子什么的。接着便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努力奋斗,不畏艰险,不怕挫折,终于获得成功或者胜利,一律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Happyend告终。故事中的人物包括动物善恶分明,内心的好坏黑白一目了然,而且始终如一、各走极端。他们大致可分为三类:1.主人公多为大好人;2.主人公的对立面,总是大坏蛋,诸如恶毒的继母、巫婆、凶龙、狼等;3.主人公的助手或是嫉妒者或是失败的竞争者这样一些起陪衬对比作用的人物。
故事多限于情节的叙述,极少人物心理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无时代历史背景的交代。当困难无法克服时,往往出现外来的神奇力量的帮助,诸如善良的小精灵、小动物、仙女和忠心而杲傻的巨人,当需要抒发感情时,往往插入简单的民歌、儿歌,而且反复使用……
以上所有的艺术特点,都来自民间文学口传易记的需要,也适合儿童幼小心灵的接受能力。
顺便提一下,总共两百一十多篇格林童话中,有一小部分严格地讲并非童话,而只能算寓言、笑话或幽默故事——它们可以从《伊索寓言》和德国16世纪的民间滑稽故事书里找到源头——自然也就没法纳入欧洲民间童话“模式”。
没必要再谈《格林童话》本身在文学史上不可取代的地位、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影响,却不能不说一说它的两位搜集整理者,说一说他们为此而付出的巨大劳动,而表现的卓识远见和坚强毅力。
格林兄弟原本都是语言学家,他们编汇的《德语语法》和大型《德语词典》,堪称现代日耳曼语言的奠基之作和丰碑。可是,从1806年开始,在人心惶惶的多事之秋,在寂寞孤单和尚无出版前景的情况下,他们凭着为了子孙后代恢复和保存民间文学遗产的信念,作了六年的努力,终于完成第一卷的搜集整理工作。随后,他们又花了两年多时间,第二卷才得问世,整个计划才大功告成。在这过程里,他们不知做了多少艰难跋涉,哪儿有善讲故事的老奶奶或老大爷,他们就一定纡尊降贵,去说服、去恳求、去聆听人家讲述,同时一字一句地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忠实,这是他们信守的搜集和记录的原则,是就内容和总体格调而言;另一方面,他们又坚持对语言做必要的清理、加工,以实现完整和统一。对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者,单看这样的工作精神和态度,不也令人钦佩吗?
关于格林童话,赫尔曼·黑塞讲:“在记录它们时所表现的高贵的忠诚,我们尽可心安理得地写进德国人的光荣册中。就童话的内容本身,很容易归纳出某些德意志民族的特点,却不应该这样做。恰恰是童话和民间传说这样的文学向我们表明,以其常常是惊人的相互一致有力地向我们表明:文学是一种超越疆界的东西,人类这个概念对它正合适。”
引黑塞这段话,不只为补充和修正前文关于《格林童话》的民族及地域特色的说法,而更想强调:它确实属于全人类,属于我们大家。
早在1915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就印过时谐译的《儿童与家庭童话集》,至今我国(包括台湾省)已出版格林童话的各种本子有四五十种,只不过其中全译本不多,且相当数量系从其他文字转译。
壬辰年开春后不久,寒舍来了河南文艺出版社的两位来访者。近几年来,陋室门口一直张贴着“年老多病,谢绝来访”的奉告,但以热诚与执着而敲开了家门的来访者,亦偶尔有之,这次河南文艺出版社的两位就是一例。这是因为他们几年前出版过我的《浪漫弹指间》一书,说实话,该书的装帧与印制都很好,精良而雅致,陈列在北京各大书店的架子上,相当令人瞩目,比起名列前茅的出版社的制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次来访者中正有一位是我那本书的责编,虽说我们从未见过面,也从未通过话,总也算是故交老友吧,我岂能做“负义”之事?何况,他们两位特别郑重其事,还持有一位与我曾经有过愉快合作的长者屠岸先生的介绍信,我岂能不热情待客?
他们的来意很明确:河南文艺出版社过去不搞外国文学作品的出版,现今决心从头开始、白手起家,而且,不是零敲碎打地搞,而要搞成一定的规模,一定的批量;不是随随便便草率地搞,而是要搞得郑重其事,搞出一定的品位。经过社内各方面各部门协同地反复考量与深入论证,决定推出一套“外国文学经典”丛书。为此,他们特来征求我的意见,特别是寻求我的帮助与支持。当然,他们还做了其他方面的准备,如聘请美术高手设计装帧与版式……
这便是我所知道的出版这套书最初的缘由。
全国的粮食大省,中华大地上的主要谷仓,现在要推出新的文化产品、精神食粮了,这是很令人瞩目的一件事。我认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他们的精神品位追求与人文热情,是他们进行开拓领地的勇气与坚挺自我价值观的执着精神。
众所周知,世界文学从荷马史诗至今,已经经历许多世纪的历史,积累下来无数具有恒久价值的作品与典籍。这些作品,是各个时代社会生活形象生动、色彩绚烂的图画,是各种生存条件下普通入发自灵魂深处的心声,是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人类群体的诉求与呼唤,这些作品承载着人类的美好愿望与社会理想,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感情与人道关怀,所有这些,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一天、发展一天,就具有无可辩驳的永恒价值。何况,这些典籍还凝聚着文学语言描绘的精湛技艺,可以给人提供无可比拟的高雅艺术享受。不言而喻,作为在文化修养上理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人,饱读世界文学名著,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可以说,外国文学的出版,是一项具有全民意义的社会文化积累工程,是导向理想主义的思想启蒙工程,是造就艺术品位、培养艺术趣味的教化工程,是提供精神愉悦与阅读快感的服务工程,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国文学读物一直受到广大公众热烈欢迎的原因,是外国文学出版一直得到高度重视、高度关注并在整个出版事业中占有较高位置与较大份额的原因。外国文学的编辑出版工作是一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业,致力于出版外国文学作品而闻名的几家大出版社往往得到了更多的社会关注与文化推崇,在出版外国文学作品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不仅给这些出版社带来了很高的文化声誉,而且还伴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河南文艺出版社这次进行新的开拓,必将给河南的出版事业带来新意,如果运作得好,也会带来文化与经济的双效益。
应该看到,2012年毕竟不是改革开放伊始的1978年,社会条件与文化环境已经有了新的发展与变化,外国文学的出版在这些新变化面前必然遇到新的挑战与困难。举例说,当前一片书店倒闭声就是人们所未曾料想到的,书店是出版物面世的展台,更是销售流通的平台,书店纷纷倒闭,对出版业绝不至于是利好的消息。当然,传统的书店萎缩了,网上书籍销售的业务却火了起来。真正对外国文学出版形成冲击的是:物质主义文化的盛行与人文主义文化的滑坡。在社会的物质现实急速发展的某个阶段,物质主义文化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失衡,是带有某种必然性的,在这样的阶段,现代人都很忙碌,可自主支配的时间有限,即使是要阅读求知,急于去读的书也多着呢!炒股的书、烹调的书、化妆美容的书、为出国要学的外文书,一时可顾不上世界文学名著,且不说还要为视听文化奉献出大量的时间呢。也正因为现代人生活节奏紧张忙碌,浮躁心理容易趋向粗俗低级的消遣休闲方式:媚俗文化、恶搞文化、搞笑文化、无厘头文化、“看图识字”文化等大行于道,颇有将经典高雅文化艺术趣味挤压在道旁之势。对于外国文学出版而言,以上这些社会因素都导致外国文学读者的锐减,导致社会人群对经典文学读物兴趣的淡化,具体来说,就是外国文学图书市场的萎缩,这对于外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正是在外国文学出版不甚兴旺、不甚景气的条件下,河南文艺出版社投身于这一个部类文化的出版,其热情是令人感动的,其勇气是令人钦佩的,既突显出了河南文艺出版社开拓进取的锐气,也突显出其坚挺经典文化价值观的执着精神。正是感于这种精神,我义不容辞地接受了他们对我的委托;也正是感于这种精神,我在译界的好些朋友闻讯后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高水平译品,而不计较稿费的高低与合同年限的长短。
虽然外国文学目前面临着一定的困窘,但远非已陷入背水一战的绝境,而仍然有希望在前方。首先是因为经典名著都如奇珍的瑰宝,其价值永世不会磨灭。事实上,它们已经经历了千百年的时间考验,甚至经历过黑暗的、强暴的摧残而顽强地流传下来,绵延不断如一道神泉之水,一直洗涤着、滋润着人类的精神与心灵,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如此,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足以使愚顽者开窍,使梦睡者苏醒,使沉沦者奋起,使浅薄者深化,使低迷者升华。对世人而言,修建了蓄水池,蓄了这神泉之水,永远会有灌溉心灵的无穷妙用,何况,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我们的文化也必然经过一个由粗到精、由低级到高级、由平凡到经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上存在过的那些文学艺术经典永远有着参照、借鉴、学习、鉴赏、传承的价值。拥有聚宝盆的人,建有神泉之水水库的人,其富足、其主动,是那些不拥有者、未建有者所远远不能比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河南文艺出版社在此刻决定开拓出版领域,致力于外国文学名著的出版,未尝不是有先见之明。
困顿犹在,愿景在前,现在要做的就是踏实努力,奋发前行,坚持不懈!
《格林童话精选》由格林兄弟编著。
《格林童话精选》:《格林童话》是世界儿童文学的宝贵财富,与《一千零一夜》《安徒生童话》并称为“世界三大儿童文学经典”。
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德语版的《格林童话》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称赞它是“欧洲和东方童话传统的划时代汇编作品”。
自1812年出版以来,《格林童话》已经以一百四十余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天真可爱的小红帽、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幸运的灰姑娘、青蛙王子……他们的故事多次被改编成种种戏剧并拍成电影、电视剧,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不断上演。
《格林童话精选》是德国民间故事集。由德国的雅各·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根据民间口述材料改写而成。作品的主要内容是颂扬勤劳和诚实,鄙弃懒惰和自私,鼓励对暴力和邪恶的反抗,激发对被压迫者的同情和爱护。书中的200多个故事,大部分源自民问的口头传说,因而比较正确地反映了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其中的《灰姑娘》、《白雪公主》、《小红帽》、《青蛙王子》等童话故事,脍炙人口,享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