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生动而真实地记述了六十年前发生在远东的那场震撼世界的战争。国家尊严、民族意志、疆土和平,政权生存,东西方军队在“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狭窄的土地上殊死较量。这是一场充满突变陡转的战争,是一场结局出乎交战各方预料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仍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与军力角逐的战争。史料生动翔实,叙述纵横捭阖,构成战争历史的各个侧面均有丰富而深刻的揭示,是非虚构创作的又一力作。
本书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朝鲜战争(修订版)/王树增战争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树增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生动而真实地记述了六十年前发生在远东的那场震撼世界的战争。国家尊严、民族意志、疆土和平,政权生存,东西方军队在“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狭窄的土地上殊死较量。这是一场充满突变陡转的战争,是一场结局出乎交战各方预料的战争,是一场至今仍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与军力角逐的战争。史料生动翔实,叙述纵横捭阖,构成战争历史的各个侧面均有丰富而深刻的揭示,是非虚构创作的又一力作。 本书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大奖、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内容推荐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 对于《朝鲜战争》的写作而言,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本书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我曾反复阅读他后来身陷囹圄时写下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这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人,他所经历的是我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的。这就是构成历史的不同寻常的内容,是历史事件中最值得书写的那部分内容。 目录 前言 古老的命题 第一章 打败美帝野心狼 六月二十五日 台湾:永不沉没的航空母舰 汉城大逃难 美国将军的逃亡和中国的保卫国防会议 仁川登陆 艰难的抉择 威克岛——美国式的政治游戏 打败美帝野心狼 第二章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YOYO”作战和朝鲜语《东方红》 我们认为什么都知道,而实际上什么也不知道 右翼的崩溃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天黑了,我们还在烟台峰上! 早晨,中国军队消失了 吃饭于前,又拉屎于后,不是白吃了吗? 第三章 三十八军万岁 “不是一支不可侮的力量” 闻到中国饭的味道就撤退 韩国第二军团已经不复存在 悲惨的“贝克连”和“黑色的美国人” “最奇怪的会议”和“闸门”的关闭 三十八军万岁! 第四章 圣诞快乐 “我真为那些中国佬惋惜!” “陆战队,向南进攻!” 噩梦的开始 水门桥 圣诞快乐 第五章 李奇微:向中国军队总司令官致意 炒面煮肉会议 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大冰河 不赶走美帝不回国 “到汉城去!汉城有姑娘!” 一瓶牙膏主义 第六章 血洒汉江 毛泽东:打到三六线去! “共军士兵们,你们今天过年了!” 损失最严重的一仗 大雪掩埋的遗骸 愤怒的彭德怀 “撕裂作战”:最艰难的时期 不死的老兵去了 第七章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范弗里特将军:欢迎共军进攻! 圣乔治目的祝祭 打伪军去! 是谁守不住阵地? 范弗里特弹药量 永远的悲怆 谁能在战争中取胜? “猎狗”凯南与来凤庄 尾声 彩蝶纷飞的幻觉 修订版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 打败美帝野心狼 六月二十五日 三八线的最西端位于朝鲜半岛海州湾的最深处,这是一块盛产粮食的湿润洼地。从这里一直向北,在三八线两侧对峙的是北朝鲜的第七警备旅和南朝鲜的陆军第十七团。 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星期日,凌晨四时。 夜色漆黑,大雨滂沱。 突然,一道比霓虹灯还明亮的橘红色的光线穿透雨夜升起来了。 炮火!坦克!湿淋淋的士兵! 紧接着,从三八线最西端开始,连续升起的信号弹像燃烧的导火索沿着南北朝鲜三百多公里的分界线向东飞速蔓延,一个小时后便抵达东部海岸。五时,三八线上数千门火炮开始射击。在炮火的映照下,稻田里翠绿的稻苗被裹在泥水里在夜空中腾飞,而上千辆坦克冒出的尾烟蜿蜒在朝鲜半岛的中部,犹如扑上整个半岛的惊涛骇浪。 如同这个动荡的世界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一样,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朝鲜半岛突发的是一场局部地区的局部战事。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讲,至少在六月二十五日那一天,没有人会认为在亚洲东北部潮湿的梅雨季节里发生的事情,会对这个半岛以外的人们产生什么影响久远的后果。 对于朝鲜半岛以外的世界,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军一一四师三四二团一营原营长曹玉海,这一天的上午正走在武汉市阳光灿烂的大街上。他复员后在武汉市的一所监狱任监狱长。这个农民出身的青年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参加过无数次残酷的战斗,三次荣立大功,获得“勇敢奖章”五枚。他在从军生涯中最后一次负伤,是在湖北宜昌率领士兵抢渡风大浪急的长江的时候。这次中弹令他本来就伤痕累累的身体更加虚弱。在风景秀丽的东湖疗养院休养时,他接到了复员的命令。曹玉海不想离开部队,疗养院一位女护士的爱情平复了他的伤感,爱情在刚刚来临的和平生活中显得格外温馨。当爱恋曹玉海的姑娘向他提出结婚要求的那天,他在广播里听到了一个消息:与中国接壤的朝鲜发生了战争。 六月二十五日,当曹玉海在武汉大街上奔走的时候,听说自己的老部队第三十八军正从南向北开进路过这里。他虽不知道邻国的战争与自己的国家有何种关系,但是部队向着战争的方向开进还是使他产生出一种冲动,他能够意识到的是:国家的边境此刻也许需要守一守,那么部队也许又需要他这个勇敢的老兵了。 曹玉海的口袋里此刻还揣着那个女护士写给他的信: 玉海,我亲爱的: 一想到你要离开我,我的心就像撕裂了一样! 自从见到你,我才晓得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但,我毕竟还有些过于注意个人幸福,你的批评是正确的。你说得对:“我不是不需要幸福,我不是天生愿意打仗,可是为了和平,为了世界劳动人民的幸福,我就要去打仗了。” 谁知道什么时候能相见,但我要等待,等待,等你胜利归来。我为你绣了一对枕头,请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我想总会有点儿时间的,亲爱的,千万写信来,哪怕只是一个字也好…… 那对枕头是白色的,上面绣着四个字:永不变心。 曹玉海真的在武汉茫茫人海中找到了自己的老部队,这支不久后即将走向战场的部队让曹玉海再次成为一营营长。 在部队继续向北走去的时候,曹玉海拿出女护士的照片给他的战友姚玉荣看。姑娘的美丽令姚玉荣羡慕不已。他问:为什么不结了婚再走?曹玉海答:万一死了多对不住人家。姚玉荣狡猾地试探:是不是不太喜欢她?曹玉海的脸一下严肃了,他说:死了我也恋着她! 距离曹玉海在武汉阳光灿烂的街头寻找老部队八个月后,经过一场漫天风雪中空前残酷的肉搏战,一营营部被美军士兵包围。曹玉海在电话中只对团长孙洪道喊了句“永别了”,便带领战士强行突围。数粒美制M1步枪子弹穿透了他的胸部和腹部。曹玉海倒下的地点是朝鲜中部汉江南岸一个地图标高为二百五十点三米的荒凉高地。他挣扎了一下便一动不动了,喷涌而出的热血很快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低温中与厚厚的积雪冻结在一起。 一营营长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感到非常疲劳。二十五日是他所在的美军第二十四步兵师的创建纪念日。师司令部在这天晚上举行了盛大的化装舞会,全师官兵都很兴奋,不少士兵把自己化装成白鹤——这是他们长期驻扎在日本的缘故——白鹤长长的红嘴到处乱戳着这个嘈杂而喧闹的不眠之夜。此时,他们没有一个人听得见隔着日本海传来的炮声,甚至连师长迪安在接到电话后的惊慌神色也没有人注意到。一营所在的二十一团,驻扎在日本九州熊本附近的伍德兵营,史密斯自从那天开始就一直头痛。几年前,这个年轻军官应该说前途是光明的,当他从西点军校毕业后,他就指挥着一个连。日本人袭击珍珠港时,他奉命在巴伯斯角紧急构筑阵地,当时他的指挥官柯林斯将军认为他是个“很不错的军官”。作为一名步兵军官,他一直作战到南太平洋战争结束。而现在,长期驻扎在日本的百无聊赖的日子让他烦透了。史密斯知道远东又一次爆发了战争,是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的团长理查德·斯蒂文森在电话里的语气十分急促:情况不妙,快穿上衣服,到指挥所报到。史密斯的任务是立即率领他的部队乘飞机进入朝鲜。当史密斯吻别妻子的时候,窗外风雨交加,漆黑一团,拿他的话讲是“上帝在为我们的爱情哭泣”。军用卡车在雨夜里向机场驶去,史密斯对他要去朝鲜参战迷惑不解。美国作家约瑟夫·格登后来写道:“史密斯并不知道——但肯定怀疑——他被派去执行一项等于自取灭亡的使命。”美军第二十四师二十一团一营的士兵是第一批到达朝鲜战场的美军士兵。 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以在朝鲜战争中第一支参战的美军部队指挥官的名义在战史中留下了他的名字。然而他的部队在第一仗中就在北朝鲜军队的攻击下立即溃不成军,以至于他不顾美军的军事条令,把伤员和阵亡士兵的尸体遗弃在阵地上落荒而逃。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还是美军在朝鲜半岛西线打仗打得最远的指挥官,他说他“几乎看见了中国的土地”。确实也就是“几乎”,当他看见一位澳洲营长的大腿在爆炸声中飞上了天空的时候,他和他的士兵立即从“几乎看见了中国的土地”的地方掉头就往回跑。朝鲜战争的史料中没有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阵亡的记录。如果他现在还活着,应该是八十七岁的老人了。不知道他后来是否看见过真正的“中国的土地”。 曹玉海和查尔斯·布雷德·史密斯,一个黑眼睛和一个蓝眼睛的军阶很低的年轻军官,他们在朝鲜战争中都有值得叙述的故事,尽管今天很少有人记得他们。 战争发生在一个叫朝鲜的国家,但战事必须从一个普通的中国人和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开始叙述,这就是历史。 素有“晨谧之邦”美称的朝鲜在公元前不久就有了文字记录的历史,但是战争却是这一历史始终的主题。由于居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朝鲜不断受到强国的占领和践踏。这个国家最奢侈的愿望仅仅是能够安静地独处世界一角,以享受苍天赐予它的优美的情歌和优质的稻米。为了这个愿望,在十七世纪一段没有强国侵入的短暂时光里,朝鲜国王甚至下过一道禁止百姓开采白银和黄金的旨令,为的是减少强国对这个国家的兴趣。然而,这个“隐士般的国度”始终没能实现它和平的愿望。一八六六年七月,一艘叫做“舍门将军”号的美国船闯入朝鲜大同江,向这个国家索要财物,扬言不给就炮轰平壤。美国人没有想到这个和善的民族竟能如此激愤,在平安道观察使朴圭寿的率领下,朝鲜军民烧毁了美国人的“舍门将军”号。五年后的一天,五艘美国船再次进入朝鲜海域,与所有强盗的逻辑一样,要求赔偿“舍门将军”号的损失,并且要求“缔结条约”、“开放口岸”,否则就动武。结果,在朝鲜人民的奋起抗击下,美国人落荒而逃。如今,在朝鲜的历史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块“斥和碑”,上刻“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十二个大字,下面的一行小字是“戒我万年子孙”,另一行是“丙寅作辛未立”。 P1-5 序言 古老的命题 战争的历史和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 人类进步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战争的历史。 面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的展望是和平与发展。但是,无论和平的愿望是多么的美好,发展的愿望是多么的深切,战争却每一天仍在地球上发生。 历史在某个时刻的现在时是:战争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唯一选择,如果这个国家珍视独立、主权、领土完整以及人民的和平生活。 而选择战争意味着一个历史性的提问必须出现:是否能赢得战争? 能不能打赢?怎样才能打赢? 这是一个从来都古老而每一次又超前的问题。 距离今天最近的一场为和平而战的规模最大的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令全世界一半以上的人口卷入硝烟的战争,在付出一亿人的生命伤亡之后结束了。赢得战争胜利的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 当世界上所有的参战国都被战火破坏得千疮百孔的时候,本土没有遭受战火的美国在战争结束后拥有着领先世界的经济能力。其时,美国的工业总产值占整个西方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一九五○年,美国的钢产量达到八千七百七十二万吨,小麦产量占西方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一千五百零七亿美元。一九四九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价值为二百四十七亿多美元,占整个西方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百分之七十。美国还是当时科技最发达的国家,拥有世界上群体最大、水准最高的科技人才储备。于是,美国当仁不让地成为世界军事强国,它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武器原子弹,拥有世界上数量最多的性能先进的作战飞机,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海军舰队。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仍有十八艘航空母舰正在建造中,其拥有航空母舰的数量和总吨位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美军的一个步兵师装备坦克一百四十多辆、七十毫米火炮三百三十门,陆军的火力配备居世界之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使美国从日本到菲律宾、从意大利到关岛的环欧洲、亚洲的弧形带上建立起二百多个军事基地,这些基地上部署着它三分之一的陆军、一百多艘战舰和一千一百多架作战飞机。 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的战争能力。 几乎没有人怀疑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将在战争中必胜。 然而,这个国家和这支军队在五年后的朝鲜战争中却失败了。 强大的美国军队称他们在朝鲜的失败是“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想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曾经甚嚣尘上,于是,朝鲜战争失败的结局令这个军事强国举国不解。美军陆军参谋长柯林斯将军对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李奇微将军感叹道:“伙计……胜利一次太重要了。” 美国军队在朝鲜战争中的对手是中国。 中国,一个刚刚从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在它宣布成立人民共和国的那一天,甚至还没有完全解放它的全部领土,人民解放军的大军还正在向西南和西北挺进。而在已经解放了的广大地区,与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对的国民党军队的残余势力仍然是军事上的重大问题。连年不断的战争使中国薄弱的民族工业遭到彻底的破坏,中国本处于原始耕种状态的农业更是一片凋零。一九五○年,新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仅为五百七十四亿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还不及美国工农业总产值的尾数。以战争缴获为最主要武器来源的人民解放军,是从使用大刀长矛作战的红军发展来的,即便由于战争的胜利而使装备大大改善,中国军队每个军七十毫米以上火炮也仅有一百九十多门,是美军一个师装备的一半,而且大部分还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缴获的旧式火炮。中国人民解放军还没有正规的空军部队,防空武器也很少。新中国的军队依旧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枪”装备起来的军队,而且“小米”的供应并不十分充足,“步枪”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类型的步枪组成。新中国百废待兴。 那么,在中国军队与美国军队交战的朝鲜战场上,中国军队赢得战争胜利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已演绎成战争哲学与战争艺术。中国在军事上崇尚“得道多助”是与哲学上崇尚“精神力量”相一致的。当战国时代的军中巫师占卜“天时”的时候,中国战争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已初见端倪。中国人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大要素“天时、地利、人和”中,“人和”是最主要的因素。虽然中国人将火药的发明更多地运用到了驱鬼的爆竹和喜庆的烟花上,但是中国人在战争中使用热兵器还是比西方人早了近千年。在以后漫长的历史中,战争物质的千般演进从不曾动摇中国人古老而坚实的精神基础,即使要被迫面对高质量的战争物质的重重包围。而就军事来讲,中国农民的梭镖能够夺取国家的政权,这已经是举世不争的事实。在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间,甚至连美国人都疑惑,他们援助的大批武器装备为什么就是无法支撑那个摇摇欲坠的国民党政权?为什么拥有先进美式武器的“国军”会在装备原始的共产党军队的攻击下一夜之间土崩瓦解?为什么“国军”的几百万人会不得不丢弃汽车、大炮和坦克让共产党的士兵和民众用牛车拖走?世间万事万物,人的因素第一,这是领导着一支农民军队创建了新中国的毛泽东的核心哲学思想,这也是中国战争艺术中最重要的哲学思想。 一九五○年冬天,中国的战争哲学与战争艺术在朝鲜战场上被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实践。 没有人在是否需要加强战争的科技含量这一问题上争论,没有人否认一个主权国家需要佣最精良的武器来装备国家的军队,没有人无视先进的武器和尖端的装备对于改变战争进程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了五十五年,朝鲜战争也结束了整整四十七年。在过去的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人类的科学技术每一天都在发展与进步,而后来发生的每一场战争都显示出,人类科学技术的每一点发展与进步都已被用于战争。 那么,在战争中起着决定作用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只要世界上依然存在着战争,这个问题就会不断地出现在我们面前。 所以,对爆发于五十年前的朝鲜战争的回顾与分析,不是没有意义的。 后记 五十多年前爆发的朝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参战国最多、死伤人数最多的一场战争。在那块“世界上最不适宜大兵团作战”的地区,武器装备极其悬殊的交战双方构筑了世界战争史上最复杂的工事,跨洋过海登陆朝鲜半岛的美军实施了将这块土地变成“世界上最没用的地方”的轰炸,而为保家卫国出兵朝鲜的上百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用生命进行了感天动地的殊死战斗。 三年后,战争停止在它爆发的地方。 我用了近四年时间写作《朝鲜战争》,并不仅仅是为了回顾。 如果仅从写作一部书的角度讲,《朝鲜战争》一年就可以写就,因为可参考的资料十分丰富,可采访的对象也比比皆是,而我仅用在收集核对史料和采访战争亲历者上的时间就超过了两年。那时我在广州工作,家门外是这座南方大都市中最繁华的商业街,令人眼花缭乱的生活景象穿梭往来,而我点灯熬油般地日日夜夜梳理着几十年前的这场战争,梳理着战争复杂多变的史实:交战双方每一天的作战决定、作战行动、作战路线;战场上一座山头两侧战斗人数是多少、武器是什么,坚守这座山头的志愿军排长叫什么,班长的家乡在哪里;战线上大兵团推进中,哪一支部队最先达成作战目的,令作战目的最终实现的至关重要的细节是什么;战后当事人对同一事件的回忆会有不同,各国史料对同一事件的记载也会不同,那些细微的出入究竞在哪里……整整两年后,采访和阅读笔记超过了一百二十万字,战场上的每一天都已烂熟于心。 但是,我仍未敢动笔。 我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部书?读者为什么要读这部书? 战争是有史以来人类除和平以外所面临的唯一另种生活形态。人类的和平景象更多地留在了音乐、诗歌和绘画中,而翻开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令人感慨万千的文字无不是在记述战争。 人类为什么要为战争留下如此浩瀚的记录? 一个根本的原因是,战争最直接的需要是生命。 一九九八年夏季里最炎热的一天,我见到了当年志愿军主力军主力师主力团团长范天恩。一九五。年十一月三十日,在朝鲜半岛西部松骨峰战场上,在美军炸弹燃起的熊熊烈焰中,范天恩的团子弹耗尽,官兵们用带着弹孔的身体死死地拖住美军士兵,直至双方都被烧焦。战后,范天恩成为唯一被收入日文版的《朝鲜战争名人录》的中国团长。几十年过去了,战争也许已被遗忘,年迈的范天恩靠着数不清的小药片维持着极度衰弱的生命,只有当他站起来时,那仍可称为高大的身躯才会令人遥想他当年是何等英猛。范天恩和他的士兵曾用血肉之躯经历过世界上最残酷的战斗,而今天,他已经没有力气再用语言复述所有触目惊心的战争场面了。范天恩说:一个原来讨饭的孩子,后来当了我的警卫员,在汉江南岸被美军飞机炸死了。我们用几块木板盖上埋了他。那么多士兵死了,来不及看一眼,部队就冲过去了。回国后,我给他家乡的政府写过信,想找到这孩子的家人,但没有任何回音。这么多年,我一直想,如果找到了他的家人,他们的生活我全包了。一个打过无数硬仗的指挥员,一个举世闻名的战斗英雄,暮年的时候忆及他所经历的战争,无法忘记的只有一名普通士兵。范天恩眼里含着混浊的老泪说:“真正打起仗来,英雄是这些士兵。” 士兵,战争中最普通、最重要、最大数量的人,他们成为我写作《朝鲜战争》的唯一动因。 我动笔了。 那些在极其艰苦的战争条件下进行了举世无双的英勇战斗的志愿军战士,即使时光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他们依然值得我为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而歌而泣:他们曾穿着单衣埋伏在寒冷的盖马高原上,然后开始徒步追击美军的坦克;他们曾一波倒下第二波跨过尸体继续冲锋,哪怕战斗到仅剩一人;他们曾在大冰河边一个接一个用身体滚过雷区,为冲击的部队开路……每一个人都那么年轻,却牺牲得惊天动地,他们值得今天生活在和平与幸福中的所有中国人记住:记住我们这个民族曾有过如此优秀的儿女,记住我们这支军队曾有过如此不屈的精神。我们必须记住,因为他们与我们血脉相连,他们与我们走在同一个民族的历史里。 生命生生不息的创造,意味着人类千百年来的文明史,文明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更新、断裂、再生、绵延,所以我们拥有了那么多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慨叹不已、遐想不已、思索不已的历史书籍。 战争的历史值得阅读,是因为这种历史能够催生伟大与光荣。 朝鲜战争的历史,是上百万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写就的,这样的历史令我在写每一个字的时候都心生敬重。我常常在写作中不由得搁笔长叹,想及今天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民族一旦面临危机的时候,年轻人能否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奋不顾身挺身而出?是否能像当年的志愿军官兵一样面对最惨烈的战斗英勇无畏?对于《朝鲜战争》的写作而言,生动地记述一场战争的历史很重要,深刻地记述战争中一个民族的精神历史更重要。因为前者是“昨天”的事情,而后者会在今天传承,并将影响到我们的明天。我力图让今天的读者在《朝鲜战争》中因为祖国、民族、理想、精神、信念、意志等等因素,与他们的前辈相识相知。重温一个人、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无论什么时候都需要的不屈的精神。还有那位令全世界瞩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我曾反复阅读他后来身陷囹圄时写下的关于朝鲜战争的“交代材料”,这位为了新中国浴血奋战了一生的人,他所经历的是我们许多人根本没有勇气和力量承担的。这就是构成历史的不同寻常的内容,是历史事件中最值得书写的那部分内容。 《朝鲜战争》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名为《远东 朝鲜战争》,现在重新修订后再版,采纳了众多读者的意见,更名为《朝鲜战争》。同时,在修订的过程中,采纳军史专家的意见,将书中所有的电文重新一一核对;并在海内外一部分读者的建议下,引用了此书出版后美军最新问世的战争史料。 从第一次出版的一九九九年,到二○○九年,整整十年过去了。十年里,我在北京的公共汽车上看见过读这本书的年轻人,在飞往烟台的飞机上看见过阅读这本书的中年人,也遇到过向我要这本书的野战军政委和军兵种司令员。沈阳的一位下岗职工买不起书,把报纸上的连载剪下来贴成厚厚的一本,托人辗转带给我想换一本书留给他保存;黑龙江一位在朝鲜战争中双目失明的老兵,让他的弟弟把这本书给他读了三遍;江西的一位交警看完这本书后,写信指出了长达六十万字的书中哪个地方错了一个字。《沈阳日报》将这本书连载了整整半年,报纸的编辑打电话说,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有人站在报栏前看连载,而那一天沈阳大雪纷飞…… 感谢所有的读者。 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 我祈望《朝鲜战争》是一本出版了许多年之后依然值得一读的书。 2009.2.20 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