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木禄编著的《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分上中下三篇,共有修身、待人、处事三部分。内文包括修身之道;事君、奉亲时的态度;为人处世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礼节等。通篇看来,本书稿以古论今,传承儒学、国学经典文化,为读者的修身齐家,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答疑解惑,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心灵励志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静心坊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苏木禄编著的《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分上中下三篇,共有修身、待人、处事三部分。内文包括修身之道;事君、奉亲时的态度;为人处世时应遵循的原则和礼节等。通篇看来,本书稿以古论今,传承儒学、国学经典文化,为读者的修身齐家,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答疑解惑,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心灵励志读物。 内容推荐 于古文化中感受“礼养和”,在现代社会中行“礼为用”,以求达成“和为贵”之社会氛围。苏木禄编著的《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汲取国学精髓,感悟传统智慧之魅力,构建和谐社会——吾辈欲承担个人社会责任,其起步在于懂礼、知礼、行礼,方可达以己力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之目的! 目录 上篇 修身:礼者,人之履也 第一章 礼修德: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不学礼,无以立 百行德为首 忠孝是立身之本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第二章 礼修仪:成就庄重风范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淡妆浓抹总相宜 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 口容止,声容静 头容直,立容德 气容肃,色容庄 衣冠整肃,方能威而不猛 第三章 礼修言:非礼勿言才能谈笑风生 尊称他人,得体称谓显礼貌 别吝啬赞美,多说雅言动人心 直而无礼则绞,不可无忌 不道是非,不言人恶 不窥密不问私,对他人的隐私避而勿听 不道旧故,不做惹人厌的祥林嫂 道听途说乃德之弃,流言应止于智者 颂而无谄,谏而无骄 入门而问讳,避开禁忌之语, 第四章 礼修行: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非礼勿动,给人留下好印象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在上不骄,在下不谄 攻其恶,无攻人之恶 不可恃才傲物 行事需三思,不可率性莽撞 第五章 礼节人情:塑造谦和性情 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发乎情,止乎礼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迁怒,不乱发脾气 不嫉妒,心胸开阔方自在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看淡人生起伏,活出洒脱自我 中篇 待人:处世有分寸,心宽福自来 第六章 尊重领导,体谅下属 尊重上级,不可轻妄 做好本职,切勿越位 以信待人,绝无戏言 有容乃大,对下属不可傲慢无礼 礼贤下士,以“礼”服人 第七章 有礼有度,和气生财 客无亲疏,来者当敬 话不多说,简洁为妙 人情做足,感动客户 竞争为和,善待对手才能双赢 第八章 放肆无礼,伤害友谊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忘掉怨恨,牢记恩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保持距离,亲密有间 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人各有异,慎重说服 赋予信任,学会原谅 第九章 相敬如宾,婚姻琴瑟和鸣 人各有异,让爱化解矛盾 相爱容易相守难,学会理解和沟通 让爱变得越来越坚强 无伤大雅的事,不妨装糊涂 钱多钱少,恩爱就好 接受对方的不完美 第十章 尊长爱幼,安享天伦之乐 孝敬父母,给他们爱的回报 做好自己,就是恪尽孝道 恭敬谦让,彬彬有礼 兄友弟恭,和睦相敬 下篇 处世:礼之用,和为贵 第十一章 吉礼:以祭祀传承德与礼 祭天神,大报天而主日也 祭社稷、五祀、五岳等地祗 祭先圣先师,榆祠尝蒸,于公先王 第十二章 嘉礼与凶礼:用礼促进和谐,和合人际关系 出生礼是生命礼仪的起始 冠笄礼,将责成人礼焉也 婚嫁礼,结两姓之好 以丧礼哀死亡 以吊礼哀祸灾 宴饮礼,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 第十三章 宾礼:做好接待工作要有诚有礼 朝见礼,以宾礼亲邦国 不以贽,不敢见尊者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 为客有“方”,做客不可过于随便 待客以礼,送别不怠 相见礼:士与士的见面礼仪 第十四章 军礼:以礼强军,驻守华夏平安 大师之礼为征战 大田之礼为校阅 第十五章 礼者,敬而已 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 负贩者必有尊,不能不敬 就高不就低,敬人从称呼开始 尊重他人的个性和思想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应尊师敬师 守时也是一种尊重 敬人如敬己 君子敬而无失,则四海内皆兄弟 第十六章 礼让为先,谦逊则成德 用谦辞表达内心的谦逊 礼让一寸,得礼一尺 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待人接物要摆正自己的态度 谦让不是无原则地退让,当仁则不让 第十七章 面对利欲少贪念行克制 礼之所起,养人之欲 人的不知足,常因索取无度而来317’ “俭以养德”,莫为利欲熏心 取应有之份,以免自寻烦恼 你有千条妙计,我有一定之规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第十八章 以恕己之心恕人 人恶礼不恶,礼待不善者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凡事留一线,他日好相见 不必凡事都争个明白 乐于忘记,不念旧恶 和气迎人,平情应物 试读章节 百行德为首 我国古人常说:“百行德为首,有德不可轻”,意思就是说,人虽有各种技能,但最重要的还是在于人的道德。人的道德问题是做人的首要基本问题。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好的品行,好的言谈举止,好的态度,是人们共同行为的规范和信念。哲学家康德也曾说过:“这个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能引起人们内心深深的震动,一个是我们头顶的星空,一个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由此可见,道德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它依靠着社会教育、社会舆论、风俗习惯,以及内心的信念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何,往往与他的事业是否成功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无论你是在哪一个行业,无论你在做什么事情,最主要的就是要先修养自己的品德,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古人说:“闭心自慎,终不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说的就是要从自我修养开始,以道德为基准,谨慎做事,这样就不会有过失。三国时期,刘备稳稳地坐定江山,靠的是什么呢?细细想想,论文,他不如诸葛亮和庞统;论武,他又不如关羽和张飞。但是这些不如,却丝毫没有动摇他的君主地位。刘备能够受万民敬仰和尊重,乃至后世之人一提起他,就能竖起大拇指,这些,靠的就是他的德行。因为刘备的人格魅力、品德修养很高,从他甘愿放下架子,屈尊纡贵,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做军师这一事中,就可看出,正是种品德,打动了他的下属,让大家对他言听计从。 说到“百行德为首”,其实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呢。《三国志·魏书》注引《魏氏春秋》中讲道:魏中有个名叫许允的将军,因为平El里事务繁忙,一直没有娶妻。父母很着急,于是为他娶了一个非常温柔、贤明的妻子。两人很快就举行了婚礼,婚礼仪式过了之后,许允走进了洞房,掀开新娘的盖头,大吃一惊,没想到妻子的相貌真不是一般的丑陋。许允心中懊恼,不禁开始后悔起这门婚事。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要问了,为什么结婚之前没有看到新娘的长相呢?这里要解释一下,因为古代的人结婚,大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成亲之前,男女双方是相互见不到面的,很多夫妻直到入洞房的那一刻,才会知道自己另一半的长相。 言归正传。话说许允因看到了新娘过于丑陋而心情烦躁,于是掉头返回大厅喝起了闷酒,几个亲戚知道原因之后,百般劝慰。许允本也是守礼之人,觉得自己这么做确实不对,于是咬咬牙又扭头回到了婚房。但是他只坐了一会儿,就忍不住又要往外走。这时候,他的妻子看出了他的不高兴,于是拉住了他的衣服,温柔地说:“为什么要走呢?我们刚刚新婚,应该高高兴兴才是啊!”许允本就对妻子的长相不满意,听到妻子又让自己高高兴兴的,不由得有些烦躁,心里自然又增添了几分不满,于是刁难起妻子,说道:“妇女都是讲究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请问你有几德呢?”妻子心里明白许允是对自己的容貌不满意,于是大方地承认:“我所缺的,是容貌。”然后她又问许允:“都说读书人有百种德行,你又有几行呢?”许允板着面孔,说:“我都有!”妻子听到他这么回答,接着问他:“士有百行,以德为首。而你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自己什么都有呢?”许允听到妻子这么说,突然明白妻子是一个非常有修养、贤明的人。心中不由得有些惭愧,脸上也露出了笑容。从此以后,许允对妻子礼敬有加,十分怜爱。 P007-008 序言 18世纪,与不断前行的世界历史相比,在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明显处于发展停滞状态——唯一依然受到世界名人们追捧的,是中华“礼之说”:当时,欧洲出现的以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为代表的大思想家,皆非常推崇以“礼”为中心的中华文化。 在伏尔泰看来,中华文化中的礼所宣扬的是“高洁而不乏实际运用可能的道德”,他认为,所有的欧洲人在面对这种“礼”文化时,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中国古文化就是一门涉及了公众道德、私人道德、政治道德与经济道德的伦理学,而在这门学说中,“礼是基础,也是前提”。 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的中国,在滑向颓废历史深渊时,总算还有一缕光亮,可让人看到中国复兴之可能。 无怪乎西方大思想家们对中华之礼倍加推崇:在中国数千年文化传承中,礼的强调与运用始终贯穿着每一个朝代、每一个个体。 起源于先民时期、完善于周朝的礼,在经过了无数人的传承后汇聚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对个人生命的引领:一个人在开始学着做人时,虽然还没有丰富的学识作为判断的基础,但是,先要无条件地遵循“礼”之规范,以形成自我内心的自觉性。 古代强调“以礼养和”的先贤们认为,礼仪的规范是引导人成就德性的正确道路与衡量尺度,并始终保持着对“礼”作为一种外部规范的敬意。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一直坚守着“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情怀——将修身放于首位,表现出的恰恰是中国人素来对礼的重视:教养体现在细节,而细节可以展示教养。 这种对礼的热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并不断地发扬光大。儒家圣人孔子言:“礼之用,和为贵。”孔子在我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礼的功用——礼的推行与应用,应以和谐为贵。而另一名儒派大家荀子则将礼之重要性与整个社会的安定联系在了一起:“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从此以后,礼仪不仅演变成了一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同时还在各类社会活动中体现着人的本质气质与仪态象征,它不仅有利于普通的交往、交际,更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维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礼”本身便带着弥合之色彩,并兼具融合的实际功能,“礼”通过“辨差异,定名分,立中制节”等途径,发挥着其“融突”“调谐”的功能,最终达成“和”的目的——礼的这一作用,最终使中国封建社会延续了数千年之久。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日,礼仪也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无可替代的优越性:传统的礼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后,被大大简化——了解这些源自先民的礼仪,并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地运用那些能够增进现代社会和谐度的礼仪,不仅可以增加个人的处世资本,提升做人之价值与交际效果,更能够通过双方优雅的举止、得体的仪态、真挚的情感,构建起人与人之间礼仪沟通、和谐沟通的桥梁。 在这本《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中,你可以尽情地领略中华五千年间有关礼仪发展与传承的各种精彩瞬间,更可在书中看到自古至今“以礼促和、用礼养和”之典范。你将在先贤们以心血凝聚而成的礼仪之书中,体会到中华古礼之璀璨;更可在后人行礼走天下的经历中,感受身行中华礼仪带来的和谐片断。 古时,尚处童稚时的孔融让梨、尊敬长辈素来是关谈;一代明将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方得以校场比武、戎马一生留关名;“程门立雪”更是礼敬师长之典范……古人举范、后人效仿。身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去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之精髓,更有责任在和谐传礼、行礼的过程中,令中华“礼仪之邦”的美名名副其实。 于古文化中感受“礼养和”,在现代社会中行“礼为用”,以求达成“和为贵”之社会氛围。汲取国学精髓,感悟传统智慧之魅力,构建和谐社会一吾辈欲承担个人社会责任,其起步在于懂礼、知礼、行礼,方可达以己力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之目的! 点滴力量汇集,中华之礼文化得以传承一礼养和,礼之为用和为贵,中华民族和谐社会之建设自然可稳步向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