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国藩大传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马东玉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是曾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洋务之父,湘军之父,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理学大师。

毛泽东曾说“独服曾文正”,对曾国藩的评价极高,他在探索“本源”、自我锤炼、治学态度、生活习惯、文章气质、锻炼身体、军事原则等方面都曾把曾国藩作为楷模去学习。

蒋介石也将曾国藩公开奉为宗师,用曾国藩一整套学习、自省的方法要求自己、教育子女、治理军队、推行政治路线。

本书以真实可信的史料勾勒历史人物,复苏国民记忆的一个尝试。它所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更为接近历史本来面目的曾国藩。

内容推荐

曾国藩是一个性格表现多侧面的复杂历史人物。他一手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腐朽的满清封建王朝延祚了半个世纪,严重阻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但其为官治学又不无可取之处。

曾国藩,一个晚清之际挽狂澜于既倒的名臣,抛开其身后百余年不绝的赞美与詈骂,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在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年代,作为肩负国家存亡、文化续绝的栋梁,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他的思想、事业与为人,给后人以何种教益?一个故去百余年的人,何以至今仍为人所津津乐道?本书在梳理、分析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勾画了一个真实的曾国藩。

目录

“曾国藩现象”的历史回顾——代前言

一 “巨蟒转世”

二 八字家诀

三 少年得志

四 学宗朱子

五 十年七迁

六 为国藩篱

七 墨经出山

八 初办团练

九 发愤练勇

十 改革军制

十一 湘军成军

十二 传檄出师

十三 湘军初战

十四 湘潭之胜

十五 夺取武昌

十六 田镇再胜

十七 九江鏖战

十八 兵败湖口

十九 再度整军

二十 苦战江西

二十一 军饷问题

二十二 委军家居

二十三 再度出山

二十四 三河丧师

二十五 李二献策

二十六 进兵安徽

二十七 身膺江督

二十八 “左都御史”

二十九 二李见背

三 十 拒绝“勤王”

三十一 安庆血战

三十二 问鼎轻重

三十三 东南之主

三十四 洋务之父

三十五 曾九军孤

三十六 曾沈争饷

三十七 生死关头

三十八 天国覆灭

三十九 湘军劫城

四 十 自惕自概

四十一 自解兵权

四十二 无兵不帅

四十三 客军难驭

四十四 河防大计

四十五 暗箭伤人

四十六 遗病难医

四十七 人京陛见

四十八 天津教案

四十九 举棋难定

五 十 委曲求全

五十一 津门名败

五十二 刺马疑案

五十三 疑谳难定

五十四 奏派留学

五十五 造铁甲舰

五十六 悒郁辞世

五十七 大毁大誉

五十八 近代新儒

附录一:曾国藩生平大事年表

附录二:曾国藩家族简表

试读章节

三 少年得志

曾国藩出生后,由曾祖父为他取名宽一;道光九年(1829年)赴衡阳唐氏家塾读书时取名子城,取字居武;第二年又至湘乡涟滨书院读书,改号涤生;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后,改号伯涵,又取名国藩。

曾国藩6岁时,祖父便为他请了个姓陈的先生,教他识字。第二年,父亲曾麟书在自己家里设了一个私塾,取名“利见斋”,有十几个儿童入学读书,国藩也就随父读书了。

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自己的功名无大希望,于是把满腔热血都灌注在儿子身上。他在读书方面也没有高招,只是在儿子身上用苦工夫。从早到晚不停地督促、指导,就连吃饭、走路、睡觉都嘟嘟囔囔,爷俩相互提示,背诵诗书、议论文义。

在父亲的苦心教导下,曾国藩也苦下工夫,他的天资很高,记性也好,到9岁时就读完了五经,开始学做八股文。读到14岁时,在当地的读书人中已很有才名。那年,父亲的好友衡阳廪生(资历高的老秀才)欧阳凝祉(字沧溟)到湘乡来看曾麟书,见到了曾国藩诗文大加赞赏。欧阳氏是衡阳、湘乡有名的学者,尤其诗文作得好,功名虽不高,但平日自负得很,值得他称赞的实在不多。为了试一试曾国藩的才学,当场出题考问。曾国藩对答如流,据题赋诗,使欧阳凝祉大为惊奇,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大有前程。当即与曾氏议婚,成就了曾、欧阳两家的儿女亲事,欧阳之女便是后来曾国藩的结发元配。

道光六年(1826年),曾国藩16岁了,父亲让他参加长沙府举行的童生府试,考取了第7名。曾麟书同父亲商量,自己连考多年秀才未中,让曾国藩跟着自己读书,怕误了孩子的学业,不如让孩子另请名师。听说衡阳唐氏家塾有个汪觉庵老先生,八股文教得极好,可以送去就学。于是,曾国藩赴衡阳读书,那年是19岁。在衡阳只读了一年书就学完了该校的课程,又回到本县的涟滨书院就读。经过学习,随着年龄增长,曾国藩渐知自己过去各方面的幼稚,许多想法也不对。必须从新做起,奋勉不懈,才能真正有长进。为此,在涟滨书院读书期间,特为自己取了个“涤生”的名号,即有洗涤过去,重新做人之意。

道光十三年(1833年),曾国藩23岁,父亲于前一年考取了秀才,也让曾国藩参加秀才考试。于是一举成功,中了秀才。这一年,家长为他与订婚已9年的欧阳小姐成亲,23岁中了秀才才结婚,这在当时是突出的晚婚了,也见得曾家对曾国藩的读书和功名要求极严格,没有功名不成亲。

第二年(道光十四年,1834年),曾国藩入省城长沙岳麓书院读书。该书院是全国极负盛名的学府,其山长(相当于校长)、主讲是名声很高的欧阳厚钧,他是嘉庆四年的进士,曾任郎中、御史等官,以母老告归主讲该书院。他为书院主讲长达27年之久,前后教出当时知名的学生三千余人,因有“弟子三千”之称。曾国藩在该校系统地学习了儒家著述,掌握了儒家思想的精髓。

曾国藩在岳麓书院学习不满一年时,于1834年秋天参加了省城乡试,得中举人。两年连中两级,成了“举人老爷”,这对曾家来说,已是破天荒了。全家喜庆尚未结束,曾国藩便打起行装,前往北京,准备参加来年的进士会试。

这年11月,曾国藩离开湖南,独自一人赴京赶考。经过千辛万苦,到达北京,参加了礼部的会考,但杏花春榜一发,他名落孙山。可巧道光十六年(1836年)适逢皇太后60大寿,照例增加乡试、会试的恩科考试一次。曾国藩写信回家说,湖南至北京,千里迢迢,往返一次太困难,路费也太多,不如留住北京,等着来年的恩科会试。家里回信勉励他不要灰心,也别太节省了,多多保重,好好准备。于是他住在北京的“长沙会馆”,那里住着不少湖南的举子,花销不大。  在北京苦等一年。这一年曾国藩除去准备功课之外,却目睹了京华文物名胜,大开了眼界,不再是蛰居湖南山乡的寒门儒生了。

可惜这次恩科,又是榜上无名。只好收拾行李,搭乘运河的漕船南行,一年多来花费尽管节俭,身边余资已极少了。好在船过江苏睢宁,知县易作梅是同乡,借给他一百两白银,可以宽松地到达湖南了。谁知路过南京时,见到一套精刻的《二十三史》,一问价钱,与自己身边所有余钱正好相当。他考虑再四,还是咬着牙把这套书买了下来。南京到湘乡的盘费,他典当了所有衣物,勉强到了家。

到家后,父亲见他囊空如洗,连衣服都卖光了,却带回来一套史书。问明原因,父亲不仅没有责备他,反而鼓励他说:“你借钱典衣买书,这不是坏事,我只望你细心研读,能把此书认真圈点一遍,就算对得住我了!”这几句话对曾国藩既是安慰,也是鼓励刺激,此后他闭门复习功课,每日必读几页那套《二十三史》,他立下誓言:“嗣后每日点十页,间断不孝。”从此,曾国藩便养成了研究历史的兴趣。

道光十八年(1838年),又逢会试之期。曾氏又让儿子进京,曾家以农为业,本不富裕,偿还他借贷易氏的一百两白银,已无钱可供路费了,只好东挪西借。恰好离他15里远的桐木冲他的一个堂舅,称作南五舅江氏的主动送来了他家的所有现金12吊钱,家里又凑了20余吊,曾国藩拿上这30余吊钱上路了。到了北京,身上仅余3吊钱。曾国藩知道这是孤注一掷,如果再不中榜,可怎么回得去湖南!

真是幸运呀!3月春榜发布,曾国藩取得礼部会试第38名进士。接着又连续进行殿试、朝考,成绩越来越好。殿试取得三甲第42名,朝考取得一等第三名。朝见皇帝之后,钦点了翰林,授翰林院庶吉士。红翰林,是科举试途中的巅峰了,中央的极品大员、地方的封疆大吏,绝大多数是从翰林里选拔的。

曾国藩成功了!

点翰林那年,曾国藩虚龄才28岁。一般的幸运翰林,由秀才、举人、进士,一阶一阶地爬,熬到这一阶少说也得四五十岁,而多数士子根本摸不上翰林的边,有的中个举人就已是两鬓苍苍。就说曾国藩的父亲吧:数十年考上个秀才,已是四十多岁了。相比之下,曾国藩确实是少年得志,平步青云了。

P8-10

序言

“曾国藩现象"的历史回顾

——代前言

20世纪的90年代初,中国社会突然出现了关心曾国藩的思想文化热潮。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为读者抢购,一版再版,直弄得洛阳纸贵。《曾国藩家书》由出版商竞相出版,平民百姓排队购读。30巨册的《曾国藩全集》出版,被外人吹嘘成可与发射成功新卫星相比。曾国藩其他文本,诸如《教子书》《信稿》《百家杂钞》《处事金言》等无一不被再版。辽宁古籍社也出版了五本集成的《曾国藩生平及家族丛书》,其中《曾国藩本传》由本人撰稿,使我也成了一个凑热闹者。

死去一百三十多年的曾国藩为什么突然热起来?许多学者著文叙说其原因,其原因也确实为大家一个个找了出来。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说堂皇一点是历史借鉴;说尖刻一点是借古讽今。古为何物?是曾国藩为官清正,严格要求自己;进而严格要求自己的家庭和子女;曾氏家族的勤、俭、诚、信、谦、廉等美德堪为古今为官和为民的楷模。今又如何?是我们的不少官员为金钱所诱,为腐败所蠹,腐化堕落,政权建设堪为忧患。再者,我们许多优秀传统也渐次为子女后代丢失,使关心前途、关注后代者产生了沉重的忧患意识……从而,抬出已死百年的曾国藩,让后入学习。

然而,今非昔比,古人的力量毕竟太有限了。曾国藩“热”了一阵儿,对现实的作用又能如何呢?忧患者或该麻木了吧。曾国藩有言:“一家之中,勤则兴,懒则败;一国之中,廉则兴,贪则败。”其至言能成为治国者、治家者常鸣的警钟吗?

马东玉

2007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8: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