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是中国天文学家。字志元,福建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同年回国。他的经历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从无到有的历史。这部传记行文清新简洁,娓娓道来,读来趣味盎然,可以一口气读完,毫无生涩之感,生动丰富,如在目前,一点不像新手所为,甚至如同出自天文界内人士之手,许多资料运用娴熟,叙述天衣无缝。
本书不仅仅记录了陈遵妫的工作,而且记录了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进程,记录了在这一事业中天文学家群体。有着史料价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行走天穹--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传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陈永汶 |
出版社 | 华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陈遵妫是中国天文学家。字志元,福建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同年回国。他的经历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从无到有的历史。这部传记行文清新简洁,娓娓道来,读来趣味盎然,可以一口气读完,毫无生涩之感,生动丰富,如在目前,一点不像新手所为,甚至如同出自天文界内人士之手,许多资料运用娴熟,叙述天衣无缝。 本书不仅仅记录了陈遵妫的工作,而且记录了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进程,记录了在这一事业中天文学家群体。有着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陈遵妫(1901—1991)中国天文学家。字志元,福律福州人。1926年毕业于东京高等师范学校数学系,同年回国。曾任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研究员。《字宙》杂志总编辑,主持《天文年历》编算工作。任中国天文学会总秘书、理事长。建国后,任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兼上海徐家汇观象台负责人,1955年筹建北京天文馆,并任馆长。著有《流星论》《大众天文学》《中国古代天文学简史》和《中国天文学史》(四卷)等。 本书主要讲述了陈遵妫的生平事迹。 目录 第一章 垂髫之年 第一节 开明的大家庭 长房长孙 淘气的小桂初 第二节 书声朗朗 私塾里的刘老先生 “崇孔会” 第三节 意外之事 鬼魂?巧合? 记过一次·离开老家 第二章 风华正茂好少年 第一节 父亲的身教 人正·身正 “老鼠”搬家 第二节 求学岁月 在私立畿辅中学 北京师大附中的甲等生 博物课老师李泰汾 学与玩 “进宫” 第三章 留学日本 第一节 “合一社” 第二节 留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三节 大闹公使馆 第四节 为省长萨镇冰办一件事 第五节 亲历关东大地震 第四章 由恩师领进天文界 第一节 游子归乡 难忘的假期 前辈高鲁 第二节 回国第一年 年轻的技术员 找兼职 一次重要的南下旅行 第三节 大学院·观象台筹委会·鼓楼测候所 第四节 天文研究所成立 第一批专业研究员 与哈雷慧星七十六年的情缘 第五章 “黄金十年" 第一节 我国第一座现代化天文台——南京紫金山天文台 缘起 创建之路 第二节 结婚成家 第三节 祸从口出·被解聘 第四节 北上谋生 身兼数职 周围的天文爱好者 第五节 平静的生活 老友徐逸樵 好客的主人 高产的年代 第六章 抗战八年·艰苦岁月 第一节 一路南撤 南京 南岳 桂林——昆明 第二节 在昆明再建一座天文台 第三节 从天而降的灾难 第四节 千里姻缘 同学作媒 完婚 第五节 维持生活·维持《宇宙》 第七章 天文学家的科学活动 第一节 1936年赴日本观测日全食 第二节 战火下的中国境内第一次日全食观测 第三节 一次无法进行的观测 第八章 重返紫金山 第一节 “东归”之路 复员回宁 久违了,紫金山天文台 回门 同游上海 第二节 人性人情总相通 两位教授的友情 痛失恩师 第三节 特殊的经历 宋美龄与马歇尔野餐 修复和守卫 第九章 政通人和的年代 第一节 新气象·新印象 第一次见到中央大官 “你真傻!“自家人” 第二节 几件“大事” 加入民盟 参加土改 调上海徐家汇观象台任职 第十章 后半生的情结——北京天文馆 第一节 没有围墙的天文学校 接受任务 命名之争 选址·拨地·基建 第二节 赴苏联参观考察 第三节 与几位国家领导人的一面之交 毛主席·周总理 国家主席刘少奇 内表兄沈钧儒 第四节 北京古观象台 第十一章 中央代表团团员 第一节 “政治任务” 出乎意料的安排 集训 进藏之路——青藏公路 第二节 在拉萨 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大会 宴会·演出 布达拉宫 第三节 参观访问 一件小事 回京·康藏公路 第十二章 风云变幻·十年动乱 第一节 接连不断的运动 “帽子”的戴与摘 毛主席笑说:“你上知天文。” 第二节 十年内乱·苦恼和·眈虑 第十三章 一辈子,三件事 第一节 勤于写作著译丰硕 第二节 中国编算天文年历第一人 第三节 巨著《中国天文学史》的成功 附录 附录一、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同志生平 附录二、我的祝词 附录三、陈遵妫先生的主要著译生涯 附录四、陈遵妫著作要目 忆妫舅 享受写作 试读章节 一次重要的南下旅行 陈遵妫毕业归国后第一年生活很悠闲。在女师大任教授,同时在三个年级教三门不同的课,倒也得心应手。只要把日本留学时的讲义拿上讲台,就应付自如,活像是个“留声机”。他内心深处不太满足,总想改变一下。 1927年夏天,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华泽钧要调到上海工作,他约陈遵妫利用暑假和他一起到南方玩。听说那里的生活朝气蓬勃,陈遵妫也正想去看看新气象。两人一拍即合,只带了几件夏季衣衫就出发了。未曾想。这次南下对自己的命运竟如此重要。 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正巧,遇到高鲁,真是又意外又惊喜。高鲁告诉陈遵妫,自己已辞去中央观象台台长之职,现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行政委员会工作。当时,教育行政委员会设在上海,蔡元培任主委,高鲁任秘书长。接着,他就急切地问陈遵妫: “在南京找到工作了吗?” “我是到南方来玩的,并没有打算要找工作。” “我正要打电报给你,有事情要你做。到南京后,务必来找我。” 陈遵妫从上海回到南京,按照地址,在丁家花园见到高鲁。他说: “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决定要下设一个时政委员会,负责编制历书。你是学数学的,到这里来,由你来干吧。”这正是数学的应用。听到由自己来做这样重要的事,陈遵妫当然很高兴。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都把颁历视为最高权力的象征。几千年来,一直就是皇家控管颁历,视为禁脔。到清朝的《时宪历》止,均用阴阳历。 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同年,在南京成立临时政府,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孙总统于1912年1月1日抵达南京,宣誓就职。当晚即发布总统第一号命令——《改用阳历令》,从此以后,中国改用国际通用的公历。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对颁历的重视程度。当时负责编历颁历的机构是中央观象台,每年颁发一本《民国××年历书》。陈遵妫在中央观象台历数科时,曾经协助编历。 1927年的中国有三个政权,呈鼎立之势,都自称国民政府,即设在北京的北洋军阀政府、武汉政府和南京政府。南京政府成立最晚,资历最浅,却是朝气蓬勃、人气正旺。为迅速地树立起自己的威望,很自然,就把目光投向颁历工作。 历代封建帝王如此。1912年的国民政府如此,1927年的南京国民政府也如此。时政委员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这时,高鲁和蔡元培两人相继放弃中央观象台台长和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投入南京政府。高鲁除了任教育委员会秘书长外,还主持时政委员会的工作,所以高鲁要打电报找陈遵妫,就是要他到时政委员会工作,负责编历。这项工作对陈遵妫有极大的吸引力,他欣然接受。 1927年5月,高鲁对从青岛观象台来的年轻人陈展云说:“我已经在南京租到一所民房。在门帘桥沙塘湾一号。教育行政委员会下设的时政委员会。就在这里办公。你协助看守照料房子。不久会从北京再来一人,也姓陈,你们俩赶编明年的历书。教育委员会短期内不会从上海搬过来,我自己在沪宁两地跑。”其实,那时高鲁并没见到陈遵妫,但是,他相信,只要收到电报,这个年轻人一定会来。在火车上的巧遇,倒是提前促成了此事。 见过高鲁的第二天,陈遵妫找到陈展云,两人开始编历,同时也开始了两人长达六十年的友谊。陈遵妫就把在中央观象台编好的底稿整理一下,定名《中华民国十七年国民历》,二人到上海中华书局印刷厂校对清样两次。就出版了。 时政委员会只存在了几个月。它完成的唯一任务就是编算、出版了这本年历。 陈遵妫这时的月薪仅有七十元,尽管比在北京时少得多,但是他喜欢这工作。暑假后,北京女师大来过三封电报催他回去,都被婉辞。他又远离家人。一个人留在南京工作了。 P58-59 后记 享受写作 当我在键盘上敲完了最后一个符号,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半个世纪前的场景。那时候,我是个小学生。有一天放学回家,我兴冲冲从书包里拿出作文本,一门心思盼着爸妈早些下班。因为老师把我的作文当范文在全班朗读,等他们一到,我就念给他们听。当然,那天我又听到赞扬,更重要的是,后来和爸爸的对话,影响到我的专业选择。 “我的作文能变成铅字印出书来吗?” “当然可以。但是,你不要专门干写文章的事。语文是基础,任何人都应该有很好的语文基础。还是要学理工专业好。当年,我父亲,你爷爷就是这样对我说的。”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的作文真的要变成铅字印成书了。 父亲是阅历丰富的人,他的经历是中国现代天文学从无到有的历史。我为父亲写传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我仿佛跟随父亲到中央观象台报到、在紫金山选址建台、观测日食、昆明凤凰山选址建台、战后修整紫金山天文台、创建北京天文馆……一切历历在目,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中国近代天文学史。 父亲是快乐的人,我为父亲写传也是快乐的过程。我仿佛跟随父亲走过漫长岁月:淘气的童年、奋发的少年、立志的青年、艰辛的中年、坎坷曲折的老年、重新焕发活力而且辉煌的晚年……一切如此清晰而亲切。 我为父亲写传的过程,还是一个幸福的享受过程。我自始至终享受着家人、亲人和友人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表弟沈宁是第一个知道我在整理父亲回忆录的亲人。动笔初期,我经常被一种莫明的自卑困扰着:我不是学文的,写不好的。沈宁对我最大的帮助是激励我树立了自信心。他鼓励我不仅要整理回忆录,还要写出完整的传记。“整个家族,只有你具备这个条件,也是你的责任。”作为美籍华裔作家,他每次回国都很关心我的写作进度。并且提出许多好建议。 年逾八旬的五叔从昆明寄来珍藏了多年的老相片,还回忆起父亲的许多往事。同样年迈的遵鼐堂叔亲自出马寻找老相片。并且制成光盘寄来。他还嘱咐在福州的堂弟、堂妹把他们手上的相片和珍贵的《桐城陈氏迁闽支谱》给我。 上海的平孙、兴孙二位表兄弟闻讯后也是立即找出珍藏的相片。更难得的是,他们找到舅舅王蘧常教授抗战胜利时发表在《抗兵集》中的诗篇《归妹》,立即抄写下来给我。 远在美国的侄子陈昭仁甚至忘记和北京的时差,半夜就要来电表示,“我要为爷爷的传记出资!”同在美国的表兄蒋亨达很是诚恳地询问:“我想写篇回忆妫舅的文章,可以吗?” 我的两个女儿和女婿更是积极。当我决定要写书时,孩子们立即给我送来电脑,不但安装调试好了,还专门找来五笔字型的练习软盘。我就是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逐渐学会使用电脑,开始动笔的。 说到天文界朋友们的帮助,我更是十分感动。 我诚请天文学家王绶墒为书作序,这位从小被我称为王叔叔的资深院士欣然同意。几天后,我从网上看到他还主持中关村诗会。我很惋惜:如果早知道,请他写首诗多好,现在再说就不好意思了。没想到,一个月后,我收到他寄来的一份快递。一首很有特色的篆体词《临江仙·缅怀陈遵妫先辈》跃入眼帘,鲜红的印鉴十分醒目。老先生不仅用手写体另抄一份,还专门在信中逐句作出了解释。足见他的严谨和对父亲的深情厚谊。 李元也是熟知父亲的人之一。我不止一次听他发自内心地说过:“没有陈遵妫,就没有我李元。”即使以他的名字命名小行星后,依然谦逊地重复着这句话。当他知道我在为父亲写传时,就随时关注我的进度,他早就主动表示要写文章专门阐述父亲事业上的成就。他还提供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相片和美丽的太空美术作品,为此书增彩。 今年是北京天文馆成立五十周年。我决定将此书献给这个纪念日。当我把此意告诉朱进馆长时,他当即表示感谢和支持。尽管这位年轻的馆长并没有见过父亲,但是从他的谈话中,我能感觉到他对中国现代天文事业历史的熟知和对老一代天文学家的崇敬。他很爽快地说:“有什么需要我做的,尽管提出来。馆内有个小组在筹备五十年大庆的事,你可以去查资料、找相片。”随即他就写出业务办公室主任的姓名和电话。 我怀着忐忑的心情进入天文馆的资料室,因为我不敢想。经历了“反右”和空前的十年浩劫,还能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担心是多余的。司徒主任在电脑上为我展现一幅幅相片,我看着、回忆着、享受着……太令我激动了!一部完整无缺的北京天文馆筹建、发展史呈现在眼前。只有尊重事实、尊重历史的人才能如此珍藏这些资料。不知不觉。我们周围聚拢了好几个人共同观看。大家很自然地回忆起和老馆长最后相处的日子,听着,看着,我不禁热泪盈眶。 自写作初期,我就受到洪韵芳大姐的关注和帮助。她就是当年和父亲在一个办公室的团支部书记,可谓父亲的忘年之友。她曾经写有《奋斗,探求、奉献的一生——记著名天文学家陈遵妫》一文。我们多次在谈笑中回忆起父亲的趣事。她还专门从《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一书中复印了父亲的著作目录给我。 向上述所有提到的人,及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深深的谢意。 对于父亲的思念,随着写传的过程变得越来越强烈。在此,还有那么多的好消息要告诉父亲:您倾注了几十年心血的宏著《中国天文学史》,2006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再版发行;您亲手创建的北京天文馆迎来建馆五十周年,新馆几年前就建成了,最可喜的是,您倡导的办馆方针得以传承,它就像一所没有围墙的天文学校,在祖国辽阔大地上,为提高全民族素质,贡献力量;我们的祖国也像您期望的那样,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幸福。 仰望天穹,追思无限! 陈永汶二零零七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