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核扩散——21世纪的许多紧迫问题需要科学才能解决,然而,美国人对于科学家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为了纠正这股逆流,由克里斯·穆尼和雪莉·柯申鲍姆编著的这本《科学离我们有多远》呼吁广大民众将科学带回公共对话之中——趁现在还来得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
作者 | (美)克里斯·穆尼//雪莉·柯申鲍姆 |
出版社 |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气候变化,能源危机,核扩散——21世纪的许多紧迫问题需要科学才能解决,然而,美国人对于科学家的关注却越来越少。为了纠正这股逆流,由克里斯·穆尼和雪莉·柯申鲍姆编著的这本《科学离我们有多远》呼吁广大民众将科学带回公共对话之中——趁现在还来得及。 内容推荐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作者克里斯·穆尼是记者兼畅销书作家,雪莉·柯申鲍姆是科学家,二人携手,共同揭示了宗教理论家、薄弱的教育系统、畏惧科学的政客,还有媒体集团是如何相互勾结、将美国推入了这个危险的境地,而科学家却埋头专业以至未做出反抗。 为了纠正这股逆流,二位作者广泛倡议、热烈呐喊,他们规劝并号召我们将科学带回公共对话之中——趁现在还来得及。 《科学离我们有多远》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一章 冥王星为什么重要/1 第二章 重新思考“科盲”问题/12 第一部分 美国科学的文化兴衰 第三章 从苏联人造地球卫星(斯伯丁克)到卡尔·萨根/23 第四章 第三种文化,还是书呆子文化/36 第二部分 隔阂依然存在 第五章 科学逃亡2008/47 第六章 不流行的科学/58 第七章 好莱坞和疯狂的科学家/69 第八章 挫伤宗教/80 第三部分 骨子里装着未来 第九章 博客救不了我们/93 第十章 我们的科学家究竟学到了什么/100 结论 美国科学的新任务/109 注释/114 试读章节 动荡过后,我们大体上称作“科学传播”的东西——那座在专家和民众间摇摇欲坠的桥梁——终于开始崩塌。“旧媒体”在商业压力下削减科学内容。但“新媒体”也不遑多让,它们对科学有所帮助,但伤害可能一样大。互联网成了科学信息最好的来源,同时也是最糟的来源。没错,网上的确有精彩的科学内容,但同时,网上也有对科学最严重的误解和扭曲。如果不是互联网,大概就不会有疫苗怀疑者运动,即便有也不会闹到今天这个地步。著名的疫苗批评家珍妮·麦卡锡(Jenny Mc carthy)就曾自豪地宣称:她的学位是在“谷歌大学”拿的。 从更大范围来看,互联网业已普及,传统新闻业也在变革之中。多亏这些变化,我们的生活中正充斥着越来越多的媒体,公民们得以随心所欲地挑选自己中意的信息源。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对科学报道不予理睬,除非报道的内容正好合他们的胃口。他们还能在网上选购“科学知识”,就跟在网上买圣诞礼物一样简单。 将目光转向科学的另一个信息源——娱乐媒体——我们就会看到一片更为复杂,但同样灰暗的生态。从《实习医生格蕾》、《犯罪现场调查》到《地球停转之日》(基诺·里维斯版),科学和技术为许多影视节目提供了养料。在影视圈里有一股不断壮大的潮流,那就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架设故事情节,在当红的医学剧中尤其是这样。但娱乐的表现手法是否就能让观众亲近科学?这点还不得而知。在我们看来,影视业者并不怎么关心基本的科学事实,作品中的细节差错也比比皆是。好莱坞编剧更热衷于超自然的UFO和“另类科学”题材,还老喜欢把科学家塑造成以神明自居的疯子。影视中的科学家往往不是恶人,就是书呆子和蠢蛋。在好莱坞的作品中,既严肃又可乐的科学家形象寥寥无几。这一倾向强烈影响着公众对科学的观感。 再接着就是宗教了。对科学和社会的分歧贡献最大的就数它了。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美国人对信仰极其关注;相比之下,许多科学家对信仰毫不在意。这本身不是什么坏事,坏就坏在有些科学家和科学的支持者发起了所谓的“新无神论运动”,对宗教采取了完全敌对的态度。这个运动的领袖是山姆·哈里斯(Sam Harris)和理查·道金斯(Richard Dawkins)。但在制造对立方面,美国的许多宗教徒也毫不逊色。他们将大量基本的科学发现拒之门外,包括整个进化生物学,因为他们错误地认为,这类知识和他们的信仰是互不相容的。就这样,两边的狂热分子怀着“非此即彼”的态度,展开了无休无止的相互攻讦,中间派腹背受敌,不得不选择阵营。这场争斗让许多美国人觉得,科学对他们的信仰、对孩子的教育都构成了威胁。 由于上述原因,科学正和美国主流文化渐行渐远。现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即将过去。如果任由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科学终将成为小圈子里的精英自娱自乐的游戏,其价值将无缘惠及大众。 但奇怪的是,美国的科学家们还在觉得形势大好。相比5年之前,情况的确乐观了不少——5年前,他们曾经结成特殊同盟,共同反抗小布什的统治(这个同盟对科学界而言尤其特殊,因为许多科学家都厌恶政治)。 小布什在位8年,期间政治干预科学的丑闻层出不穷,总统本人也犯了不少错:他搞错了联邦资助的研究人员所能获得的胚胎干细胞系数量,夸大了全球变暖在科学上的不确定性,还对进化论的反对者卑躬屈膝。他的走卒们也常常抢白政府科学家,还肆意篡改他们的报告。在这种无理的压迫之下,美国的科学家群情激奋,他们指责小布什发动“反科学战争”,并最终团结一致,发起了“科学辩论2008”,希望借此改变政治体制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 两相比较,奥巴马政府就自然成了救星。这位新总统重视科学,他在身边召集了一批专家,对他们的建议毕恭毕敬。他还在就职演说中承诺,要在政府中将科学“重新扶正”。他的言行让美国的科研氛围大为改善,的确值得庆贺。 然而,如果觉得和科学有关的问题会就此解决,那就是在自我欺骗了。布什政府对科学极尽排斥,是因为社会上有着强大的反科学势力。只要有了这股势力,他的反科学政策就能获得接受,占到上风,出了问题也能轻易脱身。政权更迭不会让深层问题自动解决;媒体会接着冷落科学;宗教和科学还会有分歧;美国文化也将一如既往地怀疑智慧,甚至讴歌愚昧。 许多科学政策的观察家都觉得担忧:新政府有好的出发点,但是要长期推进科学事业,它就会遇到重重阻碍。在奥巴马总统的第一个任期内,他很可能要花去大半时间解决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直接原因,就是我们近年来对科学的忽视。 就拿纠缠不清的气候和能源问题来说吧。早在几十年前,科学界就对全球变暖提出了警告,但我们的政治体制却迟迟不愿行动。到今天,我们面前的形势已经十分严峻:全球变暖已产生一些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效应,就算我们立刻采取行动也已无力挽回。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重建能源经济,迅速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但是这个问题上,我们的领袖还是没能认清变革的必要性;至少不久以前都还没有。1998~2000年,美国公司和美国政府对新能源研究的投入一路骤降。议员和选出议员的民众都在这件事上极度短视。 变革需要空前的努力。奥巴马政府和民主党国会或许的确能扭转局面。我们希望总统先生能妥善运用权力,向美国人民好好说明科学在国家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科学有关的崭新问题已经浮现了出来,就复杂性而言,它们比复杂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更甚,面对它们,我们该如何行动? P5-8 序言 一位科学家和一位写作者的联合声明 我们希望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能够弥合无间,因为它是一位科学家和一位作家合作的产物,其中的观点也认为,这“两种文化”需要多多携手,才能加强美国科学和美国社会的联系,并为这个国家在2l世纪的发展指明道路。 两位作者中,克里斯是位新闻记者,他在很小的时候就领略了科学那犀利的思维方式,并为它的教益所折服。他的亲外公杰拉德·考尔(Gerald cole)对他影响很大,老人家喜欢把查尔斯·达尔文称作“查克”,并佯装他就坐在家中的餐桌旁。克里斯写的第一本书是《共和党人对阵科学》(The Republican War on Science)。他在书中继承了家族传统,让读者关注科学和政治的关系:科学在政坛遭遇滥用,造成我们无力应对全球变暖这样的紧要事件。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克里斯有了新的认识:科学之所以在我们的社会中地位尴尬,原因有许多,其中不光有最直接的原因(即保守派对确凿的知识发动攻击),还有许多其他因素的作用。要扭转这个状况,也远不止把小布什赶出白宫那么简单。于是,他开始撰写书籍、发表演讲,号召科学家以外行人能够体会、能够理解的方式传播知识。 雪莉的职业道路迥然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和克里斯相近。她目前是杜克大学的助理研究员,曾经在缅因大学获得过两个理科硕士的学位,一个是海洋生物学的,另一个是海洋政策的。她在缅大研究了海参((Yucumaria frondosa)的群体动态和生活史,还和捕鱼团体共事,对这个魅力十足的物种开展了保护和管理。硕士毕业后,雪莉继续在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但她没有接着去念博士,而是接受了国会的职位,和参议员Bill Nelson合作,参与了能源、环境和海洋政策的制定。一旦远离象牙塔,雪莉立刻就感受到了两个问题,一是在制定政策时加入科学是多么困难,二是科学家和最高决策者是多么疏远。与此同时,她还在流行电台打了一阵短工,名列“40名最佳DJ”。主持人的经历让她学会了用基本的社会营销技术来吸引听众,也让她悟出了一个道理:如果科学界也经常采用类似手法,就一定能有力地促进科学事业。 综上所述,我们两个人的事业,都有赖于科学在和其他领域的交错中产生的创意。而我们写作本书的灵感,主要也是来源于这样一次跨文化的案例研究——那就是“科学辩论2008”。我们都是“科学辩论2008”的参与者,除我们之外,还有两位好莱坞编剧、一位物理学家、一位律师和一位哲学家的参与。“科学辩论2008”是一个前所未闻的活动,其目的是动员美国的科学界向政治家提出诉求,要求他们在竞选活动中谈论有关科学政策的重大问题。活动开始几个月,就获得了来自各界的支持,其中包括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几十位科学名人、百余位大学校长、各种科研机构和科学团体,以及38000名个人。科学界向来以沉稳著称,这次却做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反应。活动取得了很大的正面影响,然而竞选期间,两党的政治家大体上还是对我们不闻不问,大众传媒也忽略了我们。这个结果不啻是一声警钟,它告诉我们,前面的路(我们和他们的)还很漫长。 但活动并非徒劳。我们无数次讨论了科学在我们的政治和文化中的地位,最后得到了如下共识:一个更好的未来是可能的;借助“科学辩论2008”这样的活动,我们就能确保它的实现。2l世纪的重大挑战将和科学息息相关,我们如果想立于不败之地,就没有别的路可走。 好消息还是有的:巴拉克·奥巴马出任总统之后,诺贝尔奖得主当上了能源部长,白宫重新聘请了科学顾问,许多杰出的研究者都获得了影响重大的职位,这一切都说明,科学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公众的生活中发挥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华府重新启用了“立足现实派”(reality_based community);比起“向科学宣战”的布什政权,目前的形势好似一轮初升的旭日。然而,我们不要以为科学家和广大美国人民之间的隔阂会在一夜之间消失,现在也不是自满、自大的时候。套用一个比喻,科学面临的“战争”已经结束,接下来就该考虑漫长艰辛的“建国”事宜了——只有奠定了坚实的根基,才能杜绝战火再度燃起。 时间不等人了:科学对美国在21世纪的命运至关重要,但是眼下,它却陷入了几股新兴势力的合围。这些势力十分强大,就连善待科学的奥巴马政府,也未必能够一一化解,因为它们不仅有政治的一面,还有文化、经济的一面。本书中,我们将会详细描述科学面临的主要挑战,着重分析科学在传播上的重大困境;正是由于这个困境,才使我们无法将精确、有用的科学信息传达给政界和文化界的领袖、传达给广大的美国人民。科学传播早就出了问题,近年来更是日渐严重、日渐紧迫。但形势虽然不利,我们却还是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找到了希望,那就是遍布全国的大学校园,那里有年轻科学家组成的庞大队伍,他们不想只当科学家,还想走出校园,在自己生活、获益的社会中传播科学。 我们最大的抱负,就是用这本书来鼓舞那些年轻的科学家,鼓舞那些怀着同等热忱和使命感的人,让他们能在这条路上走下去。这些人是我们的未来。我们需要借助他们的力量,来推倒那些横亘在“专家”和外行人之间的围墙。我们要借着科学重返华盛顿的良机,与民间的力量团结共事,让科学和社会重新携手。做到这些,或许就能在美国的科学和主流文化间培养出更加牢固的亲善关系。 这是公众的迫切需求,但这同样是科学家的热切期望。 写书是个漫长的过程,偶尔令人心烦意乱,单凭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支撑到最后的。我们想对许多人表示感谢,承蒙各位阅读书稿、反馈意见,还提供了丰富有益的信息和建议,他们是Glenn Branch,D. Graham Burnett,Darlene Cavalier.Matthew Chapman,Jonathan M.Gitlin,Kei Koizumi,Sriram.Kosuri,David Lowry,Molly McGrath,Sally Mooney,Shawn Lawrence Otto,Robea Pennock,Stuart Pimm,Phil Plait,Andrew Plemmons Pratt,Erie Roston,Reece Rushing,Paul Starr,Al Teicho。感谢Michelle Foncannon将本书列入选题,感谢Sydelle Kramer和Bill Frucht提供写作建议。感谢Lara Heimett,她的校订富有见地,给人启发,还让我们学到了化繁就简、以少胜多的窍门。 克里斯想要感谢探索中心(Center for Inquiry)在好莱坞的西海岸分部,感谢探索中心出让其工作场地;还有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下属的“科学进步网”(网址http://www.scienceprogress.org),承蒙它提供机会,让他对最终收入本书的许多观点开展试验。他要特别感谢Matthew Nisbet,是Nisbet介绍了科学传播领域的大量研究,让本书得以变得更丰富、更充实。2007和2008两年,克里斯和Nisbet在全国做了一系列演讲,克里斯得以借此机会思考了本书的观点。Nisbet的看法和克里斯不尽相同(尤其是关于“科学辩论2008”的),但是Nisbet和克里斯的对话,以及他对本书初稿的评论,都让克里斯深受启发,获益匪浅。克里斯还要感谢电影人Randy Olson,他那两部讲述科学传播的作品(Flock of Dodos和Sizzle!)实在发人深省,即将上市的新书Don't be Such a Scientist:Talking Substance in an Age of Style也呼应了我们的观点。最后再来两句私人寄语。克里斯要感谢他的未婚妻Molly Mc Grath,她的信任、支持和拒绝让他得以保持严肃的工作状态;还要感谢他的波士顿猎狐犬Sydney,“爸爸”截稿日将近,不得不减少带他出门的次数,感谢Sydney对此的理解。 雪莉想要感谢Pimm集团和杜克大学校的同仁,感谢他们提供工作场地,并在对话中给她启发,让她得以丰富正文的内容。感谢David I~owry在她写作本书时奉献的鼓励、启发和高超厨艺。感谢Vanessa Woods络绎不绝的建议、Rebecca Katof的无条件支持,以及Nicolas Devos对未来永远乐观的期望。最后感谢妈妈、爸爸、Seth Kirshenbaum、Rose Kirshenbaum、Jen Kiok、Sea Granl的前任和现任成员、还有激励她写完全书的所有人。 最后的并不代表次要:我们想把这本书献给“科学辩论2008”的核心成员——Erik Beeler,Darlene Cavalier,Matthew Cahpman。Austin Dacey,Lawrenee Krauss,Shawn I~awrence Otto。这些人自始至终地激励我们,并且身体力行地证明了一件事:只要有合适的人选,任何事业都能成功——好吧,还需要一点经费。现在荣幸地宣布:本书的版税所得将拨出固定比例,捐献给日后的“科学辩论”行动。向2012进发! 克里斯·穆尼雪莉·柯申鲍姆 2009年5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