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商埠(共3册)(精)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杰
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杰所著的《大商埠(共3册)(精)》叙写了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通过奋斗成长为商业巨贾的生命传奇,同时也展现了青岛大商埠百年的历史风云。从1891年章高元奉旨来青岛开埠写起,到后来相继受到德国和日本殖民主义的统治,波澜壮阔的宏大场面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把我们带入了一百多年前的时代。

内容推荐

《大商埠(共3册)(精)》作者刘杰巧妙地通过一个家族的亲历,还原了中国大商埠在清末、德占、日占、民国、军阀混战等时期的浮沉变化和不为人知的历史风貌,充满旖旎风光,也不乏沧桑之感。

目录

第一部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二部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三部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后记

试读章节

郑矢民这一辈子有两件事是和婚姻有关,最让他荣耀的是,曾经因为在自家炕上和媳妇办那个景,搞得动静过大获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叫做“拆屋”;而最窝囊的事则是因为连死了两房媳妇,被家族当作妖孽给从胶州老家驱赶出了家门,只身一人流落到了德国统治下的青岛。

有关郑矢民在炕上“拆屋”的故事,这还得从头说起。

从郑家宗谱考证,郑家原籍江浙一带,祖上为官,因冒犯朝廷被充军发配至云南(古云州,运城以南),于明永乐年间,经由山西洪洞大槐树下迁徙来到山东胶州。相传,朱元璋在最落魄的时候一路要饭来到山东临朐,沿门乞讨,不但无人施舍,反而还被一家有钱的员外放出恶犬给咬伤。朱元璋因而对山东人痛恨到了极点,对天发下毒誓说:有朝一日当上皇帝,定将山东人斩尽杀绝。元朝末年,山东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已经成事的朱元璋难以忘记昔日的誓言,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二十五万进入山东境内,大开杀戒,连续杀戮十年,把山东人彻底赶尽杀绝,从而使山东大地成为人迹罕至的无人之地,古书形容当时山东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田莱尽芜,蒿藜没人,狐兔之迹满道”的凄凉景象。至明永乐年间,当朝皇上朱棣听从大臣进谏,开始将移民经山西洪洞大槐树向山东境内迁徙。郑家的祖先就是这些迁徙移民中的一支,被官兵绑缚着手,从遥远的云南押解到山西洪洞,再由大槐树下出发,披星戴月日夜兼程来到了山东胶州,在这里拓荒垦田,繁衍生息,从此诞生了这个以郑姓为第一大姓的自然村落,叫做郑家林。康熙年间,郑家举子郑隽进京赶考,一路闯关至殿试,结果只因长相略逊而屈居榜眼,为“两榜进士”,被派任陕西富平做八品县丞,后升任县令,治县有方,深得百姓爱戴。于康熙三十六年奉旨进京入翰林院。郑隽一生为官清廉,于耄耋之年经皇上恩准告老还乡,在村前面对墨水河的场院里大兴土木,修建郑家宗祠,以示对祖先的感恩与缅怀。宗祠里从此年年香火不断,全村郑姓族人都供奉着一个老祖宗。岁月如逝,郑家林早已经由原来的老祖宗繁衍成了一个一百多户人家的大村了,全部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式建筑,一条条胡同巷子相互串通,排列有序,完全延续了明朝的建筑风格,从高处望下来,全村的形状极像一个大大的井字,把各个院落之间连通成为一体。自先人设下规矩,郑家一直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出任族长,统管各户家长里短,调停村里大小事务,至此,郑姓家族和睦相处,除了偶尔出现婆媳不和姑嫂不睦等鸡毛蒜皮小事之外,几代人沿袭下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端,皆因为一笔写不出两个郑字,出自一个老祖宗。

郑矢民这一支子人家一直住在这个“井”字的中间,是老进士郑隽的嫡门后代,经世代繁衍,到了郑矢民出生的时候,族谱已经从“德章望远行,顺应矢天高”传到了他的矢字辈了。他爹郑应勤秉承了老辈上吃苦耐劳的精神,勤于持家,世代以农耕为主,放地收租,起早恋黑,把个家理整得像模像样,几代人熬出了不小的家业。二十岁上奉他大大(父亲)郑顺昌之命,娶了营海殷家集老殷家的二嫚儿过门,两口子精打细算,勤劳简朴,城里有字号,家里放着租,已经成了和城关王成格、城南曾大洋、城西杨立宽齐名的胶州四大家之一了。深宅大院,三进的宅子,瓦房二十余间,房子是刚刚翻新过的,清一色的青砖到顶白灰抹缝,宽阔的大门上端,镶嵌着精美的花鸟砖雕,高高的门槛上,浮镌花草云纹,两侧浑厚的门扇上,茶盘大的铺首,兽面狰狞,扣齿衔环,锃亮抛光。门前阶石如玉,,光可鉴人。对坐鼓石狮,狮子蹲在雕以花草的石鼓上,卷尾昂首,露齿探爪,呈现出一副滑稽而又喜悦的样子,很是气派。两扇厚重的朱红大漆门侧,镌刻着郑隽当年亲笔书写的“忠厚传家,诗书继世”楹联,笔力苍劲,俊逸洒脱,颇有书法大家的风范。跨进尺半高的门槛,影壁上用彩石拼砌的五只张开翅膀的蝙蝠围在一个斗大的“福”字四周,预示着“五福临门”的美好寓意。最为壮观的,还要属前院里的两棵四个人搂不过来的老槐树,传说是先人从洪洞县走的时候,采撷下的洪洞大槐树的种子,并于来到胶州当日亲手种于此处,现今也风风雨雨经历了好几百年历史,老槐树也显出了一副老态龙钟模样,其中的一棵,树心不知道从什么年代就已经枯空得能藏得下两个人,而枝叶却依然繁茂。两棵老树一左一右,像两位神勇的武士一样守护着郑家,铺开的树冠几乎遮住了整个院子,每年春天,串串槐花盛开,香飘郑家林,招来蜂蝶无数。由于树冠的茂盛,几乎把前院全部遮住,阳光像切碎了的金屑一样穿过枝杈间的缝隙射进来,照在院内的地砖上,氤氲着袅袅的地气。家里还有好地一百五十亩,圈里养着大小牲口,家里养着两个长工,夏收秋种还得再雇几个弥汉(短工),每年逢节开仓放粮接济穷人,赶上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也搭上台子唱几出大戏。

P3-P6

序言

还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听我外公讲述过很多老青岛的故事,于小脚、栾景山、徐敬开、张公制这些名字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后来,当我把这些故事再讲述给年轻人听的时候,他们竟然从来都没听说过历史上还有一个这样的青岛!

虽然青岛的历史并不长,但却是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从殖民地、半殖民地一直发展到今天,历经满清晚期、德占时期、日占时期,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新中国,也是唯一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中国城市,所以,青岛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但是,生活在今天五十岁以下的人几乎把这段历史给完全忘记了,历史出现了一个令人尴尬的断档。作为一名作家,我觉得有责任还原这段历史,让更多的人了解过去的青岛是一个怎样的青岛,去传承一个城市的历史。于是,很多年后就有了这部《大商埠》。

《大商埠》是我在做了十几年生意后突然收手,而后闭门谢客十年创作出的作品,前后修改了二十八遍之多,一直到付梓之前还在修改。这部九十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几乎耗光了我十年的大好时光,以苦行僧式的自虐将自己锁定在一大堆史料和电脑前。十年过后,当我从镜子中再看到我的时候,惊奇地发现自己背驼了腰弯了头发白了,像完全变了一个人。

好在有几位朋友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肯定。著名导演林黎胜读过书稿后说:这是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城市沿革的长篇史诗性非虚构文学作品,一部积极探索中国百年商埠文化的城市列传大史记。著名评论家柯文辉老先生在给我的回信中说: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还原中国大商埠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风貌,是中国最早殖民地码头人情感命运的史诗吟唱。

够了,有这样的评价就已经足够了!

改完这本书后,我似乎对一切都没有了兴趣,人一下子就空了,每日开着电脑只是一个摆设而已,有心没肝地喝茶读书,心不在焉地浏览新闻,间或拿笔在书桌上写几个字,似乎没一样有劲的事可做,脑子似乎仍停留在五十多年前的世界里,还有那一群陪伴我走了十多年的人物们,反而距离今天的生活非常遥远,以至于连我自己都觉得无论从思想还是到观念,完全落伍了。

算来,退出江湖已经十几年了,和过去那个整天在马路上四处狼窜的我相比较,已经淡然了很多,甚至少言寡语,更不接触任何人群,在寡淡中自足自乐,整日地和一条狗穷开心。前段时间,一位文学青年问我一个问题:刘老师,请问写什么样的作品能出名?我说我不知道,因为我从未想到我要出名,只是把写作当作一个每天必须要完成的事。

仅此而已。

后记

已在天堂的老娘,你好吗?《大商埠》就要成书了,是在你走后的第五个春天。

我想把这本书送给你,我的老娘,在你祭日到来之际,我已经实现了你的夙愿,把这本书写出来并已经交付出版了,你老人家可以瞑目了。也许今天提这个话题的时候,未免有些伤感,因为毕竟我的老娘永远都不可能看到这本书了!

想通过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家庭来描写青岛的百年,这个想法在我的思路中已经形成很久了,当有一天我忽然开笔写《大商埠》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对这个城市的了解太少太少,和很多生在青岛住在青岛的人一样,对自己感觉已经非常熟悉的这座城市,其实非常陌生。那个时候,只有我的老娘躺在病床上鼓励我:写下去!

我像是中了魔咒一样地写青岛。一夜一夜地熬,却觉得无从下笔,虽然准备下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可总觉得缺少了什么。那一段时间我几乎绝望了,对一个看似已经熟悉透了的城市,而实际上却根本就不认识,无论是她的历史还是她的今天,只要在我的心目中想起了青岛这两个字,竟然心生一种难以启齿的痛苦。

于是,就走出去,一点一点地去看,去观察,去发掘,去搜集,去感受。当有一天我终于有了一种新的感觉的时候,我发现自己距离青岛真的已经很近了,几乎听到了她的喘息和心跳,仿佛看到了一个窈窕美女正在向我走来。我心里豁然开朗了许多,青岛,我在你身边这么多年,直到今天才撩开你的面纱。在那一刻,我竟然激动得哭了。

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端,刚刚拨开了一层雾障,在缭绕中所出现的不过是一个婀娜的体态,其深层的思想和个性却并未了解。青岛,尽管没有千百年的历史,可分明也有一段长达一百二十年的历史发展和成长过程。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从光绪十七年章高元来青岛开埠,第一次在青岛设置了衙门,有了青岛这个建制,其后又是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侵占了青岛,再后来是日本、北洋…….但这一切只是一个概况。

创作的痛苦是无法形容的。我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连我自己都不曾想到,我竟然在这个死胡同里一待就是十年。其间的苦辣酸甜也只有我自己知道,曾经无数次呆呆地望着电脑,却一个字也敲不出来,那时我所想到的是,今天我死了!当太阳再度升起的时候,我却发现我依然还活在这个世上,于是,继续!

十年,三千六百多天,头白了,人垮了,心老了。当我得知这本书即将出版的那一天晚上,我在重庆的斗室里把自己灌醉了。那一刻,不会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因为我完成了毕生最大的一件事,即使死了也不再遗憾!

可能我的这种顽固的青岛情结促使着我要在肉体中得到具体的存活,当我走出去的时候,料峭的春风不停地刺激着我的每一根神经。我需要青岛,就像需要香烟和茶一样,那种澎湃的激情在告诫我,应该去面对这种料峭,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东西赋予其生命力。在沉沦中一次一次地聚集起的能量,又一次一次地摧毁了我的心智。我想,如果我们把所有的元素放在一个量杯中,用自己的心去摇晃,看看究竟能勾兑出什么东西。也许这就是我在作品中想要阐述的思想:真实地记录一段历史,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青岛。

这才是我苦苦追求了十年的东西,不错,那就是刻在我灵魂深处的青岛风骨。

终于走出了这个烦躁。十年,我最应该感谢的是我的太太车驰,正是因为有了她的支持和鼓励,让我潜心在五尺长的写字台上孤独地坚持了十年。这张桌子上留下的记忆太多了,不仅仅是飘落的烟灰,也和我一样注入了创作的生命,从而勾画出一个原始和纯情的青岛,细细地去品咂青岛已经走过来的百年路,从青岛村开始,或者从总兵衙门开始,娓娓地,讲述着一段一百二十年的风雨历程。

今天,《大商埠》在经过了十年的创作修改,前后历练了二十八遍稿之后,终于有了一个结果,我竟然又一次喜极而悲,因为当年鼓励我要把这个故事写完的老娘已经离我远去,我在完成了这部九十万字长篇的时候,把我亲笔誊写的足有二尺厚的书稿在母亲的坟前烧毁了。那是我的命,是给了我生命的母亲一生对我的唯一要求,我觉得也只有如此才是对母亲的最大安慰。当浓烟翻卷着化为灰烬的书稿向上飞去的时候,我只想对母亲说一句,妈,你老人家生前给我安排的那个事,我已经完成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3:51:04