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怀揣梦想,成就“哈佛天才”不是梦
人不能没有梦想,梦想是人生航程中的指南针,它是每个追梦者的人生灯塔,是激励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梦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一个人,无论他的头脑多么聪明,如果他没有明确自己的梦想,那么他就会失去人生的航向,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在成长的路上横冲直撞,而终将一事无成;而一个人即使处在非常艰难的逆境中,只要他怀揣梦想,加之坚持不懈的精神,他定能冲破所有阻碍,走向成功。
持有哈佛梦想的人告诉你们,哈佛和哈佛精神只为那些有梦想的人所准备,拥有哈佛梦想,才能到达哈佛的彼岸。
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关于他的成长经历,大家并不陌生。他出身于一个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是商场精英,按照今天的说法,富兰克林当时也算是个富二代。当时,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添加了许多的欢声笑语,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
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她在罗斯福小的时候就对他寄予了无尽的希望,梦想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为了这个梦想,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
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师学习2—3个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
像这样一个作息时间表放在当时那个年代的美国开放式教学中,已经算是相当严格的了,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他好几盘。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结果,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的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孩子至关重要。人生需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想要成就大事业的人。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于社会,更别去指望献身于社会、为他人造福了。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智是永远不会成熟的。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他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有一天的“自由”。到了晚上,6岁的罗斯福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很大好处的。
他读书多,见识广,文质彬彬,酷爱体育,擅长网球、高尔夫球。当时,橄揽球盛行,他就主动组织了拉拉队,当管理员。他擅长辩论,是“辩论学会”会员,1900年他顺利进入哈佛大学,攻读政治学、历史学和新闻学,依靠这样坚韧的性格和乐观的精神,罗斯福终于在1933年以绝对优势击败胡佛,成为美国第32届总统。
罗斯福的例子告诉我们,梦想有多大,人就有多成功!人因为有梦想而伟大,坚忍不拔的追梦者必定会完成自己的梦想。
竺可桢——一位梦想高远的东方哈佛人。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绍兴东门外的东关镇。竺可桢的父亲竺嘉祥见他长得又白又胖,非常高兴,亲自给儿子起了一个名儿,叫兆熊,小名叫阿熊。可又一想,觉得孩子还应该有一个学名才好,于是,便请来镇上的私塾先生,两个人商量了又商量,决定用“可桢”作为学名。私塾的先生说,“桢”字的意思有两种,一种是坚实的木头,一种是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寓意就是这孩子将来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
小可桢一岁半时,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写字,小可桢似乎也十分了解父亲的厚爱,每次都能按着父亲的意思认真练习。有一天,父亲要到外地去办事,临走时对小可桢说:“小熊,今天我有事,不能教你了,放你一天假好吗?”这时,小可桢正在母亲的怀中吃奶,听到这话,赶忙从母亲的怀中挣脱出来,拽着父亲的衣角,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就是这样,竺可桢自小就养成了好学的品性。待他满3周岁时,已经能认识许多单字了,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很多诗文。
5岁那年,竺可桢进了学堂,跟着私塾先生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及“四书”“五经”等。7岁那年便开始做文章。竺可桢的哥哥竺可材比他大14岁,是镇上的秀才,也是小可桢的老师。兄弟两个天天在一起,一个认真地教,一个仔细地学,使得小可桢进步飞速。
有一天晚上,哥哥教弟弟做文章,小可桢写了一遍,觉得写得不好,便重新再写一遍,一遍又一遍地写,直到小可桢觉得满意了才停笔。待他们上床休息时,鸡已经呜叫了。竺可桢的嫂子埋怨可材,弟弟还小,不应该对他这样严格要求。可材却说:“哪里是我逼他熬夜,是他自己写了一遍又一遍,一个句子造得不好也不肯睡觉,直到满意为止。”
小可桢不仅喜欢学习,更喜欢动脑。他的家乡经常下雨,有时一下就好几天。每当这时,小可桢就喜欢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