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2013中国民间记事年选/花城年选系列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向继东//叶铁桥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花城年选系列,权威名家精选,沉淀文学精髓!

“2013花城年选”由何建明 、谢有顺、洪治纲、向继东、李晓虹、李小雨、杨光洲、卢翎、王幅明、陈惠琼、朱航满、王泉根、叶铁桥等诸多名家编选,为您的海量阅读择优助力。

《2013中国民间记事年选》(作者向继东、叶铁桥)是该系列其中一册。

内容推荐

《2013中国民间记事年选》(作者向继东、叶铁桥)分人物,史治、世相、底层、教育等5个专题,《2013中国民间记事年选》选录了该年度中国民间记事文章共计五十余篇。纵览全稿,我们认为其具有如下几个特色。一是能及时地抓住年度所发生的较为重大的题材进行报道与评议,新闻性比较强。二是其内容较充实,每叙一事均有大量的材料对事情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的阐释,有较强的可读性和某种“传奇”色彩。三是这一系列的报道,作者的思想和政治导向都能符合有关要求,其所撰文章,在均不离当前人所共知并比较关注的事,不少话题还大胆涉及当下现实生活中还不够完善之处,甚而所谓“阴暗面”,诸如煤矿工人的处境,大学考试的种种弊端,代课教师的不合理待遇等等,然而作者所持的态度还是乐观、积极的好些地方固然不会“悲天悯人“之叹,但其击浊扬的态度及对党和政府正在积极采取符合民意和有利于实践”中国梦“的种种举措仍抱着坚定的信念。

目录

人物

白岩松:有锋芒,不毕露林楚方黎嘉铭等

柳传志:我希望改革反对暴力革命马国川

要从世界看国家,不要从国家看世界

——专访周有光包丽敏

“最大的风险是不做事的风险”

——专访“改革派官员”、云南省教育厅原厅长罗崇敏李克诚

葛剑雄:遇见不平事要敢于讲真话陈晓勤余阳

张英洪:农民之子的精神反哺朱桂英

饶毅,不做院士又怎样?蒲琳

吏治

一审刘志军王晨

权力“惜败” 学术惨胜——张曙光只差一票成院士曾鸣藏瑾

身边人眼中的王立军雷磊刘长等

附一:重庆“失足”警察自述“警示教育”往事刘长雷磊

附二:“打黑基地”铁山坪里的回忆刘洁倪志刚

兰州交通局长的堕落轨迹燎原

规划局长的权力生意经傅天明

“失踪”的官员们芦垚王敏

一名小交警的匹夫之怒庄山

世相

假装上面有人——调查“国内动态调查委员会”曾鸣郭琛

佛门反腐,刑上住持刘长

偷拍县委书记徐丽宪

陕西富平贩婴事件杨璐

陕西书协换届再调查康正

“四老婆村官”背后还有事儿姜浩峰

底层

煤矿工人的“中国痛”潘毅吴琼文倩等

南京饿死女童的最后一百天柴会群鞠靖等

复制“贱民”——南京饿死女童母亲的人生轨迹张瑞

上访,非访,截访——河南截访案中的上访人自述魏一平

禹州式截访杨继斌习宜豪等

临武瓜农之死调查

——邓正加的11年和城管廖卫昌的12年黄芳

抢劫者杨某葛江涛

职业药品试验者生存录葛江涛于晓伟

打工女孩袁丽亚之殇刘子倩杨迪

资深访民的最后贿礼——襄汾县爆炸案调查雷磊等

爆炸者冀中星的暗黑人生王九歌

“纵火者”陈水总朱柳笛

教育

超级高考工厂——衡水中学的“封神”之路雷磊藏瑾

寓言镇上的神话中学陈璇

为“状元”立像——一个贫困县的教育悲情林衍

“不作弊,不公平”:一个高考“强”县的养成

——湖北钟祥集体围攻监考人员调查雷磊张文宇等

高考落榜生之死陈璇

高考状元与复读利益链蔡如鹏

云南十万代课教师的最后一道“证明题”雷磊

高中生雇凶杀亲案:迷茫青春的毁灭邱杨

试读章节

近年来,随着《新闻1+1》的推出,对白岩松的评价从“u”字形的底部逐渐升起来了,尤其是年初“两会”,作为政协委员的白岩松,在小组讨论时,当着很多领导直谏,阐述新闻记者的尊严是什么。

事后这段讲话流传出来,得到几乎一致称赞:“一点不中庸,说的都是实话。”我记得那天我向他求证,并告诉他这个讲话反响很不错,他承认是他讲的,事后他又说:“你们只看到赞扬,没想到我也受到压力啊。”

类似表现,加上之前的“主流”,有同行综合考虑,决定给他起个外号叫“正确先生”,无论在哪方面都那么正确。

我说:“岩松,你身上有几个标签,其中一个是‘正确先生’,喜欢吗?”没想到白岩松略有怒意:

“我们正在用我们讨厌的,爷爷和爸爸们用过的方法,讨论现在的问题,所谓‘正确先生’、‘不正确先生’。人性如此复杂,但现在一些‘80后’甚至‘90后’一上来就先给你盖个标签,我不喜欢。”

白岩松说:“有的标签是想当然的,‘体制内’还是‘体制外’,都是伪命题。你告诉我,你在体制外吗?我一直认为960万平方公里没有体制外,崔健说过一句话,只要毛主席像在那挂着,我们全是一代人,哪有什么代沟?”

对任何一个人的评价,我觉得都要慎重,因为,人,太复杂了,我习惯从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看一个人,比如我们共同的朋友对他的评价对我就有参考价值:

“他是一个很正的人,他肯定是非常优秀的主持人,他是一个极其勤奋的人……几乎少有负面,连个绯闻都没有。”但是否“正确先生”,同一个人也说:“没错啊,这个评价挺准的,他就是挺正确的,各个方面,你都难挑出原则性的错,总能自圆其说。”

Q:你给我的感觉是以前很锋芒,后来做职业主持人,锋芒隐藏到你的提问里,这个转变感觉怎么样?

A:年轻时知道东西不多,仅仅是简单表达,别人会觉得你很冲,但“冲”的后面其实很空。人到中年看问题会更准,你知道“腰眼儿”在哪儿,会看到更多解决方案,会有更清晰的思路。这个过程就像人们说的,年轻时如果不叛逆是身体有病,中年了还叛逆是脑子有病。

我的第一本书曾说,如果骂人能解决中国所有问题,我会选择骂人专业——但解决不了啊。

Q:早期《东方时空》时的你,和现在的你,哪个离现实更近?

A:我现在节目中提的问题离时代的腰眼儿更近,跟早期《东方时空》比,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没当年那么尖锐,但触碰更核心的问题,不会再想着“过瘾”。

Q:“过瘾”没意义?  A:毫无意义。

Q:想谈真问题?

A:当你更靠近最核心的问题时,会发现不一定要以锋芒应对。像去年“两会”,我心平气和地做了两期节目:一是要相信市场,不要相信市长;二是要进一步推动改革(去年是邓小平南巡讲话20周年),当时很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北京,如果十个人当中有一个人看了(我的节目),可能就会思考一下。但这些内容不含锋芒吧?是不是更核心的东西?  ‘

Q:“两会”上传出的那段你当着很多领导人讲话的记录,是不是锋芒?

A:领导在场时讲真话,这可能是大家认为的锋芒,但我在台里讲得更多。很奇怪的是,当时说好不对外传播,结果传出去了,在场的有六十来人,应该没记者,我估计是政协委员传出去的,现在录音多方便啊。

Q:现场反应怎样?

A:还可以,我也没说错什么吧?当然,不一定所有人都接受,大家也会有各种不同感受,这很正常,但他看了可能会思考,哪些是有道理的。最近赵启正也在说不要用“宣传”这个词了,他长期搞外宣,他建议不要用这个词,我们对外已经不用“宣传”这个词,开始用“传播”这个词。

Q:你的讲话传出去以后,很多人赞扬你,在意吗?

A:你知道我受到的压力有多大呢(笑)?(赞扬)对我不重要,我只说该说的。当然,我记得你给我发了一个很长的短信,我会觉得很欣慰,因为大家还是一样的,对吧,大家都是这样想的。关键是有机会就该表达,我不是从‘‘锋芒”角度来理解的。比如,今年政协会上,我的提案中有个看上去不是什么锋芒的事。

我的建议是,国务院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要定期在每月几号几号召开新闻发布会,或者一个月召开两次,那发言人本身就不会有压力,因为这是制度决定他必须出来跟记者见面。我为什么提这个案?今年是新闻发言人十周年,但十年下来这个制度进步还是退步了?

Q:停滞了?

A:对,第一批优秀的发言人带着热情、好奇、探索在做事,可现在都不见了。你看,武和平(公安部前新闻发言人)退了,王旭明(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转了,王勇平(铁道部前新闻发言人)调波兰去了。但你说接替他们的人你还熟悉吗?

Q:这些部门还有发言人吗……

A:有啊。我的提案是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一旦制度化就难逆转。新闻发言人分两种:一种不想做,在诸如王勇平身上,看到很多风险;还有人想做,但感受到无形压力。一旦制度化就好了,你有这个机会就得干这个事,就能干这个事,没这个制度的话,你干人家会说你出风头。P2-3

序言

这本书都是记者采写的。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记者?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思想宣传战线卓越的领导人”(悼词语)陆定一在《人民的报纸——为(新华日报)八周年纪念作》一文中说,记者的责任是“把人民大众的意见,提出来作为舆论”。这与马克思关于报刊“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它把它在希望与忧虑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187页)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马克思说,“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眼睛,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无处不在的喉舌。”(同上,第6卷274—275页)在马克思看来,“报刊的首要职责,即揭发招摇撞骗的职责”(同上,第14卷755页)……

做记者是需要职业操守的,没有职业操守是不能做记者的。大凡好的记者。都是时代的良知和眼睛。

有人说,中国记者不如西方记者。其实这是片面的,中国还是有好记者的,本书的作者大抵也可以算得上吧。无论是报道题材还是报道技巧,作者一般都有自己的视角和独到之处,尤其是记者与底层民众忧乐与共的情怀,堪称难得。

如何才能写出好报道?鄙人觉得:无论写入写事,竭力“跳出事件”写事件,“跳出人物”写人物,自然就“登高望远”了。编“民间记事”六年来,印象中,2009年写事件类报道,《北京60大庆安保:“蚊子飞过,也要打下来”》就很不错。写入的,2008年的《一个母亲最后的力量》和《杀人者杨佳青春档案》,前者是一篇人物特写,写得撼人心魄,为那种母爱感慨万端;后者就是一个案子,但记者采访细致深入,完全跳出了案件本身,把“杀人者杨佳”写得耐人寻味,让人读后思考良久……

今年本书收录了柴会群、曾鸣、杨继斌、刘长、雷磊、马国川等人的报道,应该说都是上乘之作,切入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里要特别提到“财新”法治记者罗洁琪,也许本年选还从未选录过她采写的报道,但我看过她财新网上的博客。为了能进法庭旁听她所关注的案子,可又没有获得“许可证”,她就混进去听,有时难免被“轰出去”。但她不气馁,“像做贼一样”,或贴在门缝边听,或趴在地上听……我是做过记者的,她的举动确实令我感动,自愧弗如。“冀中星爆炸案”发生后,她想到的是当年“冀中星被殴打致瘫痪”的时候,记者都跑哪里去了?作为记者,她内心里充满了歉疚。她博客里有一篇《矿工的故事》,短短几百字,道尽了记者情怀,这里不妨引录如下:

这个矿工叫李爱平。我记得他的名字。每当想起他的时候,我总会在心里问,他还活着吗?

2009年,我去武冈采访铅污染的报道。有个70多岁的老汉一直跟着我。他不会说普通话,我们几乎无法交流。

等我采访结束后,他把我引到一个村民的家里。屋子破败不堪、空荡无物。在一个角落,一个男人躺在肮脏的被褥中。

我后来把他的故事写进博文《湖南初体验之三 矿工的故事》:

“这一次,我见到了在十年前受伤的一名矿工。我不知道那个空房子会躺着一个人。走进去,忽然看到一个长头发的男人在一堆被褥之下躺着……知道我是记者后,他叫我进去,对我说起他早就想了结的一生。他痛苦地挣扎起身,要给我看看他的脊椎和他已经没有知觉的双腿。

我来不及闭眼,看到了我恐惧的一幕。

后来,这个陌生的男人对着我痛哭流涕,并且在床上半躺着欠身鞠躬。我赶紧上前制止,我想,他弯腰的时候,该多疼啊!他背后,可是两截早已断了的钢板。

不知道是为了安慰他还是安慰我自己,我用相机拍了那个发黄发皱的判决书。我不知道,除此之外,自己还能做什么。”

那个男人因矿难而瘫痪,矿主拒绝赔偿。他赢了官司,法院却执行不了判决。他拿不到赔偿款。于是,他让妻子把他抬到法院和矿主的家里,用残废的肢体来哀求。他的维权无果。

为了生存,他牺牲了男人的尊严,让老婆嫁夫养夫。非常不幸,老婆嫁的第二个老公在几年后又死于矿难。

我出现的时候,他已经瘫痪十年了。可是,他还没绝望,还想着媒体能帮他。

我离开湖南后,他曾常常发短信。语气非常客气,显示了他曾受过的教育。

每次收到短信,我的心情都非常复杂。我曾想过,能否联系湖南的律师,免费帮他申请执行;也想过找熟人,联系湖南法院的领导,问问执行为什么不了了之。

但是,我又找到了让自己解脱的理由:都十年了,我能凭一己之力扭转这个局面吗?况且,我还要去求别人,说服别人同情他。

后来,李爱平的短信越来越少。我似乎如释重负。但是,今晚,我又想起他。四年又过去了,他糜烂的伤口好了吗?他还活着吗?

罗洁琪的文字透着一种良心自责的力量。没有这良心,做好记者是很难的!她久久不能释怀于这个矿工的故事……正是好记者不可或缺的情愫。但愿明年能选到罗洁琪的文章。

是为序。

2013年11月19日于羊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6: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