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唐文宗慎勤为政 漳王府秋娘安身
唐文宗李昂独坐延英殿,思绪万千:自宝历二年(826)十一月王兄敬宗被弑于内宫,枢密使王守澄等宦官诛灭宦官苏佐明等宫中内乱者,与裴度等朝臣拥立自己即位以来,自己颇有上追太宗贞观之治之志。尊生母萧氏为皇太后,居大内;以王太后为宝历太后,居义安殿;郭太后因是令公郭子仪之孙、驸马郭暖和升平公主之女,仍尊居兴庆宫,这样可使后宫安静。自己身体力行,对三宫一视同仁,谨行孝道,堪为天下表率。每当得到天下珍宝,先荐于祖庙,然后奉敬三宫,再由三宫太后们按制派宫中太监进献给自己,颇得天下称道。
唐敬宗、唐文宗都是唐穆宗的儿子,敬宗为长子,元和四年(809)六月七日生;文宗为次子,元和四年(809)十月十日生,他比敬宗只小四个月,是弟即兄位。虽是如此,他即位后拜谒敬宗灵柩时,仍遵行祭大行皇帝之礼,全身素服,哭泣甚哀,不亚于祭父。同时只将引诱唐敬宗修炼“长生不死”之术(实际上唐敬宗年仅十七岁,在位才两年就死了)的宫中道士赵归真等人,流放到岭南或边地,没有一个被处死,朝内外因称其“仁孝”。
文宗即位后,改其名李涵为李昂,意其志行高超,气度不凡。他自以为在为江王时,就对穆宗、敬宗两朝的弊端看得十分清楚,所以自己即位后,就决计励精图治,去奢求俭,曾下诏凡宫女中非掌职事不可者,一律放出宫,这样诏命三千余名宫女出宫,与家人团聚;又按元和年问宪宗旧制,将五坊小儿执掌鹰犬之事的小太监,除按职事留下校猎者之外,也一律遣回民间。同时,还效仿李泌于德宗朝裁减冗官,对于教坊、翰林、总监等冗多人员,裁减一千二百名,停发了诸司于穆宗、敬宗两朝所增加的衣粮;对于御马坊场及近年来为多贮钱谷所占的陂田,全部退还有司衙门;对先朝所使用的精美刺绣、精雕物品,一律停止进贡和使用。他又将敬宗在位,每月上朝不过一两次的旧制加以废除;恢复宪宗时,皇帝及文武百官每月逢单日,必须上朝,而双日为辍朝、放朝日,臣工们于各衙署办公,皇帝有事可于延英殿召见朝官策对。这一切自去年十一月施行以来,得到朝内外的一致称贺,人们都以为又得贤明天子,从此又可希望重享太平了。于是,文宗也沾沾自喜,以圣明天子自居。到第二年(827)二月,就改元太和,大赦天下。
唐文宗还有“得意之作为”,就是严格了“朝会”“散值”制度,力行节俭。在他为江王时,就注意到《诗经·齐风·鸡鸣》中写道:“鸡既鸣矣,朝既盈矣……东方明矣,朝既昌矣。”古人鸡鸣即起,准备上值,这种制度至少在春秋之时就已形成,到隋唐已定型为卯时(今早上五时至七时),朝官上朝,各机关官员上值(即上班)。但这种制度在开元天宝时遭到破坏,玄宗自迷恋杨贵妃后,“从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文事散懒,武备松弛,终导致安史之乱,大唐天下险些丧失。此一惨痛教训,后代君王并未真正吸取,尤至穆宗、敬宗时,君王不坐朝更有甚之,朝纲如何整肃?为纠正这种弊端,文宗以身作则,上朝日寅时末刻即起身,由太监、宫女侍御盥栉,卯时准时上朝。
卯时上朝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夏季犹可,冬季卯时遇没有月亮的晚上,到处是漆黑一团。以往大臣们到达宫门口,宫门未开,皆于凛凛寒风中等待,个个瑟瑟发抖。为此,文宗即位后,命于皇城内的宫门两旁建筑朝房,大臣们可于朝房内等待宫门开启而进入皇宫。可进入宫门,要穿过一个很大的广场(即马球场),才能到达龙尾道。这龙尾道位于含元殿正南,为南北向三条平行的斜坡和台阶相间的砖石道,长为二十多丈(约合今七十米)。登上龙尾道,才能到达含元殿,其时文左武右,皆拾阶而上,按品级高低依次进入含元大殿。这途中,有无路灯,各朝不同。因唐代的含元、麟德两殿及其东面的郁仪楼、西面的结邻楼等都相接、相邻的,全为木质结构,谨慎的皇帝为避免宫中失火,都不设路灯。进入宫门后,大臣们都摸黑前行。上朝的规矩是,除一、二品大员年高者,特赏可以骑马或乘椅轿外(唐初尚无椅轿),其余都步行。臣工们的随从是不能进入皇宫的,所以无人为他们举灯照明,除朝房内有灯外,从宫门至含元殿都得摸黑而行,时称之为“无光族”。但也有“有光族”,即宰相、奏事官、各衙门的递奏官和各地省秦官,因他们提前送交的奏章、文书等,有许多是皇帝要在朝会上提出讨论,或要征询宰相、文武百官意见的,所以皇帝特许给灯,便于宦官持灯迎接他们,他们被称为“有光族”。
每当“有光族”趁亮前行时,“无光族”便亦步亦趋地紧跟其灯的光亮前行,因谓之为“借光”,此即为“借光”一词的来历。这就形成了一种景观,即臣工们出了朝房,到达宫门口,只要看见前面有灯光来时,就一拥而上,“借光”前行。到了穆宗、敬宗时,两位皇帝都奉行奢华,于宫门至含元殿沿路两旁均设路灯,每当上朝日,值日太监早早点明路灯,皇宫内灯火辉煌。纵然如此,因二帝不明事理,不理朝政,臣工们对二帝很不满意。文宗是个节俭的皇帝,他以防皇宫失火为由,尽废前朝所设路灯,改以往“无光”的旧俗。上朝日,他命值日太监打着宫灯,排成两行,到宫门口迎接臣工上朝,然后沿途为他们两旁提灯照明前行。等臣工进人含元殿后,即将所点灯烛全部熄灭。这样就避免了以往在雨、雪天,臣工们摸黑上朝,因路滑而跌倒或跌伤事故的发生。因朝内外称颂他既节俭,又爱护、方便臣下。
P1-3
《灵武文丛》即将付梓面世了,这在灵武的文化建设中是一件大事,因其在本地文学史上是第一次以丛书的形式,展现界内人士的文学蕴力。
灵武,是如梦家园的一片沃土,唐代时其达到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唐肃宗灵武登基后,凉州路不通,灵武遂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唯一通道,亦发展成“丝绸之路”上的商业大都市,在唐至五代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唐时,唐代政坛上出现了“三大名相”,他们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路”畅通的伟大事业中,都与灵武结下了不解之缘。但到唐宣宗时,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也落下了唐代出名相的帷幕,李德裕是最后一位谢幕的名相。本书即以他在位时,发挥灵武在“三大作用”中的地位,而选取了有关史料,创作而成。意在唤起我们的历史记忆和认同感,在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潮中,更显辉煌,为实现伟大振兴的中国梦,做出新贡献。
在灵武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孙志强同志,向我索要这部书稿时,我体会到了他守望家园、加强灵武的文化建设,更好服务于经济、社会建设的殷殷之情。出版中,更得灵武市文联陈丽娟等同志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仅在此致以谢忱!
中共灵武市委书记 术建军
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作品是展现这种力量的载体,是人们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文化人生意义最直观表达。经文联同志编纂整理,很武文丛》已定稿待刊,这是从灵武优秀作家16部文集中精选出来的,主要有《风流云散》《先人种树》《儒仁的栈道》《名不虚传》《金紫宰相》《路边的刺玫》《灵州记忆》7部作品,掩卷之余不禁感慨,一个拥有30多万人口的灵武,有这么多热爱文学的人,而且,所收作家如查舜、季栋梁、王佩飞,诗人杨森君等在全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得全国各种奖项,有的作品还被翻译为阿拉伯语、英语在海外出版,影响广泛。他们笔耕不辍,默默奉献,为社会文明和文化进步增光添彩,我为他们的勤奋与坚持而感怀。
灵武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自古就是西北地区重要的政治枢纽、军事重镇和文化中心。历史上曾有众多文人墨客赞美过灵武,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韦蟾“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等佳句名篇吟诵至今,灵武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大漠文化、伊斯兰文化在这里繁衍生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筑了灵武底蕴丰厚、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这些本土作家正是基于这样丰富、多样的文化脉络,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
我们历来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十分关注和支持文化建设和文学工作。近年来,广大文学工作者依托良好的创作平台和灵武丰富的文化资源,出版发表了一大批优秀作品,也涌现出了很多优秀作家。如查舜中篇小说《月照梨花湾》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穆斯林的儿女们》获1991年度庄重文文学奖,长篇小说《青春绝版》获中国首届回族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季栋梁《觉得有人推了我一把》获中国文学奖,《小事情》继获北京文学奖之后,又获宁夏文艺评奖中篇小说一等奖,《吼夜>获全国文学奖;王佩飞的诸多作品被国家级选本选载,《日子的味道》获得宁夏文艺评奖中篇小说一等奖;杨森君的诗歌曾数十次入选全国性选本,多次获得宁夏文艺评奖一等奖,他创作的《父亲老了》一诗,被IB(Internatlonal baccalaureate)国际文凭组织中文最终考试试卷采用。这些优秀的作品、优秀的文学工作者,将我们灵武的文化发展和文学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中不少作品描写了灵武家乡变迁、反映灵武历史文化和灵武人时代风貌,对人们了解灵武、认识灵武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出了灵武人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愿望。今天的灵武,得黄河之利,借“两区”建设之势,已连续两年进入全国科学发展百强县行列。适逢灵武经济发展大跨越之际,我们更应该奋力搞好文化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推动灵武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灵武文丛》不仅是新时期灵武文化传承和弘扬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彰显灵武文化特色,塑造灵武精神,树立灵武自信的优秀成果。
希望灵武的文学创作者们继续努力,能以更多的形式来宣传灵武,提升灵武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建设开放灵武、富裕灵武、美丽灵武、和谐灵武凝聚强大的精神动力。阅读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是对文化、知识、智慧和感情的一种积累,也是对心灵的一次涤荡。希望广大读者朋友们,都能够通过这套丛书,发现和了解宁夏灵武文化脉络,同时,也期待灵武有更多人才出现,更多精品享誉国内外文坛!期待灵武文化更加辉煌!
由刘振海著的这本《金紫宰相》主要表现了晚唐文宗、武宗时期,灵州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保障“丝绸之路”畅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紫宰相裴度、李德裕、宋中锡,以及义士张议潮等人,在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的错综复杂的斗争中,所展示出的个人风采。
《金紫宰相》是由宁夏灵武市宣传部和文联组织的《灵武文丛》中的一本,作者刘振海以史实为重要依据,以唐王朝积弱不振的混乱局面为背景,描述了唐武宗会昌年间名相李德裕,为政六年以来的政绩,他内制宦官,外攘回纥,内平泽潞,扭转了长期以来唐王朝的朝政不振的局面,展示了一代名相的睿智与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