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谔之猫(精)”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是薛定谔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
《薛定谔之猫(精)》的作者是菲利普·福雷斯特。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薛定谔之猫(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法)菲利普·福雷斯特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薛定谔之猫(精)”佯谬巧妙地把微观放射源和宏观的猫联系起来,旨在否定宏观世界存在量子叠加态。是薛定谔试图证明量子力学在宏观条件下的不完备性而提出的一个思想实验。 《薛定谔之猫(精)》的作者是菲利普·福雷斯特。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内容推荐 《薛定谔之猫(精)》讲述了在黑夜里,叙事者看到一只猫,这只猫跟他一起呆了一年时间,最终消失了。这只不死不活或者说又死又活的猫让他开始思考人和真实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去设想那些如果当初我们的选择变了之后可能发生的故事。这就像是一场在平行宇宙和我们可能拥有的生活中穿梭的奇妙旅行,让人联想到童年、命运、记忆、欲望、死亡和哀悼。 《薛定谔之猫(精)》的作者是菲利普·福雷斯特。 目录 中文版序 序曲 第一部 第1章 有两次 第2章 当所有的猫都是灰色的时候 第3章 偷偷地 第4章 皮影戏 第5章 白夜 第6章 没头没尾 第7章 无处 第8章 胡桃树之屋 第二部 第9章 奥卡姆的剃刀下 第10章 天狼星的视角 第11章 猫之日 第12章 叫我薛定谔 第13章 变身为女子的猫 第14章 有两个家的人…… 第15章 反一猫:假设 第16章 无人之景 第17章 完美的故事 第三部 第18章 艾弗雷特是永恒的 第19章 胡子的形而上学 第20章 作为可能的可能之可能性 第21章 要耕种我们的花园 第22章 角和象牙 第23章 薛定谔之梦 第24章 几个等待清点的纸板箱 第四部 第25章 真之实在 第26章 换一个故事 第27章 就当是 第28章 一滴忧伤 第29章 作为结语 译后记 试读章节 这有违常识。但是,说到科学,大家最终承认它并不总能为我们提供正解。因为也是它曾经告诉我们,比如说,地球是平的。而且一只猫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这种说法貌似也很难让人消化。量子力学所建立的毋庸置疑的法则(一个原子可以既是裂变的也可以是未裂变的)和同样毋庸置疑统治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的法则(在我们这个世界,一只猫要么是活的,要么是死的)显然是矛盾的。在经典物理学的法则中,我们的所思所想或多或少和习见的经验给出的直观数据是相符的。 为了试图缓解或解决这个矛盾,学者们挖空心思想了很多方案。我就把它们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说一说。由一人,司以称他们为“实在派”——像薛定谔、爱因斯坦都属于这一派,他们认为尽管量子力学是正确的,因为它可以通过实验来证明,然而它还是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不完整的理论,的确缺乏一些元素,可以让它超越或消除由它所导致的荒谬的悖论。但另一些人——尤其是尼尔斯·玻尔和他学院的同事们,也就是所谓的“哥本哈根学派”,轻而易举地回避了这个问题,理由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实在”这个概念本身根本就不严谨。物理的使命,他们重申,并不是生产和我们自发形成的对“可能”以及“逼真”的标准相符的映像,而是旨在找到有效的程序去计算现象(尽管这是基于一个貌似荒诞的基础,不管这个基础有多荒诞),对它们进行预测或产生影响。因此,“叠加原理”公然嘲弄了所有关于实在的可接受的观念,而这一点都不重要。因为它的野心从来都不是要和实在相符;重要的是它必须有可操作性,只要人们要它做的事可以正常运行。 情况就是这样。 似乎是这样。 所有问题,如我们所见,都来自作用于量子世界的规则和左右经典世界的原则之间的矛盾。所谓的“退相干①原理”以其简单的内涵轻描淡写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它旨在解释量子世界的物体失去了它们的特性——或者说:获得了它们所欠缺的特性,因为它们和环境j直在相互作用,迫使它们明确自身的状态,这些物体因此失去了不确定的特征,当人们离开由这一原则统治的微观世界而进入经典物理大行其道的宏观世界,“叠加原理”就会渐渐失去它的全部价值。所以,那些支配光子、电子、质子行为的原则和乒乓球、滚球还有足球的运动是很不一样的。两个世界和平共处,各自有适用于各自的理论原则。在薛定谔之猫这个案例上,所有的悖论都源自那个离经叛道的想法,因为两个世界——微观和宏观的世界——都被关在了一个盒子里,让人以为同样的原则同时作用于二者。而事实上,因为“退相干”现象的存在,二者截然不同:在类似的情况下,对一个原子适用的,对一只猫而言或许并不适用。 如果我们坚持死抠那些方程式的表述,把“叠加原理”当真,认为它可以支配任何等级的任何现象,我们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假设在现实中,所有事物同时都以相悖的形式存在;于是我们可以设想薛定谔之猫所拥有的是多么奇怪的命运:命悬生死之间,只有当人们去观察它的时候才知道它是生是死。因此,它有可能在两种相反的形态中存在,产生自身的两种样子,就像一个世界中的任何东西。在这个世界里,所有实在都在分解,扩散成无数个化身——在此情况下,分身的猫就像它们镜中的像,每个镜像都在不停分岔的时间道口上走失,隐藏了所有可能的不可思议的总和。P6-8 序言 《薛定谔之猫》是我在中国出版的第四部小说。我要先借此机会向这本书的译者黄荭女士表达我的谢忱和友谊。大家会发现,这本新书有很多中国元素,不过跟真实的中国无涉,它近乎一种幻想——一个欧洲人仅通过文学对其产生的想象。虽然真实的中国,我到北京、上海或南京转一转就会给我一个惊艳的印象。《薛定谔之猫》时不时提到的中国——从第一页开始——是一个充满先贤智者和神话传说的神奇古国,我对它的描述很多都经不起推敲,我得承认有些故事的的确确是我杜撰的。 不过,这些传说故事里头,至少有一个是法国读者耳熟能详的,那就是法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恶之花》的作者夏尔·波德莱尔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过的那个。在散文诗《钟表》中,诗人讲述了一则轶事,是他从天主教的传教士古伯察神甫写的有关中国的著作中读到的,那是神甫的亲身经历。诗是这样写的:“中国人从猫的眼睛里看时间。一天,一位传教士在南京郊区散步,发现忘了带表,就问身旁的小男孩什么时间了。天朝之子先是犹豫了一下,接着就改变了主意,答道:‘我这就告诉您。’一会儿工夫,那男孩出来了,怀里抱着一只肥大的猫,像人们说的那样,死盯着猫的眼白看了看,毫不犹豫地说:‘还没到正午呢。’的确如此。” 当然,这个故事不一定确切。不过给人的感觉很美好。只要像个孩子那样,看着猫的眼睛,就能从中看到映在它眸子里的时间,还有空间,乃至整个宇宙的倒影。波德莱尔曾说他对此深信不疑。同样的感受也促成了我这本书的诞生。这就是为什么《薛定谔之猫》不像传统意义上的小说,或许应该先把它当作一首冗长的散文诗或哲学寓言故事去读。在法国,还有我的作品有幸被翻译的欧洲、亚洲和美洲的一些国家,我通常都被当作是一个自传体小说——也就是现在所谓的“自撰”——的作者。的确,我所有的书,从《永恒的孩子》(它也是我第一本被译成中文的书)开始,都源自我的生活。但我的每一本书都在重写、重现我生命的故事,让我的生活变成一种新的梦境,为我打开不同的视野,让我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奥秘、世界的奥秘,还有 “真”之不可破解的奥秘。 可以把《薛定谔之猫》当作一本“量子小说”来读。我的意思是说:它的灵感来自量子物理。书名本身就是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埃尔温·薛定谔的一个假想实验,为了让世人意识到物理学自身的悖论。从表面上看,现代物理学这一非常晦涩难懂的分支得出了一个荒诞的结论:一个事物同时是它自身及其反面,因此一只猫如果处在和基本粒子一样的状态,那它就可以既生又死。这就要求把“实在”看作是无数平行宇宙的总和。 我很高兴一些真正的学者在我的小说中找到了对他们所思考、所研究的疑难几乎忠实的反映。不过我不是科学家。我是作家。量子力学的方程式和实验对我而言,就像是一个隐喻,表达了一个幽晦的梦境,那是我们每个人对“现实”和存在的迷思,人生在世是一次在所有可能性中穿梭的不确定的旅行。一个隐喻 是的,正如所有隐喻,这个隐喻同样有一个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在成为科学实验的客体之前,我所说的猫也是一只真实存在、和我一起生活过、教会我很多宝贵知识的猫,没有它,我会一直处在无知的状态。这就是为什么今天我邀请中国读者(我很高兴也很自豪你们能读到这本书)把《薛定谔之猫》当作一个童话故事去读。这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一个像夏尔·佩罗的“穿靴子的猫”或刘易斯·卡罗尔的“柴郡猫”一样神奇的小动物:这个小生灵带你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你要任由自己迷失在不可理解的奥秘之中,以辟出一条通往“真”的路。 菲利普·福雷斯特 2014年3月 后记 第一次见菲利浦·福雷斯特(此前都译作福雷)是在2004年3月的巴黎书展上,记得当时他负责和韩少功现场访谈。那次书展是“华文做主宾”,整个展馆布置得跟洞房花烛一样,大红灯笼中国结,细木框的宣纸屏风上是泼墨的草书和狰狞的钟馗……我是爱热闹的人,于是天天挤地铁赶集似的跑去凑热闹:密密麻麻的书,挤挤挨挨的人,紧锣密鼓的论坛和见面会。此前我没读过福雷斯特的书,一本也没有,也不知道他的来历,感觉这个喜气洋洋的书展上就他一个人哭丧着脸,特别煞风景。 …… 从《永恒的孩子》、《纸上的精灵》到《然而》到《薛定谔之猫》,福雷斯特的写作在经历一种稀释,仿佛一滴墨滴落在一池清水里,情节、情感和记忆慢慢晕染开,从有到若有到若无到无,这也是一个“悟空”的心路历程,很物理、很哲学也很宗教的命题。写作手法也越来越散,越来越自由,句子可长可短,从心所欲,或梦呓、或儿语、或琐碎具体、或简约玄虚。浓与淡,究其底还是那滴墨,还是那个哀悼的故事,福雷斯特说所有的故事其实都是同一个故事,都始于神话中那个创世纪的混沌之初,我们生活在平行宇宙(而不自知),像《罗拉快跑》、《盗梦空间》、《云图》里的情节,你真的相信眼见为实 在书中,福雷斯特煞有介事地编了一个中国传说:很久以前存在两个世界——我们曾经的世界和镜子的世界。人们可以在两个世界自由穿梭、来去自由,生活非常融洽。两个世界截然不同,哪一个都不是另一个世界的倒影。直到有一天,镜中人决定入侵我们的世界,于是,一场旷日持久、可怕的战争开始了,最终我们的阵营取得了胜利,击退了入侵者,把他们赶回他们的地盘。从那时起,为了把两个世界的通道堵上,以免再次发生冲突,人们到处竖起了无法穿越的金属板或玻璃,后来人们给这些挡板取名叫镜子。战胜者给战败者施了魔法,让后者只能拥有前者的样貌,被迫模仿他们的每一个动作。不过故事并没有结束。传说终有一天,镜中人会复仇,要砸碎囚禁他们的透明牢笼,夺回错失的世界…… 恼人的是:我们究竞生活在镜子的哪一边 谁知晓 译者 2014年3月,和园 书评(媒体评论) “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毕加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