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道德情操论/大师思想集萃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英)亚当·斯密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一章何谓同情

导言:

“同情”这一概念是亚当·斯密构建其道德王国的奠基性概念:在他看来,同情心根植于人的本性当中,是人类共有的最原始情感,并非仅仅是品行高尚的人所独有。

在这一章里,斯密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同情”这一情绪的发生机制:在他看来, “同情”最关键的是靠设身处地的联想得以实现的——是通过换位思考、设想自己处于与当时人所处的环境相同从而产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在这里,斯密着重强调了当时的人的处境。他说,同情有时候并不由当事人的情绪所激发的,而是由当事人的处境所触动的。也许当事人对此并没有感到任何不适,而我们却想象其不适从而产生同情:比如,我们对死者的同情,死者对死亡是没有概念的,有感受、有触动的恰恰是活着的人。

即使是被公认为自私无比的人,他的天赋中也必然存在着这样的一些本性,即关注别人的命运和幸福,并觉得别人的命运和幸福与自己息息相关,并且他只能为别人的幸福而感到高兴,此外,一无所获。这种本性就被称为怜悯或者同情,即当我们亲眼所见或想象着他人的不幸际遇时所生发出的感情:人们经常会因别人的悲哀引发自己的感伤情绪,这是不争的事实。甚至无需用任何实例去加以佐证。这种情感与人性中任何其他的原始感情一样,并非品行高尚的人所独有的,只不过他们在这方面的感受可能比常人更为敏锐罢了:即使那些十恶不赦甚至严重违犯法律的人.也不会同情心全无。

因为无法切身体验别人的感受,所以我们只能站在别人的立场进行想象,此外别无他法。当我们的兄弟受苦受难的时候,身处自由之境的我们是无法真正感受到他们的痛苦的。我们自身所能感受的范围是非常有限的,必须依靠想象,我们方能形成有关兄弟感觉的大致概念。即便是此种想象力也仅仅是能够告诉我们,如果可以身临其境,我们将会有的某种感觉。我们的想象所模拟出的也只是我们自己感官上的印象而已,并不是我们兄弟自己感官的印象。我们将心比心地进行想象,假设成是我们自己身陷同样的痛苦,我们就仿佛进入了他的躯体内,在某种程度上与他融合为一体,进而形成关于他的感觉的一些想法,甚至于可以在较粗浅的层面上体会到一些完全不同的感受。当我们通过此种方法将兄弟的痛苦加注到我们自己的身上,想方设法地使其成为自身的痛苦时,我们终将有不同的体悟,使得自己在想到他的感受时会不自觉地做出颤抖和战栗的反应。因为任何小小的痛苦或者烦恼都能引起人们情绪上的反应,所以在我们做出自己也身处这种境遇中的假想时,同我们想象力的大小成比例的类似情绪势必会油然而生。

如果说这些还不能完全证明的话,那就让我们用更多的事实来加以佐证吧。因为面对别人的痛苦我们总会施以同情,即通过想象让自己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我们才能非常容易就被别人的境遇或情绪所感染,进而引发自身的类似感受。在目睹别人的手臂或大腿将受到枪击的刹那,下意识地缩回自己的手臂或大腿是我们的第一个反应;在那颗子弹真的被射出的时候,虽然被击中的不是我们,流着血的也不是我们的肢体,但难受的感觉还是会随之而来,仿佛我们自己真的也受到了伤害。舞台上的表演异常的精彩,摇摇晃晃的绳索上舞蹈者不停地扭动身体来保持住自己的平衡,观众席上看客的身体也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摆动,这种下意识将自己置身其中的做法就是缘于想象的力量。露宿街头的乞丐总是习惯于将身上的伤痕或疮疖暴露给大众,这常常引起性格脆弱或气虚体质的观者身上同样部位的不适之感。产生这种感觉的原因就是他们的想象力被调动之后的感同身受,因为与所见之人有相同之处,所以想象很容易被唤起,他们仿佛看到自己化身为眼前的可怜人,而自己身体的相同部位也正承受着一样的痛苦,这一刻他们身体的特定部位将会产生异常强烈的反应,以至于激起肌体内与所见之乞丐一样的瘙痒或其他不适的感觉。那么身体强壮或性格刚强之人对周遭的人和事就很难产生反应吗,实则不然,溃烂的眼睛就足以将这些人击倒,对身强体壮的人来说,眼睛是他们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器官,所以别人受伤溃烂的眼睛总会引起他们双眼的痛感,这种痛感甚至强过那些身体虚弱者的任何感觉。

不是只有那些会产生痛苦和悲伤的情形才能引起我们同情,不管当事人对对象产生的是何种激情,都可以引发任何旁观者产生相似的激情。看到自己所关心的悲剧或罗曼史中的英雄们获释,我们会欣喜异常,同样的,看到他们忍受悲苦我们也会抑郁悲愤,可以说对他们的不幸我们所抱有的同情和对他们的幸福我们所持有的态度同样的真挚。总会有一些忠实的朋友即便在困顿之时也能做到不离不弃,英雄们对此抱有的感激之情会得到我们的赞许;对落井下石、无情无义的叛徒之辈英雄们势必要持憎恨的态度,而我们也自然会跟着唾骂。

人的内心常常会受到种种激情的影响,而我们总是会同情弱者,这就是要通过设身处地的想象让自己与受难者的感受达成一致,并充分调动起自己的相关情绪。我们惯于用”怜悯”和“体恤”一类的词语去对旁人的悲伤表示同感。但“同情”的原意虽看似与前两者差别不大,但现在也可用来表示我们对任何一种激情的同感。

在特定的场景中,同情好像只来源于对别人一定情绪的观察。激情在某些场合仿佛能够刹那间就感染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并且这个人是在没有了解什么东西使当事人产生此种激情前就已经被感染了。打个比方说,如果悲伤或快乐的表情强烈地表现在某人的脸上或姿态中,那旁观者的内心深处就会立刻随之涌动出类似的痛苦或欣喜的感觉。所以我们说灿烂的笑容永远让人赏心悦目;悲苦的神色则总是会引发人不尽的感伤。P4-6

目录

第一卷 论行为的合宜性

 第一篇 论合宜感

第一章 何谓同情

第二章 心有灵犀的愉悦

第三章 由己及人,是待人处世之根本

第四章 续前章

第五章 可亲又可敬之美德

 第二篇 论各种程度合宜得体的激情

第一章 肉体引发的种种激情

第二章 缘于思维定式的激情

第三章 不友善的激情

第四章 友善的激情

第五章 论自私的激情

 第三篇 论幸运和不幸对行为合宜性的影响

第一章 旁观者对悲伤所持的同情无法与当事人自己的感受相提并论

第二章 论野心的源起,兼论贫富差距

第三章 嫌贫爱富心理对道德情操的影响

第二卷 论优缺点;或,报答和惩罚的对象

 第一篇 论对优点和缺点的感觉

第一章 赏罚分明

第二章 理所应当的感激与愤恨

第三章 正义与仁慈之美

第四章 要点重申

第五章 论优缺点

 第二篇 论正义和仁慈

第一章 正义与仁慈的比较

第二章 论正义、自责及对优点的自觉

第三章 论上帝所赋予的天性构成的效用

 第三篇 论命运对人类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命运何以产生影响

第二章 论命运影响的大小

第三章 这种情感何以瞬息万变

第三卷 论情感和行为的基础,兼论责任感

 第一章 如何评判自我赞同与不赞同

 第二章 喜爱赞扬及畏惧谴责

 第三章 论良心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第四章 自欺欺人的天性

 第五章 道德的行为准则等同于上帝的法则

 第六章 论责任感的合宜性

第四卷 论效用对赞成情感的作用

 第一章 论效用对美的影响

 第二章 论效用对品质和行为的影响

第五卷 习惯和风气对道德情感的影响

 第一章 习惯和风气影响我们对美与丑的判断

 第二章 论习惯和风气如何影响道德情感

第六卷 论有关美德的品质

 第一篇 论个人品质对自身幸福的影响

 第二篇 论个人品质对别人幸福的影响

第一章 关心与我们的天性密不可分

第二章 天性对我们有深远影响

第三章 善行普照万物

 第三篇 论自控力

结论

第七卷 论道德哲学体系

 第一篇 论关乎道德情感的种种问题

 第二篇 论已对美德本质作出的各种说明

第一章 美德以合宜性为本

第二章 美德以审慎为本

第三章 美德以仁慈为本

第四章 论善恶不分的体系

 第三篇 论已经形成的有关赞同本能的各种体系

第一章 赞同本能源于自爱原则

第二章 赞同本能源于理性原则

第三章 赞同本能源于情感原则

 第四篇 各种道德实践准则的方式

序言

从1759年《道德情操论》第一版问世以来,我就一直想对其中的某些部分加以修改,包括加入一些可以更好地对里面的观点加以佐证的例子。但总有各种理由让我不得不将部分精力投入到其他的工作中,即使是现在,当我想专心致志地对这本著作进行修订和完善的时候,也还是会受到一些干扰。读者会发现,这一版中,改动较多之处主要在第一卷第三篇的最后一章,以及第三卷第四篇的第一章。而在本版中出现的第六卷完全是新增的。在以前的版本中,关于斯多葛派哲学的论述都是散见于不同的篇章里,而这一版中会将其集中在第七卷中。同样地,我仍然在竭尽全力地充分考察并明确解释这一流派的某些学说。在第七卷的最后一章中,我也对诚实的责任和原则进行了少量的评论。此外,在这本书的其他部分,也进行了细微的改动和修订。

在这本书第一版的文末,我就有所提及,我会在另一本著作中就法律和政治的一般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的社会时代和社会发展阶段所经历过的各种不同的变革,进行阐释和说明。内容的涉猎也会更加广泛,不仅会讲正义,而且也会包含公共制度、国家财政收入、军备国防,以及其他一切法律对象的东西。在《国富论》中,我已部分地兑现了此前的承诺,至少在公共制度、国家财政收入、军备国防等问题上,我已经用一定的篇章加以阐述了,余下的关于正义的法律原理或所谓法理学的部分,也因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如期完成,一如我对这本书的修订工作总是受到各种琐事的妨碍而无法按时完成。我的年事已高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想如愿以偿地完成这个埋藏我心底许久的夙愿已然不太现实了,但我并没有彻底放弃这个计划,而且仍然希望能够倾尽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现它。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成功与否,至少我依旧在坚持。因此,我将三十多年前写的这段话原封不动地放在这里,就当作是对自己的一种激励吧。

内容推荐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的伦理学著作,他一生中共修订过六次。斯密从人类的情感和同情心出发,讨论了善恶、美丑、正义、责任等一系列概念,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秘密。《道德情操论》对于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是市场经济良性运行不可或缺的“圣经”,堪称西方世界的《论语》。

编辑推荐

《道德情操论》共分七部分,修订过六次。在书中,亚当·斯密用同情的基本原理来阐释正义、仁慈、克己等一切道德情操产生的根源,说明道德评价的性质、原则以及各种美德的特征,并对各种道德哲学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赖以维系、和谐发展的基础,以及人的行为应遵循的一般道德准则。

相比《国富论》,《道德情操论》给西方世界带来的影响更为深远,对促进人类福利这一更大的社会目的起到了更为基本的作用;而它对处于转型期的我国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对处于这场变革中的每个人更深层次地了解人性和人的情感,最终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4: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